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春秋】张二与狐仙(小说)

精品 【春秋】张二与狐仙(小说)


作者:河杨 举人,43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35发表时间:2013-07-21 18:36:20
摘要:人狐传奇

一、与哥哥分离
  
   黄口镇的豆腐张在二十多岁和四十多岁上各生了个儿子,分别叫做张大和张二。张大和张二虽然是亲兄弟,年龄却相差二十多。张大结婚后,张二才出生,张大的儿子比张二只小两岁。
   豆腐张的豆腐店,店面虽然不大,一家人辛辛苦苦地经营,生活也还能过得。早年由于家境过于贫困,张大一直没有上学。待到张二八岁时,豆腐张就送他上了私塾。两年后,张大的儿子也进了学堂。一家人辛苦劳作,除了穿衣吃饭,还要供两人念书,已是捉襟见肘。张二在十七岁那年,豆腐张夫妇相继撤手西归,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张大夫妇肩上。
   张大夫妇起早摸黑,苦做苦累地操持旧业,仍然觉得入不敷出,于是,那年秋天,张大与张二商量说:“弟弟,你也十七岁了,明年就是十八岁,已经是大人了。你也知道,父母过世后,家里经济更加紧张。我想让你别念书了,回家来和我一起开这豆腐店,你看怎样?”张二说:“哥哥说的极是。我家这么困难,我也这么大了,应该回家帮助哥哥做活。”当即就辞学回家了。
   辞学回家的张二,每天挑着豆腐担子上镇下乡叫卖。豆腐张的货色在当地算是有名的。张二挑的水豆腐、千张、香干子和臭干子等品种,在上午巳时左右都能卖完。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无论刮风下雨,张二都能卖完自己的货。
   张二,一个斯文书生,忽然变成挑豆腐担的售货郎,人们都怀有同情心。不觉秋去冬来,张二的生意顾客,都成了他相熟的朋友。张二每当卖货时,总与这些朋友闲聊几句。一天,张二的货已经全部卖完,与几位朋友坐下聊天。一位快心人说:“张二呀,你一肚子墨水,这样的卖豆腐,不屈煞你了么?”张二说:“我一个后生家,只有跟哥哥开豆腐店,学点生意上的乖(学徒)才是道理。不然的话,我什么也不会做,今后哪里有衣食饭碗呢?”另一位说:“张二呀,不是说跟你哥哥开豆腐店不好。是说你这么好的人才,卖豆腐实在划不来。我告诉你,顺河埂往北二十里,有个竹叶滩。每到下半年,枯水季节时,那里的竹木市场就繁荣得很。你到那里或许能找到事做,比你卖豆腐会强得多。”张二说:“我从来没出过远门,那里又没有熟人,我又没有钱;哥哥的豆腐店也少不了我。我怎么能走呢?”
   人们听了张二的话,觉得非常实在,本来不打算多说。可是,总觉得这样实在委屈了他。于是一位热心快语的人说:“张二呀,你是年轻人,又有诗书在肚子里,到外面闯闯就会有出头的日子。若跟着你哥哥,一辈子只能挑豆腐担子。再说,对你哥哥也是很大的负担:你知道给你娶一房亲,要花费多少钱吗?”还有人出主意说:“你说没钱,这好办得很。马上就要过年了,你就说要千张的客人多。叫你哥哥做一担千张(豆制品中最值钱的一种),你把它卖了,就会有站身之钱了。”大家七嘴八舌,可是,张二却没个头绪。
   张二自从听了人们劝他“到外面闯闯”的议论后,虽然不忍心离开哥哥,而心中却有了“离家出走”这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他非常矛盾:哥哥嫂嫂待我很好,他们又十分需要我的帮助;我若走了,对他们该是多大的打击?但是,我要是一直留在家里,对他们确实也是很大的负担。自古道“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兄弟虽亲,终得分离。我出去以后,马上对哥哥确是不利;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对我,都有好处。不过,我这一出去,自己将如何生活,谁来管我?心中没有一点数。自古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到了外面,就算过得再差,再也不能回来连累哥哥了。张二经过几天的苦思冥索后,最后认为,还是决定到外面去闯荡。不过,这不能对哥哥明说;如果说了,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张二“离家出走”的主张形成以后,就用“快过年了,要千张的客人较多”的计策,骗得哥哥苦干了三天,加工了一大担千张,挑着出来卖。
  
