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神明和好人(杂文)

编辑推荐 【流年】神明和好人(杂文)


作者:苍耳 童生,99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3发表时间:2013-07-28 15:26:00

神明和好人本无关系。好人是好人,好人灰头土脸地在尘世间活着,夹在坏人和不好不坏的庸人中间呼吸着。倘神明指的是天上的众神,那也无妨。倘指的是供奉在庙堂上的权力偶像,那倒与好人很有些干系了。这些所谓的神明总是为权杖定制“好人”和“坏人”的脸谱,挂在墙上供人们识别和观摩。于是乎,心肠坏的人纷纷戴上“好人”脸谱,而真正的好人反倒不像好人了。“好人”原本是民间朴素的道德判断,却因为政治权力的粗暴揉捏而扭曲了。几千年来,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奸臣、酷吏、贪官和恶僚?原因在于他们无一不利用体制提供的标准而戴着“好人”面具。一个时代的“好人”面具朽烂了,坏人这才露出本相。小时候看电影,最关心出场的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长大后,发现大人们教我们识别的,不过是“阶级脸谱”,与好人无关,也与坏人无关。
   还有一种神明,一直被专制权力所利用,并成为官体制在世间的倒影与延伸。《明史·礼志·三》记载,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迫不及待地颁布法令,责令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城隍庙,一律遵照皇权体系中的京、府、州、县分成四等,对不同级别的城隍神授以从正一品到正四品的官爵。如果某府、某州、某县没有城隍庙,就必须严格按照官府衙署的等级标准统一建造。于此足见专制官体何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了。因此在中国,真正的信仰是很难建立的,“中国人自然有迷,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我们先前最尊皇帝,但一面想玩弄他,也尊后妃,但一面又有些想吊她的膀子;畏神明,而又烧纸钱作贿赂,佩服豪杰,却不肯为他作牺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信甲的战士,明天信丁。”(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
   在西方,神明和好人也常常纠缠在一起。在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和丑陋无比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便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雨果的伟大在于他颠覆了神明和俗众之间不可逾越的铁限和规则,向世人揭示了貌似神明的神父之虚伪龌龊,和好人卡西莫多丑陋外表遮掩下的那颗温善悲悯的心。一九四三年,布莱希特在戏剧《四川好人》中,反讽地展现了三个神仙在人间寻找好人的故事。“我们一定得找到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嚷嚷:‘世界再不能像现在这样下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现在我们无论如何得把那些遵守我们神诫的人找出来。”为什么两千年来世上的好人近乎绝迹?这个问题竟然难倒了天上的神仙。事实上,若按天上“神诫”的标准,世间恐怕一个好人也找不到。三神仙从西方找到东方,好不容易才勉强找到一个底层草民——温良穷困的妓女沈黛。三神仙给她一笔钱开烟店,然而,烟店还未开张,周围的刁民、懒妇和恶痞便找各种理由来“揩油”,沈黛乐善好施,她的义举却没得到好报,烟店很快难以为继,好人反而做不成了。她不得不戴上面具,化装成凶酷的表哥隋大来严厉管制街邻们,用无情的“恶”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看起来她似乎成功了,可是受助者仍然怀念那个好心肠的沈黛。最后真相大白:隋大和沈黛原来是同一人。显然,老布构筑了一个生存和道德处于双重困境的恶俗世界:世道不公平,好人太少太穷,无品的劣人太多,好人没好报……三神仙对世间之事无可奈何,在东方游历也充满“各式各样的恶劣的遭遇”,比如“一个头上的帽子被打掉了,另一个一条腿被捉狐狸的夹子夹了一下,三个神祗都打着赤脚”,最后撇下沈黛“逃”之夭夭。
