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琐话的琐话(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琐话的琐话(散文)


作者:黄叶村人 白丁,1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1发表时间:2013-07-08 20:34:30

张中行的随笔小品,是我喜欢的,他的著作很多,似乎也容易买到,但我所拥有的却并不多,而经常翻阅的,只有两种,《负暄续话》和《负暄三话》。第一种《负暄琐话》一直看不到,书店、旧书摊留意了很长时间,也未能配齐。
   有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对我来说,别的方面,好像并不是很幸运,但在买书上,运气似乎还是比较好的。上周日,又去文学山房,张中行的这三册书整齐地插在书架上,非常高兴,于是,从中取出《负暄琐话》。这样,一套书终于完整了。书的封面,与其它两种完全一致,三个老人,坐在太阳下聊天,其中,一人做着手势,两人洗耳恭听。聊什么?不得而知。也许,聊旧书,聊旧事,聊旧友,可能,也会聊旧情吧。
   三本书,封面设计、题签,都是徐中益、萧劳,封面图相同,只是颜色略有不同。封面题字,虽是同一人,但不是一次完成的,写得不是完全一样。三本书的序,分别由吕冀平、启功、谷林所写。吕冀平,不了解,启功、谷林都是当代大家。出版日期,分别是1995年7月和1997年1月,都不是初版。
   吕冀平在序中说:“中行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辈,交往三十年,每相聚,上天下地,无所不谈,自以为相知不可谓泛泛。”两人的关系可见是非同一般的。他还说:“记得刘知几说过,知人论世要具有三个条件:才、学、识。……《琐话》的出现使我感到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情’——对人间的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情是一种动力。没有这种动力,即使是卓荦超群之士,他的才、学、识也将蒙上灰尘。看来中行先生并未忘情,他被这动力推着,在古稀之年还孜孜矻矻手不停书,面对人间说他真正想说的话。”
   这篇序写得好,好就好在作者对张中行的了解。张中行的作品,有人评价,其特点是冷峻、冲淡,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认为有卓识,也有深情。他自己也说过:“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有时想到‘逝者如斯’的意思,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味,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情。”
   琐话中有一篇《苦雨斋一二》,是写周作人的,张中行在北大上学时,周作人觉日文课,也兼国文系的课,所以,张中行尊其为老师,名符其实的。离开学校后,也同他有些交往。张中行说:“旧事难忘,有时自然会想到他,每次想到,吕端的故事就涌上心头。也许应该算作感慨吧,是惋惜他不能学习吕端,而是与吕端相反,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张中行并没有因为是老师而避而不谈失节之事,而是认为:“所谓大事是节操,用老话说是应该义不食周栗。”除了谈周作人的大事,张中行也谈了他的小事,如文的方面,精通日语、希腊文和英文,翻译了很多作品。也谈了他的家常生活、为人处世等等。
   张中行在文中写道:“因为我是他的学生,珍视他文的方面的成就,难免求全责备,说是出于善意也罢,说是有违恕道也罢,既然这样说了,也只好这样说了。”我觉得,张中行对周作人的评价是恰当的。周作人身上有污点,但他的文章,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应抹煞的。
   还有一篇《三蘋香》,写的是三位字蘋香的女史。
   第一位吴藻,字蘋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她是清代有名的词曲作家,张中行买过她的两种词集。他说:“对于这位女作家,我很早就注意,因为她不同于一般所谓闺秀,都是一律刻板的贤妻良母。”她嫁给一个黄某的商人,但并不如意,后半生过的是独身修道的生活。写过一首《饮酒读骚图》,“自制乐府,名曰‘乔影’,吴中好事者被之管弦,一时传唱,遂遍大江南北,几如有井水处必歌柳七词矣。”(《花帘词》魏谦升序)作品中着男装,边喝酒,边读《离骚》,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女作家,张中行觉得稀奇,“因为奇,我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她。”了解下来,发现身世方面可知的很少,但文名相当高。她到过苏州,同苏州的许多文人雅士(也包括闺秀)有文字往还。张中行举了两首他爱读的词,抄录其中一首,《浪淘沙(吴门返棹云裳妹欲送不果寄此留别)》:
   双桨打横塘,何限江乡,绿波争似别愁长。最忆前宵曾剪烛,同话西窗。无计共离觞,踠地垂杨,数声风笛断人肠。从此天涯明月夜,各自凄凉。
   张中行见过她的书法作品,认为与词曲相比,成就更大。“小楷,挺拔秀丽,兼有柔婉和刚健的美。”作者列举了元明几个女书家,“我觉得功力也未必能超过这位女词人。”
   第二位杨凤姝,字蘋香,号茸城女史,苏州人。也会写诗,有《鸿宝楼诗钞》和《蘋香偶存诗钞》两种诗集。但张中行兴趣不大,对这位蘋香所知甚少。
   第三位蘋香,张中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买过一件金笺扇面,豆粒大小的小楷写《洛神赋》,署名蘋香女史,查阅资料,得知是:“马某妻阮,字蘋香,仪征人,赐名玉芬。”原名缪素筠,光绪十九年,保送入内廷,成为西太后的书画侍从。
   琐话收录六十多篇文章,大都是老北京的回忆录,如《红楼点滴》、《鬼市》、《早期的烤肉》、《东来顺》等等。1934年,张中行住在北京沙滩一带,去小饭馆吃过炸酱面或烙饼熬白菜豆腐,也去图书馆翻阅故纸。有一次,在长安戏院看了一场话剧《茶花女》。看过之后,印象很深。四十多年后,他为朋友的译作《茶花女》题诗三首,其中一首是:“氍毹座上泪阑干,犹记唐家话剧团。一自郊园长诀后,玉容憔悴不堪看。”文章结尾写道:“中国旅行剧团往矣,记得它的还有多少人呢?至于我,也只能写一首应酬诗,算作对于他们那种殉道精神的一点怀念。”
   张中行的琐话,所写的都是一些“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正如他自己说的是“当作诗和史写的”,看作现代版的《世说新语》,是并不为过的。吕冀平的序中说:“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初一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为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伤,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是对琐话的最确切的理解和评价。
  
  

共 25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尊崇大家,崇尚名家,这本身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种品格。而这种尊崇与崇尚,并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对你尊崇与崇尚的对像的深切了解,至少是相当了解,富有理性。本文显示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并不算长,但写出了张行中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写出了张中行先生的精神与成就,没有肉麻的吹捧或有意拔高之嫌,用语平实,情感中肯。作为人物评论,值得一读。【编辑:燃烧的火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3-07-08 21:40:11
  问候作者。创作收。
回复1 楼        文友:黄叶村人        2013-07-09 12:06:36
  谢谢版主,问候!
2 楼        文友:柳晓月        2013-07-09 09:34:22
  拜读了,不曾看过张中行先生的书,由作者笔下了解了张中行其人,有机会找来看看,欢迎来心灵投稿!祝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黄叶村人        2013-07-09 12:10:04
  张中行的书其实看得也不算多,以前只有两本续话和三话,最近买到了琐话,这三本可以说是他的精华了。问候!
3 楼        文友:夕阳ann        2013-07-09 12:21:36
  问候黄叶老师,很欣赏您的文。
   我有个小建议请您参考: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请不要空行,这是江山的规定。这次帮您修改过来,以后投稿时请注意下好吗?谢谢!
以文会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