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乡柏林(散文)

精品 家乡柏林(散文)


作者:溪水竹风 秀才,2213.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73发表时间:2013-08-09 11:40:53

我的家乡柏林,是我生命起源,亲情牵挂的地方。祖辈拓荒于此、父辈耕耘于此、我辈成长于此。
   不过,请您且莫以为我是高鼻子、白皮肤的德国人。我可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所说的“柏林”读音是bailin(拼音),而非读berlin(英文)的德国首都“柏林”。
   德国首都“柏林”位于欧洲的心脏,是德国文化最大的对外窗口、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国际交通枢纽,“菩提树下大街”驰名全世界。相比之下,我的家乡柏林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与之逊色很多。不过,我的家乡柏林却另有一番中国乡土风情。
  
   一
   我的家乡柏林位于鄂西北山区,早先一直隶属郧县,后因十堰建市而转换隶属关系,现为十堰市张湾区所辖柏林镇。这里四面环山、山水相依、男耕女织、民风淳朴,无繁华都市之喧闹,有江南水乡之风韵。昔日真武大帝见此风水宝地,留于白马山中修炼多年,始登武当而成正果,留下千古传说。今日襄渝铁路穿行而过,老白公路贯通全镇,一条犟河蜿蜒而流,柏林老街新楼与老宅形成反差、古朴与新潮相映衬。漫步于柏林老街,就能领略到柏林一直与整个十堰的历史同步而行,乃至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也能隐约寻得点滴记载。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之前为糜子国领地。糜子国是一个产生于夏代的古老王国。商周时代,国势强盛,曾参加周武王的盟军,灭了商朝。后来威胁过荆楚,到春秋时为楚国所灭,从此沉寂于世。
   由于十堰地处武当山脉与大巴山脉之间,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一直是穷乡僻壤。不过十堰是鄂、豫、川、陕,四省的交汇处,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如果把共和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雄鸡,则十堰正好处于“鸡心”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如此,糜子国沉寂多年之后,十堰终于成为共和国“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史上一个伟大壮举。而柏林连接城区与西郊,是从十堰出发由襄渝铁路入川、老白公路进陕的必经之地,自古是鄂西北贯通川、陕之要塞。
   追索历史,柏林镇上空仿佛依然弥漫着战火硝烟。三国的战火燃过于此,于是后人在关公曾经栓马歇脚的两棵柏树旁,建起两座对称结构的寺庙,分称前寺、后寺,总称柏林寺。后寺之中塑有高大威严、彰显忠义的关帝神像。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从陕西南渡汉江,同张献忠于老营“双雄会”,柏林寺是李自成部队的重要军备仓库,这里因此更名“老营仓”。1946年,李先念率领中原军区六万官兵,由鄂豫根据地向陕南突围。部队经过鄂西北,在郧县、郧西与敌人一路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其中就有老营仓的战士光荣牺牲。解放后,柏林恢复原名,沿用至今。而今矗立的柏林烈士纪念碑,掩埋着为柏林解放而捐躯的英灵。
   非常遗憾的是,承载柏林悠久历史的许多实物证据,连续遭受“破四旧”和文革的浩劫等毁灭性破坏,而今所剩无几。先是前寺被拆除,后是关帝像被推倒,后寺被改造成一所学校;再后来,学校搬迁,后寺彻底被毁,所有历史遗迹荡然无存,留下两棵古柏更显历史的沧桑与无奈;最后,两棵柏树也未能幸免,柏林的悠久历史忽然失去载体、失去魂魄、显得苍白而平庸,留下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我在这所由寺庙改造的学校里完成从启蒙到中学的学习教育。起初,后寺的部分禅房是教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庭院里还保留一些残缺的雕塑、斑驳的碑文等遗迹。两颗古柏、树大参天,仰起头上看,树尖直插云端,树体粗大,五六个大人才能合抱一颗。可惜这两颗千年古柏,最终被碎尸万段,做成整个柏林学校的全部门窗桌椅,红色的油漆让人感觉如鲜血,令人非常叹惋。
   值得庆幸的是柏林老街保留至今,尽管增添的一些新楼,打破老街原有的和谐,但是大体上依然可窥柏林古镇质朴、本真的乡村神韵。
  
