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不慕时趣 心向人民(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不慕时趣 心向人民(随笔) ————卫双良先生书法赏读


作者:王即之 童生,53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92发表时间:2013-09-01 22:58:38


   卫双良先生在书坛出道很早,他精美绝伦的书法、潇洒飘逸的神采和中和儒雅的人格气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表达我的敬意,今借此文以他的姓名嵌入而成联一副“卫道修德人书俱雅;趋时通变技道双良”。然而最牵引我的情愫、鼓荡我心灵的还是近年来他振臂一挥,集结一批书画精英成立的“陕西人民书画院”。在当今书画大兴,各显神通的年代,成立一个书画组织本来也不算什么,但成立一个如此贴近人民大众、如此贴近地气、如此强调人民性的组织,确实难能可贵。当今的状况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金钱绑架了中国人的灵魂,书画圈则更是一个十足的名利场,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污七八糟,英雄不问出处,满街都是著名书法家,个个都是墨海弄潮儿,局面是如此的躁动和彷徨,满园的花花草草都不能形成风景,因为缺乏主题与灵魂。在这种环境下,卫双良和他的团队出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上下求索,奔走呼号,终于使“陕西人民书画院”在陕西人民的热切盼望中横空出世,这既是艺术之幸,亦是民族之幸。我认为,艺术虽然不是救世主和传教士,但也不能忘记了弘扬正气,净化社会风气,释放正能量。物质丰富勤劳可以为之,而文化发展和精神再造非智者不能为也。他是一个艺人,更是一位智者,他深知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道理,所以他才锲而不舍地干成了这件事。
   “陕西人民书画院”的初衷是美好的,其运作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从书画院成立以来的各项活动就可以看出来。 先后举办了《大家讲坛》、《书画院艺术家作品展》,即将进行的《陕西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家下乡矿作品巡回展》等,编写了《中小学书法练习册》等,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院长带头为俄罗斯等国际友人讲课,接待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代表团来院参观交流。
   抛开卫双良陕西人民书画院院长和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地道的书法家,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以行草名世的,但当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工作室,看到他的三本书法集子,看到他满屋的真草隶篆行精品,看到他刊登在《中国书画报》等报刊上的书法理论文章,似乎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他的路子这么宽,功夫如此深,真是海水不可斗量啊!
   他的楷书作品虽不多,但写得很到位。从他挂在墙上的四尺中堂楷书《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誌文》可以看出,他的楷书似出自钟繇、二王、欧阳询、褚遂良和北魏诸碑,劲健端庄,刚柔相济,首尾呼应,神完气足颇具庙堂气,远离山林气和市井气,值得肯定。当今之人学书者,越过楷书直入草书者甚众,实属急功近利之举,和古人比,太过心浮气躁,当自省之。记得元代鲜于枢有一段文字:”书家之有钟王,犹儒家之有周孔,今之学者出口推云二王,而不言钟,犹称孔子孟子而不言周也。”这是他在批评当时之人,也是在批评现今之人,其高屋建瓴令人敬仰!还好,有卫双良这样的人,幸哉!
   读他的隶书四尺对联“身外浮云何足论;松间明月长如此”,静气十足,从容不迫,似乎曹全、张迁的影子要多一些,总体风貌是方正端凝、俊雅典丽、沉着丰富、浓重坚实,不做作,不卖弄。读他的四尺五条屏篆书《岳阳楼记》和四尺中堂王维《山居秋瞑》,一股高古之气扑面而来,他的大篆多取金文,用笔挺括遒丽,结体端雅稳健,品味上得之雅正,气息上得之蕴藉,亦属上乘之作。
   行草当然是卫双良先生的最爱和最佳,是谈及他的书法绕不开的话题,在林林总总、五彩缤纷的古代法书中,他之所以对行草书情有独钟,以至于几十年浸淫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首先是由他的性情决定的,性情决定风格。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性情之不同,各如其心。他喜欢行草,才能写好行草。古人云楷如站,行如行,草如飞。 草书之潇洒灵动从中可见一斑。我更赞成一句话“草书是书法的最好境界”。因为草书的大美,使卫双良深深地迷上了它。从他墙上挂的、各种报刊上发的行草书作品来看,他走的是帖学一路,他的作品里面依稀还有钟王、颠张醉素、颜鲁公、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傅山、林散之的影子,只是他化而裁之、推而广之的能力极强,自成机杼罢了。在他众多的草书力作中,最令我心仪的当数340cmx70cm的横批岳飞《满江红》,其饱满的激情、流畅的线条、绮丽俊峭的造型、丰富多彩的墨法,恰似黄河之水呼啸而来,一泻千里,不可抑止;又如飞龙在天,腾云驾雾,搏风击雨。令人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我有时在想,如此儒雅中和、宁静致远的他怎么会写出这般狂放不羁、荡气回肠的大草呢?
   双良先生不光多字书法写得好,他的少字书法和榜书照样写得精彩动人。比如他为多个门楼景点报刊题写的《长安文化》、《凤翔东湖》、《朱鹮食府》、《明德门》、《泰德宾馆》等等,还有少字数书作《天地正气》、《宁静致远》等,都写得气息通达,结体稳健,端庄凝重,开合有度,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实在是不可多得之作。
   在注重书法临习和创作的同时,他对书法理论也情有独钟,先后写出《弘扬魏晋风骨,推动书法艺术持续健康发展》、《魏晋时期卫门书法初探》、《试论吴三大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建树》《书法要回归书法——浅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书法创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论文,并在《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还主编出版了《吴三大书法艺术探究》一书。以思想家、学者化的姿态进入书坛,无疑为自己注入了更多的艺术筹码,不可小觑。
   从以上他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创新来看,他的继承是深入的,他的创新是成功的,他的继承不光是技术方面的继承,更是精神层面的继承和文化底蕴的获取。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的心胸境界和道德情怀,所谓的“德之所在,君子所在”也。他为人厚道,待人诚恳,敬人爱人,谦虚谨慎,十足的谦谦君子。我接触过很多艺术名家,大部分人和蔼可亲,以礼待人,但也有一些人自以为了不起,居高临下,傲气冲天,使坊间多有微词。而双良先生在这方面做得特好,他从来不以势欺人,不侍才傲物,总是春风满面、和蔼可亲,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出则悌”,对朋友兄弟充满着尊重和爱怜之情,赢得众口一词的好评,实属不易。世界上没有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谦虚尤难,特别是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胸中如果没有大的内存,是难为此道的。在这方面他无疑是先行者,我辈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经过对卫双良先生的跟踪采访和深入研究,我对他有了立体化的认识,点点滴滴,已现笔下;丝丝屡屡,还在心中。他书写过的一联一诗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文章千古事;道德六经来”,权以此作为此文结尾,倒也合适。
  
   (王即之文化学者 书画家 美术评论家)

共 2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深情的随笔,写尽了作者对文中主人公的欣赏、爱慕和敬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仰之情和赞叹,可见作者深刻了解其人品所为。在描写对卫双良先生喜爱书法、书法有道的品行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文笔优美流畅,叙事清晰,不乏用典、文言妙句。绘形言情,自然衔接。心中块垒,情感郁积,一吐为快,一气呵成,深深地抒发了对书法家的情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对他有了立体化的认识,点点滴滴,已现笔下;丝丝屡屡,还在心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可敬之意似乎还觉意犹未尽。欢迎作客家园,赐稿更多佳作!推荐共赏,建议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蕊        2013-09-02 00:23:11
  来学习!欣赏艺术与艺术人生的精美佳作!问好作者王即之老师!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