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之农机的革命(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三农今昔之农机的革命(散文)


作者:河杨 举人,43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3发表时间:2013-07-31 10:09:59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一、脚踩脱粒机的使用
  
   传统的水稻,因为其品种都是容易脱粒的籼稻和糯稻,东圩这里是用禾桶人力甩打脱粒的。成熟的稻子割倒后,铺在田间,将禾桶放在稻铺子边,人工捋着稻子,在禾桶上掼打。打到哪里,便将禾桶拖到哪里,稻谷打下后,稻草放在空地方,及时带(扎)好晾晒起来。
   “禾桶”二字,是现在人简单的写法,其实,它正规的名字应该是“斛桶”,东圩,以及周边的人,直到现在,口头上还都这么叫。斛,是古代的容积量具,十合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它是方形斗具,上面略大,底部略小。打稻的斛桶,约六尺见方,高约二尺。可供四个人同时使用。一天的工效,可以打下两千至两千五百斤稻谷,或者是三四亩田
   水稻实行“矮杆化”后,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的品种都是粳稻。粳稻的产量和售价比籼稻都高。可是,用禾桶却掼打不下来,必须要用脱粒机脱粒。
   东圩第一次种上粳稻,是1968年五亩西瓜田的后茬。当稻子收获时,行政部门分配了一台“脚踩打稻机”来。这是一部仅有一个许多铁齿的滚筒、一块脚踩板和一副将滚筒与脚踩板连在一起的铁架子。将这三件东西安装起来,踏动脚踩板,架子上的齿轮将滚筒带着旋转起来,将稻把子捋着,按上滚动的滚筒铁齿上,旋转的滚筒铁齿便将稻谷从稻穗上“梳理”似地摘了下来,这便达到了“脱粒”的目的。
   第一次使用这台机器,惊动得上下几个村庄许多老年人赶来观看,都稀罕地说,我们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看见用机器打稻子的事呢。可是,这台机器,只能安装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必须将割倒的稻把子挑到这里,才可以脱粒。稻子脱粒后的稻草,数量是很多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和晾晒。这台机器因为不能移动,脱粒过的稻草数量多了,连堆放的地方都没有,更无法晾晒了。同时,打稻用脚踩,也费力得很。于是,人们在“偿过鲜”后便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当时“很抱怨”地打完了那点粳稻后,便将这台机器放在一边“随它去”了。之后,行政部门推广粳稻种植时,人们总以“无法打得下来”为由相抵触。这样,两三年里,推广粳稻种植,都被搁了浅。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桶装打稻机”。它虽然也是人工踩动脚踏板进行脱粒,然而,与禾桶一样,可以拖着在任意的田块里使用,人们便接受了这种机器。从此,粳稻种植普及开来,“人力脚踩打稻机”开始了全面使用。
   脚踩打稻机,加上了装稻谷的“桶”后,长度与禾桶相当,宽度缩小了一半。因为装有滚筒,其重量与禾桶相当。使用时,可以是四个人操作,每两个人轮流上下。其功效与禾桶打稻差不多。
   脚踩打稻机脱粒,全凭人力踏动脚板,带动滚筒旋转而工作。一把稻子放上滚筒,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踏得滚筒旋转起来。不是身强力壮的汉子难以胜任,一般妇女无法参加。而且一天的稻谷脱粒下来,再强壮的人也感到筋疲力尽。于是,人们对使用这样的打稻机很不满意。队里分工劳动时,人们只情愿用禾桶去掼稻,而不愿意用脚踩打稻机去脱粒。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便盼望能有机械做动力的脱粒机问世。
  
   二、从脱粒机到收割机
  
   生产队时期,水稻矮杆化后,粳稻的普及,每到收获的时候,必须要用脚踩脱粒机脱粒,因为它需要使用者付出很大的力气,令农民们非常头痛。
   七十年代中期,粳稻已经全面普及,东圩生产队的拖拉机也已经使用几年了。每当收获粳稻时,便是拖拉机闲置的时候。于是,赵荣雨对拖拉机发生了遐想:这拖拉机只要不是坏掉了,就有着不知疲倦的力气。要是将它的动力用来带动脱粒机的滚筒,使脚踩的动力变成机器的动力,不就是减轻了人们脚踩脱粒机的过度劳累了么?
   他将这个想法与本队的木匠王生贵详细地说明着,王生贵也认为这办法可行。于是,在双季晚稻收获前,农活比较闲空时,他们着手做这个尝试。
   他们找来一张很好的禾桶,将禾桶底部安装上两根大树,作为拖拉机动力的支撑架子。做了一个与禾桶相匹配的长滚筒,买来一根22号的圆钢做滚筒的大轴,在大轴的一端安装了圆木做成的皮带轮。又给滚筒两端安装上轴承和座子,一切就绪后,一部“拖拉机动力的脱粒机”就算做成功了。
   这台脱粒机做好后,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竟有着非常理想的功效。
   具体使用时,这样的一台脱粒机,可以供二十个人同时使用。大家用两根耕牛犁田用的“犁茎索”拴在禾桶底部的大树上,每根索上四五个人,同时用力,便可以将这大桶拉着前进。二十多人,捋着割倒的稻把子,你上他下,脱粒非常快捷,劳动也非常轻松。一天的工作效率,每人居然可以是2亩多田。更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一天劳动下来,几乎没有疲劳的感觉。大家都说“这样的打稻,与空手走路也差不多。”12匹马力柴油机,用在禾桶上脱粒,是“大马拉小车”,不仅机器不吃力,燃油也不多。
   这部“机械动力的脱粒机”,虽然很受大家欢迎,却非常笨重。仅拖拉机的动力,就是150公斤,加上禾桶,一共四五百斤的重量,它自己不能行走,完全靠人力拖着才能移动。在一马平川的田里使用,还能够得心应手,要是移动一个地方,就费事得很。由于算是“庞然大物”,人少了不方便使用,一些零星的田块,仍然需要使用脚踩打稻机脱粒。
   1973年,是东圩村的一个队划成两个队后的第二年。当年7月,一位在部队服役的军官探家,见公社已经将电线经村后拉着去建电站了,便借了三百元现金给他家所在的生产队通上了电。从此,东圩村上算是用上了电。
   电力正常使用后,人们便买来电动机,将脚踩脱粒机的脚踩板卸掉,在桶的中部安装上电动机。不几年,“小巧玲珑”的“打稻机”问世了,从此,人们渐渐地与打稻的禾桶以及脚踩打稻机“疏远”起来。
   随着电力逐步的普及与正常使用,许多小型农机厂大量制造“乱草脱粒机”。这是完全的铁件机器,使农民们的“双抢”起了变化:农民们将早稻割成“稻头子”,挑回来用这种脱粒机脱粒,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双抢”进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收割机”普及使用,人们便渐渐地告别了曾经使用的各种人力与机械脱粒器具。近年来,水稻收割,几乎完全是收割机的事了。

共 2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机的推广使用,堪称农业生产的革命,从简单的器具,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形成,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相应地带动了产量的积累。行文流畅,表达沉稳,所述事实,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推荐欣赏!【编辑:迦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迦南        2013-07-31 10:15:40
  品读河杨的三农系列,有助于了解故往的农村和农业状况,从发展的变化中捕捉现代化革命所带来的欣喜。
迦南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31 14:35:26
  谢谢点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也即农业现代化是很早就宣扬的事了,可是发展非常缓慢。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算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可见。只有解放了人们的生产力,才会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