   二
   柏林老街,土木结构,连排而建,每户之间屋檐“滴水为界”,以家族嫡传关系为基础,自然组合而居。庭院式房型结构,一般有临街的铺面、两厢偏房、天井院和后院正房构成,形成古朴而典雅的四合院。柏林的四合院与老北京的截然不同,是灰白的土坯外墙,木板内隔墙,黑色的泥烧瓦屋顶,正房有二层阁楼,立于阁楼可看清整个街道。据说柏林老街的南北宽度是按“八台大轿可以迎面而过”规格修建,从东到西大约全长约两公里。街道有几处无房屋的地方,或有辘轳水井,供生活饮水而用;或有枝叶茂盛的大树,树下则是村民聚会,夏天乘凉的好场所。
   黑瓦、灰墙、绿树、古井,柏林老街别有一番情趣。
   小时候,我觉得柏林街道非常宽长。大人们可以在街道上铺席晒粮、拉绳晾衣、做家务、唠家常;小孩子们则可以在街道上尽情玩耍、游戏、嬉闹,从街道东到西感觉需要走好长时间,累得满头大汗,则感觉快乐无比。特别遇到新春佳节,赶集聚会、结婚添丁等喜庆的日子,街道上热闹异常,耍狮、舞龙、跑旱船、唱大戏、放露天电影,充满乡土情趣。
   柏林老街西头,有一个乡村大戏台,土木架构,功能齐全,正式演出的舞台、后台休息室、排练厅,布景、道具、化妆室等一应俱全。人民公社时期,柏林的行政名称为黄龙公社柏林大队,大队部就设于大戏台旁边。尽管当时柏林并不富裕,但一直充满文化气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艺活动接连不断,排练出许多节目不仅在本大队、全公社深受欢迎,而且在全县、全省颇受好评。那时,家父是大队会计,也是文艺宣传骨干。我便有机会去大队部看大人们排练,偶尔学上两句唱腔、偷偷敲打几下锣鼓,感到十分有趣。当时我们家生活拮据、家大口阔,经常为衣食发愁,而父亲却在戏台上扮演有钱有势的财主,是当时有名的“反派明星”。后来家父患上眼疾,这才告别乡村舞台。
   柏林民间文化娱乐充满乡土气息,与当地民风、民俗融会于一体,传承和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自成风格。早在解放初期,由柏林人自创、自演的“奶孙俩看展览”、“婆媳风波”等系列戏剧,在当地农村巡回演出数百场,轰动一时。与此同时,柏林形成了与鄂西北民情风俗特征、地域特色相和谐的民间丧葬文化、婚嫁文化、节日文化等,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依然可惜的是老井大多停用,柏林戏台而今已废弃、柏林老街的古韵正在退色。不过我觉得,这与柏林寺的毁灭不同。柏林老街的居民早已用上自来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甚至已有不少家庭用上了电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有新的载体,人们不必再回到露天戏台、踩着凳子、仰着头,你挤我拥的看大戏了。犹如家父,而今只需坐在家中锁定CCTV11,尽享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之精彩,岂不更好?!
  
   三
   十堰有一条河流源于红卫分水岭,绵延几十公里,流入汉水最大的支流堵河。此河流向一反常态,自东向西而流,故名犟河。
   犟河贯通柏林全镇,流经我家门前。小时候,我常在河滩上放牛、打猪草;夏日里,与小伙伴们在河边的柳树上逮“知了”、拾蝉壳,光腚在河水中抓鱼、摸虾、嬉闹、“扎猛子”、打水仗,小伙伴们相互对抗,不愿服输,被撩起的河水呛得直咳嗽,彼此并不生气而且开怀大笑。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看着我们嬉闹,开着大人们的玩笑。
   犟河给孩提时代的我带来无限欢乐,给家乡父老带来丰收与希望,也造就家乡人倔强而朴实的独特性格。在我心里、眼里、记忆里,犟河倔强而温柔,美丽而富有情趣。那时候,家乡十分注重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犟河边建有许多抽水站,犟河水灌溉着家乡的田地,通过逐步改造,滋润出数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柏林曾一度被确定为十堰市重要的粮食基地。
   正因如此,当二汽(现东风公司)经过艰苦创业步入辉煌时期,需要进一步扩建工厂时,就有专业厂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希望能够在柏林建厂。柏林人也期盼能够为二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当时一位主管农业的市领导,不愿舍弃这块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柏林也就丧失一次依托工业发展经济的机遇。众所周知,东风公司的建设发展极大地拉动十堰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有不少包括柏林人在内的十堰人成为东风人,我便是其中的一员,我为此感到荣幸而自豪。但仅就整个柏林而言,并没有直接从中获益。走遍柏林看不到丝毫跟汽车制造相关的工业项目,除有一个纺织厂无其他工业基础,这无疑是柏林经济发展的缺失和遗憾。
   柏林人是淳朴善良的,他们不仅听从政府当时的安排,而且后来根据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实现由粮农向菜农的转变。种粮食与种蔬菜实际差异很大,种粮食相对清闲些,一年里也就种收水稻、小麦各一季,而种蔬菜则是四季忙碌、一天也难得清闲。柏林人勤劳刚毅而倔强,起初并不懂蔬菜种植技术,他们虚心去学习,通过自身努力,硬是把过去粮田改造成蔬菜大蓬。如今,柏林成为十堰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每到蔬菜上市的季节,天尚未亮,柏林蔬菜批发市场就会热闹异常,当新一轮太阳升起时,十堰的许多集贸菜场已经开始出售新鲜的柏林绿色蔬菜了。
   应该说家乡柏林没有搭上“东风”快车,赶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确实是一大遗憾。但反过来看,柏林沿袭中国传统农业的本真、而又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家乡人逐步学会如何去经营土地、经营蔬菜、经营生活,尽管家乡人的生活水平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里无工业的喧哗与污染、无城市的嘈杂与欺诈,土地承包到户,各家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充分享受着城里人花钱也难以真正体会到的田园生活、农家乐趣。
   如今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费被免掉、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国农民的幸运、中国农业的幸运、中国农村的幸运,无疑也是家乡柏林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衷心期盼家乡人能够把握这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尽快富裕起来。
  
