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走近陪读(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走近陪读(散文)


作者:周文英 布衣,34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83发表时间:2013-08-07 20:30:51
摘要:曾听说有奶妈奶爸,现还流行陪爸陪妈。即一大部分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孩子的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专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十多年前,堂弟从镇中学高考失利,三叔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堂弟去省重点商洛高中补习,他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住下专门给做饭。
   三叔是有着木匠手艺的生意人,人也活道,在西安打点零工,随便一个月能挣两千块钱。三娘腿有小疾,行动不便,但三娘嘴像抹了蜜一样会说话,几十岁的人了,还像热恋中的小姑娘一样温柔地撒着娇儿,硬是哄得三叔把这个小老太太宠得贵妇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三叔要放下大钱不挣,还把三娘一个人丢在家里,专门去城里给堂弟做一日三餐,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不信。
   堂弟初三时,豪言壮语地宣布他的目标是大学,中专即使考上也不去,他的自信成了父母乐观的砝码,有几个学习不好的女生周末去家里找堂弟玩,被三娘轰了出来,理由当然是影响堂弟的前途,据说有几个识趣,不来了,只有一个,要么托人捎信,要么是等在他必经的路旁。
   那年中考,自信满满的堂弟却是铩羽而归,成为村人的笑柄。但三叔的一句话却成了哲理:娃考不上怪娃没本事,娃考上了大人供不起怪大人没本事。
   三叔的话被广为传播的同时,它又像一根根钢针,时时扎着堂弟的心,一个暑假,他们父子俩谁也没有理谁,偶尔遇到偷空在路边小休的堂弟,我告诉他知耻而后勇,他说谢谢我的理解。
   三叔在村里也算能人,全村几百户人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早早就提着烟酒来请三叔当总管了,三叔把几十上百个帮忙的男女,按手艺特长分工,主家放心,帮忙的服从,三叔觉得极有面子,以后他不在家,谁能管得了农村这一大摊鸡零狗碎的事?
   当然三叔不会为了别家的婚丧嫁娶耽误了自家孩子的前途,过个十天半月,回家帮三娘料理一下家务,做两顿好饭。
   我问三叔,你一天在城里只做三顿饭是不是有点无聊,他说刚去时不习惯,后来看到陪读的家长很多,也就看开了,不到一年时间,紧慢就过了,只要娃能考上,大人受点委曲算啥?都说父爱是粗放的,但它并不比母爱来得单薄。
   商中复读一年,堂弟再次大学梦断。成绩出来,堂弟斩断了补习的后路,即刻去了南方打工,次年大学扩招,扩招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堂弟却娶了个大学生老婆,成了一名小老板,生意做到了大洋彼岸,沟通是用英语,上班时间也是黑白颠倒,这是后话。
   有钱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洋镀金,一部分深圳人把娃生到香港,早出晚归去香港求学。第一次,我知道有一批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城里上中学,在城里的学校附近租一间民房,专门为孩子洗衣做饭。虽然中国的大学生早已不分配工作了,可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却是盛况空前,农村的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也过上了城里孩子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
