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酒家】一组黑白照片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杂文)

精品 【酒家】一组黑白照片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杂文) ——读李延青《鲤鱼川随记》随想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64发表时间:2013-08-11 11:41:48

李延青,何许人也,我一无所知。购买并读他的《鲤鱼川随记》,纯属偶然。
   前些时,在网上搜资料,就看到有人推荐了两本床头书,一本是其时正在看的孙犁老先生的《芸斋小说》,另一本就是李延青的《鲤鱼川随记》。推荐的文后,是两本书的封面图片,《鲤鱼川随记》的封面以米黄为主,下三分之一有暗金色的水纹,中间镶着一帖简笔的田园画,画周围是暗金色的粗边框。一时,素雅的封面击中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毫不犹豫地从京东商城买了回来。
   十余天来,晚上睡觉前,或是陪儿子看《三国演义》累了,我就捡起这本小书,纯粹以一种消遣的心态来读。不知不觉中陷了进去,竟然给读完了,还有些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随笔集,是作者故乡生活的写照,背景大致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因为对故乡难以磨灭的,深到骨髓里的爱,故乡的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是美的,都是值得记下的,花草树木瓜果,猪牛鸡鸭猫狗,春夏秋冬四季,风雨雷电霜雪,村里村外人物,民谚风俗传说……作者信手拈来,一两句,三四段,不矫揉,不做作,都自然成文,慰帖人心。
   作者自己说,“整部作品都是以童稚的视角和经验来观照、撷取生活”,“随笔所涉及这些鸡毛蒜皮的零碎片断——无论风俗世相、四季情趣还是自然百态、历史故事——都已是过眼烟云,但写作过程中我却体验着一种温暖和会心。于是,写下它们对于我就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真心实意地认真阅读过后,我也想说,哪怕所写的时代自己还没有出生或只是刚刚出生,所写的地方又是不熟悉的北地,我还是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温暖和会心,能够读到它,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于是,我把自认为好的片段都归拢在了一起发到QQ空间,又把这书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们。我以为,这书不仅适合我们大人当作床头书,也适合孩子们来读——因为它的确是从孩子的视角来选取材料和写作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纯净、简洁,能给人温暖,也能给人宁静,既不会污了孩子的眼,又能够洗涤大人们心灵上的尘垢。
  
   这个集子,语言是纯美、干净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娴熟自然,一切都似水到渠成。
   比如,作者在《新绿》里这样写到:“阳光灿烂,天色湛蓝,三两朵厚厚的白云在天空慢慢游移。村南的山峦已经被绿色覆盖,栎树叶片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新嫩的绿叶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风打山上一阵阵掠过,丛林的树冠像孕妇一般笨重地缓缓摇曳。于是,整个山林、整面山坡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又呈灰白色。绿色是树叶的正面,灰白色是叶片的背面——此时,那些叶片像雏鸟尚未蜕去胎毛,背面呈浅灰色。”
   又比如,写被人写烂了的“春”时,他又这样写:“春天走来的先兆是:太阳如怀春少女,迷离的眼中透着温柔;解冻的土地似婴儿尿布,呈现出一片片洇湿;河畔的柳树挑起一团似有若无的鹅黄;向阳的地堾前青草和麦苗率先返青;日渐温暖的风里混杂着土腥、冬天树叶的腐烂和嫩嫩的青涩味。”
   再比如《旭日》,“平原的旭日大似铜锣,却宛如羞涩少女,怯怯的光晕把远树、房屋一律涂成玫瑰色。鲤鱼川有高山遮蔽,太阳一爬上山头就金光四射,如同活力充沛的小伙子。”
   与此同时,作者间杂使用长短句,富有节奏的语言透着诗意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花事》一文中,“山桃多在远山,果实小而苦涩,但花如夜火,妖娆艳丽,遥遥望去如失手滴落在灰暗底色上洇开的一团红色。杏花恰在村前村后,一树两树、三五树,温和又热闹地开满枝头,初放时呈粉红色,渐渐花色转白,随着日渐温暖的风,花瓣如雨般零落在周围的枯草上。接着就该看到鲜艳的桃花了,美而不娇,使人联想到村姑青春洋溢的脸腮。”
   而在《夜风》中,“冬夜,风在远山呼啸驰骋。滚滚山涛低沉雄浑,仿佛铺天盖地的洪水正吞没着世界!村前、村后的风则像精灵。它们在夜色中出没,嬉戏般掠过树梢、电线,尖利、刺耳的哨音使人心悸,难以入眠。”
   ——诸如此类,作者充分调动眼、耳、鼻等感官,将声、光、色等揉在一起,让我们在这组线条画里,看到了那个时代生活虽清苦,却因了梨花的白、杏花的粉、桃花的红、天的蓝、树的绿、水的清,生活又变得是那样丰富多彩,乡间又是那样让人眷恋不舍。故乡山泉般的净美,和对故乡泥土般的纯情,作者都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到风俗、野趣的时候,作者描摹的手法更为细致,那些片段,都是经历岁月洗礼积淀下来,埋藏在作者心里很多年充分酝酿之后,才如实地搬到我们面前,总能让我们似曾相识,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每读一处,都要问自己那时是不是也是这样,而后觉着轻松有趣,忍不住会心一笑。
   我们来看,在《年味儿》里,作者写到,“过年的味道是什么?是按捺不住的零星鞭炮和猪的嘶叫声,是扫房的麻烦、做豆腐的黄豆腥气、蒸年糕的那股红枣和黏米味、大锅煮肉的香气……是一宗紧接一宗的这些预备吧?真要临到过年,就像一瓶早已打开盖的酒,味道反而寡淡了。”
   在《鞭炮》里,“头天夜里他们已小心翼翼地将整挂鞭拆散,早晨就在门前一颗一颗零星去放。胆大的手捏着炮尾,待炮捻即将燃尽时扬手向天上一丢——‘啪’的一响;胆小的就把炮插在墙缝里或雪堆上,点燃后赶紧跑开,也是‘啪’的一响。大年初一的早晨就这样‘砰砰啪啪’响成一团。遇到绝捻的,他们舍不得丢弃,就从中间撅开露出炮药来,呈倒‘V’形夹住另一根鞭炮的炮捻,点燃后先是‘哧’的一股火,接着又是‘啪’的一响——他们称之为‘架机枪’。”末尾,作者还写了一段趣事,讲村西吴家哥儿五个凑钱买了一挂五百响的大鞭炮,每人分一百颗。分炮时,竟鬼使神差地拿去灯上企图烧成五截,结果“砰砰啪啪”五百响炸成一片,只剩下些花花绿绿的碎屑,最小的哥俩儿当场就哭了。
   这些经历,这样的蠢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至于搜寻虫子烧了吃,雪地里下绊子扣鸟,三五成群地碰拐,冬里一群人“挤油儿”取暖……恐怕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都能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吧?片刻之间,嘴角上扬,那些年的往事一一浮起,久违了的童年,还有远去了的故乡,瞬间包裹自己,形成甜蜜的陷阱。
  
