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诗情,诗心,诗意(诗评二篇)

编辑推荐 【流年】诗情,诗心,诗意(诗评二篇)


作者:比烟花绚烂 进士,6508.4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49发表时间:2013-08-19 20:44:39

【诗情,诗心,诗意】
   ——从李茏诗集《蝴蝶与玫瑰》说开去
  
   盛夏的小城,静默伫立的街灯,倾斜为一袭幽媚的平静。夜已渐深,偶有寂寥的行人匆匆地走过,灯光把影子拖得很长。谁家的窗口里飘出了古筝声,夜忽然就古典了起来,似乎不属于这个喧闹的世界。
   李茏的诗集《蝴蝶与玫瑰》躺在桌上,恰如把一颗柔软的心,袒露给你看。一抹诗意的感伤,抑或诗意的柔媚,只有在这样的夜里,才会翩翩铺开,揉碎,打乱,最后归于安然。
   他安静、平和,有外在的儒雅,有内存的深度;有普通百姓的真诚憨厚,有低调谨慎执著的个性,更有灵动不凡的诗人气质。为了尽孝道,为父母能够颐养天年,依然放弃优渥生活的这位男子,从天水到北京,从北京到天水,他的翅膀,从理想到现实,从飞翔到低伏,从寻觅到安静。生活给予了太多的伤感和无奈,但他也没有因此自弃,而是认定了一条更为曲折的路,用文字的方式,深情地表达着注定遭受冷漠、疲惫不堪的内心。
   薄薄一本诗集,是他半生坎坷的生活轨迹,也是真实的内心写照,更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诗意的记录。这个用心生活的人,曾经、现在、未来,都被收藏,被记载,被憧憬。一行行,一页页,记录着爱情亲情乡情诗情,记录着为人子为人父的艰难温馨,记录着人在异乡的不甘屈辱和沧桑,记录着心灵脚步成长的轨迹。有些文字,你若细究,既无音节韵脚,亦无章句意象。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用诗意的方式,来做诗意的事情,用诗意的行为,去演奏一曲曲唯美大气的诗曲。
   《蝴蝶与玫瑰》,共八个小章,依次为《旷野微光》《明媚之晨》《北京初雪的早晨》《子午莲》《城市秧歌》《蝴蝶和玫瑰》《猗兰操》,以时间为序,诗人用血为水泥浆汁,浇铸着一行行竖立的路标。
   他写爱情,唯美干净,意蕴隽永。且看这些标题,《有什么比爱情的孤独更孤独》《多少花朵粲然怒放或者飘零》《如果能够,亲爱的》《梅花,或寂静的无垠》《细雨沉酣的湖面》《初吻》《此时的阳光,此时的你》《野棉花》,有的含蓄委婉,有的大胆直露,有的是片段,有的是细节。许是书法家摄影家的缘故吧,留白、泼墨、浓淡、疏密皆有章法,细细读来,不禁莞尔一笑,为曾经的年少情怀而赞叹歆慕。它会让人明白,诗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好的意蕴,也许并不容易几句话就说透说明白,但它却像倾城倾国的佳人,有着能征服人的绰约风姿,使你一看便心生喜欢,再看还是喜欢。
   他写亲情,简单明了,直抒胸臆。犹记白香山在《与元九书》里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这是关于诗歌本质最绝妙的形象阐释。李茏的诗便属于以“情”为“根”,以“义”为“实”的诗。如:
   我记得父亲,爱关窗户
   我们洗碗的时候水龙头开的很大
   他尾随其后
   把用不了的水关小
   嘴里说着那句口头禅:弄啥呢
   是责怪我们不够节约
   ……记得,外地的弟弟一接到家里的信息
   紧赶航班来到父亲的身旁
   他穿着灰色的上衣(标准的中山装)
   在子女的梦中亡父一直是这样
   实际穿着汉服寿衣的他躺在松木棺材里
   放在阴暗的坟茔里的时候
   ——《父亲》
   鬓丝灰白的母亲
   为我缝制棉衣
   烛光摇曳在
   月光徘徊的窗外
   ……“该上表了!”
   “是在叫我吗?
   ”画像里的苍老
   我已叫不出名字
   ——《月光徘徊的窗外》
