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润心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音】抱愧乡亲(散文)

精品 【心音】抱愧乡亲(散文)


作者:溪水竹风 秀才,2213.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2发表时间:2013-08-31 14:18:11

【心音】抱愧乡亲(散文) 我想,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对父老乡亲,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源自生命孕育的起点,源自基因传承的血缘,源自耳熟能详的乡音,源自对家乡山水人文的眷恋。久居家乡与漂泊异乡之人,对家乡的理解、对乡情的感悟,一定会有所差异,甚或迥然不同。我则正属于两者契合之人,因而对家乡颇有纠结情感。我出生于湖北十堰,在这座鄂西北小城生活了三十八年。此后随东风总部迁往省城武汉,转眼过去十年。无论是蜗居十堰、还是客居江城,我始终亲情不舍、思念乡亲。然而,我的内心深处不时会泛出几分难以释怀的自责感、愧疚感,觉得自己抱愧家乡、抱愧亲人、抱愧乡邻。仔细思量,感觉自己大抵如此模样:山乡的叛逆者、农村的无为者、家中的不孝者、族里的好事者、乡亲的辜负者。愧哉,愧哉!
  
   一
   我是山乡的叛逆者。山城十堰,我的家乡,古人类“郧阳人”的发祥地,早在一百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远古曾属麋子国,近代归郧阳管辖。据史料记载“唐末兵燹后,几无人烟,由宋及元,久经荒芜。迨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抚治郧阳,安置流民,始建郡县。”另据《郧阳县志》记载,“郧阳十景”之“十堰春耕”,诗云:
   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
   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
   由此看见,千百年来,家乡先民,以农为生,安居乐业。
   这里地处鄂西北要塞,群山环抱,河溪湍流,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东探江汉平原、西接天府之国、北拥秦岭山脉、南俯神农架原始森林。武当山七十二峰成为它的屏障。这里曾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瘠山乡,纵横交错的沟沟洼洼,形成自然生态与环境,绵延出闭塞与偏僻。
   四十八年前,我降生于斯。门前的犟河水,自东向西而流,彰显倔犟个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的个性颇似犟河。年轻守寡、性格刚毅的祖母,遗腹子出生、质朴严慈的父亲,对我影响至深。加之我自小多病,九死一生,家里家外、左邻右舍对我都比较宽容,这便更助长我叛逆的个性。幼小的我不知喝下了多少苦药,奋力地挣脱着病痛的折磨,打破山乡庸医的断言,以超乎寻常的求生本能,摆脱死神的纠缠。
   就在我出生的第二年,“二汽”厂址确定在十堰。三年后,二汽大规模的建设在家乡十堰全面开展。那时的山乡贫穷落后,偏僻洪荒,因为二汽建设,伴随“东风”车的诞生,逐渐被国人所知晓,甚至开始扬名海内外。当我逐渐病愈,并背着书包上学堂时,便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萌发出对人性桎梏的洞察与挣脱,对生活圭臬的逆反与背离。我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却又想挣脱家庭的束缚;我热爱着家乡的山水,却又想摆脱家乡的贫穷;我体验着本真幽静的田园生活,却羡慕城市的热闹与繁华。我努力学习,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回想起来,我对山乡竟然是如此的叛逆和不轨。
  
   二
   我是农村的无为者。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自小从农村长大,会干不少农活,了解不少农业常识。上山砍过柴,下地插过秧,田间种过菜,河沟捕过鱼。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轨迹却渐渐地偏离了农村,远离了家乡,改变了自己农民的身份,从事着与农业截然不同的工业制造相关的工作。这在家乡人看起来,完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每每想到一生都在农村劳作的父母和乡亲,内心却始终没有自豪与骄傲的理由。
   曾经梦想过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乡村。如今,我自己的命运确实改变了,我的乡村也确实改变了。但是,家乡农村的建设,我没有丝毫之功。反倒是小时候,还在生产队里干过农活,出过微弱的力气。长大之后,对我的家乡、我的农村完全是碌碌无为。而家乡的变化也完全不是我心中理想的意境。老宅被推倒,老街被易容,古寺被毁,古松被砍,能够证明家乡悠久历史的珍贵遗迹荡然无存。看似高楼林立的乡村,却依旧没有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更掩盖不了农村传统的愚昧与相对的贫穷。轰轰烈烈地“愚公移山”开山造田,正在破坏家乡的风貌、风水、风骨与容颜,我却无力干预、无权干涉,只能“袖手旁观”。
   “三农”问题,我从来没有潜心的研究过;农村建设我没有付出过劳动力;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技能渐渐地衰退,甚至忘记;农民的概念对我只能是一种回味。我生活在城市,我从心里不喜欢“农民工”的称谓,总感觉里面或多或少蕴含城里人对咱农民兄弟的歧视的意味。但我则想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说服大家摈弃这样的称谓。其实,追寻三代上去,我们都是农村人、大家都是农民兄弟。如今国家提倡农村城镇化建设,新时代的农村、农民、农业必将赋予新的含义。
   然而,我的工作与生活大概再难回归到农村去。尽管我的内心深处依然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没有了农村的户口,我没有了农村的土地,即便在我的家乡,也没有我的一块自留地,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到农村的回归。回想起来,我对农村竟然是如此的无所作为。
  
