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笔尖】两只候鸟(小说)

编辑推荐 【笔尖】两只候鸟(小说)


作者:河杨 举人,431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45发表时间:2013-08-31 08:46:25


  
   每当春末夏初,正当农忙之时,布谷鸟就漫田遍野地鸣叫着:“家家插棵,家家插棵……”催促农民们快快插秧;每当农历六月,炎热难当之时,茂盛的稻棵田中,稻鸡总是“火娃,火娃”地叫个不停,像是在殷切地呼唤意中之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里面却有两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鸡窝里的金凤凰
   火娃十岁那年,就失去了父母双亲。生活来源只是父母遗留下来的两亩水田。这么小的孩子,哪能真正料理农事?左邻右舍看着他孤苦伶仃,都非常怜悯,关键的农事都前来帮助。隔壁的刘伯,更是关怀备至,每事都尽心尽力。在大家怜悯心的照应下,火娃竟然过上了和常人差不多的生活,他觉得非常幸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人们的怜悯与照应,他在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感恩烙印。
   火娃是个心灵聪慧,行动敏捷、性格要强、开朗乐观的孩子。在满怀感恩之情的激励下,他乐于全力帮助别人,甚至已经把帮助别人,当成了回报人们的应尽义务。人们见小火娃开朗热情,每当忙不过来的时候,总会想到他;而他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尽力去做。因此小小的火娃,被人们说成是“鸡窝里的金凤凰”。
   火娃因为性格要强,立志要早一天自食其力,因此对于自己的事,只要能够做得了的,他都自己来做。每到春暖花开之时,他就像刚出巢的春燕,在自己的田里飞来飞去。那沉重的农活,他侍弄不了,只要能化整为零的,他都自己侍弄。自己侍弄不了的,只好等着左邻右舍们给予帮助。
   农事中,插秧是最重要的一环。农谚说“落棵一半”,只要落了棵,就算有一半的收获了。插秧虽然很重要,技术要求也很高,却不需要很大力气也能进行。俗话说:“黄秧田里无老少”,小孩和老人,只要有这方面的技术,都能插秧。因此,一心想着早一点自食其力的小火娃,首先想着要早一天学会插秧的本领!
  
   苦学插秧
   火娃十二岁那年,便开始学习插秧了。他按老农的规矩,每天自己拔十八个“牛头大秧”,找一处待插的田拐(边角),自己练习。目的是要把手指练得敏捷;并且,熟悉秧苗的特性。这样的初次插秧,仅是自己练习,无人指教;插的好歹,也无人褒贬。小火娃常常将这十八个大秧,插了拔;拔了插,总是将嫩秧拌成了蔫草。尽管如此,他辛辛苦苦插上的秧苗,最终还是被主人荡(用工具抹掉)去,由别人重新再插。
   十三岁那年插秧的季节,火娃自以为已经有了插秧的基础,试图与熟练的插秧人上趟插秧。这里插秧,人多的时候,是一趟压着一趟循序前进。火娃才一下趟,就给“关”了起来。跟在他后面的人说:“下去吧,你还早着呢!”刘伯见了说:“孩子,你过来,我俩去插叉吧。”刘伯这位熟练的插秧手,带着学习插秧的火娃插边叉(所谓“叉”,就是靠田边的部分),这是真正的“师教徒”。
   在待插田的拐角处,刘伯对火娃说:“火娃呀,插秧可是一项辛苦的农活啊。不刻苦学习是插不会的,就是勉强插会了,也插不好。要想插得又快又好,就要舍得下身子苦练呢!”火娃说:“刘伯伯,我能吃苦。您教我吧。”刘伯说:“我叫你来插边叉,就是为了教你。”于是,刘伯先教他插秧的姿势,说:“腰弯是挺直腰杆臀部弯,腿弯是膝头弓着弯;头要抬起来,两眼望前方。”又细细地将其中的奥妙解释给他听,直到火娃说“我知道了”为止。接着,又教他如何移步,如何分秧;如何使秧苗站立,如何使行路均匀;如何进弯,如何出弯等等诀窍。火娃听了有些茫然地说:“刘伯伯,插秧这么难,我怕是学不会呢。”刘伯鼓励他说:“孩子,做田无难事,只要能吃苦。你看,这么许多人都会插秧,你怕什么呢?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学得熟练了,就能熟中生巧,会把秧插好。”
   火娃在刘伯的指点下,认真的练习着。几天下来,他腰酸、腿痛、颈胀、手麻,连眼泡也肿了起来;各种插秧的苦楚,一起向火娃袭来。可是,离“熟练”的程度还差得很远!火娃虽然感到吃不消,而急着要学会插秧的心情,却驱使着他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他每天都不懈地坚持着苦练。
   第二天、第三天,刘伯都带着火娃插边叉,火娃自以为插得很好了。第三天中午,插秧的人都去吃午饭时,他瞅着机会,在大田里上正趟插了起来。插呀插的,插进了弯子里,他出不来;只好乱七八糟地勉强插了出来;接着又到了弓包上,却再也下不来——他插得“跑趟”了!没有办法,只好将好不容易插上的秧苗,又一棵棵地拔掉。刘伯吃饭出来看见了,宽慰他说:“今年你是上不了趟啦。不过,不用着急,还得吃苦练习,明年你就可以上趟栽秧了呢。”说完,叫他回去吃午饭。
   火娃认真刻苦的练习,虽然上不了正趟栽插;然而,几天下来,在边叉上,却已经插得像模像样了。大家看了,都称赞火娃学得好,学得快。这一年,他才十三岁呢!
  
