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童年记忆之截蜂(散文)

精品 【酒家】童年记忆之截蜂(散文)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34发表时间:2013-09-18 15:03:45

【酒家】童年记忆之截蜂(散文) 中午放学回到家,刚端起饭碗,我家的土沟对面土崖半腰的“老干部”家的人,从满沟杏花与杨柳嫩芽的缝隙中喊过话来:蜂儿要“分”了——,搁下碗后——,赶快到河沟下——,截蜂——。
   蜂要“分”,是橙色警报,必须紧急出动将蜂群截住,否则,闹分裂独立的新蜂王会率领它的部下,顺着沟沟岔岔远走高飞,落户于山野的某个角落,一窝蜂就没了。
   蜂是四五户人家伙养的,我家是其中一户。蜂种是老品种的土蜂,比起后来经常见到的养在木箱里可以用车拉着天南海北放养的“洋蜂”,个头小了点,颜色深了点,性情却暴躁了点。一受惊,轰一声飞起一大片,在蜂窝上空和院子里来往穿梭,保不齐就会给谁一下子。蜂蛰了人,就活不成了,它们在将毒刺留在人体上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脏器拔出,于不久后死掉。可当它们一旦遭到恶意骚扰、挑衅,恼了性子,依然会拼死向前,颇有战士前仆后继的风骨。好在被蜂蛰了也不要紧的,拔了带一小块白色肉囊的黑色蜂刺,用揉烂的青蒿擦几遍,一两天就消肿了。可如果遭到大群蜜蜂的攻击,会是什么结果就很难说了。我被蜂蛰过一次,那是因为我吃了蒜的气味刺激了它们。被蛰的部位是外眼角,眼睛肿成了一条缝。不过觉得还很拽,有人问这是咋了,骄傲地回一声,叫蜂给蛰了!
   养蜂自然是为了得蜂蜜,还有副产品的蜡。土蜂的蜂蜜产量没有洋蜂多,可品质却是蜂蜜里的极品,精致,纯粹,特别下火。割蜜、酿蜜后,奶奶把蜂蜜装在一只有盖子的黑色陶瓷罐里,娇贵地放起来,说留着当个“冷热话”。经常有害眼、风火牙疼的邻居端着一只碗来,挖走几调羹蜂蜜,放下三毛两毛的“利身钱”。白拿是不行的,这是规矩,否则,蜂就不旺了。话就是这样说的。
   据说洋蜂是从国外引进的,可能也被西化,可以新、老几个蜂王同处一室,共同料理蜂群事务。土蜂就不行了,它们性情乖戾,喜欢独立,顽固地保留着中国式“天无二日”的皇帝传统,一窝蜂里只能由一个蜂王主政。所以新一代蜂王一出生,就得率领同一茬出生的新蜂“分”出去,另立王国。新、老蜂王是母女关系,即便这样还是不行,这是土蜂这种蜂的天性,是它们的政治。爷爷还对我说过,一窝蜂里,一旦有了两只蜂王,就会杀得天昏地暗,要么母死,要么女亡,非杀死一个才罢休。可一窝蜂里一旦没有了蜂王,这窝蜂就毁了。没有了蜂王的蜂群,会一动不动爬在蜂窝里,不外出采蜜,不吃不喝,最后全部死掉。即使把它们移送到另一窝蜂里,还会准确无误地飞回来,在郁郁寡欢中集体自杀,为蜂王殉葬。我想,这是蜂的道义,蜂的宗教。
   此前见过一次蜂王。我是个喜欢猎奇的孩子,大伯要去看蜂,我非跟了去,当时刚跟父亲从晋中返回,还在家里受着宠,大伯很乐意带我到“老干部”家看养在他家那窝蜂的蜂情。
   土蜂的窝用二斗缸做成,缸底凿出七八个圆圆的窟窿,缸底朝外搁置在一个高台之上,用砖石垒成一个神龛般的小屋,给蜂窝遮风挡雨。蜂窝进出口,忙忙碌碌的蜜蜂飞进飞出,飞出去的轻灵便捷,日儿的一声划一道黑线就没了踪影;飞来的因后腿上携带的两大块黄黄的蜜粉,显得很笨重,像载满炸弹负重起飞的轰炸机,摇摇晃晃很吃力地飞来,一头扑在蜂巢进出口,从一个窟窿爬进去,再出来飞走时,又变得轻灵异常。
   大伯和“老干部”是打开蜂窝的后盖看蜂的。里边密密麻麻的蜜蜂见有人来看,立刻骚动起来,在蜂窝里快速爬动,有好多蜂腾空而起,嗡嗡嗡围着我们转。但终于没有对我们实施攻击。大概它们知道,这是主人前来视察。就是这次,我看见蜂王从闹嚷嚷蠕动的蜂群里钻了出来。它的个头有普通蜜蜂的一倍半大,主要是肚子的部分特别长,显得丰满、壮硕,很有威仪。但它的翅膀很短,根本没有飞翔能力。早听爷爷说过,蜂“分”时,是蜂王唯一离开蜂窝的时候,靠众多的蜜蜂抬着它在空中飞行。可惜,我对蜂王只是惊鸿一瞥,还没看得很清楚,它三下两下就钻进群蜂下边不见了。也许正是不轻易让人看到,蜂王才显得高贵而神秘。我还在蜂窝里看见几只身体大于普通蜜蜂、黑黑壮壮的蜂,大伯说那是“和蜜佬”,专给采蜜归来的蜜蜂卸蜜,在窝里“和蜜”。后来我才知道,“和蜜佬”其实是雄蜂。
   我非常惊叹那些普通士兵的蜜蜂,无论个头、颜色、形态,都一模一样,无论你怎么努力,也分不清这一只蜂与那一只蜂有究竟什么区别。而且,它们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也一模一样。对外来的一切入侵者,包括外来的蜂,它们枪口一致对外,群里的蜂,却融洽得和一只蜂一样。它们有外出采蜜的,有在窝中留守的,还有在进出口站岗放哨的,分工高度明确,这种分工好像完全来自于一种自觉。
   大伯、“老干部”还让我看了一个新蜂王的胎,在横竖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六角形蜂巢里,这个蜂巢特别大,也明显高出其他蜂巢一截。然而,并不是每一只新蜂王都有机会生出来,要看养蜂人让不让它们生出来。养蜂人是根据一窝蜂的数量来裁定的,蜂的数量少,蜂群不旺,就会用缝衣针将尚在发育中的新蜂王扎死在蜂胎里。这样,同一茬的新蜂出来后,就会归于老蜂王麾下,使蜂群壮大。蜂群如果很旺,再多就放不下时,就会让新蜂王发育出来,带着与它一同出生的新蜂“分”出去,另立门户,增添一窝新蜂。