   几个细节,几个片段,让人直面那些让人不忍逼视的心酸和无奈,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在《微风摇曳着叔父家的石榴树》《在四月明丽的日子》里,他保持着一贯的柔软语调,明朗画面,但那温和的水,却已凝成了软铅。在真诚抒写中,带着一丝丝颤抖。那些诗行,是一滴滴精选出来的血,是沿着眼泪爬上去的圣洁之峰。读这样的诗句,会让你明白,诗应是这样一种境界:在简单的形式里包蕴复杂的意义。
   他写慈父心、呵护情,深情款款,溢于言表。一组写给女儿的诗,把一个俏丽的女儿、甜美的公主、父亲心目中小可爱以及自己的疼爱,怜惜,担忧,温馨,温暖,一一凸显出来。在《给女儿的十四行》中,他如此感怀:大海的泡沫,仙子嬉戏,凌波徜徉……而你展翅于如雾如电的风,飞越黎明与晨曦的昏晓,在黎明的晨曦中飞翔……
   他写旅程,随时为诗,随地为诗。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足迹见识见闻,均有顿悟。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焦虑又亢奋,忙碌又疲惫,每每忽略了自然的四季、内心的风景和生活的本来面目。李茏却一贯不骄不躁,不荣不辱,不卑不亢,不震不惊,安然写作。这样的诗心一片,岁月可鉴。
   但他绝不是只埋头写唯美灵动的诗人。在《城市秧歌》《蝴蝶和玫瑰》《猗兰操》这些篇章里,平凡句子里深藏着某种锐利的锋刃,绵软里有不易察觉的硬度。《蝴蝶与玫瑰》中,假借意识流的形式,他这样的歌唱:蝴蝶只为春天歌唱/玫瑰只在黎明绽放/飞翔和沦落会是一成不变的宿命/呈现和呐喊还能盖过无奈的叹息/震颤的羽毛飞翔的翅膀/只有泥土听得见听得懂/此时,他不仅写自己的行迹与经历,更多的借两种意象,写命运和处境,写不甘和委屈,写分崩与离析。他,撕裂开自己,而灵魂却在逐日羽化般增长。
   在形式上,李茏尝试着写遍了现代诗歌的各种诗体:中国的,外国的;朦胧的,浅显的;叙事的,抒情的;既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般直抒胸臆的抒情长诗,也有的形式整齐、音韵优美的勃朗宁夫人式的十四行诗。诗风时而淡雅,时而热烈;时而古典,时而现代,时而含蓄,时而直接。如一个娴熟的古筝演奏家,既有山东筝派的刚健有力,也有浙江筝派的柔和清脆,还有河南筝派的浑厚淳朴。
   总之,李茏的诗,不做作,不卖弄,古典而唯美,朴实而简单,热情而坦诚;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像一潭幽静的水,似一股湍急奔流的溪,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以“情”为根,有稳定的伦理精神和明确的方向感。他的写作动机和动力,写作理想和目标,都来自于人生体验和阅读思考。他希冀用诗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表达对真善美的发现,表达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崇高事物的敬意。
   雪莱在《诗的辨护》中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唱歌来慰藉自己的寂寞”,十分形象地描画了诗人的生存境况与生活境况。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是如此。诗人不仅要能耐得住寂寞,还要能将寂寞长期持续的坚持下去,谈何容易。可他做到了,他视诗歌为信仰,笃诚之至,恪守不移,是文学殿堂里的真信徒。单凭这一点,他都是值得赞颂的人。
   当然,李茏的诗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他的诗坦率而热情,也略显外露与直白;富有思想和理趣,又少了点耐人寻味的韵致;直面内心关照多,正面社会现实少。相信诗人在以后的创作中,会有更多的“言志言情”的佳作来馈赠读者。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我以为,诗的世界是没有边际和限度的,但必须是有方向和高度。衷心祈愿李茏张开诗歌的翅羽,朝着有光的方向,朝着更高的高度,更远的方向,一路飞翔……
  
