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香天涯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香】有奶奶在的那些年(散文)

精品 【墨香】有奶奶在的那些年(散文)


作者:翠妍欲滴 童生,593.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26发表时间:2013-07-28 09:38:54
摘要:奶奶已经离开我二十年了,至今想起来好多事依然清晰,那些年那些事难尽其祥,唯有留下这一点点文字,怀念她老人家!奶奶的尸骨也许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随着岁月的沉淀,对她的情怀越发绵长而浓烈。


   几度风霜,几度春秋,岁月长河中的沙石掩埋太多往事,有奶奶一起走过的日子,每次想起,就如开启一坛老酒,回味绵长。
   对奶奶的记忆,是从八岁开始的。年前腊月过了七岁生日,暑期过后,在学校的发动下,交了五毛钱,我就极不情愿地成了一名小学生。那个时候,什么都是按分计,一个鸡蛋五分钱,上街去赶集拿一块就可以买好几样东西。市面上通行的面值是十八块八毛八,最大金额值是十元钱,排在第二的是五元面值,依次是两元,一元,再就是五分、二分,最小的就是一分。十元五元是纸币,三种分除了纸币,也有一枚一枚圆形的白色金属制币。
   没上学之前,对上学恐惧极了,在奶奶面前哭着喊,不想上学,奶奶就说,上学识字学文化,要不就是睁眼瞎,长大出门连家都找不到。大概真怕出门不识字丢了,开学的时候我不再哭闹,再加上妈妈手工做的小花书包的吸引,就是用很多旧布缝制起来的布兜兜,挎上和别的小孩子一起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秋天,玉米收回家来,爷爷就把玉米须捻成手指粗的半尺长细绳,拿在手里一头点燃,另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长的旱烟袋,整天在嘴上吐着烟圈。烟袋柄是竹子中间掏空了竹节,一头安上烟袋嘴儿,一端安上烟袋锅儿。烟袋嘴一般都是玻璃做的,稍有钱的用南阳玉石做的,烟袋锅儿是铜质的,装上揉碎的烟叶,拿起点燃的玉米须,吹一吹就露出一点燃烧的痕迹,按在烟锅上使劲吸一口,烟丝就随着点燃了。爷爷一天不知道要吸多少袋旱烟,每次口袋里的装汽油的打火机要用好多次,一袋烟吸完,第二袋的时候,爷爷会把第一袋的尚有火星的烟灰按上去,烟叶很容易点燃,就这样节省火机的使用,那个时代什么都缺。玉米收回家,有了玉米须,爷爷用火机就更少了,玉米须一直在手中,不吹它似乎灭掉了,一吹就看到火星子,我至今佩服爷爷用的这种节俭方法。
   放学了,别人家的孩子都需要给父母帮忙打理牲畜,放个羊放个牛,或者割草,我不用。因为我奶奶和母亲在家管着一家的吃喝洗涮,我爷爷、爸爸和叔叔负责一切户外劳作,我只管玩自己的,闲不住,就和伙伴们去坡上去。坡上的柿子树树身很低,柿子成熟的时候有利采果,有的地方我们小孩子触手可及,枝杈纵横交错,在秋日下展示着它硕果累累的信息。这天我照样和小伙伴一起,在坡上那棵大柿树上捉迷藏,一个人闭着眼在树上摸,我们睁着眼在树上来回攀登,谁无路可逃被摸到,就要闭上眼继续着下次游戏,像一群小猴子般在树枝上灵活攀沿,开心的笑声在空旷山坡上清脆的回荡。
   站在柿树上放眼观望,稍有坡度的山坡上,被村民用一行行的土陇分层隔开,一块块梯田利于雨季排水保持水土不流失。梯田里红薯茎叶匍匐,为大地铺上一层绿色地毯。土陇上是生长茂盛的斑蝥墩,斑蝥是一年生植物,到了秋季从根部用镰刀割了,用来盖房,来年像韭菜一样又重新发芽,不用打理,照样长得茁壮喜人。村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斑蝥墩,因为草房是当前房屋的主体建筑形式,每到春上,就要用斑蝥铡成一尺多长的草捆,插补房顶可能漏雨的地方,防备当年的夏秋连绵雨水的冲刷。