   “分”出去的蜂群,如果拦截不及时,或者不得力,就会飞得不知所踪,变成野蜂,或者被遇到它们的人收走。我们几家养的蜂,就是在山野收来的无主的蜂,靠一窝蜂“分”成了几窝。蜂要“分”时,是可以提前预测的,这天的蜂群会骚动不安,在蜂窝口乱纷纷飞进飞出,却不是正常采蜜,并不时有一二十只蜂在高空不同方向快速穿行,大人们说那是为准备迁徙的蜂群探路,养蜂人正是由此判断出蜂群的迁徙方向,组织人等在前面实施拦截。
   刚才“老干部”家的喊话报信,正是要我们去实施这种拦截。慌慌张张扒进饭撂下饭碗后,我一家的大小人都掂着大铁锨小铲子,急急赶往土峡谷中的河沟。养蜂的几户人家都来了人,几十号人几个人一排,前前后后站好了位置。其他方向也放了一些人,防止蜂从另外的路线飞走。大家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
   据以往经验,截蜂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蜂群到来时,用铁锨、铲子或双手向空中扬土,在蜂群必经之路的上空织成一道土尘的网,将蜂群迫降下来,收回到新做的窝里。就在我们紧急站位时,不时有零散的蜂急匆匆从头顶掠过,人们都说这是打前哨的蜂,大群的蜂马上就要来了,现场的气氛越紧张起来。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行动,我很有点激动与紧张,一边弯腰往脚跟前搂抛撒的细土,一边睁大眼睛向“老干部”家的方向望。忽听人们嚷嚷来了来了,急忙抬头看时,一下惊呆了:突然出现在空中的蜂群,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结队飞行,而是成千上万只蜂团成一个直径两三米的黑色球体,在离地十几米高的空中,盘旋着滚动着缓缓向前推进。耳膜里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飞机引擎一样的巨大嗡嗡声,在河沟里造成很大回音。大伙顿时慌乱起来,七手八脚向空中抛撒尘土,空中瞬间腾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土雾,遮蔽得太阳都没了光辉。我像首次上战场的新兵,有点晕头,可狠命扬土的同时,没忘记了观看滚球一样在空中滚动的蜂群,心里快速闪念,那被群蜂抬着走的蜂王,在那团球一样滚动旋转的蜂群里,是像坐了八抬大轿的平稳状态?还是像腾云驾雾般浮上浮下、跌跌撞撞?心里乱想着,见只那个黑色的球在浓浓土雾的阻挡下,由顽强向前推进的势头,变得迟疑起来,而后出现了倒退迹象,高度也开始一点点下降。我当然记得我的使命是扬土,狠命从地下抄起土抛向空中时,听人喊落了落了,再抬头看时,空中那个滚动旋转的黑团不见了。
   蜂群被迫降在河槽石堰一块突出的石头下面。我扔下铁锨跑过去,从围观的人中挤进去看。呈现在面前的是,千万只蜜蜂聚拢粘连在一起,堆积成一个倒挂着的圆锥体。蜜蜂们并不是一动不动死搂死抱着,而是都在快速爬行,里边的钻出来,外边的拱进去,或者在圆锥体的表面行走。我极力想知道蜂王在什么位置,会是在正中心吗?那样会不会被紧紧包裹的蜂群闷死?不过有一点我敢断定,蜂群结成这样的紧密的一个团,向心力、凝聚力就是蜂王。正专心看,听人喊蜂王出来了,果然见圆锥体上闪出了一个漏斗状的洞,蜂王从里边钻出来。是它,还是那个体态丰满壮硕、威仪十足的蜂王。可注定蜂王是一个神秘之物,只露了这么一脸,就急匆匆从蜂群在另一个地方自动闪开的漏斗状的洞钻了进去。这群小精灵,太神奇了,它们是如何知道蜂王要出来、要进去的,那么协调统一地闪开了漏斗状的洞?它们既然不是互相抱着,是靠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互相联系着,把自己悬挂成一个好几斤重的圆锥体?它们就是一群神的孩子,或者说每一只蜂都是一个修炼日久的小神仙,互相之间仅靠意念、意会,就明白了互相之间的心思,很自然就分了工,很自然就知道怎么行动,很自然就会为蜂王、为蜂群的集体去慷慨赴死。我敢断定,它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一致性、忠贞性,远远高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有超出人类的超感应,超能力。
   要收蜂了,大伯把预先带来的筛面箩罩在脸上,后边连着一个布做的筒,护住脑袋、脖子,像穿了太空服,以防备遭到群蜂围攻。然后,手里拿一个做大锅的饸饹、面条饭才用的柳条编制的大笊篱,正面朝下,慢慢放到蜂群圆锥体的旁边,用带了帆布手套的一只手,将蜂群的圆锥体推向笊篱,好像没费多大劲,就将蜂群移了上去。大伯慢慢站起来,两只手平端着笊篱往前走,送往早已准备好的新蜂窝。尽管大伯尽量平稳地迈动脚步,可那挂在笊篱上的蜂群圆锥体,依然一甩一甩地微微摆动。
   不过,我不再担心它们组合的圆锥形会被摆动得解了体,因为它们是有神性的精灵,有神的法力紧紧护卫着它们。
  
