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疯”云网络

精品 “疯”云网络


作者:水煮台灯 布衣,26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4发表时间:2013-07-17 16:58:28


  
   九十年代初,电脑在中国开始普及,短短20几年,互联网便将地球浓缩成了一个小村子,不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敲动键盘、点击鼠标,所需的文字、语音、图像就会尽览无余,难怪一位资深的软件开发商戏谑地说:“如今的电脑除了不能拽出活人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电脑和互联网博大、多元的功能、丰富的知识储存、迅捷的传输效应和实际应用价值,让刚刚拓展思维观念的中国人惊慕不已,一时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学电脑、用电脑成了时尚、时髦,在许多有层次人的案头,不论懂不懂操作技术,都要摆上一台高级电脑装点门面。前些年,在一些偏僻地区的机关单位,人们还没见过电脑为何物,却在晋级考卷上“纸上谈兵”地解答复杂的计算机使用方法。
   电脑和互联网进入各个领域并被广泛应用,是科技发展的势必所趋,但它丰富迅捷的传输功能异化成互动式的休闲娱乐、沟通交流工具,大量的“网吧”应运而生,诸多的居家住户也开始一“网”情深,从整体意义讲,就给文化生活并不很丰富的社会带来了麻烦,人们无节制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游戏、聊天、浏览,玩得心驰神往,欲罢不能,可以连续“上网”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有时午夜起来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哒溜哒”。
   更令人不安的是,让孩子学电脑的初衷是为让其早点接受新知识,为今后学业打下基础,可他们却把网址锁定在五花八门的游戏上,引发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男男女女沉溺网络聊天,出于各种心态目的的人坐在荧屏前情迷意乱、心旌摇曳,加之“语音”、“视频”推波助澜,让“相逢何必曾相识”变成了虚拟的现实,使本来就缺乏感情粘合的婚姻家庭又被“网友”稀释,造成亲人离间、夫妻反目;铺天盖地的色情网站、虚假信息、网络诈骗层出不穷,难以控制。
   某县的四个孩子失踪了六天,几乎翻遍城区也未见音息,第七天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报,四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才从学校附近的一所居民楼里走出来,仔细一问,原来楼里隐藏着一家网吧,沉溺网上游戏的几个孩子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累得实在不行了,就趴在桌上迷呼一觉,醒来继续玩;二十岁的北方少女离家出走到广东见“网友”,谁料让她朝思暮想、梦拟音容的“白马王子”竟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网购一款情衷的物品,汇去一千多块钱,但等了几个月却渺无音讯。
   林林总总的媒体发现了这个社会热点,开始深化报道、深入剖析、深刻反思……社会惊异了,人们愤怒了:这哪里是互联网?简直是“互联恶”、“互联骗”。面对从网络中冲出来的“毒蛇猛兽”,管理、执法部门也无法视而不见,一劳永逸,开始监控、过滤、遮蔽、封堵、关闭……但“防”的能力却远远难以抵挡“攻”的势头,就连在眼皮底下的无照经营的“黑网吧”也是屡封不闭……于是,互联网的拓放和控制就成了“猫捉老鼠,老鼠戏猫”般的游戏,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持久战。
   如果说网络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递接,那么网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新规范,通过虚拟化、模式化、数字化的平台,打破地域、种族、文化甚至年龄、性别的阻隔,重新定义传统习俗中的科学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现最纯粹的后现代主义精髓,让传统走向解体,新秩序逐渐建立,引导社会生活真正现实多元化的选择。用这种逻辑思维来对接一些人对网络的认识,似乎就出现了问题,不妨举一个时间并不遥远的事例:
   五十年代,中国最先进的传播工具是交流收音机,一位长辈从侨居海外的亲属那里得到一台日本产的携带式半导体,在闭门锁国的年月,许多人对此物闻所未闻,摆在桌上、揣在兜中、锁在柜里都能说话的“小黑匣子”让长辈占尽了风光。
   但时隔不久问题来了,公安人员将长辈传了去:“群众反映你有一架电台,马上交出来!”
   “电台?”长辈惊异了,那时正是“美蒋匪帮”叫嚣反攻大陆最激烈的年头,私藏电台的罪名还了得?!
   长辈忽然明白了:“哦,你们说的是不是这个?”说着从兜里掏出半导体递了过去。
   公安当然也有明白人,拿来摆弄一阵,就交还了长辈:“对不起,是群众反映的,我们才叫你来核实一下。”
   上级问处理结果,公安说:只是一台收音机而已。
   后来,“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了疯狂的地步,几个脑子绷满“阶级斗争”弦的造反派头头忽然想起了长辈的小黑匣子:到底是不是电台?抓来问问!怎么问,打!
   “说,把电台藏在哪了?”接着就是几皮鞭。
   “电台?是那个半导体吧,几年前就坏了,扔到哪儿记不清了。”
   “记不清?你和台湾什么特务组织联系总能记清吧,说!”又是几声鞭响,空中开始挥洒血珠。
   长辈挺刑不过,开始胡说了……没几天,造反派就根据长辈的“交代”抓来了数十名“特务”,其中包括当年认定“小黑匣子”是收音机的公安……随“战果”的扩大,各个层次的“专案组”纷纷介入,造成了一场秧及数千人的“美蒋特务潜伏案……”
   现在听这悲惨的事件确实荒唐,但当时却是因人们对半导的认识所引发的,将那时疯狂的思维对接到如今看待网络上,便可滤出我们所缺少的冷静和展望。
   多少年来,中庸之道一直在受到批驳、指责,没有人推崇不输不赢,习惯于首先对事情定位,然后再去处理,提倡“杀人杀死,救人救活”,哪怕杀多了、救错了……于是我们评论、对待网络就强调它的本体,很少用另类思维作出实质性的修正,就如发生事故不去反思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而是责怪遇难者不履条规、违章操作;不去怪罪溺水者不会游泳,而是生硬地强调流太急、水太深。
  
