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润心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音】一块稖面饼(散文)

精品 【心音】一块稖面饼(散文)


作者:雨林 秀才,154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9发表时间:2013-08-07 01:39:59

谁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但只有经历过食物匮乏年代的人对此才有更深切的认识。那年头,连毛主席也在教全国人民怎么吃,他老人家谆谆教导我们说:“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像不像一个喋喋不休的管家婆?
   除了领袖的教导,民间还创造了不少节省粮食的吃饭方法。我们村上有一户人家,儿女荒——中国话奥妙无穷:粮食荒是粮食少了,儿女荒是儿女多了——一到吃饭时,当家的把儿女叫过来排成一路纵队,面朝水缸,一人先喝一瓢冷水,目的是预先把胃填满,“不把他们灌个水饱,得多少粥够这些猴仔喝的?”大人对不解的邻居说。
   还有一个镜头让我几十年不能忘怀。我到另一邻居家等小伙伴一起上学,他家正在吃饭。吃的是烀山芋。山芋现在都说是好东西,但在当时,比之于稖面饼,要更差一个等级。小伙伴吃烀山芋时,随手剥山芋皮,他父亲便用眼睛瞪他,说“连皮吃”。小伙伴不敢违拗,便连皮吃。吃了一个又拿一个,但他发现这个山芋上有一个“虫窝子”——虫吃山芋留下的洞洞。那洞洞看上去很丑陋,黑黑的,深深的,边缘明显可以看到虫子用外露的门齿啃噬的痕迹,那深深的凹洞里往往藏着没洗净的虫屎,想想都令人恶心,我的小伙伴把那一块瓣下来,丢在了桌子上。再看他的父亲,脸色很不好看,鼻子里“哼”一声,伸手拿过那个虫窝子,裹到自己手中正吃的山芋里,大口地吃了下去……
   央视说现在中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大约够2亿人吃一年,通俗一点说,现在我们每个人是每两天就要平白无辜地倒掉一碗白米饭!这当然不能容忍。听说过一个河工民伕分锅巴的故事。民伕们一站河工弄完,最后一顿饭改善伙食,煮了一锅大米饭,个个吃得肚儿圆,吃到最后锅底只剩下了锅巴,给谁都不合适,只好分,又没有称,怎么分?巧的是这民伕中有一个是颇有知识的数学老师,更巧的是这老师居然随身带着量角器,于是这老师便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用量角器和菜刀合理而精确地分配了这一锅黑糊的锅巴。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这些,也喜欢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但青年人不爱听,说实在的,这些回忆也没有什么现实针对性。你说山芋连虫窝吃下肚是节省,他说吃出病来是最大的浪费。你说有时粮食不够只好吃野菜,他说那才好呢,绝对绿色……但老年人的节俭的习惯是改不了的,我父亲就是一个顽固的节约老人。给他买新衣服,不穿,因为旧衣服还能穿;买点好烟,他拿到商店调换成劣质烟,他说都是卷烟,一样抽。最让我生气的是那一条大糕。顺便做个广告,我们这里的阜宁大糕是闻名遐迩的地方名吃。前年春节,我们买了两条大糕带给父亲,一直到清明,回家一看还在篮子里,父亲并没有吃它们,拆开包装纸一看,已经出现霉点,不能吃了。父亲养了几只鸡,我们把大糕扔给了鸡。父亲一见,立即去从鸡口把大糕抢了回来,嘴里说:“鸡不吃大糕!”我们说都霉了,不能吃!父亲说:“那是你没饿着。真的饿了,什么都能吃!”我们只有摇头,对90多岁的老人来说,他记忆的仓库里,都是挨饿的镜头,哪里消除得掉?
   现在我来给大家讲一块稖面饼的故事。这故事与上面这些议论几乎没有关系,只是偶然想到了,也是吃的事。
   稖即稖头,也叫玉米,还有写作“棒头”的。稖面饼,就是玉米面做成的饼子。玉米是粗粮,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小(麦)面饼不容易吃到,一般人家连稖面饼也不能尽饱了吃。还有一点,稖面饼非常“压饿”。
   我和万子是一个村子的小伙伴,两人一般大。秋收以后,生产队社员推着小车或者挑着担子去公社粮站卖公粮,我们小孩也去,不是去帮忙,而是去吃饭。那时候我们这里还不产大米,但卖公粮的中午吃的是米饭,是用生产队的稖头换的大米。大米饭在粮站附近的人家煮,还有一样菜,大白菜烧肥肉,一烧一大锅。雪白喷香的大米饭加上一咬冒油的大肥肉,世上还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吗?一家可以带一个小孩去,我家带的是我,万子家带的是万子,一色水都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主。知道中午有米饭吃,我很兴奋,早上家里的稀粥就不肯喝了,但临出门时,妈妈塞给我一块稖面饼,我不想要,妈妈却硬把它揣到我的口袋里。卖粮的队伍很长,一直到下午一点,才轮到我们队。实在饿了,我想起了口袋里的稖面饼,便拿出来吃了。终于吃饭了,我才吃过饼子,不怎么饿,所以吃了一碗就饱了。大人们看我吃完一碗就放下了碗,都很奇怪,说吃一碗也是吃,吃十碗也是吃。又对我父亲说,盛给孩子吃,多吃点,晚上也能省一顿不是?父亲说,刚才孩子吃了稖面饼子了,不要把孩子撑着。许多人摇头,认为我们一家人傻。
   再看万子,用的是最大的黑窑碗,那碗简直就是一个洗脸盆,饭盛得满满的,上面还堆着肉和菜,以他那个年龄,端那个碗绝对吃力,但他还是努力端着,蹲在门口——小孩不能上桌子,但饭菜一样。再看他的吃相,真可谓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一边向口中刨饭,一边嘴里发出一种“呜呜”的声音,很像饿狗得到了一块肉骨头,怕别的狗来抢时发出的威胁声音。我吃好了以后,看他连续吃了三碗,惊得我目瞪口呆。后来锅里的菜和肉都没有了,但万子还有一平碗饭,他也实在饱了,我没事,就看他慢慢地吃,他已经改为小口吃,到最后,他就用两只筷头夹一个米粒慢慢地朝嘴里送。我说,吃饱了就不要吃了吧,和我去玩。万子想走,他爸爸瞪了他一眼,让他继续吃……
   中国有句俗话:“三代会穿衣,四代会吃饭”,或者叫 “为官三代,始知穿衣吃饭”,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光吃饭一项至少要三代以上的积累才能做到,这当然有点故弄玄虚,不足为信的。但是,即使普通人,吃普通一顿饭,也能体现教养问题。在这方面,我发现普通人比官吏、农村人比城里人、穷人比富人、老年人比年轻人往往更有教养,更有风度。在各种筵席上,我们看到总是农村的上了年纪的人彬彬有礼,谦恭有加,而那些官员、老板、年轻人则往往不拘礼节、不顾形象、不知谦让地随便一坐便大快朵颐,仿佛饿死鬼投的胎。
   感谢妈妈塞给我的那块稖面饼,它让我得到了一个很有影响的老人的称赞。老人对我父亲说:“你孩子开饭前吃稖面饼我看到了。”老人举起了大拇指,“你们做得对!”老人又看了一眼一个米粒也吃不下去却仍然端着饭碗不放的万子,轻轻摇了摇头,说:“听说他家从昨天晚饭开始就没给孩子吃……”
  
