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哦,端午节!

精品 【江南散文】哦,端午节!


作者:月儿常圆 榜眼,2864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4发表时间:2008-10-13 11:12:39
摘要:留在我记忆里的有关端午节习俗情景.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书上说的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大夫屈原。其中赛龙舟,以其场面的恢弘和热烈,掀起了端午节的高潮。不过,我们那儿的端午节似乎与屈原没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儿时过节。
   端午节没有清明节那样隆重而浓烈。
   清明节,每个山坡上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将清明节的气氛与声势渲染得足足的,让人想起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春节,只是它还没有春节那么浓烈,没有春节那么热闹,没有春节那么的欢快与祥和。我认为清明节应该是阴间的春节。年长的人却说,阴间的春节是鬼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融洽亲情的节日。
   端午节则是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我觉得所有的节日好像都是为小孩子们特意安排的。在节日里,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就数小孩子了。因此,他们最盼望的便是过节。在过节时,不但可以不干活,就跟大人们笑骂的样:“尾巴都耍脱了!”众多小孩子也能聚在一起玩耍,“把一个晒坝都要抬起来了!”(大人语,说的是小孩子的欢闹声很大)还可以吃好的,平时难得吃到的,在节日里就能吃到。
   到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子的瞌睡竟然少了。不像平时,大人来催了:“快起来了,太阳都晒到屁股了!”仍想赖在床上不起来。有时惹恼了大人,被大人从床上拉起来,在屁股蛋上啪啪两巴掌,虽说打得来不觉得疼,但这毕竟是挨打,心里还是不快的,这种不快会影响到一早晨的心情。小孩子不快的心情没有大人们的恒久,他们的心里是容不下不快的,因为快乐都装不下了,那还有空间来盛这不快呢!
   我们一早就爬了起来,比大人还早。大人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嗬!今天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们如同得到了奖励,特别的高兴,哼着儿歌,跑到外面去,叫上小伙伴,到野地里去找陈艾和菖蒲去了。
   在乡下,陈艾属比较贱的植物。我们说某种植物贱,是指这种植物多,生存能力强、,却没什么用处的意思。农历的五月,正是植物长势最旺盛的时期。田野里,满眼青翠、碧绿,葱茏、蓊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有这时节,才真正称得上是绿色的世界。
   我们来到坡上,在荒地里寻找。这里是野草的乐园,它们都在疯长着,它们的世界也是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吧。我们对野芝麻草、野地瓜藤、岩蒿蒿、苦蒿、荨麻等都不加以理会。我们只是专心的搜寻着陈艾,挑选那些高大壮实的陈艾。不过,要拔起这些陈艾却要花费我们很大的气力的。我们是不怕花气力的,因为这气力用了又会有的,不管怎么用也用不完。那些长得根深蒂固的,不能力擒,我们就智取。我们把它前后左右的摇动,看到根摇松动了,一用力,就拔起来了。