   二、在竹木市场上
  
   张二在十七岁的腊月二十一的清早,挑着哥哥加工的一大担千张,顺着河堤往北走。虽然是晴天,可是早上还是冷得很。冻白了的泥路,张二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张二迎着北风,脸上冻得通红;可是,因为挑着重担,身上还热得淌汗。张二一口气走了大约十里路后,见到村子,才进去卖千张。他一边卖着千张,一边向着竹叶滩而来,到了下午申时,竹叶滩市场已经举目在望了;他的千张十成中也已经卖去了八成。
   张二挑着剩下的千张,又赶了两三里路,来到竹叶滩市场入口处。他停下担子,向来来往往的人流吆喝着出售千张。由于人多,时间不大,只剩空担子了。他挑着空担,随着进场的人流,来到市场里面。只见市场里到处都堆着竹子和木头。一堆堆;一扎扎。每堆每扎旁边,都有人守候,等待顾客购买。张二挑着空担子,漫无目的地在市场里面溜达。见这些卖竹木的,同时也在收购竹木。原来,这竹木市场是由贩子们在交易;他们将山里人挑来的一担担竹子、一支支木头用低价收进,再由较高的价格出售。这一收一卖,人来人往,煞是热闹。
   张二顺着市场中最大的道路来到渡口边,见有一家小吃店在那里。这才想起,自己还是早上在家里吃的。现在天快晚了,还没进食,顿觉腹中饥饿。他挑着空担子到小吃店里坐下,要了一碗光面,两支水辣椒。由于心事重重,吃得无滋无味。
   这时候,正是傍晚,没什么食客。老板见张二面有愁容,吃也不香,就问道:“你小师傅好似面生。你挑豆腐担子么?我怎么没见过你?”张二说:“我是陆家滩人。与哥哥合开豆腐店,不常来这里。现在与哥哥分开了,我一个人开店。手艺又不好,又忙不过来,想不开豆腐店了。今天到这里来看看,想找点事做。能改个行当(行业),另找口饭吃才好。”
   其实,张二是黄口镇人,离这里二十多里;而陆家滩离这里只有七、八里路。老板听了,说:“你不开豆腐店,想做什么行当呢?”张二说“我今天才到这里来看看,还不知道有什么事能做。”
   店老板见有这样的人,就想拓展自己的业务。说:“这里人多,事也多;只要不太懒,找口饭吃是不难的。”张二说:“我与哥哥分开后,我一家就我一个人。我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了。只是我没见过世面,不知道怎样才能挣到饭吃。”
   店老板引诱他说:“你要是在这里能住得下来,我每天早上为你多加工一些油货和包子,你挑到市场上去卖。我只收几个本钱,赚的钱保你吃饭准会绰绰有余。只怕你小师傅没有耐心。”
   张二现在是生活中迷了路的人,听了这位老板的“指点”,高兴极了。忙说:“出外靠朋友,在您的帮助下,我将来只要有了饭吃,您老板就是我的恩人。我感谢还来不及,哪里还敢没有耐心。”
   老板说:“你要是愿意这样做,现在就把这豆腐担子略微改装一下,明天早上好挑点心(早点)去卖。”于是,张二在老板的指点下,将豆腐担子改成了卖点心的挑子。当时,看看天色已晚,老板就在店里打了个便铺,安顿了张二。
   第二天天还没亮,竹木市场就人声鼎砩起来。原来,山民们都起大早赶到市场来。天色微明,店老板就打发张二去卖早上点心。张二来到市场上,见山民们将竹子、木头过称卖给贩子们。过称、结账时,争多较少,吵吵嚷嚷。整个听来就人声鼎沸了。张二挑着点心担子。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是吆喝着叫卖。这些赶早的人们,卖过山货以后,都来买点心吃。张二一担点心,时间不大就卖得精光;他又去卖第二担。当挑第三担时,老板说:“这一次只能少担一点了,多了会卖不完。”果然这第三担虽然担得很少,到了巳时也没有卖完,剩了一些返回给了老板。从此,张二天天早上卖点心,老板的生意扩大了一倍还多;张二也有了足够的生活来源。不几天,认识的人渐渐多起来,什么你是哪里人,为什么卖点心,等等询问很多,张二按照告诉小吃店老板的内容,不止一次地告诉了询问他的人。
   竹木市场上卖竹木的山民大多数不识字。有一天,一位约五十岁的老人,卖了一百多斤毛竹,接了钱后,觉得账款不对。他一面吃着张二的点心,一面嘴里叽哩咕嚕算个不停,老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张二见了问道:“你老人家,是什么账呀?讲给我听听,让我给你算算看。”这位老人求之不得,马上向张二报了帐目;张二一算,果然少了两元钱。老人马上去找贩子,贩子立刻补给了少给的钱。
   不曾想,此后常常有人来找张二算账;错了的,都能再找回来。于是,山民们找张二算账的越来越多,有时张二还真应接不暇。但是,他从不厌烦,总是有求必应。
   贩子们见新来的卖点心人算账准确,自己算错了,钱补给了,山民们还满口怨言。本来,到了年边,他们的生意更加繁忙。于是在一起商量,干脆我们收购竹木,就请卖点心的张二算帐,省得山民们不放心。于是,他们用起收购码单来,只写数量和价格;具体多少钱,按张二算来的为准。每算一笔账,贩子都给一点厘头(手续费)。这样一来,张二成了大忙人,只好将卖早点的生意停了下来,做了竹叶滩竹木市场的专职算账人。
   由于张二算帐比贩子又快又准,从此,山民们卖竹木都放心了帐目。人人感谢张二的公正,争先恐后地要与张二交朋友。
   张二因为不能再为小吃店老板卖点心,小吃店老板觉得自己良苦用心,没有收到预期希望,后悔当初不该留下张二。因而,就不再管他的吃住,张二的生活必须自理。虽然,他仅只身一人,但是,为了生活,像鸟儿一样,也得有个窝。为此,他犯愁了。山民们知道后,立即发起了资助运动。你送一根木头,他送一根竹子,在渡口旁边,离小吃店不远的荒地上,大家七脚八手,只用了半天工夫,就为张二搭起了三间草屋。张二不过意,又无能力报答,口头上感谢不已。山民们都说:“你一天到晚为我们操心费力,我们为你做么这一点事,还不应该吗?”于是,大家把张二的草屋做好后,连水也没喝一口,都一说二笑地回家去了。
   此后,山民们今天你带来三斤白米,明天,他带来一把白菜,还有的送来衣被和家常用具,张二的小日子居然过得正常起来。快过年了,山民们带来的白米、鲜菜、鱼肉等年货,齐齐刷刷地摆了半间屋,足够张二吃两个月。山民们还一再对张二说:“你就在这儿过年,别回家了。若回去了,万一有了变化,明年不来,我们又要受贩子们的欺负了。”
   转眼到了大年边。山民们和贩子们,连小吃店的老板一家,都回家过年去了,竹木市场骤然冷清下来。张二在小草屋里过起了“孤家寡人”的生活。
  
