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读书笔记:呵护读书的种子(外二篇)

编辑推荐 【流年】读书笔记:呵护读书的种子(外二篇)


作者:毕亮 童生,71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8发表时间:2013-07-21 10:24:48

【流年】读书笔记:呵护读书的种子(外二篇) 书是一颗种子,在不经意时,它就不动声色地就结成了果实,让人又惊又喜。
   而读书的种子一般都隐在民间。对于地方晚报的读书版编辑,我要做的就是呵护好这些为数不多的读书的种子,并进一步发掘潜在的种子,享以肥沃的土壤。而我所用心经营的读书版,无疑是开花结果路上最好的营养液了。
   读书人大约总有这样的心思:见到有人文章里所引用的书却是自己不曾读过的,就总想找来翻翻,于是书越读越多,对书的情感也越累越不可言说,久而久之,一颗读书的种子也终会长成一株良木。假若某一天,疏于阅读的你,随手拿起一份晚报,当翻到读书版,看到一本新书讯抑或一篇书评觉得还有点趣味,随之读了下去,却不想放手了,直至把这本新书找到读毕方才舒了一口气。你会感到这份报纸的编者与你一样的愉悦么?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有一则《姑妄听之》的故事说:陈句山移居一宅,搬运家具时先把十多箱书堆在庭前,突然,树后传来人语说:“此间不见此物三十多年了!”忙去查看,阒无一人。或曰:“那一定是狐仙。”陈句山掉头说:“会说这样的话,狐亦大佳!”此狐仙一定深知读书之乐,而读书版要做的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了。
   在编读书版之前,因为爱书,经常流连在伊犁的各个大小书店、旧书摊,起初就经常感叹在伊犁缺少一些志同道合的书友,交流本地的一些书讯。书摊逛得多了,渐渐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每次逛时,总能碰见一两个似曾相识的熟面孔。见得多了,熟识之后开始随便闲聊几句,因是在书店,聊的大多离不开书。不成想,这一聊就聊出了一个隐在民间的读书团体,他们定期在一起交流最近的淘书、读书收获。据他们说,在一起交流有一段时间了,人数还并不多,但在伊犁应该还有为数不少真正的爱书人在“单打独斗”,一个人摩挲着自己的藏书,展读到夜深人静。为此,我采访了一些伊犁的爱书人,写了篇两千余字的通讯《寒风中的爱书人》,即是记录他们在隆冬的一次交流会。因为这篇通讯,我结识了隐藏在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爱书人。
   恰在此时,我因为岗位变动,做了副刊编辑,除了文学副刊外还有每周一块的读书版。我觉得应该利用好这份园地,为本地真正的爱书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发现更多读书的种子予以培养。
   于是,我开始找他们约稿,请他们撰写访书故事、读书随笔等与书相关的文章。而在此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单纯的爱书、读书,读而不作;他们虽然看了太多的书,却不相信自己也可以和书上的作家一样写文章,在我一次次的催促下,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第一篇,在经过简单的修改后顺利地刊发了。他们觉得一切都不可思议,原来写文章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把自己历年的淘书之趣、之苦、之乐诉诸笔端,其他书友们也都纷纷效仿之。不多久,伊犁晚报读书版就成了他们交流的一个平台。
   伊犁处于偏远的欠发达地区,信息传播相对较慢,加之很多爱书人年纪偏大(一般都在五十岁左右及以上)众多好书以及全国很多知名藏书家都进入不到很多爱书人的视野。于是,通过博客,我先后和阿滢、韩石山、谢其章等先生联系,请他们赐稿支持我们的读书版,从而使本地爱书人有个更大的交流平台。承蒙几位先生不嫌弃我们小报影响微弱、稿酬低廉,多次拜赐大作,让伊犁更多的爱书人接触了平日接触不到的好书,他们的文章也成了购书指南。这是当初始料未及的。
  
