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筐篼】贫穷的岁月(散文)

精品 【筐篼】贫穷的岁月(散文)


作者:冬歌 秀才,106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71发表时间:2013-08-12 09:35:52
摘要: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那种生活、那个场景、那些人物,苍白辛酸,简单透明,仿佛是岁月中的一阵烟云、一场梦幻。那如梦如烟的岁月,渐渐地远去了,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纠结而复杂的东西,令人刻骨铭心,黯然神伤。屡屡神思,想笑,却笑不出声来;想哭,又挤不出泪水。静静回味,心底仍会汩汩流淌着一种隐隐的痛。

【筐篼】贫穷的岁月(散文) 春风吹来,万物萌动,大地复苏,花儿含蕾,鸟儿欢唱,远处一片湛蓝的天空,让人心生感动。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我们不仅可以脱掉厚重的棉衣棉裤,更重要的是有野菜、有槐花、有鱼虾充饥。那年月,就连吃完饭后的饭碗,大人还会让我们用舌头舔舔干净的。童年里,最难忘的一字——饿!最常说的一句话——饿死了!
   曾记得,每天晚上上床时,都会有腹中空空的饥饿感,肚子里头还会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大人总是说:“睡吧!睡着了就不饿了!”那感觉,那滋味,久久流连在童年的岁月里。在那遥远的记忆中,除了过年过节,每天都是饥肠辘辘的,似乎从来就没有吃饱过。解决温饱问题,在当时,成了仅次于政治运动的头等大事。
   穷则思变。人在被窘境压得透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潜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想方设法去挣脱困境。面对贫穷和饥饿,乡亲们在这片广阔贫瘠的黄土地上,苦苦地煎熬着、挣扎着、耕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努力艰辛地活下去。
   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大人们周而复始地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工分,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呢?除了上学读书外,还要帮助大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拾粪,挑菜,戽鱼等等。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仍可辅助大人,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让大人减轻一些负担。
   拾粪,最怕的是冬天了。记得很小的时候,天刚蒙蒙亮,父母便来到我们床头,在耳边不停地叫唤开,诸如:“太阳已老高了,晒小屁股了!”“隔壁的张三,已经挎着粪箕出门了。”被窝里头热乎乎的,又在觉头上,实在是不情愿起来的。可是,当听到有人已经挎着粪箕出门了,便不再迟疑,穿上破旧的棉衣,翻身下床。
   在我住的这条街上,各家各户的牲畜都是散养的。因猪比人睡的早,也比人起的早,而猪睡醒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排泻粪便。如果起晚了,这些猪粪就会被别人抢先一步拾走,最终将会空箕而归,白忙乎一场。有时候,因为起的太早,猪还睡着,我们只好强行将它们从梦中敲醒,然后屁颠屁颠地跟在猪屁股后面,等待着猪的“贡献”。
   那时,没有化肥,庄稼地里生长的纯绿色食品,施的全是生态有机肥,人与牲畜的粪便是增加产量的主要原料。所以,几乎所有的农家人,人人都视粪为宝。现在想想,有点滑稽,有点可笑,甚至有点恶心。可在当时又能有什么法子呢?与饥饿相比,身上沾点臭味,衣服上碰到点粪便,又算得了什么呢?
