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群文随想二则(杂文)

精品 【江南】群文随想二则(杂文)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71发表时间:2013-08-02 19:33:19

所谓群文是指群众文化,一个当年俯视的词汇,仿佛那就代表了粗鄙和泼野。工作后从前的纯文学作品仍在写,却多了另一类的文字,或许不那么意趣流转,声色光影,却更切近社会的某些点与面。类型有别,本无高下,强分轩轾,徒显狭隘。以下两篇短文是六七年工作中碰到的现象与相应的思考,并不成熟,但至少诚实。是为引。
  
   之一:少儿故事的瓶颈与出路
   少儿故事是一种很普及的艺术样式,对少年儿童心智的塑造、性情的陶冶、想象力的激发、和观察生活能力的锻炼上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各类比赛中,其地位似乎不及小品、小戏显赫,但“群星奖”、“山花奖”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遑论“蒲公英奖”这样专以少儿作品为评比对象的赛事了。
   然而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分枝,少儿故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不同地域的影响力有强有弱,在不同时期的号召力也有高有低。其本身特点、存在问题及应对之策都值得我们分析与研究。
   一、特点
   1、顾名思义,第一个就是“少儿性”。“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讲究童心意趣,要求轻松活泼,有少年儿童特殊年龄段呈现出的特殊光彩。事实上,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龟兔赛跑》、《猴子捞月》、《小马过河》等,就可算是宽泛意义上的少儿故事了,有趣味,能兼顾一些浅显的道理。与此相对应,需警惕“少儿故事成人化”的倾向,把大道理放在情趣之前,本末倒置,主题先行,一副老气横秋的“老小孩”之状。
   2、第二个特点是“故事性”。此点本来一望即知,无需多说,但结合当前的创作实际,不妨在此点明,少儿故事需要有一定的悬念和包袱,情节或许不复杂,但基本的起承转合要有。大波大澜、大起大伏或许缺席,但小小的铺垫与呼应,适当的惊喜与意外还是不能少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亦然。
   3、第三个特点是“主体固定性”。少儿故事的创作主体包括学校师生和各级文化馆(站)的创作人员,接受主体则主要是学生。由于主体的相对固定,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是惯性的,少儿故事最初的生机勃勃渐渐形成某(几)种模式。长此以往,可能走向僵化,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
   二、不足
   在论述其特点的部分,笔者已经涉及到了少儿故事的局限,如成人化、平铺直叙、模式化缺少新意等。但这一艺术样式更频繁出现并成为实质上的束缚的缺陷,实在另有所本。笔者试概括如下:
   1、过于讲现实。现代文学自“五四”以为就是现实主义唯我独尊,数量最多,声势最煊赫,获得的推崇和关注度也最高。流风所及,一沾“现实”二字似乎就身价倍增,反之则受到指责与苛评。少儿故事也不例外。在各类大大小小的评比中,现实题材受到偏爱与鼓励,幻想类作品则因“脱离现实”受到低估和贬抑。如《花生米案件》这样穿着童话的外衣讽喻社会现象的生动有力的故事,在“五星工程奖”中只能屈居银奖。现实并不必然等于深厚,其理甚明,但文学观念上的偏狭妨碍了我们公平公正的衡量与判断。
   2、过于简单化。简单本是个中性词,往左一步是简洁,往右一步是简陋,笔者所指,正是后者。因为比赛时间的限制,的确在故事创作上难以尽情铺展。但没有立得住的人物,没有经得起推敲的情节,没有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机趣与灵动,少儿故事就丧失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品格,沦为带有匠气、批量生产的文字工业品。
   3、过于理想化。少儿故事如今有一种趋势,即它设计的所谓“矛盾”给人以小打小闹之感,揭示的程度给人以不痛不痒之感,剖析的力度给人以不温不火之感。通篇阳光普照,看头知尾,偶尔的小波折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平复于圆满当中。我们当然应该讴歌真善美,却不能回避假丑恶,对少儿成长的烦恼,与父母祖辈的冲突与理解,乃至某些侵袭进校园的不正之风,难道不能做些细致的描写吗?以幻想类故事为载体,以孩子视角去看取,折射校园外更广大社会的真实存在的弊端,难道不能做为有益的尝试吗?
   三、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试提供一管之见,供专家、同行参考、批评与指正。
   1、道德意趣上的宽容
   不把积极、明朗当成高于一切的标准,让主流价值观只是主流而不是唯一。对于部分技巧出色、立意新奇又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多一些耐心与包容,多一点了解与适应。它们的棱角也许正是可贵之处。这需要老师、评委一同引导,营造出多元的创作生态。
   2、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不同的艺术门类互相借鉴已成为一股潮流。同是群众文化,入围“群星奖”的扬州评话有部分作品有音乐辅助,有灯光援手,有器乐助阵,而评话表演者除了“讲”,还可以唱,可以学,大异从前。少儿故事也不必固守条条框框,应有不破不立的魄力,勇于挑战的决心。如历来的少儿故事均以单人为主,其实双人、多人故事未必不可考虑。假如表演者有较高天分,音乐才艺的展示亦能揉进表演中去。
   3、题材、风格上的多元
   现实、魔幻、讽刺百花齐放,喜剧、悲剧、正剧交相辉映,才是故事盛世的气象。尤其幻想类、童话故事,本是成人所短而少儿所长。让少年儿童成为创作的主力军,让他们尽情释放想象力,在字里行间快意徜徉,体验创作的淋漓酣畅,演讲的神采飞扬,而学校老师与文化馆(站)的创作者更多以指导和配合的角色出现,那样的局面应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限于才力,以上所论定有不周之处。笔者最后想说的是,少儿故事要迎来真正的繁荣和生机,千言万语一句话,要让它成为少儿的乐趣而不是负担,是兴趣而不是比赛工具。在这一前提下,种种思路的调整、策略的修正和技术性问题的完善都能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了。
  
