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那些挥不去的记忆(随笔)

精品 【笔尖】那些挥不去的记忆(随笔) ——为纪念逝去岳母而作


作者:喝饱水的游泳者 秀才,113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05发表时间:2013-09-04 11:56:12
摘要:一些事情,一些人,即便都已经消失了,可这些人,这些事,依然在你脑海里,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

关于已经去世的岳母,我记忆中最深的,除了她身体好的时候天天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心无城府地说话和出自本心善良的为人处事,再就是她歪着头一边把碗里的菜攒成一个丘状的尖,再麻利的用筷子抹一下,然后再吃下去的样子。我至今对这种做法不舒服。从小父母亲跟我说,吃菜要只吃自己跟前的,如果乱搅合会让人觉得没教养,我从不敢说我是有教养,父母亲灌输给我的也许迂腐,但是让我直到今天依然让认识我的人知道——从小守规矩,家里大人懂得教育。
   岳母这种吃菜的姿势如今反而最让我怀念。
   岳母去年去世,到如今已经快百日了,虽然我父母亲说过,让妻子以后就把他们当做亲爸亲妈,今年春节,女儿不会得到岳母的压岁钱,女儿压岁钱和姥姥的那份关爱终究不会再有。
   岳母这几年因为老病受了不少罪,连走的时候都是不安的,直到她咽了最后一口气,我终于觉得,她轻松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今天把去年里有过的关于岳母的文字整理了一下,为了记忆和怀念,更是为了祭奠她老人家。
  
   1
   2012年过了春节,日子一天天的暖和,柳树早就发了芽,医院病房床窗外的一丛不知名的树拼了命的开着花,还有一些花苞鼓胀,岳母的病就像这花苞,也开始膨大。这是岳母2012年第二次住院
   岳母病床左边,二十一床,住着一个七十九岁的老头,几进几出医院,前几天才从ICU转到岳母住的抢救室,那天走了。
   老人有一双鹰隼一样眼睛,岳母和妻子都说不敢和他对视,她们觉得这种眼神很瘆人。老人自从住院就和别的病人不太一样,没有大多数病人的浮肿,脸上平整,喜欢和别人说话,当他说话的时候,两道眉毛向上挑,眉毛尾端长长的竖着几根长寿眉,和他的眼睛配极了。他的眼睛总直视我,不能说狰狞,应该说刺得眼睛有点儿痛,这点儿痛直达身体,和我父亲小时候看我的眼睛很像。
   一早去医院打算接岳母出院,到了医院发现岳母不是很精神,回家的计划算是泡了汤。和隔壁床的老人女儿打了招呼,顺便看看老人,那老人平静的眯着眼睛,我静静地坐在病床前看起一本闲书。
   老人的女儿早上问了大夫,可不可以给老人吃东西,大夫说可以进些流食。傍中午,女儿给老人喂了两小勺米汤,还没有十分钟,老人剧烈地咳嗽,这些举动对于在医院呆久了的我来说习以为常,没有当回事儿。老人的女儿急急招呼我:大兄弟,我挪不动我爸,帮帮忙,我给他敲敲背。我放下书,走到老人床前,用力挪动老人的身体,还没有等我放开手,老人一大口吐了我满手,刚开始还以为是老人胃里的残渣,等他女儿大呼小叫地说;快找大夫,我爸吐血了!我才发现,粘在手上的东西发黑不粘稠,有点像涮过毛笔的水。很快,主任、大夫和护士一窝蜂地赶来,粘了一手黑色的血的我退到一边。老人用力地张了张嘴,腹部一上一下,几大口黑血呼噜噜从嘴里喷出来,脏了床单。他女儿抽搐着,痛哭着呼叫,大夫叫护士把她拉出病房,将屏风遮挡在床的两边。
   老人把头歪在一边,手术室的人赶来,用刀一下切开气管,把氧气直接插进老人喉咙里,可是这一切都徒劳了,监视仪上的波纹,已经从尖锐变成微微的锯齿型,当医生用力按压老人的心脏时,这条波纹才会有轻微的变化。
   一个生命像燃烧完最后一滴油的灯,突突地跳了几下火苗,随后兹的一声,灭了。老人的腿轻轻的蹬了几下,攥成一团的手一下松开,我知道,他——死了。医生回头发现我站在床尾,急忙把我也推出了房门,说:出去,我们在抢救。
   隔着门玻璃,我发现岳母扭着头也在看,不过隔着屏风,她看不到我能看到的这些。听不见大夫们在说什么,只看见他们已经不再着急,护士眼睛盯着监视仪,就等老人的生命曲线变成一条直线。不一会,主任走出房门,对老人女儿说:现在人已经不行了,虽然监视仪上心脏还有轻微的波形,那已经是无法逆转的衰竭了,没有呼吸,瞳孔扩散,赶紧准备后事,我们尽力了。这时,老人的女儿反而不再嚎啕,闻讯而来的儿子也没有太多的哀伤,他打电话让孩子取来了寿衣,一大家子给老人洗洗身子,老人的外甥用剃须刀给老人刮了脸,我推开房门,离老人很近,发现他脸颊没有一点痛苦,电影里狰狞恐怖一点也没有出现他脸上。
   护办室里,当班主任在嘱咐主治医生和护士:抢救一次,别忘了写医嘱,用的药都记好,医生点了点头。
   有人给医院的停尸房打了电话,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推一辆担架车来病房来给老人穿衣服。驾轻就熟,他用枕套蒙上了老人的脸,让亲戚们帮忙,亲属们把寿衣一件件套上去,老人的胳膊和腿还很柔软,大概再过几个小时,他就是僵硬和冰冷的。男人们把尸体抬上车,刚推出病房门,就听到女儿哭天抢地嚎:爸呀,你这就走了啊……
