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守护宁静

精品 守护宁静


作者:水煮台灯 布衣,26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5发表时间:2013-09-05 20:06:51


   宁静是一种伟大的孕育。
   真正的宁静不应该是环境的安谧,也非地域的宁寂,更不是夜静更深的悄无声响,而是将身心放置在一个不受喧嚣干扰的地方,无论周围多么嘈杂,让思绪和心态被恬适包裹,从中派生出超然的境界和悟觉……
   在一些讲究的地方,常可见“宁静致远”的字画,这话原本是诸葛亮教育儿子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诸葛瞻却辜负了老爷子的良苦用心,一辈子也没仔细想想“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的深奥道理,只是“磨鞍习戟、驰骋疆场”,最终糊里糊涂地死在乱战之中。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虽尊崇爷爷的教诲,却没领悟其中的真谛,他特别注重“俭以养德”,从不铺张奢侈、胡乱花钱,甚至要计算出自己每天吃几粒盐……可叹以“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精髓的“宁静致远”被他曲解成了小农意识。
   话及宁静,容易让人想起“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中国道教,古时的道士们讲究避世遁隐,栖身山林,啸傲空谷,担风袖月,琴棋自娱,不问人间烟火,可谓是“宁静”至极了。但稍稍对他们的行为做一下探源,就能见我们对古代道人“宁静”的认识误区。
   道教祖师老子,毕生倾心炼丹制药,寻觅长生不死之术,当时“炼”的意义不是冶炼、熔化,而是将自然界中能烧出灰、磨成粉、研成沫、捣出汁的物质统统找来,不分类别、属性掺合到一起烧、煮、蒸、炼……据说老子主持的“丹房”鼎盛时期有三千多人,酷似如今一个大型企业,每天烟雾蒸腾,人声鼎沸,车马喧嚣,大量纷繁复杂的事物需要去管理、裁决、认定,哪还有身心的宁静可言!
   “盐水兑白糖”式的“炼”法却也出了些成就,金、银、铜、汞、硫磺等物质都出自那个时代。后来,炼着炼着竟“炼”出了火药,不知怎么流传到了民间,再后来又不知怎么让外国人学去制成了炸弹,装进坚船利炮轰击我们的郡卫城郭……如果要追究连带责任,当时炼丹的道士大概也不能尽脱干系……
   战国时代,道学高师鬼谷子调教出四个学生:苏秦、张仪、庞绢、孙膑。这四个人将战国的政坛搅得天昏地暗,他们设纵连横、狡黠诡谋、分合离散、你死我活,可以说没有这四个人,就没有战国的刀光剑影、杀伐撕拼、血流成河……
   不久,道家又出了个刺杀秦始皇未遂的张良,他逃难江湖被刘邦收留,便纵展诡谋、费尽心机与项羽对峙,几乎日日不得宁静。他道貌岸然,尽附高士之风,装神弄鬼地号称自己精通辟谷之术,不料“辟”到半路儿遭吕后强令进食,辟谷术废,自愧无容,旋即亡身!
   古代道士们貌似温柔的“宁静”就象他们的看家本领“八卦掌”,迟绵缓慢,却柔中蕴刚,常可一击致命。为此韩非、姜子牙都责控道士们“包藏祸心,遗害社稷”,他们掌握了权利就诛道灭教,让道教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多度兴衰。
   总体上说,宗教所提倡的“宁静”并不是让人全身心地放松,而是将思路引出人生权利、义务、责任的大限,对爵禄情财,功名富贵视若无物,统统别放在心上,一旦“得道”,拥有了这样的“宁静”,就要不辞辛苦地去点化、明示、启度世间不“宁静”的人,结果是不论僧、道、尼、居,皆“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以出世行事”,如此大规律的循环,虽能将思维从多元的浮华中拉出来,陷入的却是单一固执的喧嚣、消磨意志的折腾……
  
