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夏天的灯(散文)

编辑推荐 【雅韵】夏天的灯(散文)


作者:山中树 秀才,236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5发表时间:2013-08-10 21:48:59
摘要:文字如歌,是跳动的音符;文字似画,是大师如来挥毫的神笔。文字是诗如赋,传承了华夏千万年夏天的韵调;文字似花,时而芬芳季节,时而又清幽时光。文字当然也是朝阳和晚霞,染尘炙阳,粉饰霓裳,穿梭停泊在那电灯光芒下,一蹦一跳便闪烁成笔下的字行。

【雅韵】夏天的灯(散文) 文字如歌,是跳动的音符;文字似画,是大师如来挥毫的神笔。文字是诗如赋,传承了华夏千万年夏天的韵调;文字似花,时而芬芳季节,时而又清幽时光。文字当然也是朝阳和晚霞,染尘炙阳,粉饰霓裳,穿梭停泊在那电灯光芒下,一蹦一跳便闪烁成笔下的字行。
   ——山中树题记
   夏天镌刻为记忆,风裹挟着热浪,把天宇捅开了一道口子。于是,夏天到了。那一滴滴夏的情殇、韵律、感怀尘封为故事,在电流和灯光的变换和涌动下,重重叠叠垒砌成胶卷、图像和雅典娜,演奏和讲述着-幕幕美好感人故事……
   雨在淅淅沥沥中尽兴地倾洒,电灯的光芒泻溢出夏夜的清凉。灯光划过那雨帘穿透了天穹,把-串串雨珠缝合成泉水叮当,唰唰地滚落到溪谷,又哗啦啦流进了长江。白昼挑灯,滚滚红尘的褥闷、烦躁逐-俱成殇。夏风把雨水尽兴地泼洒到窗玻璃上,自然界的雷声叩击着夏天的宁静,风、雨、雷的气息震撼着一个又一个电灯的岁月。
   雨天不便施工,灯光刻在宁静的桌上,满屋的明媚。灯的光芒触摸着我的神经末梢,我便顺手牵羊轻轻地借着灯光,把浅薄粗糙的只言片语信手拈来涂在那电脑的文框上,在记忆里去追逐寻觅电灯的故事;在发梢根下去刨一些农网、农电人和电灯的踪迹。
   夏天的狂风、暴雨、雷电残忍地蹂躏着电杆、电线和变压器,在浑厚杂乱的风声、雨声、雷声中分辨着光明的声音。职业的嗅觉总是让我竖起耳朵聆听着电话铃声——今天是我一周的轮值,这些年受雷雨季节欺辱怕了,每年一到夏天心总是绷得紧紧的。电灯依然亮着,就不可有人去想起那些夜以继日呵护光明的人,只有当最后一丝灯光暗淡熄灭之后,人们才会在梦萦中努力想起、在记忆深处去挖掘、在黑暗中去摸索那些光明使者平凡朴实的影子。
   记得儿时的一个盛夏,人们还在大声呐喊着“斗私批修、割资主义尾巴”、“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年代,那年遇特大干旱,遍野草木被高温烤焦,农村蓄水灌溉的塘、库、堰龟裂,在无情的高温中开起了斑马状的泥口子(娃娃口),好像要把自然界的生灵吞进地球的肚子里。田地里的水稻、玉米等禾苗干枯后点火即燃,植被、庄稼们都在大声呼喊:渴、渴、渴……
   当时,来了一批支农抗旱的突击队,有解放军、工厂技术员、电力工人和人民公社临时从各生产队抽来的上百号青年志愿者,主要任务是架设一条抗旱的农村电力提灌抽水线路,浸润那片干渴得冒烟的土地。从天池变电站的金沙江口岸至凉水井(那时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安装一条临时电压为3千伏高压线路,在一片又一片《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革命歌声中,仅15天就建成了一条12公里木桩电力农排线路,把金沙江河里水分级抽到420米高的大山上。
   通电那天,六级抗旱抽水电机依次轰鸣,人们举红旗、念语录、放鞭炮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这“西洋镜”。记得当时一名老农爆了一段笑料,他说电跑这么远,爬这么高,把金沙江河里的水推到高山头(现为地名菜坝镇光华村六社),不晓得电吃的啥东西力气这么大,电如果每天吃一顿饭,估计几百斤粮食都怕吃不饱……这个笑话至今还有长辈在传说。
   也就是那年夏天,电力农排线路和变压器第一次迈入了我的家乡,史无前例的电通到了凉水井——当时东方红人民公社旁边。几名电工师傅临时架起了七根筒电杆(黄竹杆)把两根电灯照明线路胡乱地从灯盏坳牵到农机站(现凉水井中心校),又从农机站拖到了公社(后改为乡政府)的几间青瓦木结构房里,于是一个公社(现为乡镇)破天荒地亮起了几盏独一无二的电灯,几百人争相观看电灯的奇光风彩,电灯也给我们围观者的脸上带来了惊奇、猜疑、喜悦、兴奋……
   从那个夏天起,老家就有了电的理念,童年的自己对电和电灯滋生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憧憬,更助推起了几分过分的渴望和奢求,以至于以后偶然的机遇涉入这个行列,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崇拜。
   回首上世纪七十年代,电线开始向公社的周边辐射,山坡上的田间、地里、荒丘上有了木电杆、水泥方杆、水泥圆杆的踪迹,电线七横八竖、没精打采地漫延伸向山村,并大踏步地跨界越乡盘旋到村村社社。随着岁月渐渐流逝,一部分人告别了“洋油”(煤油、柴油等石化油)灯、桐油灯、蜡烛等传统的夜间照明灯具。