   在停尸房停好了老人,一群人回到病房开始收拾东西,家属中已经有人摸出了手机,他对着话筒说:死了,发送三天,你来啊。现在,我已经晓得这后面将要的事情——搭设灵棚,遍布告示,有交情的人一一来吊唁,丧事办完后,管事的把礼单,礼金一一清点,这些家属往往都会和自己家的记账本对点人数,看看有谁没有来,等以后这人有事,绝不会去了。
   妻子和我回到岳母床前,打开买来的盒饭,和岳母慢慢地吃。刚才那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这种感觉既奇怪又真实。岳母边吃边说:我有点怕,想看看,又看不到,他这辈子过去啦。十九床的阿姨接过话茬:昨天我还问他老高寿,他告诉我说七十九,紧接着他又改了口,说不能说九,会不吉利。妻子笑了一下:这不是他自己也说了吗?
   手上的血早已经被我用温水洗去,没有粘粘的感觉;老人病床上还有一大片黑色的污渍,过了会儿,护士麻利地换掉它,不久,有人又躺在上面。岳母让我打开窗户通通风,妻子打开病房里的空气消毒机,机器里的风吹向我,有点冷。
   岳母的病情后来有了些好转,主治大夫半撵半劝让她出了院。
  
   2
   转眼到了盛夏,依旧是那张床,岳母躺在上面,静静地打吊针。
   窗外,一些民工用尼龙绳悬吊在医院的外墙上,系在腰上的桶一荡一荡,已经有一大半的墙体被他们抹上了涂料。医院大楼外矗立着储氧罐,直通病房的管路结着一层厚厚的霜,和二伏的天气格格不入。天气预报所说的大到暴雨没有从天而降,晴朗的天空除了缀着几朵雪白雪白的云,再有,就是湛蓝的空白了。
   天还是那样蓝。
   无聊中一气看完在旧书摊买来的书。
   看看吊瓶里的液体还有不少,岳母一切还好,没和媳妇打招呼,我一个人走到走廊里透透气。走廊的墙上一拉溜牌匾用文字和照片证明,这所医院到今年已经是120岁。一张照片上影印着一所异国情调的尖房顶建筑,这就是医院最原始的形象,可是除了照片,我在这里看不到任何一点和一个世纪前的它有关联。还有一张和我生活的地方很接近的照片,下面的说明写着——1941年,开滦林西医院成立,中外嘉宾出席了成立典礼。照片上一个梳分头打领结的男人站在典礼台上读一张纸,右边桌子后面是一位戴大护士帽的女人,嘉宾们都站在典礼台下,从衣着上看,最前面的几个人戴日本军帽,人群中有两三个欧洲人扭头交谈。照片上最醒目的是林西医院,和1892年那张照片比起来,林西医院显得更高大。
   走廊里有一位老人不会用轮椅,她用脚踩在地板上缓慢地往前挪,没多想,我走到跟前推着她往前走,老人急跟我说谢谢。
   除了个头,除了不喘,我觉得这个老人有点像岳母。
   回到病房,才空下的病床又有一位阿姨躺在上面,和岳母同岁。因为在菜园里掐西红柿秧,马峰蛰了阿姨的手,连惊带吓犯了心脏病住了进来。跟阿姨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和一个七岁的小女孩,胖胖的,自从她一进门就没停止过说话。一开始只是觉得爱说话是小孩的天性,可是渐渐地,耳朵里除了她喋喋不休的声音,再塞不进任何别的信息,我不由得想起《围城》里苏小姐在归国的轮船上遇到的小孩儿,不过,书里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只是会往别人身上“啵啵”地吹唾沫泡,而这个真实的孩子有点儿招人烦。
   媳妇不在的时候给岳母倒了便盆,等我从厕所出来,发现同一个病房病友的老婆居然在洗手盆里涮便壶。她看见我用墙跟的水龙头刷便盆居然说:“我以为是坏的,原来可以用啊。”我无语,从此以后我不会再用那个手盆洗手了。
   今天我才知道,透析室门外有可以热饭的微波炉。
   下午拿着中午剩下的饭菜转了两个弯来到透析室,热饭的空当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里面有一道门挡住了我的视线。里间出来的人脸都是苍白的,连嘴唇都没有血色,胳膊上箍着一个深灰色的东西,估计是透析用的导管。从里面出来的人一个个上电子秤,旁边的护士用笔记下重量。出来的一个人我认识,曾经跟我工作过,孤儿。跟他打招呼,他笑着跟我说:“来医院干啥?”跟他寒暄几句,他说两星期透析三次,一直到死。向他问了一下上秤的事,同事说这是看看到底从血里透出了多少东西。
   媳妇说过,医院透析室需要排号,等有号的人死了,下一个才可以接替,单位报销85%,个人花不多少钱。
   同事苍白着脸走了,望着他的背影,打心里希望他生活好点儿。
   晚上,走出医院大门,天气不热,医院台阶上有三个人当中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右边的年轻人跟老人说:“你这病啊,就这样了,岁数大了都这样,别往心里去啊。”另一个女的也随声附和:“就是,这么大岁数,谁没有病啊,该吃吃该喝喝…..”老人呜呜哭:“你们说的我都知道,可我听不进去,我可咋好啊……”
   天上似乎有一些云,星星一闪一闪,天气预报说明天没雨,不过,我不太信得过它了。
  
   3