   除了拾粪,下学后放下书包还得背上篮子去挑菜。所谓挑菜,其实上就是到田间地头,挑选那些人能吃、牲畜也能吃的野菜。挑菜,是分季节的。春天里,挑的是鲜嫩的荠菜、槐花、香椿、榆树叶,这个季节野菜少,牲畜是吃不着的。到了夏天,可挑的菜便多了起来,像芥菜、苣菜、盐蒿、马齿苋,一般都是喂猪喂羊,鲜嫩点的,洗净后,在开水里焯一下,晒干,部分留着青黄不接时充饥,部分作为过年时的馒头馅。这些野菜,无论是鲜嫩的,还是晒干的,吃起来都会让人唇齿盈香,回味无穷。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赏赐,才少了许多挨饿的机会。
   老家苏北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这些有宽有窄的小沟大河,除了起到灌溉、排涝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条条沟河里,成群结队游着鱼虾,还都是野生的。当然,要想逮到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是要有一定办法的。钓鱼、叉鱼、摸鱼,这些小技,虽有时小有斩获,但到底还是不太靠谱,花费的时间也长,常常会失望而归。最彻底的办法还是戽鱼,水干鱼尽,大小统吃,皆大欢喜。如果是条小沟小汊,拿个脸盆,一个人就可戽干河水,但难有大的惊喜,尽是小鱼小虾。稍大点鱼在深水里,要想逮到它们,还得下大气力的,非几个人合力完成不可呢。
   筑拦水土堰,是戽鱼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土堰筑的不牢,待水快干时,两头河水形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溃坝,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无功而返。因此,花在筑土堰上的功夫,往往要占整个戽鱼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土堰筑好后,戽水的人两人一组一字排开,拉起戽斗开始戽水。随着“呼——哗……”的水声,戽斗在水面上有节奏地甩出一道道洁白晶亮的弧线;出水口哗哗流淌,水流一路欢歌,潺潺地奔向远方。
   经过一昼夜的奋战,梦想终于变为现实。随着水面愈来愈小、水位愈来愈低,鱼儿渐渐地露出水面。这时候,临渊羡鱼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指指点点,大呼小叫,其结果可能与他们无关,但却和戽鱼人一样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喜悦。戽鱼人在水中乐得忘我,岸上人站在塘边看得忘归。裸露在上面的鱼一般不会落下的,最难逮到的是乌鱼、河鳗和泥鳅了。乌鱼喜欢埋塘,而河鳗和泥鳅呢,却擅长在淤泥中游走,若是没有点逮鱼经验的话,它们往往成为“漏网之鱼”逃之夭夭……
   乡村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的月亮,圆时是那样的丰满,亏时又如此的缺陷。在那个无助的年代,人们为了纯粹的生存,无奈地演绎着单调的人生。尽管乡亲们铆足劲头,变着法子,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去改变现状,但仍然不能随心所愿,最终还是要在艰难的日子里,度过一年又一年,熬过一天又一天。
   记得那时候市场上的猪肉,只有七毛三一斤,但对于囊中羞涩,身无分文的穷苦人来说,只能垂涎欲滴,望肉兴叹,没几家能够吃得起肉的。进入深秋后,便是蟹肥鱼鲜的季节。在祖父杂货摊的左边,是孙家的肉铺,右边却是鱼蟹摊。那时,卖蟹人习惯用草绳将个头硕大的螃蟹扎成串,一串串地悬挂在木棍上,等待着来自城里的“下放户(打成右派到农村生活的城里人)”买走。记得,那时候的单只过斤的野生大闸蟹只有四毛八一斤,可乡下人是不吃的,既不解馋,也没油水,哪有吃肉过瘾呢。当时,乡下有两则关于吃肉的往事,笑传了多年,至今偶尔想起,仍会啼笑皆非。
   有一天中午,一位住在乡下老汉在吃午饭时,觉得碗中的饭特别的香,老汉感到纳闷。饭中并无异样啊!味道怎么就不一样了呢?在老汉苦苦寻求答案之时,儿媳妇上前道出了实情。原来,那天早上儿媳妇上街时,在肉摊前不停地讨价还价,并翻来覆去地摆弄着案板上的肉,不是嫌这块太肥,就是怪那块太瘦,手上沾满了猪油,最终也没买一两。回家后,她将油乎乎的双手放在锅里头洗了洗。老汉听后,指着媳妇的鼻子,勃然大怒。你猜猜老汉会说什么呢?我当时理解,肯定是骂媳妇没出息,丢人现眼,给穷人丢脸之类,长骨气的话。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老汉说:“你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呢?要是把双手放在水缸里头洗洗,不是可以吃上一个礼拜吗?”