   加入插秧人的行列
   火娃十四岁正式投入了插秧人的行列,与成人一样,吃苦受累地劳作。他人小、身小,手脚轻便;灵敏得像轻盈的小鸟,在白水青秧的田野中轻快地翱翔。使插秧的伙伴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活泼的气氛。为了磨练他插秧的技术,人们常常逗着和他比速度、比质量。好的插秧手,一秒钟能插十棵左右的秧苗,还苗正行匀。小火娃任凭怎样手舞足蹈,勉强赶上了速度,质量却差了许多——行路狗牙对,甚至满天星;苗子眠秧棵,有的还横捺直捂着;秧棵不仅粗细不匀,还有不少漂在水上。刘伯见了心想:难为你了!刚上趟插秧,能够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啊。可是,嘴上却呵斥道:“你真是饭桶!怎么插得这样糟糕?”插秧的伙伴们听了呵斥,轰然大笑,说:“小火娃就要盖楼房啦,你看他放了多少木排来!”这漂在水上的秧苗,人们根据它的形状,戏称是飘着的“木排”。而此时的火娃,总是闷不吱声,更是用心地纠正着错误。
   火娃刻苦磨练,插秧的技术进步很快。到得这一年的插秧中期,他已经是很好的插秧手了。他插的秧不仅质量好,速度还是同行们的上等,真个是“黄秧田里无老少”!到了插秧的后期,他被同伴们推到了插头趟秧的位置。在插秧没用上绳子的时候,头趟田基本上是靠着田埂走。自然的田埂有许多弯道,人多插秧,需要取直了才好上趟。因此,需要抛趟插秧。所谓“抛趟”,就是靠包丢弯,将弯田的秧苗路子插直,是技术要求很高的插秧事。许多人,虽然会插秧,却一辈子也不会“抛趟”。自从火娃被推上了插头趟秧的位置后,就被迫插起了“抛趟”秧来。几经磨练,他抛趟居然也能够碰包对拐,恰中目标。同伴们高兴地说:“我们又添插秧好手了!”
   农家插秧,都郑重其事,大家自愿结伴。常常是三五个人一伙,或者八九个人一班;你家插过了我家插,轮流着来。上前居后,相差最多三、五天,都不误农时。为了抓紧季节、出工整齐,插秧的人都在当事的主人家里吃饭。每到一家,主人家都殷勤款待,插秧的人吃得都很好。当地插秧都是男人们的事,有“男人蹲着(弯腰)吃,女人生着吃”的俗语。
   插秧人的吃食由平时的每天三顿增加到了五顿:一般都是早上丑时起床,洗漱后来到主家。主家招待的是茶叶蛋、瓜子、糖果和茶水。清早吃蛋,叫摸墩蛋。是请各位在插秧时,将露出水面的泥墩顺手摸平。太阳露面时,一天要插的秧苗已经基本拔好,便回家吃早饭了。早上是随便的家常饭菜。吃中午饭时,饭桌上菜肴十分丰富,荤素兼具,还有烧酒;不过,为了不影响下午劳动,只是喜欢喝酒的人才喝一点。下午申时,主人家将吃食送上田埂,叫做点心。一般是炒米、五香蛋或者其他花色食品,如秧粑粑(用撒秧时留下的芽稻加工成的)、粽子等比较稀罕、好吃的东西。收工时,是在日落酉时前后。略迟略早,要根据主人家秧插的情况。收工后,各人回家洗漱干净,都到主人家吃晚饭。晚饭是一天中最丰盛,最讲究的一餐。就餐的人在饭桌上各就各位,放开心情,有说有笑,不慌不忙的进食;主人殷勤侍侯。能喝酒的人,放量而饮;不能喝酒的,也勉强喝一点。在饮酒中,各人明天在哪里插秧,都有了决定。一两个小时后,便有人醉醉醺醺,高谈阔论;有人窃窃私语,交流感情;更有人开怀大笑,借以驱散一天的疲劳。末了,都由主人恭恭敬敬地送出家门。
   火娃成了真正的插秧手后,也和插秧的伙伴们一样,不仅受到了主人家的尊重,也被殷勤款待。他幼小的心灵,颇为洋洋得意。这一年,火娃那二亩水田,仍然由刘伯适时地给整理好了,他和左邻右舍们一起,及时地给插上了秧苗。
  