   过了立秋,母亲把藏了一夏的秋冬衣服翻出来,晾在胡同口已经发黑的老铅丝上,她时不时用小竹条抽打几下冬衣,一些细微的烟从衣服上腾起来,不久,烟气沉到了裸露着石子的水泥街道上。父亲那件衬衣在阳光下垂着,领子和袖口有些毛,但是还没有破。
   一直到现在,父亲穿着光鲜的时候很少,我定亲的时候,他穿的呢子西服是我的。我结婚时父亲穿的什么一直留在脑海里:十四年前的五月,天气有些燥热,他上身穿的是一件衬衫,里面套着白跨栏背心,手里拿着一张红纸,激动的念着贺词,说话带着颤音。
   父亲没退休时,常年穿工作服,蓝色的劳动布。膝盖和屁股如果破了,母亲将一块布垫在破了的地方,再用缝纫机从内到外转圈扎上,像一张蛛网。我跟父亲穿得一样,不过衣服更费一些,胳膊肘,袖口,衣摆很容易破,母亲冬天把旧袜桩剪下来缝在我们兄弟三人棉衣袖口上,防止衣服磨破。父亲衣服不是很多,有几件是我送给他,他平常不穿,等街坊邻居有喜事的时候穿几回。有一次我遇到他,怎么看怎么别扭,原来父亲不会搭配,把夹克衫的拉链一直拉到头,像一个土的掉渣的乡巴佬。
   父亲衣服如果脏了,都是在临睡前往大盆里一扔就算完事,母亲从大衣柜里找出干净衣服,放在他的的枕头边,等父亲一早起床,一伸手就能够到。
   九月末回家,中午吃饭时父亲依旧让我坐在他边上,用扣在腰带钥匙环上的起子打开两瓶啤酒,一瓶递给我,一瓶他喝。父亲没有脱掉外衣,只拉开拉链敞着怀,衬衫扎在裤子里,有些软榻。吃完饭,父亲走进东屋脱下外衣,躺在床上呼呼的睡着了,衬衫的衣摆从裤子里脱出来,褶褶的。
   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买了一件衬衫送给他,衬衣是妻子买的,她发现父亲的衬衫已经很旧,该换换了。父亲在电话那头说了好几句忒好。
   10月30日岳母过世,我就在她身边,女儿从学校赶回来,哭着喊姥姥,岳母叹了口气,安静的走了。从此,妻子没妈疼,我再也看不到岳母用筷子夹她攒在碗里像一个小山包的菜尖。岳母今年61岁,比父亲小一轮,属兔,她操劳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心疼人一辈子。
   岳母走的那一瞬间,妻子不哭了,镇定的给岳母穿戴好衣服,静静地等殡葬理事料理后事。
   第三天发行,我给岳母磕了九个头,这是我第一次给他老人家磕头。没人能看到我心中的泪。遗体告别时,妻子和女儿使劲的哭,我也婆娑地掉着泪。发送岳母,我父亲和母亲提早来了,父亲穿戴的很整齐,带着礼帽。父亲带着叔叔姑姑去给岳母行礼,他把礼帽扔在地上,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父亲大衣里面没有穿我媳妇给买的衬衫。
   从昨天下午开始,天一直下着雨,风斜着刮,雨点密密地点在地上,天气阴冷阴冷。媳妇收拾脏了好几天的屋子,我看见她的眼泪落在垫子上一大颗一大颗。窗外的雨敲着玻璃窗,顺玻璃滑下来和眼泪很像。
   女儿翻出了羽绒服,我还是一件背心外面套一件运动衣。
   下午打个电话给父亲,父亲在电话那头说他挺好,别惦记,让我好好照顾小玲。我问他穿没穿上那件媳妇在他生日那天买的棉衣,父亲说,放在衣柜里还没穿。我赶紧嘱咐他买了就穿,别省着,父亲急忙答应着。我想,媳妇上个月给父亲买的衬衣一定也在衣柜里放着,父亲这些日子渐渐发胖,现在穿应该瘦了。

共 69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岳母去逝的前前后后,就在病房里和医院外的这条人生甬道上,作者以平缓陈述的口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集现实、亲情、孝道于一体地、浓缩且立体感超强的世景画面。文中以岳母为线,穿插描述了多个健在或者已经离世的老人形象——岳母平凡却值得怀念的形象,仅凭“她歪着头一边把碗里的菜攒成一个丘状的尖,再麻利的用筷子抹一下,然后再吃下去的样子”这一动作的描述即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产生一种读的欲望,因为这样的一个细节的写入,让我们觉得此文一下子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真、很能唤起我们那些比文字更真实的东西和感触;那位长了“鹰隼”一样眼睛的老人和老人离世后医院里儿女们处理后世的场面以及作者的几笔断想,又让我们自然地看到了我们在文字以外常能看到的真实画面,那些关于生死在瞬间让人产生的思索一下子将整个人生变得感伤而肃穆;“人,生不由己,死,难道也不由己?”这样一句高精的概括,彰显了作者在不惑之年后沉淀出来的思想底蕴。健在的父母有着可敬可爱的人生风貌,父亲的衣服每一件都写着他的故事,夕阳晚景里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让老人家来得及穿上我们生怕来不及表达的孝心,像他孝敬爷爷一样地孝敬他,像他一样地在晚来风急的岁月里拥有坦荡无憾的垂钓心情……捧读此文,一种无法将感受更好诠释的尴尬心情油然而生,喜欢作者平静却有力的写作笔调,也更加钦佩作者驾驭文字如此游刃有余的强大气场!期待能读到您更多如此直指人心的文字,问候并深深祝福!【编辑:肖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06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猪儿        2013-09-04 12:01:50
