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自然的含义(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自然的含义(散文)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0发表时间:2013-08-09 22:51:03

一位朋友问我,“自然”这个词是不是最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我说,应该是,与之差不多同时以及稍后的先秦著作中,如《尚书》《孙子》等都找不到这个词。朋友又问,那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我是一个写作者,不是文化学家,更没有从事过比较文化的研究,在这方面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朋友的提问引起了我的兴趣,每一件事都会有它的来历,就像所有河流都会有源头一样。那我们不妨回溯到“自然”的源头去,或许会有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和感悟。
   《道德经》中有三处“自然”,都在上篇。第十七章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开头就是:“希言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束。“自然”长河的源头是如此幽深莫测,虽然后来注家众说纷纭,但依旧莫衷一是。《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微言大义,却这么密集地出现三个“自然”,自然是不同寻常的。佛家与道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佛家一急了就骂道家是“自然外道”,这就错误地将道教祖师爷老子的“自然”理解为客观事物,像山呀水呀等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很显然,道教不是一门唯物哲学,自然在老子那里不是指的物质,而是一种意识,一种认识物质的内在意志和至高境界。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在老子那里另有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也。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老子的“自然”就是指“自己”,分析是独到的,但容易造成误解,使人以为是“我这个人”。如果硬要从现代汉语辞典中找出一个词与老子的“自然”庶几相同,我以为,最恰当的是“自在”。台湾人南怀谨说,与佛教的口头禅“法尔如是”是一回事,很有道理。不过,他又说:“古人翻译佛经,怕与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词,只好另创一词,便叫‘法尔如是’。”这种调侃不过是学者富于诗人气质的想象罢了。照我的揣摸,道教的“自然”比佛教的“法尔如是”更抽象,更本体化。“法尔如是”意思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自然”就是本来。语意一致,层次有别。
   “法尔如是”是可道之道,故非常道,所以佛家各有各的法;而“自然”正是老子所说的“常道”,是无可名之道,是天地之始的道,是众妙之门的道,所以玄之又玄。道家各派以及各代注家对《道德经》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一碰上“自然”二字,无不掷笔长叹,肃然缄口。
   魏晋玄学的首倡者之一王弼,在他权威的《老子》注本中,第一次见到“自然”时,写道:“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王弼确实很聪明,这么敏感的问题他一计虚晃就安然通过了,但这也正是他缺乏智慧的体现。洋洋万言,仿佛庖丁解牛;关键时候,需要真知灼见,他就成了一把钝刀。而他将“百姓皆谓我自然”解释成“而百姓不知所以然也”,更是牵强附会,南辕北辙,不知当时尸骨未寒的老子是否给了王弼小子当头一记闷棍。魏晋玄学机辩圆滑,学术浅薄,与王弼这样脑子好使、故作高深的首倡者不无关系。
   老子创造“自然”一词,想以此说明事物本身、事物的内在,让人对“道”有一个不那么玄乎的认识,没想到人们还是误解百出。不过,他老人家的心血也没有白费,“自然”这个词却流传了下来。后世人们按照自己对“自然”的体会,遵循着世俗的心理需要,将这一源头活水拓展成现代语境中的滚滚洪流。“自然”“自在”高频率地挂在人们的口头上,成为汉语言传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可是它最初的幽渺玄微已消失在函谷关的萧飒秋风里。
   “自然”现在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大自然;另一是口语上的自然、当然、自然而然。经难啃,玄难辩,人们图个方便,“自然”便自然而然成了自然,两嘴一翕一张,轻轻地打一个水漂,任何疑难均泥沙俱下,不会有什么阻碍,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本事。而“自在”变得更欣欣向荣,它成了快乐的化身,成了安闲舒适的床榻。诗人杜甫在他难得的一首快活诗中这样写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现在想起来,在一个时处忧患,却又贪图安乐的群体里,能有老子这样的大智真是不可思议。难怪,两千多年了,也就一个老子。遗憾的是,老子旨在探索生命本质问题的哲学并没有被他的后继者们传承下来,一顿清谈之后,老子学说成了装神弄鬼的道教,打的却是除妖祛邪的幌子;《道德经》更是变成了面目全非的武功秘笈;“自然”的世俗化也就可想而知了。