   三
   我是家中的不孝者。父亲苍然离世时,我远在江城武汉,没能守在床边送终。等我回到家乡,父亲早已闭上眼睛,父子阴阳两离分。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孝之人。
   曾经久居家乡,与父母兄弟朝夕相伴。成家之后,似乎总是忙于工作,忙于自己的小家庭。兄弟妯娌们时常相见,偶尔也会接父母到自己小家居住几天。但是,总感觉我对父母的付出较之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显得微不足道,我对家庭的付出较之于兄弟们对我的宽容和理解,也是相差甚远。
   父母慈祥、儿女孝行,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亲情无限,这大抵是每个人内心都期盼的一种温情与幸福感。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能享受到亲情的温情与幸福。但是,我扪心自问,我又为家人奉献了几多亲情呢?父亲病重期间,我没有日夜守护在身边,是其他兄弟和妯娌们把父亲照看。母亲如今依然住在乡间,我不能每天给她倒茶端饭,更没有时常问寒问暖。偶尔会陪母亲多坐一会,听听她絮叨家庭的往事及乡村的家长里短。我搬到江城之后,母亲甚至没有来过一次武汉。我每次出差回去,或是节假日返乡,也如蜻蜓点水一般与母亲简单的说些家常,匆忙地问候一番。
   再往更前想,祖母在世时,我对祖母的照顾也不够殷勤。而祖母为了给我治病,为了保住我当初的小命,则是操尽了心。就在祖母弥留之际,还在操心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婚姻。而我眼睁睁看着祖母离我而去,却回力无天。回想起来,我真乃家中的不孝子孙。
  
   四
   我是族里的好事者。在家乡十堰,黄姓是一个大家族,仅柏林村就分上黄、中黄和下黄,且同出一宗、一脉相承,均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后裔。据柏林的《黄氏族谱世系图》(1957年版)记载:“黄姓始祖黄富,字少瑭,其先出自宋孝子黄山谷之后,家自明朝成化年间入郧行医,有济世活人之心,恩荣德者承允,籍逐郧郡”。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曾担任国史编修官、知州等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在北宋影响颇大,其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香火传承、人丁兴旺,乃国人传统的繁衍追求。然而,当家大口阔、家族兴盛之后,不少家庭往往会因日常琐碎、随意言语、偶然误会、引起摩擦,经日积月累,演变成家庭矛盾和纠葛,使原本和睦的家庭及家族,从此纷扰不断。甚至会激化成亲离众叛、视亲如仇、六亲不认、家破人亡之极端个案。就在黄氏家族里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血案,因家庭矛盾,一位叔父盛怒之下无情的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女。
   家族大,诸事多。寿辰、添丁、婚丧、嫁娶、盖房、乔迁、祭祀、立碑、扫墓、春节、假日等等,家族人之间的迎来送往、相邀相聚自成常态。这类事情往往要遵循传统规矩,自然离不开族中长者的指点与指导,同时也需要有族里各个备份的热心人、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我大哥系家族中“承”字辈的长孙,我排行第二。因为写作的缘故,我对乡间的诸多民俗、习俗了解相对多一些。于是,家族中的不少事情,我和大哥参与得也相对较多。尤其是我们都出家立业之后,很多时候是大哥主事,我来辅佐。相对大哥而言,我性格比较刚烈,看不惯那些自私、不孝、贪婪、胡闹,办理是非、挑三祸四之人。我处理家族事务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工作处事的风格。我参与过诸多家族里的治丧之事、嫁娶之事、乔迁之事、分家之事等等,可谓是红白喜事经历过不少。这其中自然遇到过各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吵吵闹闹。为此,我顶撞过族中长辈,甚至殴打过家族兄弟。因此,在家族里,我属于好事者。在协助家族处理一些事务的过程中,也给整个家族肇事不少。
   对于邻里乡亲似乎也是如此。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俗话同时又说“有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总体而言,由于父亲的老实本分、大度宽容,我家的邻里关系一直处得很好。记得小时候,我家兄弟多,家境贫穷,经常吃不饱,我时常跑到隔壁邻居家混饭吃,得到邻居不少接济。那是年少无知,少不更事,难免也会和邻居家孩子产生一些摩擦,和邻居家的小孩打架也是常事。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家小孩斗嘴,对方比我高出半头,要是真打起来,我怕打不过他。于是乘对方不注意,先下手为强,突然跳起来,猛地一拳打在对方脸上,由于用力过重,竟然把对方打倒在地,鼻子也被打出了血。还有一次是春节的时候,为了争抢地上没有燃放的鞭炮,拉扯之中,我竟然把邻家过年刚刚穿上的崭新衣服给撕破了。现在回想起来,已属趣闻轶事。但在当时的状态下,我确实给父母、家族、给邻里惹出不少事端,增添不少麻烦。
  
