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山村唱大戏(散文)

精品 【心灵】山村唱大戏(散文)


作者:燃烧的火把 秀才,17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39发表时间:2013-07-21 15:39:57
摘要:唱戏看戏,民间盛行已久。每一个地方有代表地方特色的戏曲。称为汉戏的辰河高腔流行于湘西一带,当地人称为大戏。辰河高腔已是很古老的地方戏剧种,虽无考证,但历史比京剧长得多,由于长期困于交通、文化封闭落后的湘西,所以外界知之不多。而山村人有唱戏看戏的传统,并且已成为一种乡村文化。同时,唱什么戏、看什么戏,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爱好,它表现了人们的处世价值观。男人喜欢英雄戏,女人喜欢情感戏。看戏就是看人生,品戏就是品天下。包龙图在男人与女人眼里形像不完全相同。因此,戏,山里的文化,山里的生活。山村既在戏里,也在戏外。戏里戏外,演绎的是山村的日月与情感。

又是一个红红火火的新春佳节。年后的第一轮阳光,柔柔和和地照耀着喜气洋洋的山里人家,照耀着还在冬眠的田园与山川。山上山下,里里外外,不分白天黑夜忙忙碌碌奔波了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山民们,此时还带着大年三十团圆夜的浓浓醉意,早早地搬了一张小木凳子,坐在村头的晒台坪上,等着看从山外来的戏班子唱大戏了。
   戏,还没有开锣,晒台坪上早已是笑语喧哗,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个个心花儿怒放,人人笑脸儿高扬。尽管吹来吹去的一缕缕山风还带着冬天春初的薄寒,也挡不住人们心中涌动的暖流热浪,早春的妩媚与温馨,在人们的眼角眉梢流光溢彩。上了年岁的老人们蹲在一起抽旱烟,或谈古论今,或议论今天要唱的戏文,话到高兴时,也免不了手舞足蹈几下。年轻的男子汉们挨着自家的俏媳妇,一边怡然自得地抽着买来的烟卷,蓝色烟雾吐了一圈又一圈儿;一边美美地看着媳妇那张阳光灿烂的脸蛋儿。但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闲时总是喜欢扎堆儿呆在一起,一边忘不了手中的金针银线,另一边忘不了打情骂俏,家长里短,你取笑她俩口子眉来眼去,她揭你俩口子寻欢作乐,话到开心处还总是少不了几份野性与几份浪气,连俩口子床上的风流事儿也当作笑料搬了出来。那时候,笑声与骂声揉成一团,羞涩与得意难分难解。而正当花季雨的少男少女们避开众目睽睽,躲在那些容易被众人目光忽略的地方柔声细语,倾诉着渴望的春天和春天里的渴望,说到情不自禁时,胆儿小的手儿牵着手儿,胆儿大的嘴儿对嘴儿。只有孩子们你追我赶,舞棍弄棒,“打打杀杀”。原本鸡啼犬呔的山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除外,才彻底地让自己放松开来。
   土地还在沉睡,山鸟儿未啼,山花儿未开。正月未满还是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距。为了度过这一段清闲时光,也为了给节日增添一些热闹气氛,唱大戏,看大戏,自古以来就是山里人最大的精神享受与最光彩的盛事喜事。唱与不唱,唱多久,唱什么,往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日子红不红火,生活富不富裕,人气旺不旺盛,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与荣耀。正是这唱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唱戏本身,从老祖宗的老祖宗开始,唱大戏就成了一种民风习俗延续至今,唱戏的由头也越来越多,好年景唱一台大戏以庆丰收,酬天谢地,祈求天地神灵让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村里大项公众事业峻工唱一台大戏以彰功德,让后人记住这份辉煌业绩,激励他们效法前辈,积功积德。再以后,有钱人家为了光彩门户,唱出一大戏让乡邻们高兴一阵子,算是自己造福积德于父老乡亲,即便是唱不来福音长留、吉星高照,也能换取众人口碑。如今,山里的日子过得更红火、更开心、更光畅亮丽了,唱大戏的由头儿也就更多了。嫁女唱它几天大戏,既是为闺女送行,同时也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向亲家显示一下娘家的门望实力,为女儿未来在婆家的地位起一个暗示之意;娶媳妇唱几天大戏,既为新人贺婚,也是给女方家人巧妙回应;儿子考上大学唱几天大戏,祝福孩子前途光明,鹏程万里,一如戏文中所唱的那样:“文到尚书武到侯”。还有孩子出生,老人寿诞以及驾鹤仙逝,都离不开唱大戏,悲也如是,喜也如是。于是,唱戏看戏,就成了山里人的一大嗜好,一种需要。