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润心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音】农民藏书家(散文)

编辑推荐 【心音】农民藏书家(散文)


作者:长河浪 布衣,24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0发表时间:2013-08-29 15:55:52

【心音】农民藏书家(散文)
   初见刘老是在昨天下午小石源。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站在大坪上,正眉飞色舞地向来宾说着他的一大喜事:“汝启,我在长沙花十四块钱买到了一套《万首唐人绝句》精装本。当时书店销毁旧书的工人正把很多旧书推到锅炉房里。我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本精装书正用锯子想把它锯碎。我赶快叫住他说等等,我买下。一看是本《万首唐人绝句》精装本。这是宝哇!我私下拿了十四块钱给他。还好才开始锯,里面的字没有损坏!”
   “真是淘到了宝。坏一点不要紧。”很多人回应。我却不以为喜,显得很平淡。
   少年时,我也是这么淘书的。工作后,二十年多时间里,也是这么淘的。而参加工作头三年,我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了。把父亲对我的期望都扔进购书这个坑里。一介贫寒农家子弟,家无半本藏书,在满含期待的老父亲辛辛苦苦把我从学校拉扯出来,参加工作后,不是把钱交给父亲帮他打理这个贫寒的家,而是用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求知欲,填自己的饥渴的精神之坑,我罪无可恕。我就这样带着自己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劲头和赎罪感,一边死不悔改买书读书,一边绝不妥协地与父亲对改变家境急需钱那份可怜的贪婪与期望决斗,弄得两派俱伤。父亲最终没住上一个宽敞舒适的房子,我则在一个抬头不见五尺天的山沟沟里,守着几间破土屋,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没有下过海淘金,没有更多的底气去追求更好一点的生活。当然,我不遗余力,不惜举债在小镇上建成房子则是以后的事了。此时,父亲也老了,不愿再挪窝了,我的新房子他也没兴趣来长住了。不过他还是高兴,我没让他失望,他也支持过我一点他的积蓄——几千块省吃俭用,种菜买菜积攒下来的钱。他则住在老家我俩合资兴建的那套红砖屋里,心满意足。我也硬是拥有了满屋的藏书——我把不多的几百本书放到各个书架和酒架上,弄个满屋书香,自我满足一下,也让儿子受受书的浸润。曾经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过如此沧海桑田的人,对这点喜讯已经波澜不兴了。不过书痴还是到处都有,我算是遇到知音了。汝启算一个,刘老也算一个。不过直到此时,我还不知他就是那个早已闻名遐迩农民藏书家。
   下午的活动就是去彭高参观刘炳继老人的藏书。
   三十多人的车队很快就从赤山石洞口来到了泉溪刘家屋场。
   刘炳继老人的祖父刘洪辟先生是前清举人,做过彭泽和九江县令,萍乡中学的创始人之一。(据萍乡史料记载,参与创办萍中的还有文廷式等萍乡先贤。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我总认为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读书人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当然,这个读书人不是那些识了几个字就趾高气扬的那种。他必须成为这个社会的良知,对这个社会有所担当,对国家和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一个做过前清县令的读书人,在那个民族浩劫的年代的命运可想而知了,然而刘炳继先生火尽薪传,经营起一个藏书三万多册的农家书屋,应该说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了。对比我坐观三尺天地拼命搜书购书的窘迫之状,可谓有天壤之别。
   一阵寒暄之后,我们便步入正题。
   登上藏书楼后,只见地上、桌上、柜子里到处都堆放着书。新的、旧的,杂志、刊物,牌匾,放得到处都是;成套的,则分门别类地放在书柜里。我还没有在一户普通农家看到过这么多书,我不遗余力搜集的书也许还不到他一墙——当然,我购求的我都是喜欢的,自己兴趣范围的。应该说,刘老先生作为一个农民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了,也是很有眼光了。“农民藏书家”这个称呼他当之无愧。如果每户农家子弟能有这么多藏书,可能上清华北大的不再是少数人的梦想了。没有知识的润泽,要改变农民的命运谈何容易!刘老有这个眼光还真是祖宗的余泽。但愿农民中多有这样的刘炳继。
   “仓禀实而知礼仪”。这是民间的一种文化自觉的现象:自觉藏书,自觉读书,自觉创作,不求回报,只求心灵的满足。刘老是其中的代表;汝启不遗余力倾个人资财办诗会,提携后学是代表;我不顾家境极度贫寒,疯狂地搜书读书也算一个;那些不远几千里来参加诗会的诗友们又何尝不是呢?
   这是一种正在生长的民间力量,是对几十年前那场反动的文化政策的一次反动。是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回归,它就像一颗壮硕的种子,长久地沉埋泥土中,吸足了大地母亲充足的乳汁后,开始萌发生根,长芽儿。它虽然还显得稚嫩,但因为他强壮的生命力,使它拥有发达的根系至大大地广袤身后的沃土,牢牢地扎住了根。它必定会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给这世界以绿茵,以希望。是五千年民族文化在现代的凤凰涅槃,是对这个伟大的民族悠远深长、坚强响亮的回应。
   但这满屋杂乱堆放的书也包含很多隐忧:一是防火措施不到位,这是一个致命的阿格琉斯之踵;二是,书籍的整理很不到位,他没有那么多书房、书柜把它们全部有序收藏;而且他也垂垂老矣,没有更多精力去做得更好;三是这个家除了他和老伴,年轻人都不在家,藏书的继承是个大问题,谁来守着一个换不到多少收入的书屋?这又牵涉到一个政府支持管理的问题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光靠个人的投入远远不够。如果能有几个刚参加政府工作的年轻人,用一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帮他分类整理,科学规范一下,也许就不是这个杂乱了。这不是有关部门仅仅发一个证书认证一下就能做好的了。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介入,帮助刘先生做好这个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是值得深思与执行运作的。此届两会不是就文化事业有过专门政策吗?何不就从这个入手做出实际行动来?
   “欣喜中枢行大计,犹憾边城有春寒。”贤兵之忧可谓深矣广矣。
  

共 21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口气读完长河浪的《农民藏书家》一文,内心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古董越炒越贵重,一些珍贵的书籍却被毁于一旦。文中的农民藏书家,怀着相互的情感,怀着对书籍的挚爱之情,做起了抢救珍贵文献书籍的工作,的确是令人佩服。作者在文中的这句话:“他必须成为这个社会的良知,对这个社会有所担当,对国家和民族文化有所贡献。”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声吧。舞文弄墨不应是附庸风雅,而应该让文字承载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没有知识的润泽,要改变民族的命运谈何容易?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吧!【编辑:打开尘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阔野瘦江        2013-08-29 16:01:36
  民族精神遗产的传承者功莫大焉,可功亏一篑快得很!民间文化传承危机,亟需一批长河浪们呼吁奔走!
悠闲读书郎,快乐写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长河浪        2013-08-31 17:29:48
  阔野瘦江先生好,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微小,但也值得坚持。
2 楼        文友:长河浪        2013-08-31 17:26:48
  谢谢打开尘封精彩点评,文人的价值就是在此,我愿意一直坚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