   二
  
   最近在报上读到一篇题为“网络社会的人格趋向”的文章,虽文中没说清网络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但仅从“人格趋向”讲就无疑是个广义的命题。
   就词汇讲,“人格”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人在成长、发展中,心理产生的意识、行为发生的作用,本体出现的特征,感觉造成的差异等等,都属于人格的范畴。这些概念包含着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律学等许多领域。在“网络社会”中又是怎样给人格定位呢?文章中这样说:
   “……一切感知在网络上都可以模拟,长期生活在这种虚拟的环境里,必然会使现实中形成的人格特质发生变化,按照网络的行为模式去组织生活方式,规范行为,最终导致心理层面的模式化,形成网络化人格,它的特点主要是个性倾向的转移,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动机、信念和世界观进行特定的人机对话,其特征表现于行为时,便会发生持久的综合性……”
   读了几遍这段文字,并不是没看懂,而是觉得有些危言耸听,假如将“人格”的概念后移,看作是一种惯常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就是个人公开的自我,从自身中筛选出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但每个人都有某些不愿暴露的“自我”,因此,人格都具有双重性,甚至有三重、四重或更多重性,如果将这样的人性多重结构粘贴在网络人格中,恐怕就会越说越糊涂。
   在现实的生存环境分裂出“网络社会”,又从中派生出“人格”就不简单了,再给“人格”定位实非能让人人认同。“网络人格”到底该什么样呢?我决定“打进网络”考察实践。
   首先“打入”的是“腾讯QQ”,在年龄相仿的女性聊天群体中查找,却让人大吃一惊:中国现代的“李清照”、“唐婉”们好似都汇集在这里了,从她们的“QQ资料”就可略窥一斑:
   网名:红袖添香
   个人说明:思念是一种温馨,被思念是一种幸福;“缘”是天意,“份”在人为,贴切的默契是知音,完美的交流是知己;缘份是天长地久的相聚,朋友是一生一世的牵挂。
   网名:独来读网
   个人说明:“删除”昨日的忧伤,“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美好,“存储”永远的友情,“取消”世俗的恩怨,“粘贴”迷人的风景,“复制”甜蜜的心情,“打印”暖暖的话语;“发送”浓浓的真诚!
   网名:淡雨轻云
   个人说明: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流水溪中过,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温馨香盈袖,淡淡蝴蝶落绣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
   网名:秀外慧中
   个人说明:有一种默契叫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度日如年……
   网名:一网情深
   个人说明:人生路上甜苦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如果难免有跌倒和等候,你就要勇敢地昂头,别让心中的航船总躲在避风的港口,要去波涛汹涌中寻求自由。
   …………
   好了,不必“考察”,也不必“实践”了,怀着如此美妙的心态与人沟通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心性的彻悟、理念的达观、情感的攀升,对接出的语言纵是忧郁、无奈,也会让人在美丽的情愫中多一缕真情,添一份感动。
   人与人网络化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使道德活动范围大幅度地拓宽,社会价值观念也以互动方式开始更新。但是,网络的虚拟也使真实的社会道德日趋松散,沟通交流,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传播,真实情感被机械地限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伤害人类的情感。如果说这只是网络文化的一个层面,不能代表“网络社会”的整体“人格”,那么我们来看一个较有共性的网恋故事:
   北方A市的刘君36岁,在文化部门做组织策划工作,闲来无事时上网聊天,他取网名“鱼缸”,很快就有一个叫“清水小鱼”的女网友和他打招呼,于是他们聊起来。天南海北地一顿神侃,约定第二天还在网上“见面”。
