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文化入商(外二篇 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文化入商(外二篇 随笔)


作者:周虎子 秀才,103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6发表时间:2013-09-13 00:01:27

文化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不是仅拾已经圈定的正宗国粹,也不是指时尚的前卫的新潮思维。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文化则有些角色的模糊。是继续传承定型的精华,还是将文化更多的入商,是事业还是产业?一方面有人强调要弘扬优秀的遗产,呼吁国学;另一方面抓紧时间从事快餐文化和商业文化,以取经济的利益,比如办报纸的取掉了文艺副刊的篇幅,改文为娱,据说是为增添趣味性;有的调整了定位,比如往“俗”的路上大步迈进,据说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接受。总之将文化入商,有时不叫好却卖座。纯粹的阳春白雪虽叫好却不卖座,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孤寂而艰难的存活着。
   许多方面都在努力将文化入商,于是出现了新的行业,比如广告业、网络业、电视剧业等。文化入商从根本上讲也许会促使文化的出新。因为有了经济的支撑,文化事业才会更好的发展,也才能有新的花样和形式出现。文化入商造就了大量职业化的文化商人。这些人为了利而以文化为媒介,将文化市场搅热,也将文化向更多的人推销。
   传统的文化人习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视钱财为俗物。事实上由于文化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呆着,未能与钱进行广泛合作,也就仅供陶冶个情操附庸个风雅而已。当然也积淀了大量拔尖的精品,但也仅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气质而已,没有对社会的大踏步前进起到多少作用。文化入商,表面看来是为了利禄,但这种入俗,也能检验出文化在现实中的可有或者可无、虚软或者硬实,也能发现社会对文化的真正的市场需求,又能大浪淘沙般促进有生命的文化新事物,抛舍那些陈旧无为的东西,这对文化也是一种洗练。
   过去我们总以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好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是很大的,再高雅的文化都要与支撑它的经济相协调适用。诗歌是高雅的,但没有读者市场的支持,也只有孤芳自赏了。电视剧几十集虽也是人为捏造的,但多少人眼球青睐,真是皆大欢喜。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是适者生存,在文化商人的策划、投资、运作中,文化已在商时代里风光了。也许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将不断闪亮登场,给人们带来新鲜和乐趣。这么说文化入商成为产业是时代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了。
   当下有一种现象,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保护和旅游;一提文化建设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大搞娱乐城和主题广场。这样虽然还和文化沾边,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或多或少被冲淡了,文化的根本特性被有意无意忽视了。许多现象说明,“文化”已成“文娱”,甚至急功近利了。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在这“文化”与“文娱”中摇摆不定。有些节目或直接为商品叫卖,或受商家支配变相宣传,或迎合世俗风潮纯粹娱乐,或紧跟那些出了风头赚了票子的各类大赛。我认为久之,则使得广播电视很难成为文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最多成为文化遗产的看门人和文化产业的从业者。这绝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主题。
   广播电视节目如何影响当代,流芳后世,唤起愉悦,塑造情怀,既产生经济效益,又创造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广播电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文化创造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而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紧盯金钱。
   当然,文化当下有了“事业”与“产业”之分,似乎事业强调社会效益,其实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实现的,仍然是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如果一味追求流行性与时尚性,追求瞬时的愉悦和轰动效应,不在乎有无文化积累的价值,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失,“淡化政治”,“躲避崇高”,则不仅是文化的失值,也是文明的失落。
  