   2013年8月6日
   于杭州丁桥兰苑
  

共 25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一种诙谐调侃的语气,回味蹉跎岁月里的童年,回忆那个特殊的年代。陈年旧事,今天听来似乎有点荒唐,异常可笑,甚至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是可以理解的。穷人吃不起肉,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孩子们为了一顿肉,一顿米饭差点撑死的事,的确让人惊叹。时代造就了一些人的自私与丑陋,更衬托出作者母亲高贵的灵魂。一块棓面饼,让孩子吃出了尊严,也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有品的基础。有句话:看一个人看他的细节就够了!细节往往反映一个人的高品性,那些餐桌上不拘小节,不讲吃象、不懂谦让的人永远难有成功的顶峰。感谢母亲的那块棓面饼,向可敬的老人家问好!佳作鼎力推荐!【编辑:渡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808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渡梅        2013-08-07 01:42:04
  作者用一种诙谐调侃的语气,回味蹉跎岁月里的童年,回忆那个特殊的年代。时代造就了一些人的自私与丑陋,更衬托出作者母亲高贵的灵魂。一块棓面饼,让孩子吃出了尊严,也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有品的基础。那些餐桌上不拘小节,不讲吃象、不懂谦让的人永远难有成功的顶峰。感谢母亲的那块棓面饼,向可敬的老人家问好!祝福雨林兄写作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雨林        2013-08-07 06:46:51
  渡梅的编按恰到好处,点明作者的写作主旨。本来题目想叫《关于吃饭》或者《学习吃饭》的,后来觉得还是突出那一块稖面饼吧,那确实令我难忘。而万子也确有其人,他吃饭的镜头我永远难忘,但那不怨他,不是他的错,你不能要求他饿成那样还强作优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我是想说这样的问题。感谢渡梅评论。
2 楼        文友:渡梅        2013-08-07 01:51:36
  作者的南行记忆,用诗句的形式,诗意饱满的展现给读者。旅游,既能开阔视野,又能让心情得以放飞。若能如此,用心灵中的感悟,细数旅途中的旖旎,这更是一种快意人生。诗句入诗成文气骨充盈,有境界,见性情。隽永厚重的诗句拜读学习。问好朋友,看到照片才知你是一位儒雅潇洒的男性,我还以为你是小姑娘呢。呵呵,心音因你更成熟,感谢一路有你。
回复2 楼        文友:雨林        2013-08-07 06:43:02
  南行记读了。要不会去看一看的。
3 楼        文友:渡梅        2013-08-07 01:53:13
  给冬絮作者留的言,跑雨林哥家串门来了,不好意思~~~~~~~~~
回复3 楼        文友:雨林        2013-08-07 06:41:44
  哈哈……欢迎欢迎!看来还是我这里有吸引力。问好!感谢!
4 楼        文友:遇见        2013-08-08 20:46:34
  读这样的文章,感悟总是很多,学习了.
我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也喜欢把自己看见或听见的一些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如果能让你安安静静地读一读,便是我最大的满足了.
回复4 楼        文友:雨林        2013-08-08 21:31:44
  感谢遇见评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