   刘君有自己美满的家庭,妻子是歌舞团的演员,人品、形象都是百里挑一,两人的感情也十分融洽。和“清水小鱼”聊过几次后,刘君知道了她生活在南方的B市,聊天的内容也进入了最能煽动人心的话题:情感。“清水小鱼”向他倾诉自己的心路历程,抱怨丈夫的花心与冰冷,请“鱼缸”帮她分析男人的心理。
   随着话题的深入,“情感”也开始拓展,他们向众多的“网友”一样,已不满足必须用电脑在固定的地点交流,便相互留了手机号码。
   他们除了网上聊天,有时也用电话沟通,“清水小鱼”有着女人特有的温柔和细腻,每次打电话她都要嘱咐“鱼缸”在生活上要注意的细节,让刘君收线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
   后来“清水小鱼”干脆用南方人的吴越软语叫刘君“老公”,刘君也禁不住叫她老婆,虚拟却又实际的网恋发生了。
   人有了情感上的私隐,虽能极力控制不溢于言表,但还是瞒不住家里人。有一天,妻子用审视的眼光瞧着刘君说:“你最近怎么神经恍惚的,瞅着那么别扭啊,有什么心事吧?”刘君三言两语打发了妻子,但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情感的旋涡了。虽然他们间的聊天依然炽热、电话依旧缠绵,每次关闭电脑或放下电话,但刘君心底却常常涌起一丝惊恐:别出什么乱子啊!
   在矛盾的心理促使下,刘君按捺自己一个星期不去上网,把手机也关了。看不见她的文字,听不到她的声音对刘君简直是一种折磨,令他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于是他又在心中说服自己:能出什么乱子呢,远隔千山万水的。
   他终于开机了。几乎就在同时,她的电话就打进来了。电话那端的她哭泣着倾诉委屈、惊恐、担心,以为刘君出了什么事,甚至想到了车祸、溺水、暗杀……让刘君心里除了感动就是感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他们虽然在聊天室、电话里无所不谈,但双方似乎都保持着成年人的冷静,谁也没提出见面的要求。
   一天,“清水小鱼”打来电话,说她将来北方出差,要顺便到A市看看他,明早就到。刘君想拒绝却无法拒绝,因为她的电话是从驶往A市的列车上打来的。
   她来了。两个本来十分“熟悉”的人见了面却感到特别陌生,他们坐在小酒店中,彼此沉默,平时心里想的,网上谈的,电话里唠的,此时却一句也讲不出来……他们说了些平平淡淡的话、平平淡淡地握了下手,平平淡淡地道了声“再见”便告别了。
   晚上,刘君下意识地打开电脑,第一次意识到网络竟是那样的空洞与苍白。几天后,终于看到了她发来的邮件:“我们也许只是理想中的熟悉,当真正地面对面时,才发觉实际的情感竟是那么陌生,因此我想到我们之间不会有任何完美的结局。从相互的眼神里,我们都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了撤退。感谢你这几个月让我体验到了男人爱我的幸福,你是一个好人,我不希望你陷得那么深,要像我一样尽早地解脱出来……”
   故事很平淡,似乎完全可以杜撰成:见面后“清水小鱼”被骗、被劫、被拐、被杀,然后是家人寻找,警方出动,刘君潜逃……将情节和场面弄得离奇曲折,鲜血淋淋,惊心动魄。当然也可以将事情发展成两人一见如故,数日缠绵,后来被人发现,直闹得夫妻反目,家庭解体等等。此类故事在地摊的杂刊小报上触目可得,不是我们的话题范畴。

共 72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网络的出现,就像当初的火药出现一样,是双刃剑。文章三个部分,都采用对比手法,把网络的价值揭示了出来,同时,也把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示了出来,给读者以形象直观的思考。文章讲述,语言亲切自然随意流畅而精练,讲述故事生动有警示性和启迪性。网络的出现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运用的人怎么用,这需要社会全体来思考,来管理。作者结尾两段文字,看似网友的调侃,却有着很强的哲理,就是正确运用网络的是聪明人,沉迷于网络的是疯子。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19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7-17 23:00:50
  文章叙述生动,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把网络的是与非辩证地表现了出来,给我们以思考。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