   一、书时光
   ——读阿滢的《秋缘斋书事·四编》
   阿滢老师的书式生活,一直都是我所羡慕的。这是我去年在读完《秋缘斋书事·三编》后开始的。事实上是在我收到《秋缘斋书事·三编》后就开始羡慕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作为一个爱书人,就应该是阿滢那般生活。
   至今还记得读《三编》时的痛快、酣畅淋漓。这种感觉还没淡去,在这个夏天已经结束、秋天刚刚开始时,收到了阿滢老师寄来的《秋缘斋书事·四编》,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心里在暗地得意着:这是好兆头呀,看来这个秋天的书缘定是匪浅。
   《四编》依旧与《三编》一样,记录的是2008年作者与各地书友的交往以及寻书访友的记录,这是一本一年里关于书的日记,是作者私人阅读之路的场记,是发自内心的阅读呐喊。
   买书,读书,写书,编书(杂志),作者乐在其中。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深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一天天地把得书之乐、读书之乐、写作之乐、编杂志之乐记录下来,再编印成书,与书友分享其快乐。这没有大毅力、大胸怀之人,即便你与书的感情再深,也是很难做到的。由此,阿滢就更显得难得了。
   我想,阿滢必定深知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性格的道理,所以他坚持记录着他的一份份书缘,也抒写着一本本书各自不同的性格。对阿滢而言,平生无快意事,唯读书、买书、和书友交往,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这是我第一遍读完《秋缘斋书事·四编》后猜测的,也不知道对不对。
   二百来页的一本书,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就读完了。心里却大呼不过瘾,还想接着读下去,想必2009年、2010年的秋缘斋书事,阿滢老师早已整理好存在电脑里了。一时半会,肯定是无缘拜读了,只好重新再读一遍《四编》了。好书不厌百回读,初秋的夜里跟着阿滢再走一遭买书,读书,写书,编书之旅,又有何不可。就像博尔赫斯说的,让别人去夸耀写出的书好了,我则要为我读过的书而自诩。
   走进阿滢的书式生活,感受着他的酸甜苦辣。他得书、读书、访友之乐、之甜,自不必说。更让人动情的是,阿滢为了办好《泰山书院》而禅精竭力,为了创办《新泰文史》,不顾路途奔波地拉赞助、联系报告文学,每每到此处,都不忍卒读。其实,他完全可以不需这样的,但阿滢就这样做了,而且还一直坚持在做下去,心中对其佩服又不由增加了几分。正如卢礼阳先生在序言里说到的:一般如我辈读书人是完全做不到的。
   在本书中,阿滢用了十多个页码详细地记叙了全国第六届民间读书年会的盛况,这一节我更是读了再三,边读边神往,所谓读书的种子在民间,大约从年会中可窥得一二吧。
   阿滢在后记中说,本书以一介书生的视觉,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当前读书界众生相。我觉得远不止于此,《秋缘斋书事》系列书,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份现今民间读书界间的交往实录,为今后留下了第一手材料,也是学界之幸事。从我个人来说,更是从本书中,对陈子善、罗文华、王国华等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某方面说《秋缘斋书事》是我等初入爱书之门的新人了解书界的地图和入门图书,值得再三摩挲捧读。
   也可以如此说,《秋缘斋书事·四编》,是一本能让光阴变慢的书,所谓读好书、光阴慢;即书时光,好时光。
  