   突然,一个伙伴大声叫起来:“谁家着火了!”大家一齐往村子里望去,一股浓烟在村子上空弥漫。我好奇的跳下树,直接跑回家去,远远的就看大体像是我自己家的房屋,果然,已听到了奶奶那绝望的哭声在门前传过来:“这可咋办呢,老天爷呀!”我吓懵了,双腿酸软,战战兢兢地远远看着众多壮劳力吆喝着,人人挑着一挑水桶,接连不断的往着火的地方泼。
   渐渐地,火小了,灭了,奶奶快步冲进屋子,检查损失。三间草房,已被大火烧成一个露天的洞,洞的下面狼藉一片。我们住的房屋是北屋,上位间是奶奶和爷爷住的,包括储存粮食的功能。客屋是从梁下用蜀黍杆扎成的遮挡物,起到墙面的作用,却比一尺六的土墙节约空间,西间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实体墙,是我们姐弟和爸妈一起住的房间。
   奶奶心疼的看着这一切,眼光依次扫过房间里的一切,火是从蜀黍糜墙燃起来的,墙体已没了,好在火势扑灭在前期阶段,只燃到房顶的草。室内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物件,堂屋中间的三尺双屉桌还在,左右两边的太师大木椅,靠蜀黍墙的那只烧掉了靠背。奶奶床边的一米多高的上掀盖大木箱也在,只是下边稍微被火蹂躏过,出现了焦黑一块,这两三种家当是奶奶的陪嫁。奶奶的娘家曾是大户人家,所以有了几件普通农户没有的这几件东西,特别是大木箱,依旧是当下时兴的家具。箱子里是爷爷奶奶叔叔们只够替换的衣物和被褥,也装着我的好奇,因为奶奶每次打开箱子,我会看到里边还有一个精致的小箱子,不知道是什么。
   奶奶最关心的还有那圈粮食,粮食是一家人命根。那时候储存粮食用的是茓子,就是芦苇用专用的工具匀称的破成两公分的条,在水里润下用石磙碾压,一条条白色喜人的芦苇条就平整整的,用来编席子。茓子的编法和席子一样,只是比席子窄多了,长无数倍,只有半尺宽,几米长不等。编成的茓子结实耐用,屯粮随着粮食的多少盘旋着越来越高,直到全部盛完。吃粮食的时候,也可以随着粮食的减少一圈一圈的减下来。我家这个粮食圈在东南角,离蜀黍墙远多了,只是在救火的时候被泼湿了不少,晒晒就可以了。
   奶奶心稍安,接下来就是分析火从何来?奶奶首先就是怀疑爷爷,因为奶奶在家看家,除了爷爷中间回来过一次,别人都不在家。爷爷面有愧色,道出着火的可能性就是一根点燃的蜀黍杆没有被彻底熄灭,引燃了蜀黍墙。本来爷爷是在地里用自家的牛犁地,那牛是生产队解散时分发的,犁了一会,爷爷感觉铧头太秃,就把牛留地里自己折回来,寻找另一个新铧头。三间房屋一扇门又低又矮,窗户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一个四方孔,被纸糊起来,屋里光线常常灰暗模糊。爷爷点燃一根上节蜀黍杆,在火光下急急的寻找铧头,拿起铧头时把蜀黍放在地下,用脚在点燃的一头踩了一下,就快速返回地里去,他放心不下牛。隐患就这样埋下了,上节蜀黍杆是中空的,会内燃,看似踩灭了,中间还有一丁点火星,就会死灰复燃,最终引发了火灾。
   那个时代火灾频发,大部分是死灰复燃的结果,木柴灰偶尔埋下一些硬木火炭,半天时间都不会熄灭。每家每户做饭用的都是柴草,困难时期枯树叶也可以烧。麦天收麦子用镰刀割,架子车拉回来,摊在专用的麦场里,套上牛拉上石磙把麦穗碾脱粒,桑杈挑起麦秸,麦堆和麦秸分开安置。麦堆需要有风天扬去麦糠,留下麦粒晒干茓子屯起来,麦秸垛起来喂牛,带根的麦茬就收集烧饭。最安慰的是有玉米杆的秋季,家家拉回属于自己的玉米杆,可以烧几个月。简陋的厨房,好多都是几根棍棍支起一个小棚,土坯垒的灶台,就是生火做饭的家伙,灶台边全是柴草,干燥天稍有不慎,顶点火星就燎原了,殃及池鱼的状况不在少数。