   八十年代初,农村悄悄地私下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那片田土分到每户,农村经济便开始有了萌芽和复苏,人们的生活也从量变到质变,一日三餐桌上的高梁、玉米、红薯换成了白米饭;经济条件逐渐宽裕,刚从饥饿中挣扎出来的农民分享起了与电有关的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几千年一直用来辗米、磨面的石磨也委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遗弃在那旮旮角角。
   那些年的夏天,只要是气候变化遇到刮风、下雨、扯火闪,电灯总是三天两头停;到了冬春季农村电网又是频繁的压负荷,上半夜无数次地拉电灯的开关,电始终就是不来气,电灯老是要到下半夜以后才亮得起,即使亮起了,连灯丝都是红色的,就是打不起精神来。
   步入二十一世纪,“农网改造”、“两改一同价”、“光明工程”、“户户通工程”等强劲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城乡。农电人通过近十年艰辛奋战,一根根电杆、一条条银线、一座座变电站在地平线上拔地而起,农村配电网亮出了飒爽英姿,正以崭新的容貌托起GDP的成倍增长和农村经济的飞越。五彩缤纷、容光焕发、精神百倍的电灯,唤醒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
   风、雨、雷仍在奏响着自然界委婉动听的乐曲,灯光在这音乐节拍中欢快地倾诉着农电人和电网日新月异的变革……电气化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敲开了人们生活的大门,恭侯着一张张春光如意的笑脸,电灯的余辉映衬进我的骨髓里,夏天也沉浸在浓绿的雨景中,显得那么的安祥、得体、舒心。
   今非昔比,一条条崭新的农网,一台台大容量的变压器,一户户人家电气化生活的节奏,正改变着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新生活。我今天再不会受狂风、暴雨、雷电给肌体带来的折磨了,因为今夏的农村电网在风声、雨声、雷声中逐步走向了坚强。
   我思念夏天,当然更怀念今夏的灯!灯是夜幕的期盼,灯的美丽驱走黑暗,灯的光芒照亮一个个游子回家的路。作为一名电力工作人员,同时又是一个普通的新闻通讯员和写作爱好者,不管是前方记者战士手握笔杆,还是后方编辑擦亮笔杆为他们上好子弹,我们都是在做同样一件伟大的事,也同时在做着一盏盏电灯美丽的梦。

共 25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夏天的雨夜,电灯的光芒泻溢出夏夜的清凉,借着灯光,寻觅属于那些关于电灯的踪迹。记得儿时家乡遭遇大旱,一批支农抗旱的突击队,建成一条木桩电力农排线路,抽水机的轰鸣成了农村的“西洋镜”,当电灯首次亮起来的时候,农民们感到惊喜、无比激动,电灯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遭遇了供电不足的尴尬。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电网迎来了它崭新的时代,供电的日子再也不会受自然现象的侵扰。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说电灯的发展历史,真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表达了一名电力工作人员对电力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佳作,推荐共赏!祝好作者!【编辑:树阴凉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树阴凉儿        2013-08-10 21:53:18
  回忆电灯的发展史,今昔对比,感受生活的美好!好文章,欣赏!祝老师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1 楼        文友:山中树        2013-08-11 02:39:20
  谢谢树荫凉儿老师推荐、审核和点评!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山中树        2013-08-11 02:39:37
  谢谢树荫凉儿老师推荐、审核和点评!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山中树        2013-08-11 02:39:39
  谢谢树荫凉儿老师推荐、审核和点评!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