   二、书里的光阴流年似水
   ——读赵勇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
   读赵勇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前,零散地读过一些他的学术文章,因为自己不研究,也就没留下什么印象,但通过这本散文随笔集,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这位文化学者的人间世俗情怀。
   说实话,我对学者散文是抱有一定的警惕。如果不是赵先生这本书取了一个有关“书”的名字,或许不会想起去读他。我有一个不算太好的阅读习惯,看到书名或者内容与“书”相关的书或文章,我总想拿来翻翻。于是在接触到《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时,就凭着习惯翻开了目录,翻着翻着就没放下了。
   我得感谢我的这个阅读癖好,让我在这个春天收获了一份阅读的愉悦。
   这种愉悦从本书篇首的《一个人的阅读史》时就开始了,至终篇《小勇的进路与退路》都还没有结束,直至读到“后记”,更是一种回味。
   赵勇喜欢那种简单自然的读书生活。而这不就是我的追求么?当读到他的中文系情结以及跑图书馆的情景,仿佛书中的那人就是自己,大学时的我不就是这样的吗?看着看着就羡慕起作者来了,读了想读的中文系,而似水流年的光阴更是轻轻低从书里漫过,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呢?
   《一个人的阅读史》说是阅读史,更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于是,我就一步步循着他的阅读史,内心开始比照起来了。这本书我压根就没听过,更别说读了;那本书,我也读过,却早已忘了干干净净,但本文作者却能如数家珍;终于在谈司汤达《红与黑》、本雅明《单向街》等章节理找到了同感和共鸣,开起小差回忆起自己读这些书时的情景了;他的那段有关书的复印史,又让找回了抱着一本本复印、装订好的书回宿舍的那份心满意足;而略萨的《绿房子》,赵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就读过了,而我却是恰巧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意中在旧书摊以2.5元的价格淘到的……
   “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读到本书中引用本雅明的这句话,我再次仍不住动笔摘录下来。而其实,在读《单向街》时就已经摘录并记了下来。
   赵勇说,他遇到喜欢的书,舍不得一下子把它读完,每天都只敢读一点,就用这种方式延长着自己的快乐。这大约是从那种书籍匮乏年代过来人的心声。而我恰恰相反,每遇心仪之书,必想一口气把他读完,哪怕读到东方已露鱼肚白。但是在读《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时,只能入其乡、随其俗,本来两天可以读完的书,愣是用四天时间读完了,充分享受了两天的快乐,也多了两天的煎熬。刚好本书分三辑,每天读一辑,第四天把书中的“书里书外”、“旧人旧事”两辑以及《我与<批评家>的故事》、《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篇章再读了一遍。尤其是《给儿子的一封信》读了两遍不过瘾,就再温习了一遍作为学者赵勇的拳拳父爱与温情。
   收入本书的一些读书随笔,或许少了其学术味但更多的是一种人间的世俗关怀,或许正如孙郁先生评论伍尔夫读书札记时说的,看似随意的感悟,却沉淀着思想的基石。
   比如说,在《我与<鲁迅全集>》中,作者说买《鲁迅全集》就没什么道理好讲,难道真的没有什么道理吗?“有一套在身边,心里好像才能踏实。”就是最好的道理。而当看到他曾经读过的鲁迅著作的单行本“1973年版,白皮,小32开”时,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我的书架最上层,因为那里就摆着这个版面的二十来本鲁迅著作的单行本。赵勇说,很长一段时间,找鲁迅的单行本成了我购书的一项主要任务。而这,却是我最近购书的主要任务。
   海子是我非常尊敬的同乡诗人,我的诗歌写作很大部分也是因读他的诗而开始的,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与海子相遇的数个瞬间》来回顾海子对我的影响。所以当我读到收入本书的《阅读海子的零散记忆》篇时,我就迫切想知道海子在文化学者赵勇先生的零散记忆里,会如何呢?读完才发现,我们叙述的都是与海子的“缘分”,这种缘分让我读此文时,倍感亲切。
   或许这些读书随笔是赵勇学术之余的一种自我调剂,而本书的最后一辑“旧人旧事”,就让我们对这位学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小玩到大的聂尔,大学同窗四年的陈书义(即作家陈树义),寂寞的学者宋谋瑒,英年早逝的学生张欣以及“这一次的见面,老吕在复习我,我缺仿佛是第一次阅读他”的老吕等人,都构成了赵勇流年似水的四十余年光阴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片段,这些无不如同一张张漫过光阴的书页。

共 4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颗读书的种子终究会成长一株良木,那么发现种子的人无异于一位伯乐,那些种子也是一群千里马,他们迟早会并肩驰骋在草原上。本文记录了作者借书与多位有缘人结缘的经历,并且分享了他读其中一些爱书人写的爱书故事之后的感悟,也让我们都领略到不一样的情趣,忍不住想去寻这些书来品读。【书之光】在读过阿滢的《秋缘斋书事·四编》之后,作者非常羡慕阿滢老师那样的书式生活,这是一个爱书人的最高追求,也是一种最惬意的享受,《四编》中记录的是2008年阿滢老师与各地书友的交往以及寻书访友的记录,这是一本关于书的日记,也是一本感恩的记录,他围绕书一直执着享受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以书为乐,以书为径,以书为志,以书为生。【书里的光阴流年似水】初看赵勇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作者并不感兴趣,但习惯促使他他翻看了一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书中从《一个人的阅读史》到终篇《小勇的进路与退路》,再到《后记》,这种简单自然的读书生活,是他人生的写照,其中很多文字也许少了学术味道,但更多的是一种人间的世俗关怀,看似随意的感悟,却沉淀着思想的基石。这两篇赏析是作者与文友以文会友的其中一角,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字坚守,这是对文字最高的敬意和尊重,写文、看文、编文、发文都是文字的朋友,都是最值得珍惜的情分。很羡慕这样的交流,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随性的收获。本文文字饱含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友的赞赏和鼓励,读来心潮澎湃,羡慕不已。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3-07-21 10:25:39
  回头我也试试与当地报刊编辑联系一下,让我的文字也有缘可以结实更多的朋友!这是看过本文给我的勇气和感动。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7-26 16:05:27
  拜读精致的评析,享受作者带来的精彩,为作品献分,顶一下!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