   事已发生,后悔无益,奶奶爷爷就开始商量如何处理,最后咬牙决定盖成瓦房,和上房三奶奶家的老屋一样。爷爷弟兄三个,爷爷的父亲是那辈家族的老末,按祖上的传统,大的早成家早分户,把房产留给和父母最后一个分家的小儿男,到了爷爷这代,三爷爷就是最小的,老祖屋也就归了排行就小的三爷爷。这祖屋已有百年历史了,在那个时代,三间瓦房是地主级别的富户,老爷爷就是地主,家有几十亩自己的土地,后来因各种原因败落了,只有这三间祖屋依然骄傲的证明着过去的得意。
   意见达成一致,只要找来壮劳力,管饭就可以了,不管有无血缘,每家都自愿义务帮忙。不是农忙时节,闲人特别多没事干,打热闹也做了人情,有饭吃就别无他求。原来的土墙不动,只要把上棚的椽子加密,一间房前后二十四搭,上五尺下七尺,中间用檩条支撑,椽子上横铺苇子,用坡上的藤条代替绳子,把苇子相互连接成一块,遮住了椽子的空格。苇子上糊泥,起到平整和坚固的作用。泥瓦匠从下往上推动着坐瓦,很快我家的房屋也成了瓦房,黑色的小瓦像鱼鳞紧密的排列着煞是好看。
   草房换成瓦房,尽管吃去了一家人的很多口粮,但修房盖屋,是农家一件大事,有了房才让人踏实。
   每到夏天,村子里的人,都习惯聚集在村中间一口水井旁的大树下吃饭。水井是解放后八路军为村里百姓挖的,直径一米左右,水深几尺。石头砌起来的大水井,供全村人吃水,天天都有人不断地从井中用扁担提水。那铁质的扁担钩一端勾着水桶提手,一端在村民的手中使劲一摆,铁桶就稳稳地剩了一满桶水,好像桶与桶钩之间有磁铁似的粘的牢牢的不会脱钩,两桶水提上来,扁担勾起颤悠悠地挑回家去。
   那是一个三伏天的中午,天上的太阳热辣辣的照,水井边的大树下没有燥热的感觉。村民端着碗,从各自的家中走出来,小孩子在大人之间穿梭不停。吃完饭的村民闲坐着,有的人已经摆开了龙门阵,前三年后五代的乱侃着故事,不时有人附和着。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的询问声此起彼伏,热闹的像个小会场。突然天一下子暗下来,一场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一股阴风从山沟前方袭来,卷起落叶石屑,疯狂地打在脸上,大人抱起自家的孩子奔跑着回家。掀起衣角蒙住双眼,雨点像豆粒般砸在身上,头发上的雨水顺着眉毛下落,像一挂小瀑布挡住目光。一声炸雷响彻天空,风婆婆怒冲冲地抱着云母踩过的每棵树左右摇晃,树枝断了咔嚓作响,然后一棵树连根拔起,又一棵树倒下了,一排树倒下了,路挡住了,人人自危躲在房中,忽然一阵恐慌,望着室外发呆,天是怎么了?远处的风声像是飞机的空袭警报,呜呜作响,一声闷响又在头顶重复,眼看着院子里水流不出去了,慢慢上涨,上涨。
   山沟里湍急的洪水吼叫着向前奔腾,溅起的水花像是伸手要拉住什么东西,浑浊而残暴。没来的及回家的小鸡站不住了,卷走了,河边小羊木桩冲倒了,连同小羊不见了,随着浊浪翻滚偶尔看见丁点白色。河槽一下显得那麽窄,一浪大过一浪的洪流越来越高,向两岸延伸,扫走杂草,挖走泥土,卷走树木,裹着牲畜迅速远去远去,一眼望不到边,与天连在了一起。
   暴雨停息的间歇,村民纷纷走出室外。草房屋的大人们,赤着双脚忙着查看哪里漏雨,插补房顶。大雨来临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严重漏水,屋里大盆小盆的接着,外边大下屋里小下。我家因为已是瓦房没有漏雨,奶奶看着别人家插补房顶不停地叨叨:“值了值了,要是去年的草房,我们屋里也是水坑了。”小孩子不管这些,我感兴趣的是去看洪水,此时河面已看不清原来的模样,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上下翻涌,我总是幻想着这么大的水,那浪头低下是不是有龙在游动。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连续的阴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多月,常常是这场雨的洪水刚刚清亮一点,紧接着又下。井里的水已经伸手可舀,做饭的时候端个锅直接舀几水瓢,不用扁担摆水挑水了。柴草已经严重短缺,没有柴草生火,有的人家一天只做两顿。好多草房上斑蝥等杂草生了鸡油子(一种像大针尖一样小,红色的小虫,咬人奇痒),室内好多怕潮的东西都潮坏了,屋子里弥漫着发霉的腐败气息。我家幸免遇难,尽管也有少许不安,但不至于室内积水了。