   七十年后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年轻人从河里救起呼救者,自己却沉下去了;被救起的三人(系一家人)却驱车溜走,围观者提醒他们:“救你们的人还没上来,你们怎么能走?!”没想到被救者竟爆粗口:“关我屁事!”然后扬长而去。救人者使完最后一点力气,便沉下去了。他是一个“福建好人”。他没有发出呼救。他救起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这个世界。他为一声呼救而死于这河。那水草般悬浮的年轻躯体像一个惊叹号,倒映在这片灰濛濛的天空之上。他沉下去了。三神仙倘没走远的话,也一定看见了这一幕罢。
   布莱希特当年也发出过痛切的呼救——必须先找到好人,再拯救他——“天条里说:如果能够找到一批好人,他们能够过着尊严的生活,那么世界就可以像现在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然而,好人太过惨淡、辛酸、无助。难怪沈黛拿着隋大的假面具,唱了一首《神明和好人不设防之歌》“好人在我们国家里,也好不长久,碗里空了,吃饭的人就要互相斗殴,呵,神灵的诫条/也对付不了缺吃少穿。为什么神明不到集上来,笑着把琳琅满目的东西分给大家!让那些吃饱喝足的人和和气气,彬彬有礼?”好人心肠好,好人不会设防。而神明反倒不一定了。譬如克洛德主教、加尔文主教,《红楼梦》中的张道士,《西游记》中的阎王爷,心机就很深。仔细一想,好人也无法设防。如果在救人前,对被救者“设防”——首先弄清楚他是怎样的人,道德水准怎样,然后才决定是否营救;或者先把价格谈好,再实施救援行动,那么“好人”就很难“好”了。前年,不是有几个湖北大学生落水后,打捞队员站在船上提着落水者的肢体,隔水与家属谈打捞的价钱吗?那是迄今我所见到的最触目惊心的图像之一。问题是,倘沈黛生活在现实版的戏剧中,也未必会被视作好人。她是一个风尘女——官方称之“卖淫女”,后改称“失足妇女”。在她们身上,寄生着一种“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很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挂上钩。即便她做了好事,戴有色眼镜的权力机关乃至道貌岸然的畸形社会,也不大可能视她为好人。她在神仙资助下所开的那家烟店,也许未等街坊邻里来敲诈、索取,早已被城管、工商或者派出所以种种名义予以取缔。弄不好她会在哪一次扫黄中被游街示众,或被拘禁。
   社会道德在滑坡,在畸变。这是一个事实。但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并非始自当今,亦非在未来很快消失。譬如,全社会形成说谎的习惯,并非始自市场经济时代。有人认为传统道德面对市场经济缺乏免疫力,其衰变是必然的。其理由是,儒家道德是农业文明的精神结晶,社会结构呈现为“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以此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不仅使商业发展受到遏制,也使传统道德无力接纳商业文明。事实上,儒家道德在面对重利轻义的商潮时,并非无所作为,明清时代出现重义轻利的晋商、徽商便是明证。中国周边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家,似乎也没受到如此严重的困扰。不过,儒家思想五四以后在中国一直受到批判,传统道德处于坍缩状态,也是事实。但即便如此,只要内心良善,有恻隐之心,做一件好事似乎并不难。
   固然,当下社会并没有解决好道德体系的固本与更新,但道德并非一个孤立的自足体,它与整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密切相关。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座房子,那么立法和执法便是立柱和栋梁,它是否民主、公平与正义,将决定它是否给人以安全感、归属感和自由感。而道德则相当于屋子里的井水和炭火,它维持着屋内的温度和湿度,遇酷暑给人以清凉,遇严冬给人以温暖。但井水和炭火受制于整个屋子。如果屋子没有窗子透气,炭火也可以“杀人”;如果屋梁上、墙缝里存有大量的毒蛇、蝎子、蛀虫、硕鼠、壁虎、蟑螂,那么很难保证井水不被污染。这些年权力部门的腐败屡禁不绝,官腐吏贪、官商勾结的现象如红斑狼疮一样顽劣蔓延。他们钻体制的缺失和漏洞,巧取豪夺,大肆包养二奶,毫无廉耻之心。这种人“面子上都是仁义道德,骨子里都是男盗女娼。易卜生最恨这种人。他有一本戏,叫做《社会的栋梁》,戏中的主人名叫褒匿,是一个极坏的伪君子。他犯了一桩奸情,却让他兄弟受这恶名,还要诬赖他兄弟偷了钱跑脱了。不但如此,他还雇了一只烂脱的船送他兄弟出海,指望把他兄弟和一船的人都沉死在海底,可以灭口。这样一个大奸,面子上却做得十分道德,社会上都尊敬他,称他做‘全市第一个公民’、‘公民的模范’,‘社会的栋梁’!这就是道德!”(胡适《易卜生主义》)两相比照,当下现实版远非易卜生版所能比拟,甚至超出布莱希特的想象力。