   三、来了位美女
  
   临近大年的天气,东北风常常夹着雪花,飘飘洒洒。大路泥泞难行。准备过年的人们,为采办年货,络绎不绝地经过渡口,来往于市镇里。渡口的路上,人们留下的脚印子,像钉鞋的底,凸凹不平,没有一脚平坦的地方。早晚的冰冻,将汪在一个个脚沊里的水,冻得像镜子一样。脚踩在上面,“咕吱咕吱”发响。这里虽然称着渡口,却只是在汛期才用船摆渡。到了冬天,河心只有五六尺宽的浅水流。河面上虽然挡过木头浮桥,老是被随时涨起来的水流冲走,因此,人们过河,都赤足蹚水,年轻人甚至蹦来蹦去。
   住在草屋里的“孤家寡人”张二,住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山民们给的。他深深体会到了山民们是他的衣食父母。可是,他很惭愧,这许多山民,他无法一一认清。许多人当了面,虽然面熟,却叫不出名字;更多的人,甚至连“面熟”都谈不上。因此,他把凡是经过这里的人都当着朋友。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只要见了经过渡口的路人,都热情相迎,不敢怠慢,生怕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
   除夕这天,天阴沉沉的。只在中午以后,才出了一点日花;渡口的冰渣竟然没有融化,在行人的脚下,仍然“吱吱”作响。申时左右,从河那边过来一位赤着脚的十七八岁的姑娘。她生得娇小妩媚,体态端庄;那一双冻得像红萝卜一样的小脚,走起路来一步一扭,让人疑惑好像是被冰渣扎破了,正在流血似的。她手中提着一双小钉鞋,径直来到张二的门口。张二见了,赶紧端来一条小凳,让姑娘在屋檐下坐着,顺便晒点太阳;接着又端来一盆热水,叫姑娘洗脚。他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山民的感情。他以为,她可能就是哪位山民朋友的家眷。
   冬天的白天短,太阳很快就坐了山沿。这姑娘还坐在那里抠自己的小脚,没有走去的意思。今天是大年除夕,张二本来以为她洗了脚就要赶路,谁知她还这么磨磨蹭蹭。张二有点急了,问这位姑娘说:“大姐,天就要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
   不问尚可,一问反而生事。这姑娘听了问话,竟抽泣起来。张二说:“大姐,你家在哪里?这大年三十的,还有什么伤心的事吗?”这女子慢慢抬起头来,张二见这女子瓜子形脸庞,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像是人工画的,恰到好处。那两眼里饱含的泪珠,像是滚动的水银;眸子一动,掉在她的前襟上,像是断线的珠子,好像还能滚动。因为哭泣,那两颊不仅颤动,而且绯红。张二心想。还真是个美人呢!

共 18926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佳话,借助狐仙的传说,演绎得一波三折。故事构思精巧,行文自然流畅,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有铺陈,有呼应,借鬼神仙体,宣扬人间真情,大爱大善后,是感恩是回报。推荐欣赏。【编辑:三微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22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微花        2013-07-21 18:42:02
  如果说河杨的《三农今昔》是一道跨越历史的风景,那这个故事,就是用心谱写的温情画卷。
三微花
2 楼        文友:红毛儿        2013-07-21 18:51:04
  作家红毛儿很喜欢河杨这个故事!!
3 楼        文友:满园        2013-07-22 11:02:11
  作品生活味儿浓郁,语言简短凝练,耐读。
4 楼        文友:河杨        2013-07-22 13:56:58
  谢谢点评。人间真爱,何妨异类;真情相爱,幸福多多。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