   因为下雨,这年的红薯长势乐观,一片丰收景象。地边种了很多的豆荚,奶奶和母亲轮流着去采摘,一次都能摘一篮子。南瓜秧又粗又长,伸着翠绿的大叶子,一个个大南瓜,长圆不等,嫩的炒菜,老的下锅和糁子一起煮着吃面丹丹甜丝丝的。雨水在半坡的白马骨石地里,存下大量的墒和养分,利于红薯生长。
   一场秋风,河边一棵大皂角树下,乌黑稍弯长长的皂荚,就被无情地吹离母枝。平时皂角太高,皂荚不成熟,树上又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皂角刺,很难攀登。到了秋天,饱满籽粒凸凹有致的把皂荚的模样打扮得分外可爱,村妇不约而同的聚在皂角树下,希望多捡一点备不时之需。这是洗衣服的天然去垢佳品,河水暴涨过后,河床脏东西被冲刷一空,只见河床上到处是干净的沙滩,河水深深清洌无比。村子里妇人都纷纷上阵,把自家里被子全部拆洗一遍。拿几个皂角,在光光的大石头上砸碎,包在被单子里,用棒槌反反复复捶打,黑色的皂荚释放白色的粉末就洗涤掉多种灰垢,而且绝对不伤手不伤衣物,无副作用。奶奶、母亲好多大人一边洗衣服一边大声说笑,我们小孩子就在石头下找螃蟹,随便掀起一块大石头,就可以看见或大或小的螃蟹惊恐逃离,无奈河水太清,根本无路可遁,就乖乖被俘。双脚没在水里,脚边就会有两寸长的小鱼成群围上来,啄着双脚痒痒的。弯下腰欢喜地去捉鱼,鱼灵活地躲开,注意力转到水底皂荚里边砸出来的籽粒。褐红色的籽粒外壳坚硬,在水里泡久了,用指甲一掐,就掐开了外皮,露出里边白色的果实。不知谁发现这种东西可以吃,于是大家都放在嘴里咀嚼,竟然很劲道,像猪蹄筋,这个发现让小孩子常常拿来嚼嚼,过过吃零食的嘴瘾。
   白露天气,早晨已有几分微凉,是采红薯叶的大好时机。霜降之前红薯下窖,否则霜一打,红薯叶焉了,红薯经霜也就坏了。奶奶赶在收红薯之前,打捆打捆的采红薯叶,就是把采来的红薯叶,用红薯秧缠捆成兜状,挂在房檐下晒干,到了冬天用水乏开,下锅做糊涂面条,不但做菜,也节约了粮食。爷爷带着一家劳力,细心的用撅头刨出地里的红薯,用大篮子把红薯挑出地块,放在地边的架子车上拉回,然后一篮子一篮子系进红薯窖。冬天外边天寒地冻,红薯窖内暖和和的保持着恒温,可以保存到来年春上。没有伤块的红薯下了窖,剩下小红薯就存放家里,做糁子饭的时候,带表皮一起放锅里煮吃。别看它块小,用红薯秧遮住在太阳下晒,放的时间久了,煮熟甜的像放了蜜。大点的有撅头伤的红薯,被奶奶用菜刀一片片切下来晒干,来年春上也下锅煮了吃,或者打成面,做红薯面花卷馍馍。

共 84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奶奶是那个时代受过苦难的长辈的缩影。奶奶一起走过的日子,是一段不平凡的日子,见证了从无到有,从困难到太平的生活历程。居家过日子,柴米水盐,奶奶的谨慎持家,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日子虽苦却平淡温暖。童年记忆苦辣酸甜,民情风俗淳朴,都随着对奶奶的回忆一一清晰展现出来。奶奶虽然远去,那段岁月便永远留在作者的文字里,作者这篇散文不但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也折射了很多基层社会现象,全篇文字质朴、平实,却又饱含深情,很值得一读。感谢赐稿墨香。【责任编辑:雨花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29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花石        2013-07-28 09:43:38
  奶奶远逝,那段岁月随着对奶奶的怀念留在作者的文字里。愿作者再早创新作!