   忘我帮别人
   火娃十五岁的这年,插秧的时候,简直成了香饽饽:你家请过他家请;有时,为了能请到他,几天前就给他打招呼,生怕到时候请不着。人们对待他的态度,也由从前无足轻重的小孩,到很有份量的插秧人了。
   火娃学会了插秧,自以为已经长大了,处处以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人们讲话,郑重得“一诺千斤”;又因为念念不忘左邻右舍的照应,只要有人请他插秧,他都满口应承,有请必到。每到一处,主人对他的人品和插秧的质量都赞不绝口,使他有些飘飘然,将他自己赖以生存的两亩水田,忘到了爪洼国去了!这样,他这家插过,那家去插;从立夏一直插到芒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常常是去不见日头来不见天;每逢下雨,还穿蓑衣戴笠帽地忙。人累得精瘦,心情却十分快活。
   在一片赞扬声中,火娃欣慰地忙碌着。一般人家已经在赶插最迟的小麦田了(这里小麦种得少,下茬多是晚稻),他那应该栽插中稻的田,却还是仰面朝天地空在那里。
  
   “家家插棵”
   火娃的近邻是刘伯。往年,每当插秧的时候,火娃都及时的来请刘伯给他整理水田,以便及时插秧。今年火娃只顾给别人去插,忘记了自己的田;而刘伯也因为多种了两亩小麦,到了芒种正忙着收割,也没想起来火娃的空白田还没有插上秧苗。
   刘伯有个女儿叫阿姑,与火娃同年。他俩从小在一起玩耍,无日不见。孩提之间,嬉笑滚打,两小无猜。可是自从火娃学会了插秧后,便觉得自己长大了,见到了阿姑,居然拘拘束束,羞羞答答,一副窘像,自己将自己与阿姑隔离了开来。在刘伯和其他长辈面前,不仅不与阿姑多话,还有意回避。阿姑是个性格内向,情意笃厚的姑娘。不好意思主动找火娃嬉戏;然而,向往火娃的心情却十分炽烈。这些天来,火娃只顾给别人插秧,阿姑见不到他,心里急得像猫抓一样难受。她掂记着火娃的田到现在还没插秧;又由于羞口,一直不好提起。今天见父亲已经在割小麦了,如果再不提醒父亲,火娃的田就真的插不上中稻秧了。当她看见父亲挑着小麦回来时,向父亲问道:“火娃家的田到现在还没插秧,他这些天到哪里去了呢?”刘伯听女儿说起,知道火娃忙得忘掉了自己,大吃一惊地说:“是呀!亏得你提起。我也把这件大事忘掉了!火娃这孩子也太好使唤了,被人们使唤得连自己的田也忘记掉了!我这就去找他。”说着放下手中的工具,到村西边来找火娃。
   火娃听了刘伯找来所说的话,才知道自己的田还没插上秧苗,已经误了季节,心急如焚,马上对主人说:“我今天不能为你插秧了。我自己的田到现在还有没插上中稻呢,我要回去整理自己的田了。”主人听了,也大吃一惊地说:“什么?你的田还没插上秧呀?我这已经是在插小麦田的晚稻了!你快回去吧,今天抓紧把水田整理好,我明天就去给你插秧。”
   火娃和刘伯一起走回来。当走到村边时,刘伯说:“火娃,你先去田中将水搞好,我下午去给你耖田(因为只有耖平了才能插秧)。”说完,还割他的小麦去了。
   火娃往自己田里走来。当经过他曾经为别人插过秧的水田时,见那些插下去的秧苗都已经成了青棵;早插一些的田块,已经封了行(稻苗长得看不见水),他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几天来给自己的田插秧?他来到自己田里,见本来犁过耙好的水田,一点水也没有!有的地方已经晒得开了裂;许多地方还长出了青草。要整理这田,先得有水;而水还得从半里路远的水塘里去车。这车水、整田,少说也得两天时间。哎!“立夏插秧一两家,小满插秧普天下,芒种插秧分早晚”!我就是今天插上去,也已经是很迟了,哪能还等两天?现在正是“秧又青,麦又黄,八十岁老太上稻床”的大忙季节,即使我将田整理好了,还不知道能有几个人来给我插秧;要是一天插不了,又得耽误下去!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是收不到稻子,我可怎么活呀?于是,他焦急得呼唤起来:“季节,季节呀!你为什么这么匆忙?一点也不给我留点时间?!”
