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品新版《三国》 话用人之道

精品 品新版《三国》 话用人之道 ——新版《三国》电视剧观后感


作者:腊狗进山 秀才,161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33发表时间:2013-09-12 14:08:09

东汉末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群雄四起,硝烟弥漫,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一统江山,谁主沉浮?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地盘割据战争。与其说是地盘之战,不如说是人才之争,这就是《三国》百看不厌、令人传颂的魅力所在。我以为新版《三国》电视剧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它不同于旧版《三国》电视剧而重点刻画了各国主公的用人特点和各路英雄的鲜明个性。
   如果将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比喻为三个不同企业的董事长,那么司马懿、诸葛亮、周瑜就分别是三家企业的CEO。透过上述三位老板与三位职业经理人结成的合作关系和调兵遣将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三家“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但在用人理念和用人实践中各有得失。
   一、魏国“唯才是举”、“疑人用人”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因为曹操深知创业之时人才更加重要,所以用人强调“唯才是举”,他多次发布《求贤令》招贤纳士,最大限度地拥有人才,为“我”所用。即是当一个人的德和才有失兼备,曹操首先看重的是才,而不是德。因此,在三国中,曹操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他手下有张辽、张合、徐晃、乐进、于禁五员大将,前三位从敌营中争取,众多的人才是曹操他先后战胜袁术、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失败之处:因为曹操重才轻德,难免招纳一些见利忘义、不忠不敬之人,例如:有奶便是娘的吕布,还有举旗倒戈的马腾、马超等;加之曹操生性狡诈、多疑,具有“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负我”的人生观,使手下一批人才,包话他的接班人曹丕都没有安全感,藏有戒心,种下谋反的祸根,正所谓“人在曹营心在汉”。例如:他明知司马懿是当时难得的唯一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帅才,但总是对司马时而用之又冷落,这种用用疑疑司马的方式一直沿袭到曹丕继位又传位,尽管司马屡立战功,也难以掌管真正的军权帅印,迫使司马家族留有一手,最终窃取曹氏天下。正因为曹操生性多疑,也容易犯“用人不疑”的错误,例如:他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一反常态地出现了“用人不疑”的轻率做法,不听程昱等谋臣的意见,误判黄盖苦肉计诈降的动机,导致赤壁之战惨败。
   二、蜀国“以人为本”和“义气用人”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刘备是一个重感情、重义气的主公,针对不同的人才,所采用的情义方法不同。例如:桃园三结义,以一个“义”字得关羽、张飞两员大将;隆中三顾茅庐,以一个“诚”字得诸葛亮这名百年难遇的帅才;“长坂坡摔阿斗”、“白帝城托孤”,以一个“情”字,先后感动赵子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进入东吴和西蜀,不计前嫌以一个“宽”字,笼络了庞统、黄忠、黄权一批名将。正因为刘备这种情义用人理念,以心换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就了与魏国、吴国抗衡的基业。
   (二)失败之处:刘备过分地义气用人和感情用事,也是他终身没有光复汉室的主要原因。例如:当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遇难,接连张飞被属下所害之时,刘备痛失结拜兄弟,沉浸于手足之情不能自拔,一心只想报仇雪恨,听不进诸葛亮的忠告之言,一意孤行亲率三十万精卫讨伐东吴,酿成“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惨剧。由于刘备感情用事,习惯用老将、旧部,无意中耽误了对新人的培养,加之继位者阿斗不才,后继无人,每缝征战总是老将挂帅,最后形成“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人才匮乏局面。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情商顶级的心理学家,因顾主公刘备义气用人、感情用事的面子,不可避免地在调兵遣将过程中留下了感情用事的烙印。例如:诸葛亮在华容道的军事用人安排上,就犯了感情用人的错误,也就是“知人放任”或者说“知人错任”的错误。诸葛亮对关羽重“情”、重“诺”的性格以及与曹操的恩怨纠葛十分清楚,明知关羽最有可能在华容道上放曹操一马,仍然碍不过情面,没有超越情感,不能理智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放任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最终导致曹操华容道向关羽哭情获放。也可以说刘备的结义兄弟之情、诸葛亮的兄长朋友之情、关羽的知恩图报之情共同促成了曹操华容道化险为夷。虽然成就了关羽“武圣”的历史地位和“义”的化身,但是给刘备光复汉室大业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派张飞或赵子龙守华容道,三国历史或许将要改写。
