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之学校(纪实)

编辑推荐 【春秋】三农今昔之学校(纪实)


作者:河杨 举人,43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7发表时间:2013-08-19 19:12:36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农村小学的变革】
   改革开放后,什么都有了进步,唯独小学校却是“退步”了。
   解放后,新中国对教育事业一直都很重视,即使是在物质条件很贫乏的生产队时期,教育虽然谈不上“阔绰”,却普及得很好,农民子女上学很方便,农村孩子圆了历史上想读书而不能实现的梦。
   解放前,东圩周边只是几个大村庄才有私人开办的私塾,招收的都是本村以及附近的孩子。学费比较贵,新生入学每位是三百斤稻谷,家庭经济状况不是较好的,都不能送孩子读书。因此,当时读书的人非常稀罕,识字的人更少,广大农民几乎都是文盲。
   解放后,国家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一再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在普及教育的政策下,还进行着扫除文盲。于是,各地不仅大力开办扫除文盲的文化学习,解决成年人不识字的困难;并且大力兴办基础小学,一定要做到所有的新一代人都有文化。这样,各地小学都兴办了起来。
   土地改革时,政府便在东圩村东首留下了五亩土地做学校用。1954年大水灾后,学校负责人便将当时农会的公房拆掉,在这里做下了五间砖墙瓦顶的教学房。这房子是当时第一流的建筑。开办时,是周边自然村的唯一小学,每年的学生都在120人之谱,公办教师四到五个。1957年进行大鸣大放,打击右派,老师多数成了右派,师资少了下来,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大跃进中,小学生们为了寻找吃食,纷纷辍学;老师们虽然天天动员上学,而正常学生仅仅四五十人。
   生产队时期,有个“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阶段,学生人数达到了一百多,还创办过初中。随即,各个大队都办起了学校,本大队的学生都在本大队上学了,东圩村东学校的生源减少了许多。由于师资缺乏(优秀的师资多为右派),多是民办为主。民办老师只拿摊派的工分,谈不上教学质量,学校的景况逐渐衰落。开放后,教育部门对教师师资进行了规范认证,清退了“不合格”的民办老师;没有清退的,都转成了公办教师。从那时候起,算是结束了民办教师的历史。
   改革开放深入后,原来的大队改称行政村。为了方便全大队孩子上学,韩庄村将教学点移往行政村的居中地点,在村部驻地田家村另建了一堂小学校。这样,东圩村的学校房子被闲置下来。再几年,这房子连同土地,都被村部卖给了村民私人,成了普通的村民住所,存在了约五十年的东圩小学,结束了它的历史。
   计划生育进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生的人数急剧减少;到了九十年代,各行政村的学生生源不足以开办学校了,只好将学校关闭。读书的孩子都必须到乡政府所在地新镇中心小学去。接近2010年,国家减免了小学孩子读书的学杂费,实行着小学免费义务教学,所有的适龄孩子,都享受到了免费教育。
   读小学的孩子,都是十岁左右的年龄;而“中心小学”离孩子们的家,大多数是两三公里之谱,有的是五六公里之遥。于是,接送学生的私人小车应运而生。人们在享受了国家免除学费的情况下,却要另外付出接送孩子的车费。相比之下,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更是加重了。
   开放后,教育行业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有着长足发展,各处创办了许多中学、大学,学生升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为小学生源的减少,相继影响到了中学、大学的招生。而且高等学校还在不断发展与普及,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的局面居然变成了学校难以招到生源的情况,于是,现在孩子们上中学、大学容易了起来。
  
   【育儿的新项目——陪读】
   农民分田到户后,生产上有了自主权,各项事务安排也都自主起来。由于计划生育,孩子很“金贵”,对培养他们的前途都非常重视。本来,农民们养儿育女能够供书上学就算很好了,从来没有“陪读”的事,而现在却成了普遍情况。
   人们对孩子的陪读,从实在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护读”。大约这个词不够传统,人们不习惯,所以都叫“陪读”。历史上富家子弟读书,都有书童之类的人侍候,那才是真正意义的陪读。现在孩子读书,一般都是妈妈、奶奶等长辈去“相陪”。她们的任务,是在照应好孩子的同时,还要监管好孩子:既是要让孩子具有常规的生活保障,更是要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免受不良风气影响,贻误学习机会。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虽然发展了,却也产生了不良风气。这些风气在社会上聚集成黑社会逆流,在学校里便形成了“嬉皮流氓”的群体。这个群体里的人以学生的名义存在于学校里,不仅他们自己不安心读书,还常常纠集其他学生参与他们超越规范的活动。当纠集到某一个学生时,只要与之“活动”过一次,便会经常地胁迫着参加。要是不肯参加,便寻绊加害,使之无法在学校待下去。因此,在校学生必须自己规范自己,绝对不与这样的人交往,则他们也没有办法。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当局虽然十分重视,无奈他们年龄都还小,不适用法律对待,只好以教育为主,于是,总是无法根绝。
   东圩村赵家一个孩子,读书很用功,初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常常被学校奖励。在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的环境下,他考高中,因为是农业人口,分数加得过高,以一分之差没有被县城唯一的中学录取。他父母找关系,让他进入了一个集镇办的高中。那学校里的“嬉皮”风气猖狂得很,常常胁迫这孩子与他们一起滋事。先期,这孩子以为都是校友,去“玩”了一两回,后来决心回绝。却遭到那些人的群殴。学校当局虽然向孩子家长做了道歉,可是,这孩子在学校里却待不下去了,只好辍学归来。这件事对东圩人影响很大,而且,这样的情况各地频频发生。于是,孩子远离自己家庭去读书,家里只好派人陪护。
   东圩周边人最早陪读的,是在本世纪初的那些年。陪读的人在学校周边租赁私人房子。离家读书的孩子本来应该是住校生,这样,便成了“走读生”。孩子本来是在家庭的环境里生活,这样,虽然离开了家庭,因为有租赁的房子和亲人料理生活,感觉上仍然是在自己家里一样。
   这样的陪读代价是很高的。房租,学生以及陪读人的生活费用加起来,比学校的学费多了许多。可是人们已经将这项开支列为“省不掉的钱”。这样的陪读,对提高孩子的学业有着促进作用,对读孩子的性格,也具有规范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孩子在学校的人生安全。
   陪读,最初只是少数家庭环境比较宽裕,对孩子读书格外注重的少数人。渐渐地,蔓延成普遍情况。如今,东圩周边的人们,将陪读当成了一件省不掉的正常大事。家庭只要有孩子离家去读高中了,便事先安排好去陪读的工作。
   学校当局为了学校的名誉,总是劝说不用陪读,学校保证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正常,叫家长放心。可是,常常是一件不大的事,便会“满城风雨”,家长们见了,设身处地的想想,还是陪读放心。于是陪读成了培养孩子的新内容。
   只是孩子在这样陪读的环境里,没有自理生活的习惯,到了大学后,自己料理自己的一切时,很难适应,必须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因此,网络上竟有《大学生将自己的脏衣服寄回家洗涤》的“新闻”。
  