   乡村生活,总离不了人。男女老少,放羊的,杀猪的,唱戏的,耍把戏的,赤脚医生,教师,小贩……普普通通的人物,都在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洗衣》中,“女人是河边的常客,或洗菜或浣衣。她们用脸盆、荆篮把家人换下来的衣服装来,挽起裤腿,拣一块石头坐下,白白的脚丫踩进水里,时而搓揉,时而用棒槌捶打着施过肥皂或洗衣粉的衣服‘哐哐’作响,间或站起身‘啪啪’抖动洗净的衣服。手不停忙着,并不耽误相互聊天,不知说到什么开心事,众人扬起一阵大笑,忽然就见一个撩起河水泼向另一个,那一个笑得浑身乱颤或回击或躲闪,招引得远处的洗衣者停住手,向这里笑看。在田里干活的男人收工了,到河边来洗去汗渍和尘土,看到嫂子辈的女人在专心洗衣,悄悄捡一块石头丢向她旁边的水中,‘嗵’地溅起一朵水花,女人着实吓一大跳,回过身来冲那男人一阵笑骂。”这是乡村男女的群体相,有声有色,充满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
   《杀猪》中,“一入腊月,南沟庄儿的老运就来到村里,在侯家祠堂前安起杀猪锅。他把猪圈旁上冻的粪堆刨开,埋下一口大缸,用两条板凳支起一张案板,再搬几块石头支上大锅,借一架梯子斜靠在旁边街墙上,一切准备就绪,人们就开始到老运这儿来排队。老运是杀猪匠,五十来岁,面无表情的一张青黄脸满是木刻般的深皱。他穿着雨鞋,戴上那副肮脏的雨布套袖,腰间围一块长及脚面、同样肮脏的雨布围裙。”杀猪的现场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杀猪匠老运的形象,更是刻在了我们心里。我甚至回想起当年一群孩子围着杀猪匠,吵着嚷着争抢“猪八戒”的情形——其实,不过是一块极小的猪的听小骨而已——在那样没有多少玩具的年代,像“猪八戒”这样的原始小物件,又给我们孩子带来了多少乐趣和欢笑!
  