尽管他们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得精疲力竭,日子过得不开心的时候居多;今天户户电视,家家电灯,天底下的新鲜事儿足不出户就已略知一二,但也丝毫冲淡不了看戏的热情。戏中的春去秋来与人世更替,总让他们在明白与不明白中滋生着一种让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白的别样情感,并由此催生他们的希望与梦想,鼓舞他们的意气与斗志,从而激励他们创造生活,创造未来。而那份情感,那种希望与梦想,既具体又抽象,既清晰而朦胧,求之不可得,挥之不能去。祖祖辈辈,就在这种看似相悖的文化氛围里生儿育女,打发着一个又一个长长短短的日子,也收获着一轮又一轮肥肥瘦瘦的年景,更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圆圆缺缺、咸咸淡淡的故事。
   锣声和鼓点终于暴风骤雨般地响了起来,转而绕山绕水的唢呐也呜呜咽咽地吹了起来,戏就要开场了。其实这所谓的大戏,也就是流行于湘西古辰州府一带的地方戏——辰河高腔,相对被山里人称为京戏的京剧,也称作汉戏,它的诞生与形成,要比京剧早得多。京剧起源于安徽安庆一带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地方戏曲小调,由于艺术日臻成熟,逐在皖、赣、江、浙诸省流行开来,《扬州画舫录》有载扬州“安庆色艺最优”,足见其影响之大。于是,邀功争宠的地方官吏灵机一动,禀报朝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向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寿庆,调扬州“三庆”徽班入京。尔后,其它徽班也争得机会相继进京。由于北京为一国之都,各种戏剧流派云集,南北名家荟萃,如同大海容纳百川,以昆曲为代表的徽戏取各家之长,京剧最终形成。有幸的是皇帝一高兴,达官贵人们一捧场,火了,红了,由此成为国戏。以后历代梨园名伶呕心沥血,传预发扬,精雕细琢,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完美与成熟,且自成一格,短短的两、三百年间,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国粹瑰宝。辰河高腔却一直向着青山唱,流于湘西民间乡下,无缘进京面圣。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初期,才有幸进京参加全国地方戏曲汇演,无奈地域化色彩过重,除了贺龙元帅等为数不多的喝沅江水长大的湘西人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如痴如醉外,知音难觅,和者甚寡。但也因为其古老,又显得尤为珍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种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联合国文化官员不远万里来到湘西,组织当地艺人排演辰高腔剧目《目连戏》,拍成录像。之于所为大戏,除了表明辰河高腔在人们心目中崇高地位之外,客观上也是相对民间的小曲小调以及那些无需舞台场地、没有行头道具,一个人或几个人自弹自拉自唱的花鼓、渔鼓一类表演形式而言。这类小演唱形式自由散漫,没有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内容通俗易懂,甚至粗野淫秽,如花蝴蝶与野鸳鸯打情骂俏,逗人一笑,换得几个小钱,又走村串户去了。辰河高腔生末净旦丑,宫商角徵羽,行当齐全,五音皆备,从内容到形式,同小曲小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所以称为大戏。
   辰漆黑高腔相对京剧,唱腔设计与乐器运用简化得多。一面牛皮大鼓,一面青铜小锣,两幅大钹,一把唢呐,吹吹打打,只负责前奏、过门与尾声的伴奏。由于没有丝弦弹拔,演员的唱功要求极高,几乎都是清唱。至于念同京剧相差无几,但发音本色,不像京剧道白京腔味儿太浓,听起来不仅怪怪的,还有点酸酸的;打与京剧如出一辙,长枪短刀,花拳绣腿。在表现内容上,辰河高腔似乎更适合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正是因为题材原因,一台戏往往分成几本、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一天唱一本,类似今天的电视连续剧。长部多本戏,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矛盾冲突高潮迭起。过去一些大户人家和今天的富裕人家,一来财大气粗,二来也为了显示一下自己乐善好施,往往一唱就是多本连台,那时他们走在村头巷尾,特别地春风满面,别有一番模样。