   陈艾有股子苦味,不好闻,这应该是它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就如同一个人身上有狐臭一样。平常时候我们都不会去理睬它,它也没法引起我们的青睐。它既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讨我们的喜欢,像桃花、李花、杏花。它似乎也能开花,那花跟它泛白的叶子差不多,像营养不良的人那张青白的脸,一副穷愁潦倒、落魄无助的样子,似乎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同情。它自身长得太平淡,不可爱,又身无长物,不像灯笼花(蒲公英),那花像一只白色的灯笼,一看就让人喜欢,提起来,用小嘴一吹,那花絮就飞啊飞啊,飞得很远很远的,把我们的想象也缥缈到了那远方;也不像麻豌豆草,它结的荚,我们可以用来吹叫叫(哨子),有的吹出的声音浑厚苍劲,有的吹出的声音尖细锐利,我们很是喜欢。另外,它又没什么用处,不能作猪草来喂猪。一年中,只有到端午节它才走进我们的视线里,被派上了用场。这也说明了天无弃物。
   早晨的陈艾沾上了很多的露水,有了露水的滋润,陈艾便有了些鲜活的气象。我们扯了一大抱陈艾,这跟我们小孩儿爱争强好胜有关。我们的裤子与衣袖都被露水打湿了,虽说是夏天的清晨,可我们也还是感到有点凉幽幽的,有的还打起了喷嚏。
   我们把陈艾扛在肩上,一蹦一跳的往家里走去,陈艾便在我们的背后一摇一晃的,像是在向谁热情洋溢的招手或点头。大人们见我们扯得多回去,就假嗔道:“扯这么多回来打老虎啊!”我们不管,把陈艾扔在门边,又去弄菖蒲去了。
   这菖蒲是水生植物,有些人就在自家屋前或屋后栽种,他们栽种也只是为了端午节好用。我们没栽的就到那些栽了的家里去扯。不管他屋里有人没人,用不着对方同意的。我们把裤脚挽得高高的,走下水去就扯。要是被这家主人看到了,他也不会生气的,他反而会为自家的东西有了用场感到很高兴。但他们会不露声色,故意高声的喊叫:“哇!逮到了哇,扯别个东西哇!”我们听了,并不惊慌,回答道:“扯别个的,关你屁事!”
   “嘿!怎么不关我的事呢?那菖蒲是我的呢。”
   这时,我们的脸上带着瞧不起人的神色,用轻蔑的语气说:“哦呀!硬是扯了你两根菖蒲了哦,就舍不得了!”对方听说后,就会嘿嘿的笑着说:“谁舍不得了,我是跟你几个娃娃儿开玩笑的。”我们马上回敬道:“开玩笑(完校),我看你是在开板板笑(村校)!”于是,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们把扯回来的菖蒲与陈艾,按一扇门两把来分,一把中只有一支菖蒲,其他则是众多的陈艾,好像两位菖蒲大将军,各自带领着一队陈艾小兵为我们把守着门,不让那些邪气进来,保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口挂菖蒲、陈艾,我们曾向大人们问起过。
   他们有的说是为了避“邪”。“邪”这种东西在我们的头脑里很模糊,好像跟鬼不是亲戚就是邻居,反正不是好东西,一个人若是沾惹上了它,你就会倒霉的,生疮害病啦,亏本折财啦,家庭不和啦,喂鸡鸭养生不顺啦等等就会围着你团团转。我曾看到有个人,好端端的,却突然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的。大人们便说,他这是撞到邪了。于是,为了把他身上的邪赶走,有人就用白线把中指的第一节缠绕住,然后用针扎中指头,把指头上的血涂在那人的额头上,边涂边不住的叨念着什么,我现在还能记得有“百无禁忌”这一句。涂完念完后,如果当场有鸡,就会逮住鸡,扯几匹鸡毛,粘在这人的额头上。这粘鸡毛的招术,我觉得他们是跟道士学的,那道士最爱粘鸡毛了。人们常说:“拿到鸡毛当令箭。”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起到令箭的作用。经这么一捣弄,不久,这人果真就醒转来了,他对刚才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连自己为什么倒下的也不知道。大人们便会对围着的我们说:“这个人这样子,就是撞到邪了。”
   我们自然是极不愿意撞到邪,可邪这东西就像是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你撞到它了你也不知道,这可叫人不知道该咋办才好了。
   为什么像陈艾、菖蒲这样的草草能够避邪呢?我们觉得很奇怪,又去问大人。大人就会笑着对我们说:“你去拿一把锄头来!”