   因为集子里的每篇文章,作者都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所以,他非常知道适可而止,很注意把握分寸。这一点,在《陌生人》这篇文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陌生人》里的两位主角陶秋山和侯茂林,本来都是鲤鱼川村子里的人,却为何成了陌生人了呢?“那一年,我们村先后回来两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他们刚刚从监狱刑满释放,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没见过他们。”话很委婉,但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坐了二十多年的牢。又是什么样的罪行致判了这么多年呢?我是满脑子的疑问。
   作者先写陶秋山:“陶秋山中等身材,紫面皮上落几颗浅麻子,做事轻手轻脚,低声细气,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来来去去让你觉得他似乎是一个影子。……那群小鸡一见他就扎煞着翅膀围上来,他会和鸡轻声细语地交谈。”——出狱回到家乡的陶秋山,是落寞的,胆小的,他只能跟鸡交谈。即便他被抓入狱一关就是几十年,原也只是那个年代莫虚有的罪名造的孽,他还是被家乡人边缘化了,遗忘了,跟个寂寥的影子一般。而哪怕是跟鸡交谈,也是脾性好的轻声细语,可见几十年的冤狱生活,对其人性的压榨、摧残和影响到了什么地步,他那些年又承受了怎样的折磨和苦痛。
   再写侯茂林,侯家曾是鲤鱼川的大户,就因为一位贫农上吊死亡,侯家子孙侯茂林就被怀疑成打击报复的地主分子抓进监狱,然后也因莫须有的罪名,几十年的光阴就在监牢里如水般消逝了,入狱时二十出头,而今“满头白发,背也驼了”。当暑伏天的晚上,村人们在村南的河坝上乘凉时,“幽怨、凄凉的唢呐声就越过洪水的喧哗自村南飘来,像刺骨寒风直往人们心口里钻,一时间满村空寂。”为什么?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老人们才想起,侯茂林入狱前曾是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吹鼓手”。这唢呐声,当是在村人们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又诉说了怎样的冤屈和不平。
   从始至终,作者都只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白描了他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别的没有一句多言的。那些背后的故事和辛酸,全在我们自己想象和感知。这也是整个集子不变的基调。
  
   在作者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十六岁外出求学,故乡就离我越来越远了。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眼前的事情似乎总是应接不暇,但仔细盘点却又不知自己都忙些什么。而今已近知天命之年,待在城市的日子已几近故乡两倍,然而内心深处对于喧闹的都市仍旧是一种隔膜的感受。静下心来,脑海鲜活的依然是故乡生活。似乎这二十多年只是在做‘稻粱谋’,那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故乡才是心灵的家园。”
   对于在红尘俗世中挣扎的我们来说,这段话就像是往心湖中投入了一颗大石子,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城市生活流光溢彩,但在一个人最真实的心里,往往向往的还是简洁单纯、没有尔虞我诈的田园生活。甚至可以这么说,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座“木头制的小房子”,周边有小桥流水,秋千摇椅,绿萝紫藤,还有松竹梅兰菊……这是一个无比瑰丽的梦!
   作者在《鲤鱼川随记》这本集子里,随心所欲地写了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内容随意,记叙方式也随意,集子的排版更是随意。而在这些随意里,他又悄无声息地给予了色彩的润泽,丑恶的淡化和规避。集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便像一股清澈的、丰盈的山泉水,从我们心头静静淌过;又如一缕夏日晚间的、带着百花香的山风,从我们面前轻轻拂过;还似一组朴拙、温馨的线条画,从至真、至美处入手,点面结合,疏密有序,丰富而不繁,变化而不乱,生动而不散。所谓“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跟着作者走在反璞归真的路途上,重温童年,重品乡情,故园之梦也变得真实、可信。
   而更多的是,集子让我想起了儿时特殊的照片——由原始的黑白照片,人为涂上颜色,变成的稀罕的“彩色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景,不管是生机勃勃的,还是死气沉沉的,都是简单、质朴的真实的写照。经照相人员小心地着上颜色,譬如在两腮抹一团粉红,辫梢点一双黄蝴蝶结,再涂上红衣绿裤黑鞋,或是单点缀一对带花边的荷包,便是化龙点睛,照片上的一切就都活了,美了,滋润了!鲤鱼川,就是那作为底子的黑白照片,作者便是那照相人员,用一双慧眼,一颗真心,一支生花的笔,点缀出了故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透过表面的黑、白、灰,和点晴的彩,真切地体悟到了内里的真、善、美,和生活的五彩缤纷。
  
  

共 49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孩子眼睛里装满的是童真,是清澈的东西,没有杂念,只有对世界懵懂无知的渴盼和对生活简单的满足、快乐。作者用这个随笔式杂文,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李延青的《鲤鱼川随记》的自然、纯正之美,集子用童真的心态和视角来描写那年那月那些人的回忆。因为那些年岁月的往事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因为那些故乡山水的珍贵,因为家乡人的真情,在记忆里早已扎根。与现代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相比,自然那些年的回忆也便成了一种温暖美好和奢侈。所以,这本集子也便用真、自然、温暖轻易地击垮了读者的心,让人深深陶醉,并回味当初。杂文生动形象,准确细腻地介绍了一本佳作,让读者也有了详细的了解。欣赏。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2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8-11 12:17:41
  仿佛一张黑白老照片,素描着我们曾经的生活,那些值得记忆的瞬间。
   通过介绍,感觉确实一本好书。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3-08-11 13:10:36
  是的。在现在这样现实的社会,作者一个成年人,还能用纯真的心写出那样清澈的文字,确实难得。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8-11 12:19:36
  问好作者,感谢光临酒家。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3-08-11 13:12:17
  社长您客气了!感谢您精心编辑素馨的拙文。遥祝一切安好!
3 楼        文友:晗夫        2013-08-12 10:22:43
  文字见证了素馨读书的用心和理性,带着思考阅读,毫无疑问,是读书的第一要义!向素馨学习!念安!
烛照现实,光暖人生;如剑如戟,直刺黑暗!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3-08-19 09:22:15
  呀,我不是回复了么?今儿点开才发现啥也没有。哈,晗夫大哥见谅啊!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