   本来关羽在守华容道之前,就问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当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归来,诸葛亮坚持要将关羽斩首以正军法之时,张飞横加干预,刘备虽然口口声声支持诸葛亮正军法,却行动上欲举剑自刎,以“长兄当先死”为难诸葛亮,哪有主公陪葬的道理呢?自然,诸葛亮放弃了杀关羽的念头。从刘备以“先死”救关羽和诸葛亮顺水推舟的举动,可以看出蜀国义气用人、感情用事的风气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正是因为刘备、诸葛亮对关羽的放任和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最终败走麦城,辉煌一生却悲剧谢幕。
   三、吴国“知人善任”和“大胆放权”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三大特点:
   1、慧眼识才,不搞论资排辈。例如:孙权在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管吴国兵马时,周瑜才34岁,当时就遭到曾经跟孙权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的才将程普的反对,但孙权重用周瑜的决定毫不动摇。又如鲁肃年轻时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投奔孙权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前朝老臣张昭就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深知鲁肃之才,却仍然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做了都督。又如刚出道的陆逊,原来也是一个无名之辈,当孙权发现陆的才能时,力排众异,立即委以重任,成为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火烧连营七百里”夷陵之战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一举大伤刘备元气。
   2、重视育才,不断培养下属。东吴名将吕蒙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丧父,没有文化,但他作战十分英勇,在征讨黄祖一战中,吕蒙一马当先,不仅斩了黄祖的都督陈就,而且生俘了黄祖,因他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立即提拔他为横野中朗将,派他驻扎陆口,独挡一面对付关羽,期间孙权常劝他多读点书,此后,吕蒙就抓紧行军作战的空隙时间博览群书,果然大有长进。
   3、充分信才,不被亲缘所困。例如: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字:子瑜)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却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见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孙权的用人得当,当年曹操兵发濡须口时,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三国时期能得到曹操如此称赞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又如在夷陵大战之前,陆逊明知孙权即将亲临军营视察,为振军威,不奏先斩了孙权那个违反军纪、知错不改、且骄横跋扈的内弟傅骏。出乎意料的是,孙权来到阵前,不仅没有责备陆逊,反而赏重金银三大箱,当众焚毁一大箱众臣力劝孙权罢免陆逊大都督之职的谏书,以示对陆逊的信任,从此,陆逊哪有不为孙权和吴国肝脑涂地的道理?
   (二)失败之处:
   吴国统治集团用人的失误,是伴随着孙权年事渐高而增加,孙权关于皇位继承,以及在位大臣是否可靠的顾虑,日愈纠结在他的脑海中。因而,孙权驾驭群臣的手法与用人的态度也逐渐失去原有的闪光点,“任才尚计”的孙权最后变成了“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孙权。孙权后期及身后的吴国终于坠落为派别斗争剧烈和政治黑暗残暴的王朝。
   综上所述,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各有千秋,相对来说,吴国主公孙权的用人失误,明显少于魏国曹操和蜀国刘备。虽然那已成为远离我们的历史,但是对于今天我们的任何一个组织或组织的当家人,仍不失为是一面镜子。

共 30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的解读是深刻的,把曹操、刘备、孙权在用人上的不同特点揭示得清清楚楚,给我们一个启迪,善用人才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怎么用。同时,文章也揭示出了这三人在用人上的失误之处,这让我们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思考,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一篇很有价值和启迪意义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2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3-09-12 14:19:56
  编辑辛苦,谢谢您给出按语。
还童心本真,续文学旧梦,不计名利得失,只求一吐为快。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9-12 22:07:18
  文章分析紧扣历史,有理有据,对今人很有借鉴意义。
语文教师
3 楼        文友:平凡文刀        2013-10-21 20:15:40
  文章就三国用人之道侃侃而谈,逻辑严密,如提线木偶收放自如。欣赏。
我是个喜欢文字而没有文凭的农民工,我喜欢民工码砖一样码字,在江山这个文字乐园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回复3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3-10-22 21:34:34
  谢谢同行朋友的美言。农民工是伟大的,没有农民工,哪有城市居民的今天。祝朋友为农民呐喊、为农民歌唱、为农民争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