   在老家,清明节有吃猪肉饺子的习俗。因其中有祭祖的含义,即使赊账,家家也要包顿饺子的,这是当时一年中唯一能吃上饺子的节日。邻家小妹张红,那年十三岁,从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开始,自作聪明,假装生病,连续两顿饭没吃。小姑娘算计,去年她一顿吃20个饺子,这回饿了一天一宿,三顿加起来就是60个,这样就能吃下好多肉了。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只吃15个饺子,就再也吃不进了。肚子空空的怎么比去年吃的还少呢?小姑娘纳闷呀!后来终于明白,人不吃饭,胃要收缩的。小姑娘后悔的不行,白白挨饿了一天一宿,还少吃了5个饺子。
   陈年旧事,今天听来似乎有点荒唐,有点可笑,甚至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是可以理解的,也确实发生了。穷人吃不起肉啊!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人们为了得到温饱,还会有什么荒唐可笑的故事不能发生呢?
   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时代,县里每年都要在政府抽调一批机关干部,组成工宣队,现在称为工作组,下到村村队队。一方面,宣传毛泽东思想,净化社员灵魂,调动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蹲点帮扶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那一年,来到我们大队的是七人工作组,带队的是县公安局领导,姓陈。那时候的工作组,纯净得像那时的天空,简单、透明、清新,没有雾霾,没有尘埃,不需要戴口罩,更不需要去仰望。印象中,每次工宣队到来,既没有车接车送,也没有热闹的迎送场面,更也没有标语横幅,入乡随俗,吃住简单。日用品、被褥枕头以及伙食费什么的,全是自带的。当时,乡下的条件简陋,大队部的几间茅草屋内,连张床铺都没有,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路边河水。在这的环境中,一住就是几个月,从没听到工宣队的同志叫一声苦、叫一声累。
   工宣队成员,每人包干一个生产队,组长老陈独自负责两个生产队。白天分头下到田间地头,一边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一边与群众一起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回到住处,还要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检讨工作中的不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劳动了一天的社员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亮在大队部里的那盏微弱的灯光,却久久不能媳灭。
   后来从大人的闲扯中得知,凡能参加工宣队的同志,不仅政治觉悟、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而且有超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吃苦耐劳精神,都是政府干部中的后备队成员,将来会得到重用的。当然,这只是群众在私底下的议论,到底能不能得到重用,最终的答案我们是不晓得的。
   当年,我们大队共有八个生产队,而工宣队只有七名成员,四夏大忙,又赶上干旱,还闹地震。老陈心急如焚,想给县里打电话求援,增加人手,但电话线路中断了,一直打不通。正在老陈一筹莫展之际,大队部来了一位身着旧军装,说是区里派下来指导协助工宣队工作的年轻人,自称王二小,是从部队上转业的。老陈心想,还是组织上想的周全,关键时刻,派来了援兵。老陈简单汇报情况后,陪着王二小同志挨个视察了每个生产队。
   晚饭后的碰头会上,王二小同志慢条斯理地传达了区里的指示精神,肯定了工宣队的前期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主动提出包干一个生产队。简短发言,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半句“正确的废话。”会后,工宣队成员对这位来自区里的领导,敬佩有加。私底下议论,到底是区里的干部,脑子好,思路清,水平高,而且在抓农业生产方面,也样样在行,似乎比他们要强一些。
   那段时间,区干部王二小以身作则,一身泥一身汗的,天天忙碌在生产第一线。在他的指导和协调下,工宣队不仅为部分生产队解决了种子问题、农药问题、抗旱问题,而且还为较为穷困的家庭,申请了救济和补助呢。工宣队亲民爱民的口碑,在群众中口口相传,形象变得愈加高大。
