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看电视剧《闯关东》有感(散文征文)

精品 【东北】看电视剧《闯关东》有感(散文征文)


作者:王明忠 举人,4852.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44发表时间:2013-07-16 18:41:35

除夕之夜,虽繁星点点,但大街小巷闪烁的灯光,已把繁星覆盖得几乎看不到它们了,外面爆竹声响彻云霄,远处、近处连成一片,那声音震耳欲聋,好像要把整个宇宙掀翻。
   餐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青菜海鲜……但今天主菜则是饺子,因此刻是除夕之夜,吃饺子是国人,不、是全世界华人延续几千年的习惯。
   全家人,不,华夏每个家庭,乃至海外华人,此刻都在收看央视春节晚会,而我却独自坐在客厅沙发上,思绪沉浸在电视剧《闯关东》的剧情里感动着,此时已然泪流满面,因为此刻在《闯关东》的剧情里,看到了我童年的曾经,那里边再现了我童年苦涩。
   这时儿子喊:“爸爸,吃饭了,饺子已经端上桌了,酒也倒上了,就别回味过去那些艰辛的事情了……”
   嘴里应着儿子,情感却在剧情里挣扎不出,目光依然停留在电视画面里,思绪也还在几十年前的生活场面里回荡。
   在《闯关东》的剧情里,有很多地方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那些画面的再现,勾起了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不能不为那个年代给人们带来那些灾难而感到心痛,不能不为剧情里那些主人公的命运深为叹息……
   或许是触景生情,或许是同病相怜,亦或许是自己与《闯关东》里的人有某些相同的经历,此时此刻看到电视剧里那种民不聊生的处境,也顿在心里感到痛痛的。
   尽管自己与《闯关东》里面事情牛马不相及,但有一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因毕竟自己也是诸多闯关东之人其中一员,虽然自己那时还是个孩子。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全国连续三年遭受了大面积自然灾害,及国家偿还前苏联国债所致,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滑坡,致使人民生活水准急剧下降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可以说已是民不聊生,个别地方人们饥饿甚至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因而致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的灾民为了活命,撇下家里幼子娇妻,告别年迈父母,也有携家带眷的、背井离乡闯关东去了。
   看过电视剧《闯关东》的人,或许还会记得剧情里那些匆忙的挤车、上船等争先恐后的杂乱场面,当时这股闯关东的洪流,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阵势,冲击着那时并不发达的各种交通工具与渠道,这种现象用现在的话叫做非主流,那时称这种现象为“盲流”。
   在这股洪流的冲击下,各个车站、码头之间,走失的、遇难的“盲流”人员到处都有,那时的交通、通讯极不发达,有的盲流甚至就因为拥挤而走失,也就是走失这一错机,就错的他们多年后才找到亲人,有的人甚至这一错就错的误了他们一生。
   《闯关东》里的鲜儿,就是因一步之差未能赶上开船时间,差一点就与青梅竹马的恋人传文失之交臂,眼看就要开船了,可是鲜儿还没来到,急得传文如猴子似的上蹿下跳,当他看见了在“盲流”群里也同样着急的鲜儿时,面对茫茫大海,虽然船已开出很远,但传文毅然决然地纵身跳下海去。但后来鲜儿还是因故与传文擦肩而过了,因而改变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命运,继而她也左右了多人的命运。
   在十三岁那年,饥饿威胁着我们这个八口之家,实在是在老家河北某地难以生存下去了,被饿得瘦成皮包骨的爷爷奶奶,被饿得面黄肌瘦的弟弟妹妹,都用祈求与可怜眼神看着爸爸,就好像爸爸掌握着大量的食物不给我们吃似的。
   爸爸是当家人,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瞪着眼饿死啊,所以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深夜,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教书工作,偷偷独自闯了关东(闯关东都是偷着走的)。
   几个月后,我们全家分两批也偷着加入了“盲流”队伍,经过两天两夜火车颠簸,又经过近一天的步行,我们来到坐落于松嫩平原的某地,在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小李村,找到了先一步来在此的爸爸。
   虽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当时进村的那种场面在我记忆里却依然清晰如昨,现在还记得村民们看见骨瘦如柴的我们时,就如看见了外星人一样,人人面露好奇,个个唏嘘不已。
   以为是闯了关东就告别了饥饿,可是谁曾想饥饿却犹如魔鬼般跟定了我们。
   就在我们来北大荒落脚的第二年,此地也赶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因而秋天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口粮只好靠吃国家的返销粮,每人每天一市斤玉米。