   唢呐锣鼓吹打了好一阵子,称为“闹台子”,红色的大幕布拉开了。四四方方的戏台,三面用农民晒谷用的竹簟子围着,一块青布或一张竹簟子划分出台前与台后。台上,一张八仙方桌用花布盖着,两把椅了分置两旁。古时多少英雄豪杰的伟业壮举,多少才子佳丽的悲欢离合,也有多少布衣草民的喜怒哀乐,都将在这方寸之地,在这一张方桌与两把椅子之间,多彩多姿的一一展现开来。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一段又一段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或金戈铁马,或生离死别,让善良的山里百姓看得如痴如醉,俨然与戏中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替古人而担忧,也为古人而喝彩。
   台子闹够了。一群手执各色旗帜的戏子们,踏着密集的鼓点锣声绕场走台,然后分作两排站定。红、黑两大花脸身披金盔银甲,手持长枪大刀,一身堂堂虎威,满脸腾腾杀气,“哇哇呀呀”地叫板声如龙吟虎啸,打上台来。台下悄无声息,一片寂静。平日里在父母千般呵护下的幼儿娇女,吓得直往母亲的怀抱里钻,惊慌失措,一片哭声四起,急得年累轻的母亲顾不了羞涩,衣襟一掀,一对白嫩丰硕的奶子直往张大的小嘴里塞去。男子汉们自是不动声色,只是那紧锁的眉头和一脸的肃穆,仿佛也如临大敌。他们心中渴望的是英雄豪杰的功成名就,是失败者的称降求饶,这情节,太让他们太赏心悦目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燕云十五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觅封侯”。这首著名唐诗,道出了天下男儿心中的豪气大志。他们在这种英雄观念的熏陶下长大,追求建功立业,崇拜英雄豪杰,是他们鲜明个性的集中体现。尽管他们不是英雄,也非豪杰,一生与青山为伴,向土地要食,年复一年地耕耘着山里的平平淡淡日子,一往情深地爱着身边这块贫瘠的土地。但他们是男子汉,胸膛里升腾的是豪杰气,脉管里流淌的是英雄血,古时英雄好汉打富济贫、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侠肝义胆,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是这样,整个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第一天的戏让男人们美美地英雄了一回。那杨家将父子的沙场雄风与千古浩气,博得他们的感慨万千。在他们朴素的情感里,敬仰明主,痛恨昏君,赞美忠良,鄙视奸臣,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但是,女人们开始嘀咕了。女人们的心总是软的,看了一天“打进杀出”,总觉得硬邦邦的,于是,第二天要求改唱文戏。她们抱怨,一年到头忙得不亦乎,过年难得的几天轻松,又一天到晚看“打进杀出”,难受得很,还吓坏了孩子。她们对关乎江山社稷的古人往事,不像男人们看得那么重要,想得那么复杂。她们只关心好人与坏人,天生的柔软心肠总是抛向台上的多情才子与俊俏佳人,让自己原本水一样的柔美情感共台上的风流倜傥浅吟低唱。或貌若天仙的公主招了驸马,或满腹经纶的公子娶了佳丽,她们的脸蛋儿就花儿一样地灿烂开去。而一旦有情鸳鸯无情棒,有情侣人不成眷属,或女的嫌贫爱富,或男的移情别恋,她们或为之流泪泣咽,或为之诅咒不休,原本春风荡漾的脸蛋上就冰天雪地了,胸中就怒火腾空了。在她们水汪汪的眸子里,人世应当单纯而又美好,善良而又真诚,像山水一样清清秀秀,像蓝天一样坦坦荡荡。正是这种纯理想化的人生理念,不管生活给了她们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坎坷沟壑,一生也总是紧跟着自己的男人风雨无悔,生儿育女,养猪喂狗,缝补浆洗,一日三餐,把个从泥土里刨出来的日子梳理得熨熨贴贴。她们希望自己的男人模模样样的,但丝毫容不得男人寻花问柳。在她们绿水青山一样的心灵里,天底下的大小事情男人都可以为之,惟独风月情场男人不可问津,这就是一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单纯善良的山里女人。
   为了满足女人们的要求,第二天,改唱了包龙头杀陈世美,女人们心花怒放了,一个个喜笑颜开,趾高气扬。在她们看来,从古到今天底下的坏男人,最坏莫过于陈世美;人世间最不道德的事情,莫过于喜新厌旧。但是,她们忽略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在包龙头杀陈世美的这出戏里面,为女人报仇雪恨、伸张正义的依然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女人仍然没有成为自己的命运主宰。但是,这已经足以上女人们扬眉吐气了。
   女人们要唱包大人的戏,男人们开始不乐意,因为那有损男儿的道行与形像。女人们毫不相让。她们挖苦嘲笑,说杨家将有什么好看的,一大堆男子汉战死的战死,跑的跑了,当和尚的当了和尚,留下一窝老少寡妇,太惨了。而最后辽国兵伐中原,满朝爷们儿全做了缩头乌龟,尿了裤子,无人敢领兵挂帅,出征御敌。若不是杨令婆和她的儿、孙媳妇们,保不定那大宋的皇帝也成了人家的孙子。山里的男子汉们是在烈性的包谷烧里泡大的,是在石头堆堆里的跌打中长大的,脾气点得火热,平日里吆五喝六,打个哈欠刮起一阵狂风,打个喷嚏爆响一声炸雷,女人只有听喝的份儿。但是到轻松的节日里,他们反倒变得柔软起来,变得体贴女人了。好男不和女斗,让了步。