   二
   身心宁静是思维深刻的前提,高瞻远瞩的谋略,力动山河的规划,严谨逻辑的终归,恢弘洒脱的气度无不包容在这安然的心态中。拥有了宁静的境界,成功后能很快进入安然,失败了也能很快进入超然,漠对社会上的种种时尚,超越物外的宁静会繁衍出无欲的深沉,在热热闹闹的群起仿效者中竖起清高的雅量,非凡的谈泊……
   如嫌这话过于书卷气,那么去散步吧,散步无须姿势,不用携带什么,只需一边走,一边目随前拓后缩的脚步将感觉移动成一条道路:可以尽览景象,也可以成为景象的一部分,可以释放身心中的浑浊,也可以整理零乱的思绪,可以将自己当成主体也可以当作为客体,吸纳和放逐心境中的是是非非……
   不愿意再走下去,可以独坐黄昏,观落霞孤雁,赏月华如水,看斜阳芳草、闻蛙语泉鸣、听渔舟唱晚……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达·芬奇,“蒙娜丽莎”恬适宁静的微笑倾倒了世人,但创作这幅作品时,他的灵魂一定经历了漫长的、不宁静的“散步”,当构思依偎着宁静坐下来的时候,油彩便开始在画布上渲染,卓越的微笑就渐渐显露出来……
   垂青万古的宁静明似清风、皎如朗月,从容不着骄矜,高洁拒染狂傲,淡泊犹存济世,纵然形势迫临千钧,生命已近存亡……
   宁静是血凝鬓眉,背负刑绳,仍抖甲扬靴昂首踏上风波亭,从容的心绪依然安想收复疆域,报国雪耻的激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宁静是拖镣长街,壮志不泯,不恐先死而忧后生,眉宇间安详的眼神仰望长天:“……我自横刀朝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宁静是血战梅岭,被困孤山,面对重重敌兵安然不惊,抖抖军衣,掸掸军帽,掏出笔记本慢慢翻开,眼望飞霞暮日,从容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莘莘学子、黎民百姓以从容的大气去践行宁静的高尚。
   如果说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有浮躁、喧哗、功利的充斥,宁静的思绪、心境的升华、世俗的超越已经是被湮没的、不合适宜的传统精神;要求人人皆安贫乐道、有志于学、防微杜渐有悖于现实,那么,就不必需要人人都成为圣贤,人人都达到至极高尚,只需自繁华中取静,于闹市中独立,在喧嚣中慎思,在纷繁复杂中为心灵营建一隅安详宁谧,便可塀弃浮华,培养出行德重善的君子风范、士人品格!
   当然,许多现代中国人会找到许多另类的理由反驳“宁静”,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理想、难以改变自身命运。
   我们听一个来自法国的故事:
   在巴黎,有个可以讲几种语言的说书人,有一次他与一个中国老板共进晚餐。老板说:“凭你的能力,走街串巷说书太屈才了,我介绍你到中国做专业法语教师吧,可以有正当的职业还能赚很多钱。”
   说书人听了却淡淡地说:“先生,我的才能发挥得很好,专业就是为老百姓说书,难道只有在国外工作才是正当职业吗?”
   后来老板对法国员工发感慨:“看他是个穷说书的,我才想帮他找一条出路,是他却不领情,看来还是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来到西方,赤手空拳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体面事业,进入了富人行列……”
   法国人对他的说法瞪大惊奇的眼睛,本来他们就有点从心里可怜这位老板,他的妻子和10岁的孩子都还留在中国,他独自漂泊异乡,历尽艰辛,已经四年没有见到家人了,法国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付出如此沉重、残酷的代价来换取出人头地。
   许多中国人对成功、失败、快乐、悲哀有比较概念化的一统模式,说得重一些就是活着为了争口气,是为了体面、为了有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本。于是,攀比、从众、追随永远在心头喧嚣,直到自己已无法再身体力行,仍然不能让心态宁静下来,有了机会就讲:我当年如何如何……
   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强调的是兴趣和愉快,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靠与别人的比较来证实的,更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和回报,淡泊宁静的人生对他们说是一种享受,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余秋雨先生讲过一件有关马寅初老人的事情:他能活到一百多岁的健身秘诀,是每天用冷水和热水更替的沐浴。50年代他著名的人口学理论受到严厉批判,并因此被撤消了大学校长的职务。他的儿子将这坏消息告诉他时,他正在洗澡,听后只是“噢”了一声,再没说第二句话。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冤案彻底平反,当时他年已百岁,他也是高龄的儿子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时,他又在洗澡,听了之后仍然是“噢”了一声,不再说什么。横跨数十年的两声应答,道出了品格的高尚,道出了大宁静的胸怀,道出了为人的境界、学子的本分。
   能认识、拥有、守护住宁静是一种功夫,功夫的圆满须经岁月的磨砺,汲取、弃留纷繁复杂思想的过程;须有行为狂放不羁、明辨是非曲直的阶段,哪怕穿肠毒药也一并吞下去,哪怕天大的阻碍艰难也一并藐视它。
  