   火娃急得慌了神,从田这头跑到田那头。他后悔了:我一个才学会插秧的人,呈什么能呀?东家插棵,西家插棵;家家插棵,就是忘掉了自己插棵!今天你请,明天他请,赞扬的话儿听了许许多多;可是,我的田却撂荒了!好吃的东西,你也请吃,他也请吃,我吃了人家的,今后自己吃什么哪?我田里不收稻子,我将怎么活呀?我已经是插秧手了,难道还要别人来养活我吗?别人看见我的田里长青草了,将会怎么评说我呀?连自己的田也没料理好,还能算是金凤凰吗?

共 63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则奇妙的民间故事,让我们读来如同回到儿时古朴的农家小院,静谧的月色下,听白胡子爷爷娓娓道出“两只候鸟”的由来——布谷,是火娃的化身,火娃,是勤劳人们的代表。他自幼孤苦,他心地善良,他是稻田里的金凤凰,当读者喜悦地认为“从此,他们过了上幸福的生活”是默认结局的时候,欢乐的节奏却戛然而止,快乐的叙述也成了悲伤的伏笔——火娃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勤奋的努力输给了智慧的欠缺……但火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却仍然热烈,最终,化为候鸟年年岁岁提醒和守望着永远的稻田与那些有关人生生存的诸多智慧。与此同时,另一只可爱的候鸟也在此刻为纯真的爱情而日日悲鸣,那凄婉的叫声唤着“火娃”,却也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定格成后世相传的“苦娃”……小说通篇体现着作者朴实的写作思想,手法亲切温暖,故事情节读来平实却不乏深刻寓意。读着读着会让读者产生如同手捧记忆中的那本《故事会》或者《古今奇观》的错觉和美感。本文尤其值得叫好的另一大亮点是作者笔下关于农业常识的地道描述和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谚语的运用,作者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精神着实另人钦佩!推荐赏读!祝福作者!【编辑:肖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肖潇        2013-08-31 08:52:22
  河扬老师好!编辑您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在文中我读到您温暖的人生境界,也看到了您写作上的智慧之处。向您学习,给您敬茶。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世界,并用文字作衬。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8-31 13:51:29
  谢谢点评。布谷鸟和稻鸡的故事非常让人怜悯。故事流传久远。虽然是很古老的了,今天仍然让人深思。因此,我特别将它加工出来,与朋友们共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