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一本书的回忆

编辑推荐 一本书的回忆


作者:黄叶村人 白丁,1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5发表时间:2013-07-08 12:55:45
摘要:这是一本书的故事,二十多了,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只是一篇很平淡的散文而已。


   与一文友聊天,说近日装修房子,连带老父的房子也装修一下,让他住得好一点,尽小辈的一份孝心。
   把东西一一打包,易地放置,最麻烦的是书籍,他从中学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唯有买书、读书、写文章。日积月累,藏书不少。
   文友告诉我,父亲翻到一本旧书,里面有我的文章。是什么书,什么文章,文友一时未看清楚,语焉不详。我产生好奇,叫她留意一下。
   她说,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尚未给她。老先生平日的文章,都是由女儿打印的,父亲的博客,是文友全权管理的。父亲不懂电脑。
   前两天,文友告诉我,这本书的名字是“芦乡”什么,我推想,“芦乡”应该“鲈乡”之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本报告文学集,里面收了我的一篇文章。
   昨天,文友说,确实是这本书。
   文友之父,是研究音韵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调至吴江工作,在芦墟中学教了几年书,后来,又调到别的地方去了。后落实政策,回到上海南汇。在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笔耕不辍,写了好几部古典文学和音韵学专著,却无法出版。
   前年,他当年的两个学生郑工、许先生去拜访他,将他请到芦墟,为诗社上了一课,谈音韵,谈旧诗格律。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说话时,南汇方言夹杂普通话,但基本上是南汇话。
   晚上,又有他的另一个学生,现任政府官员,做东请客,在政府食堂聚餐,先生居然先来给我们敬酒,大家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们又走过去回敬他。那天有两桌,分别在两个包厢里。
   郑工原来曾有计划,让先生在芦墟住一段时间,讲讲课,愿意者,报名参加,人不在多少,关键是要真正爱好的。但不知为什么,计划没有实现,先生在芦墟住了几天,又回南汇了。
   期间,我竟没有去拜访他,至今后悔。
   我从郑工的博客中,知道了先生的博客地址,于是成了常客,隔三差五会去看看,留几句话。这样,就和先生之女有了交流。
   忘了是谈到什么事情,我忽然觉得,我曾经见过先生的。
   二十多年前,有关部门组织人员采写一些典型人物、先进单位,编一本报告文学集。当时的我,只有二十多岁,没有什么写作经验,只是偶尔写一些所谓的短诗、小说,写报告文学是有难度的,但还是硬着头皮去采访、写作。
   稿子写好后,集中修改,请来了一位老师,逐一审稿,当面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记得老师给我的稿子提了不少意见,他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当天下午,好像是大家各自修改稿子吧,我一个人偷偷去了苏州,好像是买书去了。因此,我的稿子好像并没有作认真的修改。
   不久,书印成,翻开一看,内容好像改动不大,标题都改了,原来好像只是“一二三四”分了一下段落,改过后,顺眼多了。
   此后一别,没有再见过老师。前年老师来芦墟,讲了半天课,晚上又一起吃饭,当时,并没有认出先生就是二十多年前改稿的老师。大概,先生也不记得我了。
   文友提到这本书,提到了这件事,于是,我确信,我没有猜错。
   这本书我至今还保存着,是内部发行的。书的后面,印着“1989年9月”等字样,一晃,二十四年了。
   文友说,明年想带父亲出去走走。我说,第一站,应该去绍兴。绍兴是先生的故乡。先生的祖父早年带着全家迁居上海,先生是在南汇出生的。
   我告诉文友,也欢迎先生来分湖,他在这里工作过,有他的许多学生。文友说,会来的。
  

共 13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间匆匆,一晃二十四年已过去,但昨天的一幕幕已捐款在记忆深处。镌刻的何止是一本书的故事,更是镌刻了:先生那严谨的治学之道,以及先生那谦恭温厚的秉性。欣赏,问好。【编辑:静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听        2013-07-08 13:18:09
  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最是感人至深啊。遥握,新周快乐。
淡然静美悟禅花
2 楼        文友:静听        2013-07-08 13:23:26
  唉,实在是抱歉的很,编按之中【镌刻】错打成【捐款】了。唯请多多涵谅。
淡然静美悟禅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