   屠格涅夫讲过一个莫斯科贵妇人的故事:在冰天雪地的路上,一位贵妇人坐马车时读一篇凄楚动人的小说,感动得泪流满面;而此时马车夫正瑟瑟发抖、冻得要死,她却视而不见。我们不能简单断定这个贵夫人缺乏道德感,倘路边出现一个乞丐,她说不定也会施舍。她对马车夫何以冷若冰霜?显然,在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畸形社会,巨大的贫富鸿沟会造成“等级隔膜”——“马车夫”只是她雇佣的对象,权力或金钱遮蔽了她的同情心。据报载,一个豪商之家专门为宠物狗请了保姆,狗病了主人急着送医院,保姆病了便一脚踢出门。还有一个富豪,他的宠物狗被面包车意外撞死,他要求司机赔偿五千元,否则给死狗下跪一小时。于是乎出现了人给死狗下跪的一幕。贫富两极畸形分化,导致富人更加贪婪、冷漠,而穷人挣扎在生存线上。推行“猫论”的结果是:“一部分‘黑猫’先富起来”了。山西煤老板嫁女花费七千万,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农民工的血汗,甚至矿难者弯曲在坑道的尸骨?煤老板为此辩解说,网上传言不实,不过花了一千五百万。好吧,就算一千五百万。对草民来说,对贵州山区那些以山洞为教室、连吃顿泡饭都成奢望的孩子们来说,七千万和一千五百万都是天文数字!另一个结果是,拜金主义盛行,为富不仁猖獗,寡廉鲜耻常态化。即便在司法领域,法官和律师更愿意接手经济案件,金钱回报无疑是一个决定因素。以钱为本的司法腐败更让人触目惊心。培根说过:如果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污染了泉源。倘社会小人太多,唯利之徒太多,好人遭到诬告、栽赃便成常态了;再遇上一个糊涂又昏昧的法官,好人还要遭到法律制裁。呜呼哀哉!
   当屋子的立柱出现裂缝或倾斜时,怎么保证桌上的天平是公平的?井水又怎么拒绝自上而下的污流?当今道德的变质为什么总有一股非它自身所有的鼠尿味、蟑螂味?井固然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井体太窄,井壁残破、布满青苔,但是当官商勾结的采矿破坏了整个地下水时,你能归罪于某一口井有问题吗?比如,一个农民工遇到这样的道德困境:他的妻子在医院生产死掉了,欠下上万元债务,院方坚持让他捐献妻子遗体以抵债。他于心不忍,毕竟这违背妻子的意志,也遭到娘家人反对。他觉得里外做不成人便自杀了。又如,一个小包工头因为“上家不给钱”,他无法在年底付给手下民工发工资,心急如焚之下,他“忽悠”了“上家”一笔钱,并因此锒铛入狱半年。有人骂他是一个骗子,有人称赞他是好人。他处在“生态链”和“道德链”的交叉点,陷入进退维谷的善恶困境。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不管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或者亦善亦恶,均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是向善还是向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所存身的国家体制、社会天平和精神建筑是扬善抑恶还是抑善扬恶。在布莱希特笔下,沈黛由沦落风尘的妓女成为乐善好施的好人,其后又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成恶人,剧作家意欲揭示的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善恶困境”:一个人既可以成为天使也可以成为魔鬼。如果社会不分好坏只分成败,那么野蛮的丛林法则将取代文明法则,天使和善人将遁迹而恶魔将横行。几千年来,成王败寇的价值尺度主宰了历史演进和书写,魔鬼只要夺取政权便成为正人、神人乃至巨人。如今,“成王败寇”演变成了“富王穷寇”,金钱成了衡量一切、操纵一切的“潜标准”,道德的溃败与坍缩也在逻辑之中。
   三神仙为什么要逃走?因为他们解决不了信仰和道德问题,更解决不了一个社会的畸形。这不是沈黛的问题,也不是隋大的问题,而是涉及人类社会的根性问题——在某种体制下它表现得更突出、更尖锐。
   神祗一:你知道,你所给我们的远远不只是提供一个住处,很多人,甚至我们的一些神明都怀疑,世上到底有没有好人。我们这次出来云游,主要就是要弄清楚这一点。现在我们愉快地去继续云游,因为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好人。再见!