   四
   家乡柏林、人口逾万、百家姓氏,按照家族与人口规模看,比较突出的有黄、陈、张、梁、叶、杨六大姓,分别居住于柏林的黄家湾、陈家庄、张家湾、梁家湾、叶家湾、杨兰沟。这种具有姓氏特征的地名在十堰非常普遍,其实这在中国各地也十分常见。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姓氏的传承及繁衍,一方面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另一方面注重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柏林六大姓氏之间多有亲缘关联,而就家族规模、人口数量、影响力渗透力而言,黄姓当先。黄姓家族很大,仅柏林村就分上黄、中黄和下黄,而且十堰地区黄姓同出一宗、一脉相承,均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后裔。这绝不是牵强附会的攀祖宗,而是有据可考。
   据柏林的《黄氏族谱世系图》(1957年版)记载:黄姓始祖黄富,字少瑭,其先出自宋孝子黄山谷之后,家自明朝成化年间入郧行医,有济世活人之心,恩荣德者承允,籍逐郧郡。
   又据考,黄富之子黄汝槐,明时万历年间任陕西西安同州府白水县文林郎(知县)。其为母亲撰写的墓志《赠黄门孺人陈氏墓志》记载:其先出自宋孝子黄山谷之后;衍至富公,系黄山谷七代孙也。
   黄山谷就是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曾担任国史编修官、知州等职,两次遭到贬谪。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在北宋影响颇大,其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汝槐死后葬于柏林黄姓老坟地——花果园先茔。他生前为官多年,十分注重家教,立有黄姓《家训十条》,从孝行、耕田、读书、勤俭、忍耐、谦德、闺范、品行、廉耻、尊卑大小,十个方面立下家训。比如:“孝行”内容是“家法无论贫富以孝为先。为子若孙者,无论贫富,不可忤逆父母及祖父母。能孝父母祖父母者,必自妻子合、兄弟和,推之通族伯叔子侄,岂有不协之理?永炽永昌哉。”“读书”的要求是:“家法无论贫富先须教子弟读书。其能读书者,必自入学上进光耀门闾。即不能读书者,识几个字,亦晓得三纲五常是亘古亘今不可磨灭的。”等等,不再赘述。
   家训十条,语固质朴,意则纯恳。柏林黄氏家族能够人丁昌盛,家道兴隆,正得益于代代不忘祖宗教诲,认真恪守家训十条。黄氏家族注重勤俭、忍耐、谦德、品行等,因此清朝末期曾经一度创造柏林商业的繁荣,创立的“三星和”、“化三千”等驰名商号,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波及鄂、川、陕。还出现“黄三娘子”这样富甲之家。据考证,郧县老街有一条青石条铺成的街道,半条街就是其捐资修建的。因为恪守家训,黄姓人才辈出,摘取许多柏林第一,比如柏林第一个私塾、第一个工程师、第一个火车司机、第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人、考学最多的家庭等均出自黄氏家族。我窃喜自豪之余,则更愿黄家通族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同享太平日子。

共 61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很不错啊!开篇就引人入胜,几段老镇历史,自古不寻常,白雪曾侵仍有缘,青山不改旧肝肠,千古自流芳。老街的故往和今日的民风也使人向往游赏,可谓是篱醉鸭呀蝉鸣叫,瓦下新生富裕来。 展示的六大姓氏,民风朴实,古训传承,今人恩露,此数谁能遇?苦尽甜来,方领得其中趣。于是。“柏林人大多有一种对人性桎梏的洞察与挣脱,”“面对贫困,许多人不甘命运的束缚,发奋图强,努力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作者个人的历史,也是老镇的历史,读罢此文,足以想象得出那里的人永远会于老家魂牵梦萦,读者也会向往一瞥,舍陡逢山莫嫌远,乡音道破是知音;异城他乡若跟随,且相寻,古镇一片绿茵茵,十堰、柏林,好一个老故乡,引人育人!【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8-09 11:42:52
  拜读了,推荐!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