  欣赏美文,问好作者。
無法按自己的理想生活∑可以按自己的內心創作
回复1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09-05 06:50:55
  感谢品读,问好
2 楼        文友:肖潇        2013-09-04 12:03:22
  问候老师!忘了一句最想要表达的感受:强烈要求此文成精!!!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世界,并用文字作衬。
回复2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09-05 06:52:16
  我不是什么老师,和你一样普普通通的,活人一个,呵呵,玩笑。感谢萧兄的点评。
3 楼        文友:辽宁娴雅        2013-09-08 20:44:14
  拜读了作者《那些挥不去的记忆》散文,不由得深感作者的孝心之外,对生活的体察、观察、洞察力之强。欣赏学习了,问候作者秋高气爽,佳作连连。
回复3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09-09 07:38:58
  都是些过去的往事,记忆中的我希望能记下来,等我老了,回头看看多好啊
4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3-10-21 10:13:37
  看到您也是编辑,所以一定能体会到编辑的辛苦,一般编辑很少有时间去看除了编辑的文章之外的文字,所以,您的文章我也是顺着您的指引才看到,还请谅解。
   文章看过之后,可以体会到您写文章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汹涌澎湃,而您又是如何在压抑控制,而只是让事情更加清晰流畅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让素白的文字,来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来诱导大家如何唤起自己的那一份类似的情感,让大家在徐徐地回味中,逐渐读懂您写这篇文章的真情实感,良苦用心。
   这是大家所为,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还真是望尘莫及,不过也定会用心学习,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去体会这种手法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收获。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欢迎在之后的学习中,大家继续这样互通有无,快乐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10-21 13:37:52
  诱导两个字太刺人眼睛了,就凭这点来说,你还是不甘心的,如果你用“渐循渐进让读者深入”来比喻,我会给你加分。你给我的飞笺我看了,我一一接受。
   我之所以看那些“伟大的”社团加精文字,就是想私下学习些东西,呵呵呵。
   就像我在所谓什么之星里的简介里说的——所写大多俗气,不过接地气而已。
   我敬告文友:天还是那个天,不过你太渺小而已,其中也有我。
   你看到的就是这个坛子,别的呢,有些小的可怜的论坛,文学版块反而更精彩。
回复4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10-21 14:26:54
  看到您也是编辑,所以一定能体会到编辑的辛苦,一般编辑很少有时间去看除了编辑的文章之外的文字,所以,您的文章我也是顺着您的指引才看到,还请谅解。
   文章看过之后,可以体会到您写文章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汹涌澎湃,而您又是如何在压抑控制,而只是让事情更加清晰流畅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让素白的文字,来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来诱导大家如何唤起自己的那一份类似的情感,让大家在徐徐地回味中,逐渐读懂您写这篇文章的真情实感,良苦用心。