   有一次听几个同学在津津乐道地说起窑头,我问她们:窑头在哪里?这么有名?她们几个异口同声地反问:“你不知道窑头?”从她们零星的表述中,我给商洛中学附近的窑头村下了一个定义:它于商洛,就象硅谷之于美国和中关村之于北京,她们笑,比喻不恰当,但相当于。
   窑头,我之前只知道那是商中附近的一个城乡接合部,村里的农民盖了很多间小居室的单间房子,租住着大批量的乡村学生和家长。去年秋天第一次走进那个村子,没想到巷子那么深,村子那么大,房子那么密,颇有求知不怕巷子深之意。
   凤竹妈是凤竹高三那年国庆过后收了秋庄稼才来城里陪读的,勤劳的凤竹妈不但多种了左邻右舍都不种的几亩地,还养了几头猪和几十只鸡,平时可是非一般地忙碌,今年她本打算9月1号开学时就和凤竹一起进城的,早早地卖了猪和鸡,连秋庄稼都没种呢,可开学初,村里今天这家娶媳妇,那家给老人过三年,过几天又是孩子满月,凤竹妈是个热心肠,又是半吊厨师,别人来请,她高高兴兴地去帮厨,别人不请,一个村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抹不开脸面,人情总是要行的。
   女儿电话催了好几次,她也放话出去,忙完这家的事她就要去城里给娃做饭了,工作也都找好了。她怕再有人家过事请帮忙走不开。
   凤竹妈收拾了一个白天和大半个晚上,才把家里拾掇妥贴,衣服被子,能塞进柜子里的放柜里,锅碗飘盆,大小家什摆放整齐,用旧床单旧报纸盖上,第二天一早,推出自行车,把三个装着面粉、挂面、洋芋白菜、糊汤等自产的粮食蔬菜,自己和女儿秋冬的棉衣毛裤,杂七杂八,两个大包挂在车头,一个大包架在车后,推到五六里外的镇上,放在一家商店门口,再把自行车骑回去放下,然后再步行到镇上乘十元钱的公交,一个半小时后到城里的公交车站,打电话给同村的桂花来帮忙一起帮忙扛回窑头的出租屋。
   凤竹妈人缘好,用她的话说,住在这个村的尽是老家上下几个村的,有的还是婆家或娘家的亲戚,转几个弯,三姑六姨的全成了熟人。凤竹妈尽管这么乐天,托了熟人、朋友和老乡帮忙找份工作,却非易事,本地没有工厂,商场洒店,都要年轻的,她在乡下虽然还吃得开,没料隔六十里地来到城里,就一把老骨头全无用处,暗骂城里不是人活的地方。去小餐馆当洗碗工,这个不要求学历和长相,不料小餐馆的老板心比煤炭还黑,从早到晚,不让你歇一下气,说是洗碗工,实际上是除过掌大勺外啥都干,最重要的是中午跟不上给娃做饭,干了不到一星期,凤竹妈就辞职了。说这话的时候,凤竹妈有点自豪,如同领导离任,就差一个离职演讲了。
   找工碰了几次壁后,凤竹妈想开了,自己来城里干啥来了,就是陪娃念书来的,给娃当好后勤部长,娃一回来,有热饭,娃不操心放了学吃啥呀,没时间洗衣服,晚上回来有个热被窝,一心主在把书念好考上大学比啥都强。
   早晨五点多钟,凤竹妈就起床,米汤、拌汤、挂面,总之是热呼呼地,舀到碗里了叫凤竹起床,中午是面条、饺子、米饭,凤竹妈想办法变花样,由于间房小,只有一个电磁炉,一口炒锅一口汤锅,能变的花样也有限。凤竹妈做的都是女儿从小吃惯了的家常饭菜,每一餐凤竹都吃得很开心,话匣子也打开了,给她说学校里的新鲜事,让老妈也跟着时代及城市的节奏,知道了每个教室都有音箱、电视,上课有时用PPT,同学们爱用手机上网,QQ聊天又便宜又方便,从她口中还知道了网上学院、微信等时髦的词儿。
   凤竹妈眼看着女儿的见多识广,满心地欢喜,城里和农村就是不一样,虽然凤竹在城里上学,一年得花近一万块钱,可比起乡里娃的教育和见识,也算值了。
   凤竹妈也有烦恼的时候,就是凤竹的几个城里同学过生日,都会请几个好姐妹去餐馆吃饭,有几次吃完饭还到卡拉OK唱歌了,每次凤竹都不想去,但经不住劝,饭也吃了,歌也唱了,生日礼物自然是少不了的,好在大家知道凤竹的家景,对她象征性的礼物表现了宽容,这让凤竹又感动又心酸。过几天就是凤竹的生日了,她想请四个关系相好的同学三女一男去吃肯德基,五个人少说也得一百多块,这对城里娃来说也许不算啥,可对她来说,就是娘儿俩半个月的菜钱,觉得为难。知女者莫若母,凤竹的心思母亲咋不知呢?她早早就拿了两百块钱给凤竹,说人穷不能志短,同学之间要礼尚往来,再说明年就毕业了,也是几个同学最后一次在一起过生日,不能让人家看不起。
   凤竹生日那天,是星期一,只要不是周六,其他时间对她来说都是好日子,她借口大家功课忙,一放学就招呼大家去附近的肯德基,呼呼啦啦点了五份套餐,免得大家挑来选去的浪费时间,也免得尊重别人的意见点多了浪费钱财,刘一鹏抢过去喊:“你们女生,一个套餐够吃,我可是鲁智深呀,一个套餐不够呀,他熟练地多加了几样食品和饮料,没有顾及凤竹丢来的白眼,拿出两张毛先生递给收银员:“我请!”凤竹去抢,他扮个鬼脸:“难得我做一次女儿国国王,下不为例!”凤竹把两百元扔给刘一鹏,刘没接钱,倒是命令她:快端盘子!