   两个多月过去了,工宣队的工作接近尾声。那天,老陈接到上级通知,回县里汇报工作情况。在汇报时,老陈特别介绍了区干部王二小在工作中的表现,建议上报区里给予表扬。没想到,县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一脸茫然。县里从未接到上级通知呀!怎么来了个指导工作的区干部呢?县领导担心出差错,当即电话询问区政府。答复是,区里根本没有安排干部下去指导工作,机关也没有叫王二小的人。在场的人,神情严肃,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公安局的老陈,双眼睁得像电灯泡似的,半天都没回过神来。
   审讯王二小时后得知,此人未当过一天兵,家就住在灌河对岸,是个上过几年学的农民,因为兄弟姊妹太多,年年口粮都不够吃,经常挨饿。假冒干部的目标只有一个——填饱肚子。除此,公安部门再无所获,关了几天,教育一下便放出来了。为此,工宣队组长老陈挨了县里的处分,其他成员当然也受到了影响,没能继续留在后备队伍里。
   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那种生活、那个场景、那些人物,苍白辛酸,简单透明,仿佛是岁月中的一阵烟云、一场梦幻。那如梦如烟的岁月,渐渐地远去了,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纠结而复杂的东西,令人刻骨铭心,黯然神伤。屡屡神思,想笑,却笑不出声来;想哭,又挤不出泪水。静静回味,心底仍会汩汩流淌着一种隐隐的痛。
  

共 46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那个物质贫乏的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正步入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于落后,贫穷,不安定,计划经济造成越来越贫穷,人们处于生存与饥饿并存,这个时期应该是比较困顿而悲剧的历史阶段。然而,农村更是不堪忍睹。作者通过回忆的记述方式,从拾粪,挑菜,戽鱼这些看似小事却是大事件,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求生存的意念,这里饱含了艰辛,饱含了泪水。再从市面上存在的物质着手,猪肉和大闸蟹,只能远观而不可享受,同时通过两则笑话,一是双手沾满油荤洗净香甜那个无油的年代,二则是饿肚子为多吃几个饺子的滑稽而无奈的年代,这两则都是让人啼笑皆非地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悲哀,甚至是无奈。再则通过王二小事件,更凸显了六十年代政治经济的混乱,用作者所说:“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那种生活、那个场景、那些人物,苍白辛酸,简单透明,仿佛是岁月中的一阵烟云、一场梦幻。那如梦如烟的岁月,渐渐地远去了,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纠结而复杂的东西,令人刻骨铭心,黯然神伤。屡屡神思,想笑,却笑不出声来;想哭,又挤不出泪水。静静回味,心底仍会汩汩流淌着一种隐隐的痛。”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时代,更是个贫穷年代,只有吃过那样苦的人,才能深受其中的苦楚。为此生长在贫困年代的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贫困年代生活的困苦。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对那个年代的生活贫困会有更深刻的记忆。文字朴素自然,回忆了贫困岁月的往事,带着苍凉的质感抚摸着历史的进程,读来甚是感慨。语言精炼干净,笔调属于诙谐和悲怆相融,写作方式是倒叙,以回忆过去的苦难往事贯穿全文,向广大读者再现了苏北平原农村经济在六十年代的状况,悲喜交加,人们苦不堪言!此文,推荐共赏!祝福作者安好!【编辑:叶墨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41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墨涵        2013-08-12 09:40:37
  问候老师早上好,嘿嘿。读完您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父亲每每说起的岁月,和您描绘的是一样,贫穷,落后,绝望。
( (
2 楼        文友:古蒲        2013-08-12 12:28:05
  感谢冬歌老师对筐篼的支持!!!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3 楼        文友:冬歌        2013-08-12 12:50:31
  谢谢编辑,感谢江山,我将继续努力!
http://www.scwys.com/news/detail.shtml?id=100392
4 楼        文友:古蒲        2013-08-14 12:41:22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