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简约】她的名字叫知青(散文)

精品 【简约】她的名字叫知青(散文)


作者:简单爱好 秀才,230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4发表时间:2013-08-03 11:46:42
摘要:我的母亲,她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不可否认,母亲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不仅留在了空旷的田野里,同时也镌刻在我内心深处的记忆中。

母亲的恩泽,任何一位子女都书写不完。
   看过不少写给母亲的文章,可那代表不了我对母亲的感觉。酸菜炒猪肉,是我记忆里最平凡、最为家常的菜式了。这道菜,重点不在于材料是什么、味道是什么,重点是留在心里的那种温暖,那是母亲对孩子的温情照料,使得这道菜成为我记忆里最深刻、最温暖的家常菜。
   有人说,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唯用朴实的心灵文字,才能溶铸成不可涂改的感恩墨迹。感恩的心催促我拿起笔,写下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自小我就喜欢听母亲讲那过去的事情。
   现如今我已步入中年,每每想起母亲当年的亲身经历的知青生活,在感慨岁月无情之余,不由得百感交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因个人的生存环境而不同,因此我决定写写母亲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景,相信,那也是我现在和将来一种不一样的回忆。
   知青,这个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感到遥远和陌生的词汇,但在我心里感觉却是亲切的,甚至是美好的。母亲是广州人,生于1947年,今年66岁。母亲高中还没毕业,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是“老三届”(1966-1968年)的知识青年,简称知青。老三届是这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母亲这代人从出生起,就跟着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坎坷磨难及各种自然灾害。她们这代人和祖国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可称之为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她们的青春经历艰苦,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生画卷却也显得恢宏壮美。母亲的经历不但值得我体味,更值得我仰望与敬畏。
   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城镇青年,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并没有什么文化,绝大多数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上下,甚至小学还没有毕业的也并不鲜见,但他们一律被当时的社会冠以“知识青年”的美誉。
   在新中国刚诞生不久,城市里的年轻人就跃跃欲试想在祖国的建设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了。而北大荒的开垦,诉说了最早一批知青的热情。1966年初春,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当时未满18周岁高二在读的母亲,就满腔热血地响应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一声令下,数以百万计的城镇青年毅然而又难舍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城市,奔向祖国的山区,奔向祖国的边疆,在那里挥洒青春的汗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劳动。
   每一个下乡知青走上征途时的表现恐怕是大同小异,兴高采烈的绝无仅有,百般惆怅的比比皆是。对于几乎所有的知青来说,不管回忆是甜蜜还是苦涩,上山下乡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为了不影响到第二天清晨登船出发,在前一天下午母亲就带着行装住宿学校。
   母亲被分配到广东惠阳地区的东莞县到农村插队落户。1966年3月3日这天早上,广州市越秀区第二批赴东莞县落户的知青在校工宣传队的带领下,集结来到珠江边上的大沙头码头,准备登上开赴东莞虎门的轮船。江边,扯开了一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大横幅。码头上,人群攒动、声音嘈杂,锣鼓喧天、《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从大喇叭里不断发出令人热血沸腾的最强音。前来送行的父母、祖父母、同学、邻居,依依不舍地话别,有的相拥着、有的哭泣着,有的甚至晕倒了,这是一幅足以让所有人伤心欲绝的画面。听母亲说,包括她在内的知青们都显得忐忑不安、悲喜交集。知青们开始有序登船,上船后都站在船舱上面,凝视着江岸,望着即将远离的城市,心情是那样的迷茫、无奈、伤感。正在此时,一声催人泪下的汽笛声把整个场面的情绪推向高潮,轮船要启航了,船上的知青们声嘶力竭地呼喊——“妈妈!”许多人都没想到,这地声呼喊,竟是十年、甚至是一生在农村生活的知青生涯的开始;这一声呼喊,竟成了充满坎坷与艰苦磨难的人生开端……
   母亲说,但凡亲身经历过那送别上山下乡知青场面的人,即便铁石心肠也不会不动情。几乎是全城的人都涌到了江边,就连祖父、祖母也执意要到码头送别孙子孙女。最后一遍汽笛声终于响过了,轮船砰然起动的时候,一列军人在码头和送行人之间连起一道人墙,堵住了送行的人们再接触码头和轮船上的人。但还有的人不顾众人拉扯拼死冲向码头,可见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悲壮。
   轮船开始解缆、起锚、离岸。清晨的江面还笼罩在冬季阴霾的寒流中,劲风吹在人们身上不由得打起啰嗦。江岸上,“欢送知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红色横幅依然分外刺目,为知青们送行的锣鼓也在不时地敲打,鼓声久久地回荡珠江的两岸。“红星轮”在冷冷嗖嗖的珠江中破浪而行,它承载了远行的数百名知青的热情、眼泪、酸楚,还有心中怀揣着的理想与信念,渐行渐远,越行越远。轮船顺江而下,消失在送别人们的视野中,把她们带到农村落户目的地——东莞县。
   一场悲壮的远行,母亲化为了“烈火中的凤凰”。葬青春的土地,岂不谓神圣的土地?殉土地的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母亲,那璀璨的青春与生命,瞬时间已化作了凤凰涅槃,将永铸在东莞农村插队落户的灵魂之中。
  