   【紧贴大地的诗写者】
   ——浅谈陈永强的诗
   我拉住月光,苦苦地问
   告诉我,你肯定知道
   飞进她梦里的鸟儿是谁了
   月光无奈的说
   好像是你
   好像又不是你
   ——《月光》
   那年他高二,在薄薄地纸上写下这样的句子,应该说还不能叫做诗,只是说出了一种感觉而已。可懵懂的少年似乎找到了书写心情的一种方式。
   比起梦,清醒的日子过于复杂
   我希望我们行走在梦里
   光阴在这样的缓慢中老去
   在最后的那一天醒来
   这一生你没有走近我
   而我却从未失去过你
   ——《清醒的日子》
   那年他大二,年轻的情怀尽是诗。他拿起笔,执意写下对伊人的感情。可惜也只是暗恋一场,可见,诗歌最终还是败在了现实的裙下。但这时,他已能用文字忠实的表达内心,通过真实体验传递文学与生活的一些信息。
   如今,他依旧在写。写很多的细节、片段和场景,写世间百态自然生灵;写低处的卑微,细处的疼痛,底层的无奈;写患了绝症的男人,流干了泪的女人;写陪床的家属,肿瘤患者的自白;写卖血的老人,安置房里的老人;写自我的内心,迷茫和感伤;写荒芜的村庄,远去的村民;写悲凉和愤慨,也写温暖和温馨。
   陈永强,笔名火禾,年轻的80后诗人,成长于草根,忠实于诗歌,潜伏在生活的角落,以诗意的笔触打量世界,坚持发出心底最为真切的声音。写作风格多样,悟性高、出手快,底蕴深厚,思路敏捷;有正确的人生观、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思维方式,既能汲取老一辈诗人所创造的“财富”,也会在网络平台上“畅游”;既有鲜明的后现代特点,又有紧贴大地的乡土诗意,且有传承,有拓展,有延伸,有纵深。
   细细品读,试图透过片言碎语,捡拾出几个词,来寻找他诗歌的精髓。
   一、疼痛。注重对现实发声,是年轻诗人坚持的写作方向。他的诗贴近生活最真实面,全方位地抒写生活。选取的场景是大众的,运用的抒情方式是平实的,抒发出的感情也是真挚的。
   请给我一次告饶的机会
   二老多病,还没有来得及尽孝
   两个孩子大学还没有毕业
   哪怕只有三年,赶在临刑前
   我一定将身体里坚硬和柔软消磨干净
   ——《一个肿瘤患者的自白》
   像一只蜘蛛
   爬到城市的最高处
   他是自己的王……售楼部门前人群拥挤
   没有人会发现偌大的网上
   一只蜘蛛在动掸
   更没有人发现
   一只蜘蛛差点被一阵风吹落
   ——《架子工》
   写这样的诗需要眼泪和疼痛,读这样的诗同样需要心底抽紧。独特的选材,直抒胸臆的句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合自身的独特体验,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是能让人产生尖锐疼痛和阅读快感的。
   二、悲情。他的作品具有悲情气质和愤懑感,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对时代、对生活、对社会现象乃至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坦言,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点。如《自嘲》中,他如是说,
   谢谢亲爱的鬼读者
   在人间我穷困潦倒
   诗歌无人问津
   在阴间我腰缠万贯
   作品流芳百世。
   幽默的想象中,他进行调侃,让人捧腹的同时有心酸。《无题》里,他又这样表达:
   在梦里
   我一直被一些人追杀
   直到杀死
  