2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13-07-28 09:50:23
  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不舍,二十年点点滴滴的忆之情、思之情都浓缩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散文里面,情发乎于内心,发乎于思想,便写成了这篇沉淀了二十年岁月的力作,其中的内涵与意蕴,颇见文字功底。拜读力作,幸之!
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回复2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6:55:05
  谢谢公主来捧场。
回复2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7:02:23
  谢流沙留墨,你的到来是墨香的幸运。
3 楼        文友:快乐公主        2013-07-28 15:21:27
  童年记忆里,是那奶奶给的温暖感觉。记忆里那老宅,还有暑天炙热的太阳,山洪过后有些荒凉的景色,还有春节的那些记忆……丝丝点点都感知你对奶奶的那份亲情。愿天堂的奶奶安宁,祝你安好!
回复3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7:04:41
  有公主支持,甚喜。
4 楼        文友:怡人        2013-07-28 17:40:12
  质朴的语言记述一段美好的记忆,感情真挚,愿亲人在那个世界安好!
回复4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6:57:00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现象,言之事实。
5 楼        文友:云中月        2013-07-28 20:09:45
  细腻的文笔记述童年往事,一个勤劳、质朴、勤俭持家的劳动者形象跃然纸上,那是农村百姓的生活的浓缩。人性的善良、民俗文化的质朴尽在其中,有喜有悲,有苦有甜,简单的幸福蕴含其中,这就是人生。好文,顶!问好翠妍!
回复5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6:57:45
  你的理解就是支持。谢谢。
6 楼        文友:墨香天涯        2013-07-29 18:49:39
  祝贺翠妍再摘一精,墨香有你更精彩!
回复6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6:59:47
  谢社长。
7 楼        文友:水仙吟        2013-07-29 20:46:32
  久远的故事,翠妍还能细细道来,可见翠妍对奶奶的情有多深。有奶奶一起走过的日子,必会沉淀为不灭的记忆,伴随翠妍一生。故事真挚感人,文字流畅如溪。欣赏了。
回复7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7-30 06:58:56
  走过的日子,永远铭记。谢谢水仙支持!
8 楼        文友:玉树临风黔老鼠        2013-07-31 17:29:53
  细细品读一篇精美的文字,质朴细腻,意韵清新,欣赏了,顶一个。童年是一首快乐的歌,是一条悠缓的河,在那依稀已逝的岁月里,一缕醉心悠长,一份记忆芬芳,怎能忘却那快乐的童年。
你的思维素养决定你的行为层次,你的行动状态决定你的做事效果。
回复8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8-12 23:31:40
  一直打不开网页,回复慢了,担待
9 楼        文友:汪旭明        2013-08-02 09:13:11
  深情地笔调!精彩的小说!
回复9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8-12 23:32:37
  来看过就好,谢谢支持
10 楼        文友:万烺        2013-08-02 22:55:31
  温暖的情怀,真实、自然,写得真好!
回复10 楼        文友:翠妍欲滴        2013-08-12 23:33:29
  欢迎来留下足迹。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