   这是大家所为,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还真是望尘莫及,不过也定会用心学习,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去体会这种手法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收获。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欢迎在之后的学习中,大家继续这样互通有无,快乐分享!
   我这这把这段话简洁成如下这样
  
  
   看到您也是编辑,一定能体会到编辑的辛苦,社团编辑很少有时间去看除了编辑的文章之外的文字,您的文章我也是顺着您的指引才看到,还请谅解(谅解这词太突兀,与语境不搭嘎)
   文章看过之后,可以体会到您写文章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汹涌澎湃)——此处应省略。而您又是如何在压抑控制,(而只是)——此处太罗嗦。(让事情更加)——此处可以省略。清晰流畅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此处去掉。素白的文字,(来)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来诱导)——括号里理解错误。大家如何唤起自己的那的情感,让大家在徐徐地回味中,逐渐读懂(您写)——此处应省略。这篇文章的真情实感,(良苦用心。)——括号里应省略。
   ( 这是大家所为,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还真是望尘莫及,不过也定会用心学习,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去体会这种手法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收获。)——此段属于无用,该删去。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欢迎在(我)——缺主语。之后的学习中,大家(继续这样)——跟前段文字思想不同。
   互通有无,快乐分享!
   我把这段文字重新整理一下:
   看到您也是编辑,一定能体会到编辑的辛苦,社团编辑很少有时间去看除了编辑的文章之外的文字,您的文章我也是顺着您的指引才看到。文章看过之后,可以体会到您写文章时的心情,而您又是如何在压抑控制,从而清晰流畅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素白的文字,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大家如何唤起自己的那的情感,让大家在徐徐地回味中,逐渐读懂这篇文章的真情实感。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欢迎在我之后的学习中,大家互通有无,快乐分享!
5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3-10-24 10:31:15
  怎么说呢?那些挥不去的记忆,还有那些在记忆的缝隙里让人间歇的感悟。记忆里有故事,记忆里也有一些所不能苟同的东西,平缓的叙述中不难读出几分讽刺的意味,可谓是情感足够饱满。
指间年华
回复5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10-27 17:59:43
  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3-10-24 10:35:23
  可能你是男性,我是女性,所以我写的时候喜欢掺杂抒情的东西多些,而我的抒情比较外露,你的更为内敛,所以我想标题是为纪念岳母而作,那就再煸情些更精彩,呵呵呵......
指间年华
回复6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10-27 18:00:50
  副标题正如你说的
7 楼        文友:叶雨        2014-05-27 22:31:51
  作者文笔细腻,文风流畅,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加以描述,增加了文章的色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习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7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4-05-28 06:59:14
  社长夸奖了,现在好像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也许是太懒散,也许是太追求所谓的风格,我想这篇大概是我写的最轻松的,或者最真的文字了吧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