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木马】晁错之死

精品 【木马】晁错之死


作者:老达 布衣,41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7发表时间:2013-07-04 06:09:47

忠臣自古没有好下场吗——关于晁错之死
   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一个干冷的上午,汉景帝朝的御史大夫晁错穿上朝服,跟着景帝派来要他上朝议事的中尉上车走了。当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把车停了下来,同来的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等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接着军士就把晁错摔下车来,当场行刑,这个为汉家天下忠心耿耿、日夜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于东市街头,时年四十六岁。随后,晁错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全部遇难。忠臣无罪,惨遭杀害,这真是一个令人哀叹的悲剧啊!
   晁错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的被害是一个悲剧?
   通过历史的记载看,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最早学“刑名之学”,因为学识好,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很有文采,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时许多古代的典籍失传,传人一代代地都故去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在全国寻求懂得《尚书》的人,结果找到济南伏生,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请到朝廷来。文帝只好选拔一个可造之材,到伏生家里去学习,选中的这个人就是晁错。《尚书》属于儒家的学说,晁错原来学过法家的思想,学习《尚书》使他成为学贯儒法的人。汉文帝因为赏识他的才学,就任命他做了太子舍人,后来一直做到太子家令。晁错有智慧,口才又特别好,他进了太子府以后,天天和太子交谈学问时政,被称为“智囊”。晁错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太子府家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在对汉朝的许多情况进行研究后,向汉文帝上了《论贵粟疏》等疏文,就国家守边戍边、劝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建议,被文帝所采纳。
   晁错忠心耿耿,深谋远虑,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一个栋梁之才。汉景帝即位后,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位列三公之列,晁错掌权以后,就向景帝再次提出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晁错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接管辖。晁错特别指出危险性最大的是吴王刘濞,先前因为吴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与后来的景帝下棋时被打死,就心怀怨恨,假说有病,不来朝见,按法律本应处死。文帝不忍治罪,赐给几杖,恩德极厚。但吴王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公然开铜山铸钱,煮海水熬盐,招诱亡命之徒,蓄谋反叛作乱。晁错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祸害大。晁错认定刘濞等诸侯王必定反叛是正确的,但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有人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里面,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不免过激过急一些。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皇太后的弟弟窦婴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同晁错争论起来,从此之间就结下了怨仇。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因此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这样一来,诸侯王们都起来强烈反对。晁错强行削藩,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险的位置上,他的父亲急急忙忙地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找到晁错,对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当政,侵削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亲疏远,引起大家的怨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对父亲说:“必须这样做呀!不这样做,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父亲感叹地说:“刘氏王朝当然是安宁了,但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去吧!”于是,这位老人回家就服毒自杀了。临死前,他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其实,晁错本人何尝没有感到危险呢?他不过已经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罢了。
   《汉书》对晁错的评价是:“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明代李贽曾说:“晁错可以说他不善谋身,不可说他不善谋国”,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具体的人民构成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够没有人之常情。一个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在晁错看来,我是一心为公的,谁反对我,就是一心为私,我既然是忠臣,谁反对我,那他肯定就是奸臣,如此一来,他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了。
   在削藩这件事上,晁错具有一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执着。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也是不合格的,政治家必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迂回的时候迂回。而且政治家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而是要考虑能不能做,现在做还是将来做。削藩是对的,就是要做,但能不能做,什么时候去做,晁错缺乏考虑。特别是实行削藩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哪些反制措施,都没有详细的预案。之前,他一再向汉文帝上书,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对此,汉文帝批示说:“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可见汉文帝是清楚的,建议归建议,决策归决策,建议没有狂不狂的问题,但是决策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这个道理文帝懂,而景帝不懂,他过早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以致酿成大祸。
   朝廷讨论削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发动叛乱。他先派中大夫应高到胶西王刘卬那里去密谋,约好以声讨晁错为名,共同起兵,并夺天下,“两主分割”。刘濞听了应高的回报,怕刘卬翻悔,自己又乔装打扮,秘密到胶西,亲自与刘卬订立了叛乱的盟约,刘卬又发使串连齐地诸国,刘濞发使串连楚、赵诸国,相约一起反叛。景帝三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卬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那么,晁错为什么被杀呢?