   三
   “谁也无法保证在人生之路上永远保持宁静的心态,世事的拥塞让我难以看清别人,有时甚至难以看清自己。舞台宽宏,怎么就没有我的角色?社会博大,怎么就没有我的岗位?逃不了的琐事,避不掉的烦扰,生如逆旅、世无净土,心灵深处始终得不到终极的关怀和满足,所谓的宁静,不过是孤独、悲哀、无奈的代名词……”
   是的,明辨这样的问题不能讲空洞的道理,幼儿园式的说教对我们起不到实质作用。那就来听一个故事:
   在山中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屋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便从容进屋,见小偷哆哆嗦嗦地躲在门后,就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平静地说:“山里的夜晚太冷,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回去不能冻坏了啊!”
   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背影,老禅师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的前程。”
   谁知不一会儿,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山中飘起鹅毛大雪。
   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睁开眼,发现小偷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那件大衣跪在床前,见禅师醒来,他说道:“感谢禅师的恩德,我才没有冻死,如果不送回衣服,我这一辈子都会不安的,我再也不会去偷东西了。”
   老禅师听完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你一轮明月了!”
   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时,都在赞誉老禅师的宽容、慈善,我却觉得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他给予了小偷心灵上的宁静:被渴求富裕的欲望所鼓躁,让他走上了邪路,当鼓躁被宽容和慈爱所震撼时,欲望的磐石就被击裂成碎块,碎块可以在脑海中飞舞撞击,可以在心地中掷落有声,但碎块终归是在撞击中越来越小,极难再拼合成磐石。碎块无休止地碎下去,就是沙漠,一个人贪婪的欲望变得象沙漠一样宁静,达到的定是高尚的境界!
   如此说来,困惑在孤独、悲哀、无奈的“宁静”中,实质上是被欲望、渴求所鼓躁,被世上的大潮流、大热闹、大时尚所吸引,是在得到与放弃之间乱了方寸,是将“宁静”亵渎成了一团理不清头绪的乱线。
   可以举例牛顿,这位以发现“三大定律”闻名于世的智者,在对物理学研究如日中天时,却突然放弃,将兴趣转向了神学。人们对他报以惋惜甚至提出指责时,他说:“并不是我意志不坚强,而是我发现世界的构造实在是太复杂了,研究得越深入越感到没有结果,它几乎让我一分钟也得不到宁静……”
   这不能不说是精致的放弃,他从学术的喧嚣中,看到了神学的超然宁静,悟觉出世事实质就是一场无谓的纷争,能安顿自己身心的地方太无懈可击了:生存是一种恬宁,寂寞是一种超脱,甚至连痛苦都是一种完美,生死都缔造着一种和谐,这与学术界无休止的争执无疑是巨大的反差。
   在非洲被尊崇为“圣人”的史怀哲,原本是法国人,他精通音乐、哲学、神学等。后来,他越来越深刻感觉到,自己拥有的知识无法亲手给人以实质性的帮助,这思绪在他脑海中日夜缠绕,心情一直无法平静……终于,他向所有的亲朋好友宣布:放弃过去的一切,开始学医,学成后到非洲为黑人治病。
   他整整攻读七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三次出入非洲行医,挽救了成千上万黑人的生命,将后半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那片缺医少药的土地。他虽然身体吃尽千辛万苦,心灵却获得了巨大的宁静,从他的遗著《史怀哲日记》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心绪宁静为他带来的热情、智慧和勇气,所迸发出的生命光彩。
   史怀哲去世时,非洲的土著黑人哭得死去活来,至诚至深的感人场面无不闪耀着善良、宁静打造出的崇高伟大。
   当然,人类文明进步过程,永远都在束缚——解脱——再束缚——再解脱的大规律中循环,各人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自身固有的缺陷,智慧发达程度的不均等自然条件,都阻碍着对某种处世哲学的准确把握。从人性的本源讲,无论进入何种境界,都未必是终极的解脱、完美的宁静,尤其象牛顿、史怀哲这样拥有大智慧的人。
   人类所有的生存状态都可以在思维方式中找到源头,思维每前进一步,境界就更完美一步,无论结果是找到了永恒、找到了坦然、找到了解脱,都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显现出多彩的斑斓,而斑斓中最耀眼的部分是最值得我们去守护的,那就是——宁静!<本文选自待出书稿《热乳红唇》>
  

共 4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宁静致远,这句古代的格言,今天传播得很广、很远,但是如何理解宁静致远,如何践行宁静致远;宁静致远在人们的休养中有哪些要素?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交往中有什么意义?这些,恐怕系统地思考不多。作者从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中给出了答案。宁静致远,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大道行。一时一事做到容易,一辈子做到,如马寅初先生那样,很难。读着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全面理理的机会和借鉴的理念,值得拜读。【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06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9-05 20:21:21
  修养是大道理,一切在行动都在其中。欣赏。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