   “物化”后的自然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因为,人类在自己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危险而又可怕的指导思想--人本说。再也不是什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了,而是“人多力量大”,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光石油工人吼一声,地球就如此担惊受怕;要是全人类一齐吼,地球非要变成棉球不可。人是万物之灵,都要听人的。山上的树被砍光了,数千里的江河断流了,动物界早已不是以前那样热热闹闹,狮吼虎啸猿鸣鸟啼熊嗷渐渐遁进了化石和标本室中,原来司空见惯的伙伴眨眼间就成了珍稀品种。只有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嚣张,地球显然不够用了,他们已经登上月球和火星,仗打到天上去了,也许过不多久,嫦娥和吴刚都会成为难民。
   人类本是在自然中成长起来的。但当他们能够把房子建到五层楼以上时,他们就有了争夺天空的愿望;当他们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又有了征服世界的野心。他们终于与自然反目成仇。贪婪使人类不顾一切,他们当然不会想到,他们在疯狂掠夺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可宝贵的东西--大自然的母爱。对于任何生命,母爱都是神圣的泉源,都是伟大创造力的起点,都是心智灵光的启辉器。一旦失去母爱,生命中最为优越的智能特性,便随之而消失,只留下愚钝、暴戾和一意孤行。
   在学者们那里,自然或许还有一缕鲜活的气息,但命若游丝。教育本就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整个生命服务的。人的胃口吞噬了教育的功能,于是,一代一代人接受着扩张和侵略的教育,接受着置自然于死地的教育。发达的教育与科技,诞生了摩天大楼,诞生了宇宙飞船,诞生了核弹和温室效应。慈祥的大自然发现,人类中很难得出现一个孝子贤孙。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法国有那么一位,叫法布尔,被称作“昆虫世界的荷马”。他对大自然,尤其是对昆虫的态度,为粗鲁的人类树立了卓越的典范,但除了给予他应得的荣誉外,似乎很少有人热衷此道。他的话也很少有人听得进去,比如这样一段:
   我亲爱的虫子,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难为人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胆大气粗的人,我就会站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是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是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我当然还要进一步表明我的思想:野猪们践踏了清泉之水;原本是研究人类童年的壮丽事业--自然史,却由于分离细胞技术的高度发达,反而变成了令人厌恶憎恨、心灰意冷的事物……”
   这简直是法布尔代昆虫,代自然界发布的一封控诉书。字字血,声声泪。在这段文字里,法布尔近乎粗野的咒骂表达了他对同类的绝望。谁都把生命不当一回事,谁都把毁灭自然当作一件自然的事,谁都将利己主义的冰水当作清凉饮料痛喝。
   文明了两千多年,我们在残杀生命并自相残杀的同时,也培育了不少的理论体系。那些体系成为全人类的世界观。所有的人从懂事起,就被家长、学校和社会灌输着种种教条;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在这个地大物博的星球上,他们必须有一副硬心肠和一套好胃口。然而,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身上的自然气息,他们所禀赋的生机和活力,也被这样钢铁般的教育压榨殆尽。
   俄罗斯当代作家巴鲁兹金写过一部战争题材的中篇小说,曾获1981年度法捷耶夫金质奖。小说是以一个笑话结尾的:“一位自学成才的非洲美术家雕塑了一头《狂怒的大象》。一位欧洲美术家对他说:‘你是有才干的,但你还得学习。’这位非洲人在美术学院毕业时又重新塑了一头《狂怒的大象》作为毕业作业。欧洲人又去看了,他只说了一句:‘美术学院扼杀了你的天才!’”这部中篇小说的题目就叫《自然而然》。
   人类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今天。两千年并不久,伸伸脖子说不定还能看见老子的背影。但看不见的东西太多了,物种灭绝,动物消亡,许多登记在政府保护文本上的所谓珍稀类都已经名存实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愚盲的思想和观念支配下,它很容易变成第一破坏力。“克隆”术再发达,已经失去了的事物不可能再回来。
   如果有上帝,他一定在打盹。不然,人类如此胡作非为,他为什么不掀起一场滔天洪水呢?若真要来一下,那他派出的方舟不知能救出几人?去年,几乎遍布全中国的那场特大洪水,让政府下定决心再不砍伐森林。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才知道原来每一株树木都是一个生命呵!
   我们只能说,还不迟,如果真的是下了决心。但人类的两大毛病恐怕是永远也克服不了的--短视和冷酷。
   总有一天,上帝将在人类“坎坎伐檀兮”的吟唱声中惊醒过来。

共 36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由追溯“自然”一词的来源与含义自然入笔,在探究古今中外对自然的看法的同时,揭露了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的错误做法以及这些人类所谓的“文明”对教育的扼杀,文章引用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话来控诉人类对生命的漠视。作者旁引博证,借“自然”一词说事,涉及到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毁灭自然,漠视生命使得珍稀类都已经名存实亡,环境恶化灾难频发等。文章论据充分,分析精辟,振聩发聋,发人深省。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8-09 22:54:27
  人类何时不再短视和冷酷?吴老师的文耐人深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