   五
   我是乡亲的辜负者。自我安慰地讲,我应该没有辜负乡村教师的期望,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当年我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全校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进“二汽”创办的学校,而且毕业后分配到“二汽”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汽”发展达到辉煌时期,员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度领先全国及行业水平。做一个“二汽工人”成为当时家乡许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之一。
   家乡十堰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二汽建设”打破这里的闭塞,“全国聚宝”使这里人才济济,偏僻的十堰成为最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学习性的城市。天南海北的造车人汇聚于斯,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二汽”的通行语言,也改变了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这里被誉为“东风的延安”,这座城市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曾一度排名全国第六位,“二汽建设”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一个城市走向繁荣的经典案例和样本。
   当我进入“二汽”工作之后,乡亲们在羡慕的同时,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二汽开始定期招收“农民轮换工”,尽管工作岗位的环境相对较差、体力劳动强度也大,但毕竟收入比农村要高。乡亲们得知我在二汽的“科室”工作,不少乡亲来找我,希望我能把他们招到工厂去工作,其实那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教育干事,尽管可以给每一期的轮换工进行入厂教育,介绍工厂的基本情况和安全常识,但是我根本没有招工的职能和权利。偶尔也只能找找劳资科的人,向他们推荐一下我的乡亲。
   后来,乡亲们得知我给工厂里的中专、大专班上课,于是又有一些乡亲来找我,希望我能把他们高考落榜的孩子招到班里学习。其实那是工厂里开班的“业余职工中专班、大专班”,属于成人学历教育,与普通高考完全是两码事,这自然会令乡亲们对我再次失望。
   再后来,乡亲们又得知我通过招聘调到“二汽总厂”,经常可以见到总厂领导,也经常到下面的专业厂“视察工作”。于是,有不少乡亲希望通过我建立与东风的配套业务关系。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调研员,也就参与一些调研和公文写作之类的工作,这再次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
   再再后来,乡亲们得知我随东风总部搬迁到了武汉,成了东风公司一名高管。再一次激起乡亲们对我的殷切期望。可是,企业的“高管”与地方的“高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从事的只是企业运营分析与管理工作,与乡亲们期望的给家乡带来投资,建立配套关系,解决子女就业、农业产品促销、拉动家乡经济发展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家乡人一直关注着我的发展,我每走一步,在乡亲们看来都似乎能够给家乡带来支持和帮助。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我常常期盼回到家乡与亲人们在一起,感受乡情淳朴,享受天伦之乐。与此同时,我又对回乡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尴尬感。我不敢正视乡亲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我无法承诺乡亲们一个个看似合理的请求。喝着乡亲们为我准备的醇香黄酒,吃着乡亲们为我烹调的农家菜肴,看着乡亲们一张张熟悉可亲的笑脸,我的抱愧之心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山乡的叛逆者、农村的无为者、家中的不孝者、族里的好事者、乡亲的辜负者。
   抱愧啊,我的家乡;抱愧啊,我的亲人;抱愧呀,我的乡邻。
   抱愧乡亲,更念乡亲。抱愧乡亲,更惜乡情。但愿乡亲们能够念及乡情,宽容和谅解我这客居他乡的思乡之人。
  
  

共 51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是山乡的叛逆者、农村的无为者、家中的不孝者、族里的好事者、乡亲的辜负者"是作者的反思也是众多从农村走出的人们的反思.作者以高度的概括性给自己定位,话语间流露着自嘲的意味."抱愧"一词深沉厚重,传递着作者的一片诚挚之情.作家张抗抗说:面对自己,也许没有人能够坦然自若,当我们相互凝视时,每一双眼睛里都有一个那么不光彩的自己.难得的是作者敢于亮出一个不光彩的自己,说出自己心中的愧疚,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也是可敬的.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文润!好文荐阅![泣泪成珠]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903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白山芳草        2013-09-03 18:59:53
  对父母尽到孝心就好,对亲戚朋友邻里做到尽力就好,毋需自责。理解万岁!
愿做大海中的一滴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