   【插队落户,惊魂一夜】
  
   青春在迷茫中燃烧,爱情在荒野里萌生。在那特殊年代艰苦奋斗的岁月里,青春与爱情,现实与理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在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按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程,这个历程可谓漫长而艰巨。
   母亲回忆说,她们的小组共有7个人,四男三女,插队在东莞县某公社。当晚,她们被安置在大队部里面的一个房间。初生牛犊不怕虎,知青们依然执著坚信,每起一步,就等同与毛主席接近了一步。到东莞县的当晚,她们就成立了一个小组,围着忽闪忽闪的煤油灯,小组会就大胆地研究决定:赶紧摸清村里的情况,坚决依靠贫下中农,打倒一切资产阶级。第二天清晨,全组人员出动走访村里的干部群众,从大抓起。生产队长是一个瘦高老头子,说话慢条斯理,样子倒是比较和蔼。据他说还是志愿军转业,满以为找到了可依靠的对象,后来向群众调查了解后才知是个中农,好印象马上就打了折扣。这天,她们经过进一步的了解竟得悉,生产队起码有10多个曾经参加过土匪暴乱的人,想到情况如此复杂严重,吓得她们晚上睡觉时用木杠顶住房门才敢睡。
   过了几天,一个同伴突然向大家通报情况,说,傍晚时分碰到一个男人,30多岁,本地口音,主动来找她说话。问她在这里住得惯不,又问你们晚上怕不怕啊?就在这时,后面窗户上出现了一个人。隔着稀疏木条,看见一个目光阴森的中年男人,身子紧贴在窗框上死盯着她们。几个女知青吓得“哇”地叫起来,但那男人仍然纹丝不动。隔壁的男知青听到叫声赶紧过来帮忙,操起扁担厉声喝道:“快走!再不走就打你!”但那男人仍然不动。既不敢贸然真打,又想不出别的什么法子,只好就这样对峙着。几分钟后,那男人咧开嘴干笑几声,自顾转身走了。母亲是小组长,说,今晚都不睡觉,通夜坚守,人手一根棍子,握棒达旦。
   农村的生活是很清苦的。初到农村,一切是陌生的,哪怕打柴、挑水都不会。对于城市人来说,挑水也是一门技术,开始是双手握在肩前担子上,前后两个水桶乱晃,一桶水能撒出半桶,溅湿了裤腿和鞋袜,肩膀也磨破了皮,红肿生疼。村里的水浇地极少,大部分地都是坡地。每天一大早,先到生产队由队长派工,再由生产队的小组长带领知青们去锄地、播种、施肥、除草、浇水、插秧、夏收、扬场、修路、送公粮等。常常忍受饥饿的折磨,脚穿草鞋、身裹薄衣,在寒冷的野外日复一日地干农活。或者头顶骄阳,钻进甘蔗青纱帐里,汗流浃背地担水施肥。或者弯腰在发烫的水田里,你追我赶地拼命插秧。一个夏天过去,母亲的皮肤变得黝黑,手臂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刚到农村时,村里按每个知青每月60斤谷子配给,但不到几个月就没有了这种无偿的待遇了,生产队分多少粮吃多少粮。村里虽拥有很多山林,赖以生存的只有旱地和不多的水田。看似山清水秀,散发的贫穷却令人窒息。母亲说,记得第一年年底到生产队分配钱粮时,才知道每个劳动日,男劳力每天10个工分,女劳力每天8个工分(每10个工分等于1角5分),分稻谷刚过1斤。可以肯定地说,干一年活,非但没有进帐,反而还要出钱才能买回分配给自己的口粮。那年我的外婆寄给母亲十元钱,才得以将她的口粮领了回来。
   ……
   说知青道知青,千言万语难说清。人类从有文明记载以来的最大一次迁徙,涉及到全国人民,震撼着每一个家庭,短短的几年间,使两千万在校生离乡背井,告别了城市的父母,奔赴遥远的边疆,走进穷乡僻壤的农村。
   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不会忘记她们洒下的汗水、眼泪、青春、鲜血和年轻的生命。她们是历史的耕耘者,是历史的幸存者,是那个时代的拓荒人,是那段将来可能被忘记的历史的见证人。
   1976年文革后期,上山下乡这样的一场运动已渐渐降温,文革之后,知青返城又成了一场大潮。一纸全家返迁通知书结束了长达10年的知青生活,但母亲的心却又感到一阵茫然,缘定东莞的她,此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因为父亲是农村户口不能随迁,于是母亲再次果敢地选择留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与父亲同甘共苦。而当中未有成家的知青,回到城市,这里已不再是她们要面对的新生活了。起初,还以为回到城里会改变一切,然而,当她们真正结束了知青生活,回到原来的城市和家庭后,一切都物是人非:长大了的兄弟姐妹让不变的有限空间催生了居住的窘迫;成千上万的返城待业知青和崛起的新一代使城市里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分配不到工作的,只好长期待业在家,在那个买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使有的父母都觉得她们的回归是家庭的一种累赘。偌大一个广州城,竟然没有一个她们可以立足的家,面对着这生我养我的城市,她们心中却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沦陷无助的境地。
   这种于而立之年又回到原点的人生尴尬,对已经心力憔悴、伤痕累累的返城知青又将是一次痛彻心扉的摧残。
  
