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之出工与记工(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三农今昔之出工与记工(散文) ——出勤情况、配备专职记工员


作者:河杨 举人,431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57发表时间:2013-07-18 13:04:16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1)生产队出工情况
  
   我们谈过生产队时期人们的吃、穿、行、住了,现在来谈谈那时候人们的出工状况。借以说明生产队的生产情况与记分。
   东圩村本来是三个生产队,各队都是有经验的老农把持生产,生产基本上还都秩序井然。就当时的生产情况而论,基本能算是上等的生产队。
   四清运动,东圩这里是试点区域,进行得格外深入,从一九六三年冬天开始,一直到一九六五年夏天才告结束。四清运动后期,工作队为了扩大运动成果,将东圩村的三个生产队合并成了一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规模庞大,520多亩水田,70多户人家,320多个人口,120多个劳动力。这许多人,每天劳动在一起,真正是浩浩荡荡。
   并队的时候,选举了政治上是共产党员,又是老干部的赵恒顺当了队长。他为人诚恳,生产经验丰富,工作方法实在。对并队曾经提出了反对意见,可是,奈何不了工作队负责人要扩大政绩的做法。现在,他看着这么大的规模,乱糟糟的样子,一时竟拿不出治理的具体办法来,只好和被选进“队委会”里的人,协商着维持日常生产。
   人们在原来较小的生产队里劳动,从来都是由队干部们具体分工。而小队里由于规模不大,人数不多,农活容易掌握。总是做完了上一场时,便将下一场的农活安排好了。可是,这个才合并的生产队,没有人能够全盘掌握具体生产情况,因此,没办法统筹安排农活。几个负责生产的副队长、生产委员,每当谈起农活的安排来,老是各持己见。统一意见需要许多时间。所谓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短时间里则无从说起。
   于是,社员们每次上工以前都来到村子中间,等候着队干部们前来分派工作。黑压压的人群,在这里东扯西拉,互相嬉戏,一点也不考虑农活的繁忙。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队干部们才能将大家的工作布置停当,人们才能各赴自己的劳动岗位。
   半个多月以后,队委会的干部们总算悟出了具体办法。他们把农活分成了两大类型,即普通大众农活和少数人特殊安排的农活。这样,每项农活完成之前,就琢磨好了下场农活的技术要求和具体人员,并逐个安排到人,被安排的人则去做被分配的农活;没有具体安排的人,都做大众农活。大众农活是大家都做一样的事情,用一样的工具,由负责人带领。同时规定,所有出勤的人,都得听口哨出工,出工要求整齐。
   可是,由于在一起劳动的人太多,前面的人劳动时间已经很长了,后面的人才姗姗到达。老是第一个人与最后一个人要早到半个小时,并且还是一个跟着一个,最后达到的人并不显得特殊掉队。记工分时大家都是一个样。时间一长,居然没有人愿意带头出工,出现了出工时磨磨蹭蹭,劳动中推诿拖拉的局面。
   队委干部们对于这样的情况明知对生产不利,然而,却无计可施,常常只是解嘲似地说:“搞大集体,只能是这个样子了——拢拢拉拉,急是没有用的,糊弄一天算一天吧!”
  
   (2)配备专职记工员
  
   东圩村合并的生产队,不仅是劳动力出勤难得调度停当,更糟糕的是,每到晚上记录劳动工分时,一个会计总是忙不过来,许多人劳动了一天,为了能把工分记上,要等候到十多点钟。更有的人老是轮不上,只好第二天来记。可是第二天仍然轮不上。这样辛辛苦苦的劳动工分老是被漏掉了。弄得许多人怨声载道,说,这记工比劳动都难,谁还有兴趣劳动?许多人无奈地埋怨道:造孽呢——不劳动没有工分,劳动了还记不上工分啊!
   会计胡二逵更是被弄得焦头烂额。每天忙到十多点钟,还完不了事。于是找到队长赵恒顺诉苦,说“我没能力当这个会计了——连记工分都忙不过来,弄得大家一肚子意见,还要和大家一样同进同出的劳动,真受不了呢。你找能力强的人来干吧!”
   赵恒顺知道,社员劳动,就是为了挣得工分;工分记不好,就会挫伤劳动积极性。要维持正常生产,就必须要把劳动工分记录清楚。于是,他及时召开队委会,确定了两名“小青年”担任专职记工员,赵荣雨被指派为其中之一。从此,他也算是 “生产队的干部”了。
   经过了“大跃进”还存活的普通农民,都称自己是“剩人”。所谓“剩人”,就是大批死人时剩下的人!尤其像赵荣雨这样年纪的人,更是剩人中的悲伤者。因为他们当时正是“半长子(半大的孩子)”,虽然不能劳动,吃饭比成人却不少,然而,只能吃点口粮饭票,没有劳动补助。虽然能有性命活了下来,却没有应该具有的身材。他都十七岁了,还像是十三四的孩子,大大的脑袋,嶙峋的身子,萝卜丁似的,还被大人们叫做“小把戏”。评定的工分棵子,只是六分,与普通妇女一样,是成年劳动力的百分之六十。还有一位,比赵荣雨大两岁,身材也像萝卜丁,工分棵子也只有六分五厘。
   东圩生产队确定了专职记工员后,改变了“白天劳动,晚上记工”的历来做法。人们每天的劳动,在当天收工之前,都由这两位记工员,上工地与劳动者当面将工分记录起来。
   这两个记工员,社员们当他们是干部,而他们自己也以为是干部了。因此,工作兢兢业业,记工一丝不苟,时间不长,便赢得了大家信任。这样一来,大家都说,这样的记工,我们能放心,劳动后不用烦记工的神,省心了。会计胡二逵更是高兴地说:“新事物就应该有新方法。我们这么大的摊子,就应该要有专门的记工员。”
   说记工员也算干部,是因为他们和队委干部一样,在管理着队里的(记工)事务。其实,他们只是队委会指派做具体事务的人员,没有实权,不能参加队委会的会议。普通规模不大的生产队,是不设专职记工员的。这样的记工员,只有记工的权力,没有决定工分的权力。人们劳动,加、减工分,或者迟到,早走需要扣除工分的,都得请示分管干部决定。

共 2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经历过生产队时代的人对文中所述的事会感到很亲切,那时的人纯朴善良,偷奸耍滑者不多,大都踏实肯干,而且集体主义情结浓厚。读这样的文章,旨在让我们品味现今新生活的细枝末节时,亦对故往的片断不能忘记。文字质朴干争,史料价值丰富。推荐阅读!【编辑:迦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迦南        2013-07-18 13:06:50
  翔实的内容,不乏为做县志或乡志的好材料。
迦南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18 17:04:06
  谢谢点评。当时的人们只是工分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对工分都很注重。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