   生活中
   我一直被一些事物追赶
   直到筋疲力尽
  
   在梦里
   我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生活中
   我是与世无争的虫豸。
   口语化的形式表达,白描的手法,简明的几笔,往往紧扣生命的本真,能抵达人性的真实。这些诗句,表面上看是个人化的写作,简单自然,自由自在,事实上却紧贴文化根子和时代的命脉,可以看到80后一代生存的艰辛,以及他们对自身存在的虚无感和焦虑感。
   他的笔下,写的都是卑微的人和物,以及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社会底层的人物及现象。如:
   下了夜班在街头烤红薯的他们
   坚信一杆八两的秤
   约等于一斤的公平正义
   在这个无奸不商的时代里
   他们只贩卖蔬菜水果
   还有自己的精明,从不牵扯良心
   ——《小贩》
   可以断定他是个工作狂
   这些年在城里拼出了自己的地盘
   商城对面的人行道上
   他每天早六点出工,晚十一点收工
   跪倒在人行道上
   一脸的慈祥和忠诚,像个信徒
   向过往的路人作揖,“散个眼钱吧
   愿主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眼前的纸盒里
   总会飘落一些零碎纸币
   有人曾经当过一两回好人
   也曾经被他的主保佑过
   ——(《老乞丐》)
   疼惜和悲悯的情怀,人格和精神在悲情基调中透现出来,轻易就能打动读者的心。有时候,他也冷静地提出了对生活的质疑,表现出对生活的批判精神。
   三、草根。和很多漂泊异乡的年轻人一样,他立足乡土、表达乡土,具有典型的草根特征。但少了一种游览的心态,而是融入乡村内部,以一种低伏的姿态表达对乡村的深情礼赞,表现对乡村生活的深情关注,透露出朴素本真的人间烟火气息。
   我从村里来,到村里去
   乡村是我身上无法愈合的痛
   我从梦里来,到梦里去
   梦不清不明,梦是我悲伤的根
   ——(《村梦》)里,意象的蕴藉性外延开来,有一以贯之的温情,多了一份悲悯、一份生命的追问、一份对故乡的深情守望。
   黄昏时分,我和我的疲惫/回到这烟火绝迹的村庄/泪水潮湿,身体软处是细微的灰尘/刚好适合青苔和灵感快速生长(《荒芜的村庄》)中,他是深情的乡村歌手,唱着浓浓的游子情怀。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村庄,一个草根性的乡里人扑面而来。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回忆,他的生活、他的世界、他的爱和忧伤都和乡村融为一体。其实,故乡在这个分崩离析的时代,它的象征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诗中的故乡,回不去了,可疼痛还在,所以才难能可贵、所以才深情守望。
   四、灵性。他的灵性、自然、生动、机趣,带着复杂多变的情态,丰富多彩而不分彼此。他写诗,似乎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而是在呈现出一种生活体验和灵魂的漫游。例如《青海湖》《被雪花簇拥着》《山桃花》《愚人节》。
   似乎他对海子有着严重的情结,崇拜且追随朦胧诗和海子诗的特点。喜欢用隐喻和象征,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呈现生命和情感,充满着年轻的激情与朝气,总是试图从对生活的模写中抵达生命的真实,描摹出生活应有的厚度和质感。《瘦哥哥》再过几天,便是海子的祭日。这个瘦弱的哥哥,这个短命的诗人。死了已经将近三十年了,有人还记得他,怀念他,并且读他的诗。窥一斑而见全豹,《3月26日》更是如此。
   五、简短。他的诗歌,语言较为凝练,不枝不蔓。意象高度浓缩,呈现出一种回溯和前瞻视角相夹杂的倾向,而对话性和倾诉型特征也相当明显。
   从诗歌到诗歌,他是一个心有大爱、心怀悲悯的诗人,不张扬,不显摆,不浮躁,把自己沉潜起来,低调地生活,仿佛故乡遍地的蒿草一样隐身在其中。他的文字离田野、村落很近,离民间底层很近。虽然大多散发着温情或悲凉的意蕴,但同样会给我们带来时间的深远,现实的冷凝,岁月的沧桑。
   真正意义上的诗,不仅是精湛的语言和优美的情思,是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而且能够在神奇的语言符号和独特的意象组合中,包容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新鲜的审美发现,以及诗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批判,心路历程和超越意识。艾略特曾说过好的诗歌应该“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那么,他的有些诗作还是显得较为直露,韵律节奏不强。在捕捉到敏锐的切入点时,语言上常常突破不了;直面现实时,闪烁其词;大量的悲情题材,意蕴却提升不到一个高度;尤其是结尾,总让人觉得,言在此意应在彼,不能深化,不能升华。
   面对自己的创作,他也不隐瞒,不虚假,不做作,常常自省,时时努力。每当突破不了的时候,会像小草那样难过地低下头来,那种率真和谦卑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年轻的诗人,目光向下,更多的依靠真实与朴素的生活本身,沉浸在生活的底部,让双脚紧贴大地,成为紧贴大地的诗写者。因而,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在今后的岁月里会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保持着创新的态势,会写出爱的孤岛,憎的丰碑,矛盾中的坚守,孤独中的痛殇,理性的责任和担当,会更成熟,写出更深刻大气的诗篇。

共 60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好的作品其实是需要好的读者,好的诗需要被人读懂。笔者肯定是一位好的读者,笔者对李茏和陈永强的诗颇有见地。两篇文章层层剖析他们两位的诗,但是又不是一味的表扬与吹捧,也委婉地提出批评与不足。这才是一位好的读者,一位真正的读诗的人。感谢赐稿流年,问安作者。【编辑:紫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枫        2013-08-19 20:50:22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诗却不一定,读诗肯定是要用心去读的,这方面向作者学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