   【激励当今,启教子孙】
  
   忆往昔,峥嵘岁月,上山下乡,豪情万丈赶天斗地;看今朝,故地变迁,改革开放,恍如梦,特色小康。2011年5月15日晚,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座无虚席,一场感人肺腑的晚会“东莞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纪念晚会”在此盛大开幕。当晚,我陪同母亲参加了晚会。
   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晚会开始了,看着舞台当年“红星轮”的熟悉场景和听见那令人揪心的汽笛声,母亲的思绪当即回到了四十五年前登船的那一刻,和台下的知青们那样热泪盈眶,泪如雨下。是啊!漫长的四十五年,她们那些失去的青春再也回不去了,怎能不落泪?四十五年前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建设祖国,四十五年后当初的青年再次聚首已是耄耋之年,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欢聚是短暂的,记忆是永恒的,不变的只有情怀,为祖国建设奉献终身的情怀。这是一场没有明星、回顾知青们四十五年漫长足迹和心路历程的纪念晚会。母亲在晚会结束后感慨到:“知青,这二字沉甸甸。历史长河中那个独一无二却已经渐行渐远的时代,想当年就为了‘知青’这个共同的称号,用信念、用真情、用心灵唱响着一首首不老的青春之歌。太多已深埋的记忆,久违了,我们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母亲真正追忆的是青春,而不是那个荒唐的时代背景。对于知青,很多人都有不同看法和评价。对于知青岁月的回忆,有人追悔莫及,有人万分留恋,既然那是一代知青的青春历史,不管是好是坏,都应该尊重历史的原貌,重现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无情的现实摧毁了这一代人曾经拥有的许多东西,她们在既无知识、又无体力、也无技能的情况下,面对这个与她们固有的观念完全相悖的偌大社会,那种无奈、那种孤独、那种迷茫,非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然而,知青毕竟是知青。她们是令世人惊叹和值得后代学习的:她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不但没有退缩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强地活下来,并且活得比一般人更为绚丽、精彩。岁月轮回,如今母亲经已子孙满堂、衣食无忧了。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里,一切都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这遥远的记忆还在,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代人亘古存在的特有称号:知青。
   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的前半生,艰苦努力,却命运多舛;她的一生,是付出的一生,直至耗尽她的每一滴心血。我的母亲,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厚重的书,书里感人的故事很多。我从母亲这本书里,懂得了人生的艰难和快乐,懂得了怎样去面对困难,懂得了怎样用辛勤的劳动,去改变生存环境。母亲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乐于助人的热心,还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都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航标。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似乎就无法关闭。关于母亲的记忆里在心中开满了温暖的花,每一朵都娇艳美丽,每一朵都装饰着我的人生。
   我的母亲,她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历史可以久远,可风雨抹不去历史的记忆。我叙写了母亲的故事,这是一个老知青的真实故事,尽管我笔拙词穷难于描摹当年生活情景,但我是以心灵的思考来书写、来纪录母亲这段令人魂牵梦萦的知青岁月。不可否认,母亲难忘的青春岁月不仅留在了空旷的田野里,同时也镌刻在我内心深处的记忆之中,是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温暖。
  