   沈黛:停会儿,神明,是不是好人,这我一点也拿不准。我是想做个好人的,只是,我拿什么付房租呢?我要向你们承认:为了能活下去,我在出卖自己,可就是这样,生活还是没有着落,因为被迫干这一行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什么都干,但谁又不是这样呢?当然,能够遵守孝悌和忠义这两条诫条,我可能会非常幸福的。不贪慕邻人的房屋,我感到是一种快乐,嫁个男人,跟他一辈子,我心甘情愿。我也不忍心去损人肥己,不忍心去抢劫穷人。但是这一切我怎么做得到呢?即便是遵守几个诫条,我也难于维持生活呀!
   三神仙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落脚的“屋子”——神仙如此看重“屋子”,凡人更不用说了;而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个象征。老布在《四川好人》中似有所悟,他警告世人神明是靠不住的。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认为,功利原则是道德的最终原则。在这里,功利是一个易遭误解的词,它实质上指向公利和效用。穆勒认为,对错准则首先应当实现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才是行动唯一的、最终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使这会导致个别人的状况变糟。评价一个体制的优劣,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须从最大多数人是否实现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这一基线开始。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别指望这个社会出现良好的道德氛围和道德峰值。九十年前,胡适倡导并建立的“好人政府”,虽然不过三个月就失败了,但由胡适起草、蔡元培领衔,十六位知识分子签署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并未失去意义。胡适呼吁公民们为自卫计,为社会国家计,出来和恶势力奋斗。“做好人是不够的,须要做奋斗的好人;消极的舆论是不够的,须要有决战的舆论。这是政治改革的第一步下手工夫。”胡适要求政府立即进行政治改革,并提出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我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因为这是使政治上轨道的第一步。第二,我们要求一个‘公开的政府’,包括财政的公开与公开考试式的用人等等;因为我们深信‘公开’是打破一切黑幕的唯一武器。第三,我们要求一种‘有计划的政治’。”政治改革的最低目标是成立一个好政府,其涵义包括:“(1)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2)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这与穆勒的道德原则是基本一致的。
   在潜规则盛行的社会中,最大的危机不仅是官场腐败,更是一种社会肌质的腐败,一种普遍的精神腐败,以至于语言也腐败了。如果一个时代盛行官腔、谎言、水话、黄段子、空头支票,那么很难想象这个社会的道德指数不跌破冰点。语言腐败源于体制性腐败,反过来对道德造成看不见的损害。当小学生懂得给老师送礼的重要性,并在作文中通篇说谎,谁能指望他们长大后会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哈维尔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在道德沦丧的环境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口不应心对我们来说已习以为常。我们已学会不相信任何东西,不再关心别人而只顾自己……(我这样说时)我针对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全都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个极权制度,接受了这个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从而成全了它的运行。换言之,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这部极权机器之得以运行负有责任。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这部机器的受害者。要知道它之所以能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曾出了一份力。”做好事固然是“好人”的实践标准,但做好事做好人的动力和支撑点,除了善心、善念这些人性和道德的源泉,更需要一个清明、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公民社会。

共 608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由神明和好人的关系入笔,说明神明总是为权杖定制“好人”和“坏人”的脸谱,挂在墙上供人们识别和观摩。于是乎,心肠坏的人纷纷戴上“好人”脸谱,而真正的好人反倒不像好人了。还有着一种神明一直被专制权力所利用。之后以中国古代的史实以及西方小说中的经典人物为例,加之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说明社会道德在滑坡,在畸变。所以,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使得好人难找。作者列举了大量典型的事实,借布莱希特在戏剧《四川好人》中三个神仙在人间寻找好人的故事证明:人的一生是向善还是向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所存身的国家体制、社会天平和精神建筑是扬善抑恶还是抑善扬恶。文章引经据典,语言深刻犀利,比喻论证、事实论证的运用使得说理精彩透彻,列举现实中的例子鲜明典型、触目惊心,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做好事固然是“好人”的实践标准,但做好事做好人的动力和支撑点,除了善心、善念这些人性和道德的源泉,更需要一个清明、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公民社会。此文针对现实鞭笞社会弊端,呼吁产生好人的良好土壤的存在,很有现实意义。力作,荐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7-28 15:27:31
  作者条分缕析,说理透彻,有力地证明了“神明”与“好人”之间的关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述而游客        2013-07-30 08:48:43
  解剖刀,不可谓不锐利,剖析不可谓不深;但处方呢?药呢?谁能给出?
述而不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