   之二:群文创作的特殊性
   笔者首先做一个说明:本文中“创作”的概念,特指文字创作,不包涵声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其他类别的创作,是狭义的所指,不是广义的泛指。
   文字创作,是许多群众文化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道题。它与一般的文艺创作大相径庭,有显著的自身特色。
   一、横跨领域的广泛性
   我国各级群艺馆、文化馆中均有各艺术门类的创作者,或舞蹈,或音乐,或摄影,不一而足。其中却以文字创作者的情况最为特别。通常舞蹈老师须精通它本专业的一块,兼做一些社区辅导;器乐老师须擅长某一种或几种乐器,兼管民乐队的管理;摄影老师除拍摄以外,要组织不定期的摄影展,以繁荣当地的作者队伍。虽不能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大体上是术业有专攻。而文字创作者不同。他们需从事小品、小戏的编剧工作,从事各类演出主持词、诗朗诵的撰写,从事本馆大型活动的文案策划,乃至从事相声、快板、少儿故事、论文、通讯的创作。其涉猎之广,牵涉之杂,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之高,是相当引人注意的。且这种情形绝非孤例,实为各级文化馆(站)群文创作者的常态。若不能成为“通才”和“杂家”,就有被边缘化和被后来者取代的可能。
   二、创作流程的复杂性
   群文工作千头万绪,文字创作涉及到的就更多。在整个创作流程中,创作主体在选材的空间上有时会受人左右,表现的手法上需听各方意见,与导演、演员的沟通、妥协也直接决定着作品在舞台上的气质与形态。即使排演完毕,专家权威、各级领导(可能还有投资方)也往往各有见解。因为不像专业剧团分工明确,群文创作者经常还兼做着安排食宿、租借场地、筹备服装道具等“剧务”类的琐事。台上台下的因素,十分复杂。
   三、创作目的的多元性
   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面来讲。
   1、以参加比赛为目的的创作
   此类作品以小品、小戏为主,相声、少儿故事次之。创作之初,即是明确要冲着省、市和国家级比赛去的,因而从构思到撰稿,都严格恪守比赛规条,有意识地修正作品以更符合评委与主办方的观赏期待。时间上,小品控制在12分钟以内,小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过时即扣分。艺术水准较高,风格亦庄亦谐,但多是关注中下层民众,有钱有地位者往往成为反面人物,被嘲弄或被改造;喜抓热点题材,情调积极向上,有程度不同的主旋律色彩。
   2、以各类演出为目的的创作
   此类作品多在“送戏下乡”、“送文化到村镇”等公益演出中露面,考虑的重点是现场效果、观众反应,喜剧占绝对主流。形式上以简便易演的小品为主,情节以单一流畅的叙事为主,抖包袱,现幽默,失之简陋但生气勃勃,层次不高却热闹好看。由于没有比赛规章的约束,时间上也自由,可长可短,短不能短到观众不满足,长不能长到观众厌烦。
   3、以行业宣传为目的的创作
   此类作品以小品、诗朗诵、快板(或快板的变体“三句半”)为主,多受金融、消防、邮政、农林、环保等具体系统、具体单位委托,可谓微缩版的“行业剧”。这一类的作品有极明确的主题,有一目了然的宣传意图。作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品质上很少追求,观众也不在重视之列,其着力点端在传达出行业风尚、时代风貌,品级较低者沦为拉长了的广告,品级较高者可展现职业人群的精神面貌。
   面对以上三个特殊点,部分群文工作者牢骚满腹,徒呼奈何。笔者以为这是不可取的。作为称职的群文创作者,我们更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迎难而上,化被动为主动。具体应对之策,笔者试拟如下:
   一、端正心态,勤奋尝试
   既然现状是客观存在的,不如欣然接受,大胆出击,努力适应,开拓视野,勤于观察,勤于动笔。不管何种体裁,用心学习,掌握规律;不管何种情况,细心处理,耐心理顺。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大量的体察与练笔中,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调整自己的态度,何况若不是从事群文工作,有许多艺术门类也许是毕生无法触及到的,那岂不也是一个打开眼界的契机吗?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面对、担当。
   二、灵活机动,坚持原则
   这是一体两面,并非冰炭不能同炉,恰恰是可以相辅相成、“允执其中”的。所谓灵活机动,指的是不迂阔,不执念,清醒而务实。出于冲击奖项的目的也好,出于公益演出的目的也好,出于宣传行业的目的也好,均可量体裁衣,为特定要求打造特定的作品。但这一切又需在禀持艺术良心、坚守创作底线的大前提下进行。比如演出类作品,可照顾观众口味,增强娱乐性,但低俗逗乐则不可;如宣传类作品,可体谅组织方的初衷,强化一些行业理念的表达,但生硬粗糙则不可;如参加比赛,可借鉴往届成功之作,参考评审方的审美趣味,但丧失个性、一味迎合则不可。
   三、讲究技巧,体贴人情
   仅以宣传类作品为例。最高层次的宣传是看不出在宣传——至少是基本看不出,不露斧凿痕迹。行业的工作是人在工作,宣传的作品照样能赋予其人间烟火味。作者应详细搜集第一手资料,提炼出有用的素材,从世态人情的角度,从人性化的角度去体验、体会、体悟、体贴,把硬的材料化为软的感觉,自然、巧妙地反映出来(切忌直接“喊”出来)。
   四、修炼“内功”,培养基础
   可试着培养对工作的兴趣,从中发现乐趣,获得成就感、充实感,将每一次创作视为灵感的落实,思想的喷发,见解的流涌。兴趣如何培养?不是接一个任务就完成一个作业,写哪一类就看哪一类,而是大量阅读经典,举凡小说、散文、评论、剧本,无不接触。不知不觉间,文学修养、鉴赏眼光和写作能力会有大的提升,此时回过头来从事工作所需的创作,则人物塑造、人性解剖、社会观察、人生境界皆能产生质的飞跃,看似无关的“读闲书”,实则是练内功、聚底气、打基础的有益之举。触类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这样的阅读习惯,获得的不仅是眼光与技巧,还有对文学与创作的深厚持久的热情。由热情而肯钻研,由钻研而通精髓,由精通而有更大的热情,良性循环的背后,还有对包含群众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整体的虔敬与端肃。
   缩上所述,群文创作深具特殊性,而对其“特殊”,正该应之以平常心。踏实,豁达,刻苦,不畏难,不敷衍,视挑战如机遇,是一必备的素养。