   “拿锄头来干什么呢?”我们疑惑的问。
   “好挖根根噻!”这时大人就会笑出声来了。
   我们这才知道是大人们在取笑我们,也就不做声的了。我们只是在心里感到纳闷:这问问题怎么不能问到底呢?后来,我们想,这肯定是大人们也不知道,所以他就这么来堵我们的嘴。
   有的大人说的又是一样。他们说是在张献忠洗四川时,有一个人为张献忠带了路,张献忠叫他回去后,在自家的门上挂上菖蒲、陈艾,他们就不会杀的。这个人回去后,就在自家的门两边挂上菖蒲、陈艾,其他的人见了,也照他这样子挂起菖蒲、陈艾。大家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家家户户每年都在自家的门口挂上菖蒲、陈艾,于是挂菖蒲、陈艾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了。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愿意相信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说法有种神秘感,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神秘的东西了。
   端午节过后,这菖蒲与陈艾还会在门口挂着,直到完全风干后,大人们便把它们取下来,好好的收藏起来。
   我们又觉得奇怪,小孩子对这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的。我们便会问大人,这已变成了像干柴一样的菖蒲、陈艾收起来有什么用呢?倒不如一把火把它烧了。
   大人们就会告诉我们这东西有哪些作用的。说是有人肚子疼,用这陈艾、菖蒲煎水喝,喝下去后那肚子就不会疼的了;或者把陈艾揉成一小坨坨,像一个小小的丸子,吞下去,也能医那肚子疼的。说是有人一身长籽籽(疙瘩),发痒,用菖蒲、陈艾煎的水来洗澡,就不会痒,那籽籽也会消的。还说是用菖蒲、陈艾来熏蚊子也很管用,而且能够管很久。其它好像还说了很多用处,我已不记得了。
   我们想不到菖蒲、陈艾会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便会跟大人们说,我们去把坡上的陈艾都弄回来,晒干了收起来。大人们说,只有端午节挂在门上的才行,其它的不得行。于是,我们觉得端午节这天确实是够神奇的了,连没用的草草都有那么大的功效。
   我们把陈艾、菖蒲在门口上挂好后,接下来就要做“巴生儿”,这是我们那儿的土语,我不知它的书面语叫什么。用一块小红布,包着一瓣剥了皮的大蒜,大蒜的一头留点红布,有玉米粒那么大,作为“巴生儿”的头,在头与大蒜间用红线系住,留出一圈红线,好便于挂在东西上,然后把大蒜的另一端系住,这端留有很多的丝线,像流苏。小时的我不善于手工活,做不来“巴生儿”,只能看着他们做,然后向他们要一个。
   那时候,我总觉得这“巴生儿”就是那种叫“螳螂”的小动物。因为我们那儿把“螳螂”也叫做是“巴生儿”。我们所做的“巴生儿”与螳螂有点儿相像,头小小的,肚子大大的。只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巴生儿”没有螳螂那两把大刀,螳螂仗恃自己有这两把大刀,显得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在生物界它是以杀手的身分出现的。螳螂的出名,是因为它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的好戏,世人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迪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今人有种拳叫“螳螂拳”,他的一招一式就是向“螳螂”学的。关于“巴生儿”是不是螳螂,我没有去问,我怕大家笑话我,我也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我这种想法。
   然而,我又觉得这“巴生儿”好像不是螳螂,他似乎更像是一个小孩子。他的身世很是凄凉和惨淡。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有关他身世的说法:“巴生儿,嗝嗝长,巴起巴起看你娘,娘又远,路又长,走你哥哥当门过,哥哥留你堂屋坐,烧碗茶,冷冰冰,下碗面,起根根,哥哥喊你多吃点,嫂嫂在灶门前瞪眼睛。哥哥死了埋在小路边,嫂嫂死了埋在大路边。牛一脚,马一脚,踩到嫂嫂没话说。”这“嗝嗝长”是指“巴生儿”因为想念亲娘啜泣而不断的抽噎。“巴起巴起”是形容他想去看望自己亲娘的急切的心情。“巴生儿”为什么不能在亲娘的身边,却与亲娘远隔千山万水,这里面一定是有苦情的,只是为我们所不知道罢了。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就可得知,这“巴生儿”是个缺少人疼,缺少人爱的孩子。他的哥哥对他也不好,他的嫂子对他就更不好的了。他哥哥又是个粑耳朵,怕老婆的角色。所以他的处境比牛郎还惨,牛郎毕竟还有一只老牛陪伴,有自己倾诉的对象,“巴生儿”却是孤苦伶仃,形影相吊。我那时在念这段话的时候,对“巴生儿”充满了同情的,觉得这“巴生儿”太可怜了。