   第一个原因是晁错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太子府的时候,和朝中大臣关系就很不好,《史记、晁错列传》说,袁盎及诸大功臣都不喜欢晁错,他和袁盎更是相互仇视,晁错在的地方,袁盎总是躲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从不去,两人没有在一起说过话。《汉书》讲到晁错的性格是峭、直、刻、深。晁错一当上御史大夫,就安排人查袁盎在吴国当国相时受贿的事,“七国之乱”一起,他就把御史府的人召集起来开会,主张把袁盎杀了,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使晁错举棋不定,袁盎得到消息后,赶忙找到窦婴请求相救,窦婴就赶快去找汉景帝,对景帝说应该把袁盎找来问一问,看看有何对策。景帝觉得有道理,就召见袁盎,召见时晁错在旁边,汉景帝就说:“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袁盎说:“不足忧也,今破矣。”汉景帝说:“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废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说:“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汉景帝一听,这个人不错,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说说,袁盎说:臣有一个主意,但是只能单独和陛下汇报。景帝说:好好,走开,晁错还站在那儿,袁盎说:“国家机密,人臣不得与闻”,景帝只好跟晁错说:你也走吧。袁盎说:“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无血刃具罢。”景帝默然,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于是,景帝就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过了十多天,景帝批准了腰斩晁错的奏章。这时,晁错本人还完全蒙在鼓里呢!诛杀晁错完全是一种突然袭击。
   第二个原因是超之过急,没有想好削藩的应急和反制措施。宋代的苏轼写过一篇《晁错论》,苏轼认为,一个国家最困难、最难做的事情是,看起来天下太平,实际上埋藏着隐患,只有那些特别的、杰出的、优秀的人才才可以担当起戡乱解难的重任。削藩其事是其事,晁错其人非其人。要做好这件事,“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晁错提出的口号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没有“徐为之图”,“徐为之图”就是到了最后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即便是大家都不接受,都不同意,也一定要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神闲气定。但吴楚叛乱以后,景帝、晁错君臣都蒙了,完全没有主张。
   第三个原因是过于相信皇帝,紧急关头出了个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主意。晁错提出请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苏东坡说: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谁都知道的道理。晁错为什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把最危险的事情派给皇帝去做,而把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呢?这是没有任何人会同意的,所以苏东坡说:这才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说你晁错这样做简直是奸臣嘛,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线,你自己躲在家里面,是不是等皇帝打败了以后,你当皇帝?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所以苏东坡说,这个时候,没有袁盎,晁错也是死路一条。相反,如果晁错这时候提出:削藩是我提出来的,这个祸是我闯的,我负责任,请皇上任命我大将军,我带兵去打,然后我冲上前线,我身先士卒,让皇帝觉得很安全,他会杀你吗?他只会派军队,给钱,给粮,给草,支援你去打。你打败了,死掉了,你是烈士,打胜了,打赢了,你是功臣。为此,过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联名上了一份弹劾晁错的奏章,指责晁错提出由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以及作战初期可以放弃一些地方的主张,是“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应该把晁错腰斩,并杀他全家。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批准了这道奏章。
   为了追求国家统一与和平,杀掉晁错并非不能完全理解。但令人不解的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晁错是景帝的老师,教景帝学知识、学本领,含辛茹苦,废寝忘食,杀晁错把脑袋砍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腰斩,腰斩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把人拦腰砍断,很长时间人才能痛苦地死去。清雍正年间,腰斩大臣俞鸿图时,铡刀下去后,俞的身体顿时分成两段,他的上半身在地上翻滚不已,俞鸿图用手沾着地上的血,一连写了七个“惨惨惨惨惨惨惨”,从此雍正下诏废除腰斩。二是杀一个晁错即可,为什么要把他的全家斩尽杀绝。有歌词唱道:说忠臣,道忠臣,自古忠臣没有好下场。在封建集权制度下,晁错正应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
   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息,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使景帝如梦初醒,他叹了一口气,对邓公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邓公这番话,显示了他的见识高深,得到了景帝的赏识。于是,就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晁错虽然被杀,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还是被继续下去。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趁机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他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这样一来,中央政府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在历史上虽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在那个时代,他确是一个进步的杰出的人物,是一个悲剧性的政治家。
  
  
  

共 49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作为政治家来说,一个名臣的知名度在民间相当高,如果让他继续执政下去,会妨碍他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就是那些封建帝王,为什么要杀死那些为他卖命的良臣的根本原因。本文作者以史为鉴,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其实历史和现实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关键是我们要从那些血泪的教训里寻觅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欣赏!推荐!【木马社团编辑:陈军】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70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军        2013-07-05 08:25:43
  祝贺作者荣获精品文!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