   那些当地的村民,因原来都有些陈粮积蓄还算凑合,而我们几家闯关东来的外来户就不行了。
   一斤粮如果现在吃是够吃的,甚至是吃不了,因为现在副食品多,谁家在吃饭时饭桌上还不有几样菜啊。而那时不行,饭桌上不要说几个菜,一个菜都没有,连大葱蘸酱都没有,记得最困难的时候曾经炒过咸盐花就着饭吃(因人不吃盐不行,所以把那种大粒的海盐用锅炒了吃),因此一斤粮根本是不够吃的。
   不够吃就只好用野菜掺着吃,尽管掺着野菜吃,还是接不上月底发放返销粮的日子(返销粮需要月底粮库才给),这时就须向那些孩子多的人家借粮(因返销粮按人口发放,小孩吃的少,故此人家够吃)领回了返销粮再还人家。
   人们勒紧裤带节省着,依然还是吃不到发放返销粮的日子,这时活命的食物就全靠野菜了。
   把些野菜在地里挖回,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拌些盐薄薄包了一层皮用锅一蒸,一天三顿都是吃那东西,天天如此(哪有什么花椒、大料之类的啊,味精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好像味精还未研制出来)。
   薄薄的一层玉米面皮,到了最后也没有玉米面可包了,人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就看去不去开发,有人发明了一种食物新做法,原料当然是野菜与玉米面,不过这种做法玉米面却用的少之又少,野菜和原来一样,差别就野菜不是包,而是在玉米面里滚。
   因这种新食品不是用手包的,是用野菜团在玉米面上滚的,故此美其名曰——滚团。
   滚团其名字起的很确切,真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在做的时候确确实实是用手滚成的。
   人们在做的时候,把玉米面放在面板上,把野菜攥成一个圆团,然后在上面滚。
   因野菜团是湿的,在玉米面上一滚,玉米面当然就粘在野菜团上面了,然而当玉米面粘到了一定程度饱和时,无论再怎么滚,菜团上面就再也不粘玉米面了。
   菜团滚上那层薄薄的玉米面,比纸略厚一点不多,如不是用此“有创意”的办法来滚,用传统的擀面杖擀皮,就是再高的面点技师,恐怕也不会擀出如此薄的皮来,就算擀出来那么薄的皮,可怎么上得了手啊,怎么可以包成那个圆圆的形状啊。
   待蒸熟后再看滚团,外形圆如皮球,里面野菜是碧绿色,透过薄薄的玉米面,黄绿相间看起来玲珑剔透,往饭桌上一端简直就如一件件艺术品。
   滚团吃的时候需用手捧着,或是放在碗里,否则就散花了。
   滚团看着好看,可吃起来却不好吃,味道既苦又涩,就如说的绣花枕头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爷爷那时年迈,每逢在做饭时,娘就额外做几个玉米面多的饽饽,由于玉米面多,那几个饽饽就格外发黄,所以我们在吃饭时,就偷偷地看爷爷碗里的饽饽,这时偶尔就惹来娘责怪:“你们年纪还小,吃好东西的日子还在后边,看什么啊,怎么那么没出息啊……?”
   我是长子,所以从小受宠,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对我额外宠爱,尽管玉米面极少,娘在做饭时,也偷偷把一两个菜饽饽抓些玉米面放在里面,在外面看与其他菜饽饽一样,但娘做了记号,吃饭时单独就给了我,为的是蒙骗弟弟、妹妹们。
   那年老妹五岁,她是最小的,娘偶尔也给她蒸个玉米面多的饽饽,因为是偶尔,所以老妹就时而在做饭时自己去提醒娘,并且还很婉转地说:“娘啊,不用给我单蒸面子多的饽饽……”这时娘就斥责她:“忘不了你啊……”
   连着看了两集《闯关东》,早已泪流满面,思绪久久凝固在那个年代里撕扯不出。
   那些玲珑剔透的滚团,那些叫不上名的野菜,那些补丁攞补丁衣服,那双童年记忆里没有穿过袜子的脚丫,那句:涤确良裤子、玉米面肚子的谚语……犹如镑镑小锤,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房,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啊……
   这时儿子又在催:“爸爸,怎么还看啊,那是电视剧,不是真事……”
   勉强在《闯关东》剧情里挣脱出来,见儿子这么说立即骂着:“妈的,什么不是真事啊,你生活丰衣足食的年代当然不知道那时的艰辛,老爸就是在那种生活里活过来的,所以就与《闯关东》里那些人、那些事产生了共鸣……”
   擦去眼角流出的泪痕,坐到了丰盛的饭桌前,这时儿子端起酒杯说:“过年了,来大家都端起酒杯,为了下一年我们家有一个新开端,大家碰一杯……”
   几只酒杯砰地一声碰到了一起,此时恰恰电视画面里钟声敲响了,辞旧迎新,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春节晚会的主持人,也喋喋不休地向所有看晚会的人道着声声祝福……
   而此时的我,眼睛虽看着晚会的画面,思绪里又闪现出与《闯关东》里的人某些相同经历的画面,还有那各种野菜滚成的滚团,一个个在思绪里不停的翻滚着……
  

共 34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讲述这一家的风霜雪雨的故事。故事感人,情节跌宕起伏。作者文通过观看此剧写下的感受,令人感动和感慨。那个年代的故事也会感动着当今的人。生活在丰衣足食的我们应该记忆那个艰难的岁月。文字耐看,文风朴实。欣赏问好!感谢赐稿!推荐!【东北风情编辑:东北风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18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彧儿        2013-07-16 19:04:22
  感谢您支持东北风情!预祝成功!
精彩是寂寞开的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