   “巴生儿”并不是我们的玩物,我们把它吊在罩钩上,听大人们说,这样也能起到镇邪的作用。想不到这“巴生儿”竟能不顾自己可怜的身世,甘愿为我们祛邪,实在令人感动的了。
   我们最盼望的是烧蛋。在那穷荒年代,“鸡、鱼、蛋、面”对我们来说就是美味佳肴了。在平常的日子里是吃不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生期往来才能吃到。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便能吃到蛋了。小孩子是最贪吃的了,一提到有好吃的,别提有多高兴的了。
   这蛋不是煎炒,而是放在火里烧,烧熟了来吃。为什么把蛋拿来烧来吃,这是有讲究的。这用来烧的蛋,是母亲早就留起来了的。平时家里的鸡蛋,一般都是拿来卖的,用卖的钱去买油、盐。其实,我们在一早起来后,就一直盼着母亲能快点拿蛋出来烧。听大人们讲,这烧蛋是为了预测一个人一年里的病灾。如果烧的蛋没有爆,完好无损的话,那这个人今年就没病没灾,一年都会顺顺畅畅的。如果蛋烧爆了,那这个人就会有病有灾,这一年都会过不舒坦的。这烧爆了的蛋,有爆得厉害的,有爆得不厉害的,那病和灾的程度就跟这密切相关。大人们对这些是很在行的,属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他们看了蛋后,能说出很多要我们注意的事来。连今年该防火或防水他们都知道。这时,我们觉得他们更像那八字先生,能预测你未来的事。
   我们对烧蛋能知道自己这一年的病、灾不是很在意的。虽然我们也相信大人们在看了蛋后跟我们所讲的那些话,因为我们觉得这烧蛋确实有着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在里面的。
   母亲把一个鸡蛋和一根线拿给每一个人,我们把蛋拿到手里后,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那一根线缠在蛋上,缠好后,把这蛋拿到身上滚一圈,最后交给母亲放在灶里烧。
  

共 66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童年的记忆犹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散发出醇香。文章语句自然、流畅,缓缓的诉说中给我们呈现出作者故乡的端午景象,为我们解读着不同地方的风情习俗。很喜欢这种散发着浓厚的乡村气息的文字。欢迎作者的来稿,问好。——李锦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莲儿        2008-10-13 13:54:28
  我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我发现我对传统节日了解的好少,也只知道个中秋和端午,习俗还不知道,反而外国的节日知道的不少,因为读书总是读到的,我的童年貌似没有那么多节日,回忆起来端午就是自己去买个粽子吃,或是连粽子也忘记吃,总是端午节都过了,才在某一天恍然大悟,原来前几天过了端午了.这篇文章我读起来很有味道,也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问好.
只愿躲避世间,得此莲花以伴
2 楼        文友:江南忆龄        2008-10-13 18:01:57
  平平淡淡的读来,却觉得有种暗涌的心底触动,增经这些,或许我们都经历过,那些风情习俗,散发着浓厚的乡村情怀……问好
南方的雨——像我的姐妹;北方的雨——像我的兄弟!在下江南忆龄。欢迎光临忆龄原创网http://www.wudibao.com.cn
3 楼        文友:李锦恒        2009-01-17 23:48:27
  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继续阅读这些文章,我们总能在在文章中发现新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文字会提高的很快,同时我们对文章的鉴赏水平会提高很多,这是对阅读者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4 楼        文友:焦揉泛        2015-09-12 17:30:40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