   这天,戏台下的中心位置全被女人们占领了,男人们被挤得远远的,也只好忍气吞声。那木炭一样的黑老包,既铁面无私,又胆大无畏,一生斩的都是些混帐爷们儿,风骚娘们儿他一个也未斩。男子汉们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不服气了。可仔细一想,死在那老包刀下的不是流氓地痞,就是奸贼昏官,好像还没有一个杀错了,都是些该死的。如此一来,男人们心中的那一丝不快,就不好公开说出来了。今天,黑老包要斩的是当朝附马——陈世美。
   戏,在女人们的兴高采烈中进入了高潮。台上,满脸杀气的包龙图一声令下,那把叫人毛骨悚然的龙头大铡刀拉了起来,冷嗖嗖的寒光闪闪。在女人们一片“叫好”的喝彩声中,包龙图的惊堂木“叭”的一拍,陈世美的人头滚向了一边。
   女人们一个个眉飞色舞,美滋滋的;男人们一个个木木呐呐,既不点头,也不摇头。为了不扫老婆的兴,偶尔也附和几句。但他们打心里对包龙图斩陈世美不完全认可。自古以来,英雄爱美女,才子配佳人,乃人间幸事。陈世美凭本事中了状元,非无能无才之辈。是皇帝女儿主动爱上了他,不是他主动追求皇帝女儿。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这洪福艳福天下哪个有志男儿不羡慕呀!至于他喜新厌旧,加害发妻幼子,虽然罪不容赦,但也是皇帝女儿醋劲发作,蛾眉不能容人嘛!中国古时候本来就允许三妻四妾,当朝赫赫有名的英雄杨六郎,不是既有柴郡主,又有大刀王怀女吗?偏偏你皇帝女儿独断专行,垄一夫宠爱,你不逼他休妻,他会去伤天害理吗?陈世美喜新厌旧诚然有错但没有罪,既是有罪那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那个身为皇帝女儿的公主仗势欺人,强抢恶要,把民女的丈夫据为己有,破坏别人家庭,这才是犯了大罪呢,难道不应当治罪吗!还有皇帝老儿不好好管教女儿恪守妇道,反而纵容女儿招蜂引蝶,欺负小民,事发后又动用皇权包庇罪女,徇私枉法,阻挠立案,难闻道不应当咎其昏庸无道吗?老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此案办的不公。人家陈世美本不过是一介花心的文弱书生,是皇帝和皇帝女儿一手导演了这一幕拉郎配嘛!他不过是意志不坚定,抵挡不住佳人美色。在男人们看来,即是犯了罪,也应罪不当诛。花心,天底下哪个男儿没有呀?鲁智深还号称花和尚呢!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

共 65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辰河高腔”被山里人称为京戏的京剧,也称作汉戏,是流行于湘西古辰州府一带的地方戏。这个戏很有地方特色,但由于闭塞一直没有广泛流传。唱戏,看戏,已经成为山里人不可缺少的节目:比如,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以彰功德,光彩门户,为嫁闺女送行,新人贺婚,学子前途光明,孩子出生,老人寿诞等等,唱戏就成了山里人的一大嗜好,一种需要和一种精神娱乐。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详细的叙述了唱戏的过程,以及听戏人的各种心理反应,对戏里人物的褒贬不一,但都是津津乐道。唱戏不仅体现了山里人的一种文化生活,还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和情操。戏里戏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山里人的那份美好和纯净。【编辑:夕阳ann】【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22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夕阳ann        2013-07-21 15:42:45
  问候火把老师,欣赏您精彩细致的美文。了解了什么是“辰河高腔”这一地方戏。夏安。
以文会友
回复1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3-07-25 10:30:01
  谢放夕阳。祝好。
2 楼        文友:晚枫        2013-07-22 09:07:00
  看着看着就仿佛走进了童年的时光。问候火把,遥握!
诗,生命揉搓出来的悲欢离合。
回复2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3-07-25 10:30:39
  乡情永恒。谢谢晚枫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