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之搞柴者的“斗智”(散文)

  【春秋】三农今昔之搞柴者的“斗智”(散文)


作者:河杨 举人,431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61发表时间:2013-07-09 10:54:53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搞柴者的“斗智”
   圩区离山不太远的人历来都去山区搞柴。即使在早年一家一户的生产时,人们为了能够有点质量好的烧柴,也常常上山去搞。不过,数量不多,一般只是在腊月农闲时,搞得三五担就可以了。这样的搞柴,除了大面积的“判山”,出几个象征的钱外,零星的几乎不出钱。
   生产队时,圩区人差不多所有烧锅柴都来源于山上。于是,搞柴成了家常便饭。山权所有的生产队,见这么许多人经常的搞柴,很是“惊慌失措”,想予以遏制。早先,派人守住路口,以“山林管理”做幌子,把搞柴的人柴禾全部没收,常常将他们的堆场塞得满满的。人们一天的劳累,被没收了,心里懊恼倒是其次,而没有柴禾来源,这可是天大的事啊!当局认为柴禾不是粮食,只是小事,完全不予理会!
   山区守路的人没收搞柴人的柴禾时,总是横眉怒目地骂人、训斥人,有时还毁坏搞柴人的工具。许多胆小怕事的人,总是胆战心惊,不敢抗拒。一时间,弄得人们不敢搞柴。
   东圩村的赵荣雨和几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为了有柴烧饭,商量着要将这一情况“扭转”。1964年的夏天,他们一行四人,各人搞了一担柴禾,被守路的“短着”没收。他们与之争论。守路人是个姓杜的老汉,占着地主的位置,自恃在“执行公务”,居然撒起泼来,不仅要没收他们的柴禾,还挥舞着柴刀要斩毁他们的扁担和钩绳。这四个人早有准备,抓着这个家伙,一直把他揪到了“最高执法机关”——公社的办公室里。当时“四清”运动正在进行中,政务由四清工作队主持。在那里,两方面各自陈述理由,特别是赵荣雨他们说“山是公社的山,在他们附近;我们是公社的社员,只不过住在圩区。生活烧柴是省不掉的事,你们不许搞柴,我们难道不吃饭吗?”工作组负责人当即表态说:“圩区人搞柴,是生活上的必须,山区不能禁止。”这老汉虽然气得七窍生烟,也无可奈何,只好放行了。从此以后,山区人对圩区人搞柴,虽然不能禁止和完全没收(有时因为柴的质量稍好,便被说成是林产品,仍然被没收);但却拿出了“收钱”的“杀手锏”来。
   传统的春节,农民们叫做过年,历来都被珍重。即使在“大跃进”时期,或者文化大革命中疯狂地破四旧立四新时,也没有完全革除掉。生产队时期的春节,无论山区、圩区,都放假过年。这个期间,山区没有人守路,搞柴的人也很少,搞了柴挑回来时,可以“太平”地通过路口。
   东圩村的鲁老三,夫妻俩生活。五十多岁了,行动有些龙钟。为了节省搞柴的钱,总是在大年初一上山搞柴。因为五角钱,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人们看见他俩大年初一双双都搞了柴回来,诙谐地说“你们搞了不少柴啊!”(这里方言“柴”与“财”同音),他俩听了,满心高兴,向人们表示感谢,以为这是祝福的话。可是,也有淘气鬼会加上一句:“哎呀,都是些死柴嘛!”因为他们都是捡的干柴。这虽然令他俩扫兴,却总是反唇相讥地说:“什么死财活财,只要有柴可烧,就算是发财呢!”

共 11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一段过往的历史,诙谐地表现出来,不仅没有生成对因难时期的怜惜,却尚有一丝亲切的味道。不是所有的过往都令人唏嘘,从困苦中表现出坚韧与抗衡,才是人生持守的快乐。【编辑:迦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迦南        2013-07-09 10:57:24
  文笔挺好,给人以阅读的快乐,但总以为,篇幅还是短了,只停留在对往事的陈述中,显得有些收笔苍促。
迦南
回复1 楼        文友:河杨        2013-07-09 15:31:28
  谢谢老师点评。我的这组文章,都是限定在一千多字,所以有“短促”的感觉。不过要是全盘阅读,便能理解还想了解的内容。
2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19-01-06 18:49:36
  这样的故事也听说过。让人感觉生存不易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