  
   【七夕想起《长恨歌》】
  
   又是一年的“七夕”,人们又歌颂起爱情来。我忽然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传奇,当下创意成大型实景歌舞剧在骊山脚下演绎着,还是那么令人回肠荡气。才子佳人,珠联璧合。文化学者商子雍先生喟叹,这两个杰出的艺术家,倒还真的是人们心目中的男欢女爱的绝配,也因此后来的“马嵬坡事件”才使得不明真相的人们为之落泪。
   也许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合还真是达到了灵与肉高度和谐的境界。但事实上李隆基夺了儿妻,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悖的乱伦行为,值得传扬吗?这期间李隆基还玩了权术,为了掩人耳目,先是安排杨玉环当道士过渡后才纳为自己的妃子的。我不知道这是权色交易,还是权力腐败。当然这段历史被娱乐一番也可,问题是如何让人都知道这仅是一种调侃。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浪漫主义的文艺作品,是看到了“贼吃肉”的场景,其实“贼挨打”却是真实的结局。
   传说中“七夕”夜半时分牛郎织女的幽会,没有那么多的龌龊前因,倒是单纯得让人觉得美好与幸福。围绕“七夕”当下已不再单纯了,商界借题搞促销,媒体借机办活动。婚介也许最忙了,因为把自己定位成鹊桥了。都是奔着一个热闹背后的利益,“七夕”这个简单的男女爱情节日,如今已不再简单了。“七夕”是一个概念股,炒家各有不同技巧与各自期望,这也是另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忽然想到白居易是否是李隆基聘的“枪手”,也许得了不少润笔钱呢!有这嫌疑。
  
  
   【从“乾州锅盔”到“大唐秦饼”】
  
   故乡乾州,素以锅盔闻名。我们都是吃着锅盔长大的,于是在外地看到了乾县锅盔便想起了家乡,虽然这许多年一直未出三秦大地,自然也就对锅盔食之又食了,近来与友人闲聊,方知乾县锅盔历史悠久,是唐朝的秦人所创,相传是兴建乾陵时因成千上万的匠人,军卒饮食不能按时保障,影响了重点工程进度,情急中有人将面团塞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烧烤,烙成了香酥可口的饼。这种饼边薄心厚,表面微鼓,季味异常,吃了耐饥,又久存不馊。此烙饼之办法在工地上推而广之,因饼形似锅,又在头盔中烤烙,故名“锅盔”此乃秦饼也,并沿传至今。秦地沃土,关中旱涝保收。以出产小麦为主,再加上秦人的不断创新,这“乾县锅盔”也种类花样繁多,一般有油锅盔、调料锅盔和普通锅盔三类。当下的乾州,仅调料锅盔就有椒盐的、葱香的、五香的、椒叶的、咸甜的、夹酥等品种。在关中地面,锅盔是大众的主食之一,可以这么说,自大唐创制了“锅盔”这种秦人之饼,我们已食用多少代人了。我们的锅盔是有来历的,也是有特点的,“锅盔像锅盖”就是说我们乾州这个“大唐秦饼”的。
   在岁月的长河中,秦人在饮食方面也是引百家之长,不断在创新着秦饼的用料和制作工艺。与乾州相邻的礼泉县,我想也当是“大唐秦饼”的承继者,在山下李世民陵方圆数里,也食着锅盔唱着秦腔的。如今礼泉有“心特软”为这秦饼的事业上倾注了心血,已影响和发展起三十多家烘焙企业,已经拉动了一方经济建设。秦人做秦饼,在市场上堪与广式饼、粤式饼比拼。近日参观了“心特软”,规模化令人感叹,这是振兴秦饼的骨干企业。
   作为大唐秦饼,已经是一种创新的传承。采用了陕西的地域特色原料,应用了现代化的制作工艺,更多的是挖掘深厚的大唐文化底蕴。将大唐盛世的包容与大气概念用于产品的设计、制作、包装,文化内含赋予了秦饼新的韵味。这个味道是大唐的气息,品味的是那种旷达与豪放,品尝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造化出一个走向世界的大唐心态。这种愈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承继的、与时创新的“大唐秦饼”,才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心特软”公司研发的“大唐秦饼”正是这个感觉。大唐西市当年的餐馆中,主食也以饼类居多。蒸饼、烤饼、馅饼、环饼等,有文载“唐御膳以红绫饼为重”,还有那“时行胡饼,俗家皆然”。秦饼的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值得秦人发扬光大。“心特软”公司已为振兴秦饼带了头,可喜可贺。

共 31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化入商》谈的是传统文化与经济规律,如何解决纯粹的阳春白雪虽叫好却不卖座的困惑,文化与经济联姻,一个搭台,一个唱戏,珠联璧合,是大势所趋,非常可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也是一个文化产品,体现了新形势下文化的魅力。“大唐秦饼”则讲的是饮食文化,可见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13-09-13 19:35:29
  真诚感谢赐稿人生家园社团!对于您的支持,家园人心存感激,谢谢了!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春暖花开》和诗集《守望家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