   【新的环境幸福的孩子】
  
   人们养儿育女,是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一直以来,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都牵制着养儿育女的方法和质量。
   历史上,由于受医疗卫生的限制,人们生育的多,死亡的也多。许多新生儿死于破伤风,东圩这里说是“脐风”。而且这种“脐风”,初产妇发生过,以后再产还会发生。此外,严重的肺炎、天花,脑膜炎等等传染病都是致死之病。人们没有防治的方法,却产生了“短命鬼”的迷信说法,借以抚慰当事人的情绪。
   当时,孩子们最普遍的疾病,要数生疖子,生疮。每到热天,总是“一头的棘菠萝”,也就是一头的小疖子。这些疖子,有的成了大脓肿,流脓淌血,久久不愈,孩子的满头秀发竟被弄得疤痕累累,许多人就这样成了终身的“疤子”。更可恶的是“黄水疮”,即俗称的“癞痢头”,传染性极大,总是一人犯病,周边的孩子都被传染。患者头上奇痒,抓破了后黄水直流。人们想尽了办法,总不能治愈。一般病程是好几年。最后虽然好了,却弄得头上毛发稀疏,甚至成了秃瓢。这种情况,在生产队后期,人们知道了使用青霉素和灰黄霉素治疗后,才得到了遏制。
   生产队时期,人们大多数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因为儿女较多,总是争取多做工分,减少超支。父母都忙着挣工分时,只有大孩子携带小孩子。
   育儿的母亲为了赶上生产队出工时间,在忙不完繁杂的家务同时,照应相次挨肩的孩子只好马马虎虎。临出工时,她们总是匆匆忙忙地扒拉几口饭,便跟着人们出去,她的孩子老是跟着叫嚷。可是,她完全顾不着,跟着劳动的人走了。孩子在后面又哭又嚷,常常是一个踢拌摔倒后,就地哭哭哼哼;哭得疲倦了,便呼呼大睡。成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人理会他;睡醒了,自己爬起来,慢慢地回家去。这样的情景,在东圩村上经常上演。
   孩子们的吃食,只是和成人一样。在吃饭的时候,成人用孩子的小碗盛上一点饭,倒点菜汤或者拣一点桌上待吃的菜,往孩子手中一递,由他自己去吃。习惯了的孩子,都能够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般的人家,吃过三餐饭以外,都没有零食。偶然的“餐后餐”,只是人们吃饭时特别留下的锅巴。人们常说,养孩子,只要是吃饱了,不冻着,就行了;不必格外的照应和很好的吃食。
   孩子的吃饭,是家长们特别注意的事。要是忽然吃的少了,或者不肯吃饭,则说明孩子生了病,于是便留心起来。如果是发热,便会找医生去。一般来说,孩子的病多是伤风感冒,经过治疗后,很快就会康复。
   总之,当年的孩子都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自然地生长,大体上像是“靠天收”,没有特殊的“儿童环境”,要是有些特殊,便被称作“娇生惯养”。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环境优越了许多。加上计划生育,孩子少了,养育孩子“讲究”起来。专人携带,特殊饮食,以及幼儿园生活,这些都是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爱护——如今的孩子,应该算是生长在幸福的环境里。
   可是,怎样的环境才算是“好”的环境呢?这可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现在,对于孩子,无论哪一方面都是“高昂的价格”,从怀孕开始,到上医院产生,再到喂养奶粉,这些在当年来说,基本上不花钱的事,其负担都令人难以承受。之后,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或者还要更高级的培养,所需要的钱财,简直是要用天文数字才能计算出来。因此,许多人在生儿育女上都在感叹“承受不了”!
   育儿的方法,是根据自身环境而决定的,从前“靠天收”,如今成了“金钱疙瘩”。应该说,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

共 41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却在退步,甚至凋敝。农村学生上学面临很多困难,出现了陪读这个新生事物。随着农村的变化,学生物质条件提高了,但在新的形势下,很难说是否幸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3-08-19 19:17:08
  农村教育在新形势下,艰难跋涉。
北极主人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8-19 19:30:05
  谢谢点评。小学的减少,是孩子少了的原因;陪读,是家庭不放心孩子读书的环境;现在的孩子成了“金钱疙瘩”,是孩子少了,自身条件高了,社会消费也高了的原因。这些,都是新环境下的新特点啊,并非是新环境下教育有什么艰难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