   晚上回去,凤竹把两百元上缴,凤竹妈以为她没舍得请,没想到凤竹说她请客,刘一鹏买单。凤竹妈板着脸一言不发,她没想明白女生请客,男生买单是时尚还是女儿早恋了。
   有一天早上凤竹妈起了个大早,她想去侦察左邻右舍都干什么去了,没想到遇到邻村的秀娃姐,她提了一个大口袋,问她去哪了,她说已转了半个城了,她给凤竹妈看她的战利品,有旧衣服,烂皮鞋,废纸箱,她悄悄地告诉凤竹妈,儿子不让她拣,觉得没面子,怕同学知道了笑话,说你妈就是个拣破烂的,她拣的东西藏在楼顶的阁楼里,过两天就拿去卖了,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呢。秀娃姐叹了口气,起初和娃子在一个房间支两张床,后来娃大了,不愿意,她就换了个小套间,儿子睡房间,她睡客厅,但屋子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张单人床,老头子每个月来拿钱,拿了就走。
   秀娃姐是个能干的女人,但命苦,一个人挣钱,供给上初中的儿子,还有在家游手好闲的老汉。
   十一点多,凤竹妈遇到下班回来的桂花,问桂花在哪干啥?桂花说她在小吃城当早点工,早上六点起床,给娃把早餐准备好,六点半去小吃城包蒸饺,十一点半下班,回来给娃做饭,两不耽误,一个月六百块。凤竹妈晚上提了一小袋核桃去桂花家撺门,让桂花给帮忙问下,给她也找个这样的活计,桂花看在核桃的份上,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只是她问了自家老板和附近几家卖吃食的,都说现在不缺人手。
   眨眼到了腊月,在西安打工的凤竹爸要回来了,在北京打工的凤竹哥说带女朋友回来给家人看下,凤竹妈也不指望找工作了,回家去打扫屋子,给一家人准备床铺被褥,过年的吃食,米、面、油,蒸馍、做豆腐,买菜买肉,忙了个手脚不着地,过了腊月二十三,村子里每天都有人从远处的大小城市,倦鸟归巢般地回来了,年龄大的扛着背包,年轻的拉着行李箱。凤竹家最先进门的是凤竹爸,再是哥哥,带着外省的女朋友,整天两个人形影离离,说着一口普通话,也不和家人多言,凤竹是腊月二十八才回的,带着一背包书和试卷,一屋子人,都是只吃饭不干活,凤竹妈有怨言,但碍于未来儿媳的面只有忍着,累得腰酸背痛还强作欢笑。
   春节,团聚的成本越来越高,意义也越来越淡。春节没了吃好穿好的盼头,倒是每个人多了未来的打算和惆怅。过了正月初五,一家人又各奔东西,正月初六,先是凤竹哥和女朋友去了北京,再是凤竹爸去往西安,天色将晚时凤竹娘俩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来城里,明天就开始上课了。
   春节过后,每个教室的高考倒计时就变得超快,老师和学生都恨不得太阳不落,一天有三十个小时,两头不见天的生活让人发疯。凤竹妈和几个高三的陪读家长组成了一个小团伙,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怎样把后勤工作做好,还有一点,就是钱花得特凶,凤竹妈的感受是消雪一样快,一千元很快就完了,但这话是绝不敢在凤竹面前说的,她怕影响娃的情绪,影响了学习就更是划不来。
   再过三天就高考了,为了缓解考生的压力,学校放几天假,说实在的,学校也操心呢,近几个月,青春期的孩子一个个就象绷紧了弦的弓,万一发生个什么意外,责任是谁也承担不起的。
   高考结束了,凤竹的成绩刚上二本线,没有满意与庆幸,只能说,给过去的十二年是一个交待,未来,是一个更加苍茫的未知数。
   凤竹和妈妈还没搬离窑头村,就已有几个人上门催她们问她们啥时搬走,虽然离开学还有两个多月,但这里的租房生意很是火爆,如果等到开学初才找房,那只有住更远的地方了。窑头,每年六月,都有高三学子搬走,但却有更多的初中甚至小学的家长搬来。一家的陪读生涯结束了,左邻右舍的陪读正盛。
   凤竹妈的陪读还没有结束,她将到女儿上大学的城市去,谋一份工作,给女儿赚学费,减轻凤竹爸的负担,也为周末时的陪伴。开始另一种方式的陪读,直到女儿大学毕业。
  

共 45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孩子的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专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这种典型的陪读现象在全国都很盛行。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很是纳闷。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个人,或者家庭能解决的问题。教育现在成为愚民的工具,成为拉动内需的产业,成为延缓就业压力的法宝,但老百姓还倾力培养,劳民伤财。知识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但这些路现在还能走得通吗?相反,堂弟落榜后的成功,却说明另一个道理:能力很重要,学历是参考。陪读现象是重教的表现,但是否恰当,真不好评说,正如文末所说:“凤竹妈的陪读还没有结束,她将到女儿上大学的城市去,谋一份工作,给女儿赚学费,减轻凤竹爸的负担,也为周末时的陪伴。开始另一种方式的陪读,直到女儿大学毕业。”陪读之路越长,越让人感觉沉重……不错的散文,反观社会现实,有针对性,语言平实,叙事完整,寓意深刻。推荐赏析!【编辑:航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悟梦        2013-08-07 20:48:31
  目前中国的基本模式,培养孩子、选择学校,供孩子上学...值得思考的问题。欣赏问好 !
回复1 楼        文友:周文英        2013-08-09 10:08:52
  谢谢悟梦来访。
2 楼        文友:周文英        2013-08-09 10:08:51
  谢谢航帐老师的精彩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