共 53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知青,容易让我们追忆那个年代,火一样的年代造就的火一样的男男女女是那个年代最盛大的风景,有的成长,有的迷失,有的踌躇满志,有的哀其不幸。新中国成立之初,浩浩荡荡的知青大军涌入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洒下他们青春和热血。知青,是无奈的一代,离开亲人背井离乡,承受着外面的风吹雨打,却只能默默忍受。而知青,又是幸运的一代,有人在那找到了事业,有人在那找到了爱情,那是特殊时代的特别馈赠。其实,换一角度想,知青生活也是充满奋斗与理想的生活,牺牲和燃烧自己,为建设社会主义无私奉献。作者以纪实的手法,用深情的笔触书写着母亲的知青岁月,从当初的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到后来的甘于平淡、尘埃落定,到现在的子孙演堂、衣食无忧,那都是岁月铭刻的印记,是历史走过的深刻。全文叙述亲切自然,语言质朴,情感饱满深沉,结构清晰,有条不紊的行文、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最大亮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敬仰与深情,也带我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美文拜读,倾情推荐!【编辑:简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804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3-08-03 11:49:01
  知青下乡,那是火一样的年代,代造就了火一样的男男女女,那场盛大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一道灿烂的风景。
简希
回复1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12:59:10
  嗯,每每听母亲讲起当年知青时代的事,我听了后都心情沉重的……
   一场悲壮的远行,母亲化为了“烈火中的凤凰”。葬青春的土地,岂不谓神圣的土地?
   感谢破希辛苦编审……呵,这按语难做吗?
2 楼        文友:简希        2013-08-03 11:51:31
  母亲的爱永远写不完,而母亲的经历在作者笔下同样精彩无限。祝天下母亲健康幸福!
简希
回复2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13:02:51
  嗯。近50年前的事,都是平常听她聊家常时的积累,实话说,我自己不是当事人,也只能这样写了,也只能写成这样了……噢 ,个人水平问题啊。
  
   再次感谢破希的用心做按,美按来的,欣赏,学习!
3 楼        文友:简希        2013-08-03 11:53:14
  破简,我表示,对此文我已十分认真地学习了,感觉很温暖。但是有些粗心哈,应该点名批评,领导要模范带头、以身作则、争做表率,你懂的!哈哈!
简希
回复3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13:07:58
  是的,我个人也觉得很温暖的,很佩服于母亲能这样一路坚持,方能走出美好而精彩的人生。是我永远的好榜样!
   呵,知道你重新帮我排版了,辛苦了!要不,我们两个的位置也换换啊,革职查办,这是对我最好的惩罚……如何?我个人是没意见的,因为你才是我的领导,哈。
4 楼        文友:简希        2013-08-03 11:55:19
  貌似这义正辞严的批评有些过,其实我也经常犯错的,有些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味道,不应该!道歉!
简希
回复4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13:09:15
  没有了,我没那么小气,批评是应该的,我无条件接受简希副主编的激烈批评!
5 楼        文友:纸墨飞花        2013-08-03 19:54:47
  简家军吃兴奋剂了,这发文速度嗖嗖地,羡慕嫉妒恨啊~~~~(>_<)~~~~
回复5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20:21:55
  呵呵,飞花话中有话?还有呢,飞花最近表现很好啊,经常上门来看望破简。感谢飞花!
6 楼        文友:纸墨飞花        2013-08-03 20:56:31
  我放假了,最近有空O(∩_∩)O~我想看的都看了,不单单是你……O(∩_∩)O哈哈~
回复6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08-03 21:29:24
  好吧,既然放假了,那就多过来坐坐,再次感谢飞花的鼓励,破简会努力的。破简,加油啊!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