共 46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罢先生这番杂谈,余深有同感。偶尔也看看国产卡通片,其中的插曲,总感觉不是儿童歌曲而是流行音乐。儿童的东西,真不需要这么显摆。国外很多卡通片,其中的音乐,简单、朗朗上口,不也成了传唱百年经典?中国之文,过于强调所谓的“正统”,而这些,正是所谓“正统”教育的结果。师者,授业解惑也,然古今为师者,莫不是循规蹈矩、教条主义。这一点,在现代的教学要求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例如人体学,最是为国人纠结的。群体文化,适宜其固有人群,但总有些道学家喜欢指手画脚,仿佛不这样,便显不出其正统、渊博。有司干涉,好像无处不在,可现在的人们,还需要样板戏么?呵呵,扯远了。作者从一个文字者的角度,很负责任地分析了群文的桎梏所在,也道出了自己对群文的理解以及创作上可以尝试的方面,内容涵盖甚广,几乎囊括了群文这一形式所有要件:从创作到宣传,从个人心态到社会效应,从立意到具体架构……行文有序,不疾不徐 ,通俗易懂,兼有如珠妙语,其指导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文学形式,基本上可视为一篇操作指南。好文荐阅!——紫墨青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803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08-02 19:35:24
  小编愚钝,或解读不当,请先生海涵。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2 楼        文友:锦瑟柠檬        2013-08-02 20:12:28
  过来支持rant老师的大作。。。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时有女子》
3 楼        文友:ran.t        2013-08-02 21:10:24
  谢谢紫墨,我知道这样偏理论的文章编者按比较难写,因为从前自己也当过编辑,所以看到如今流丽的编按更感谢了!谢谢柠檬,最近总是为我的作品费神,夏安。
4 楼        文友:鬼无影        2013-08-02 21:15:42
  陶大哥来江南,蓬荜生辉。欣赏佳作,无影问好
5 楼        文友:易水犹寒        2013-08-02 21:24:41
  这杂文写得真精彩!
6 楼        文友:东只艮        2013-08-02 21:49:27
  是为好文。
   内功纯正。
个人微信号:L6137611 ;个人公众号:诗短裙
7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3-08-02 22:13:39
  啧啧,顶一下,占个前座再说
8 楼        文友:舟中人        2013-08-03 00:16:05
  欣赏陶然先生的文笔和睿智。
   一看,就知道先生是个文化人。
   远握。遥祝文祺!夏安!
舟中人
9 楼        文友:ran.t        2013-08-03 11:45:01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与点评,问好各位!
10 楼        文友:冽枫        2013-08-03 12:31:37
  从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将“群文化”工作的经历,加以回望、思考,形诸成一段独特的丰盈;这其实未尝不是另一种形质上,对文字质地的充实。相对“雅”的文学,“草根”特质的群文化,对文学折射、提炼现实的作用,实则有奠定与构筑文化艺术基石的作用。
000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