  
   (后记:我们几户人家伙养的蜜蜂,最终一起死亡了。它们死于首次村里果园使用背式喷雾器喷洒的农药,蜂们于一夜间大量死亡,蜂窝下落满黄灿灿的蜂的尸体。少量没死的蜂无精打采,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苦捱了几日后,全部为村里的科技进步捐躯、牺牲。)
  
  

共 40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得说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为文认真严肃、措辞笔法老到的文章之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且不说其他,文章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认真、睿智、严肃、厚重与沉思。我说认真,从开始到最后,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一个错标点符号一个错病句。我说睿智,文章观察敏锐仔细,对照现实,措辞成熟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蜂”中,却内含一些话外之音。其他的大家进文品读吧。作者通过从蜂种、蜂群的脾性、行为习惯、感情方式、生活习惯、个体特点、蜂王、截蜂场面等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一个浩瀚的“蜂”的世界。在让我们获得有关蜂的很多知识的同时,从蜂这个小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关于农民对于生活的热情、激情和向往。然而,截蜂的人们又多么像被截的蜂群啊!他们像蜂群一样,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精神。团结、顽强、奋进、具有战斗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一致性、忠贞性,不会被瓦解,有神的法力护卫着他们。但是,他们会不会也被果园使用的背式喷雾器喷洒的农药给杀死,我就不得而知了。推荐阅读!【编辑:needing1981】【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19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needing1981        2013-09-18 15:18:24
  文章对蜂群行为、截蜂、和蜂群脾性、生活习惯,以及其他一些细节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蜂群、个体特性拟人化和社会化的解剖,让人联系到现实中的人们。截蜂场面的描写活灵活现,就像身在其中。文章看似在描写蜂和截蜂,实则意在言外!
个人公众号:哲度末至
2 楼        文友:needing1981        2013-09-18 15:30:11
  一直在想,下一个童年记忆是什么,很期待!
个人公众号:哲度末至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9-18 22:23:43
  非常感谢needing198老师鸟瞰式精准透辟的按语与评语。此稿又有新补充文字,可以撤换进去吗?我的QQ921848424,请加我。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9-18 22:26:08
  酝酿中已经有了,如铁匠铺、火种等,只是能不能形成文字,不敢肯定。即使出来,速度不会快了。
3 楼        文友:刀刀、        2013-09-24 18:03:46
  太行大猴子、、、
我提了单刀, 走了趟雪花掩月 恐怕, 我是你的尸体华衣, 而非婚礼华服。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9-24 20:44:55
  山下小刀子,你好你好,握手了!
4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9-26 13:19:54
  此文认真严肃,以一种科学态度描述了自然、描述着动物,。
   难得的是,此文在保持严肃认真的同时,字里行间还给人一种乐趣,很有吸引力,而不是简单地说教。
   很不错的散文,拜读了。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4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9-27 05:48:45
  谢谢故事中人老师如此评价,写作,本来就是一件认真的事,草率成文,是糟蹋自己。
5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9-26 13:20:28
  编辑按很到位,辛苦兄弟了。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5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9-27 05:51:16
  说的是,编辑老师有水平。常见一些按语,复述故事情节,跳不出来,站不到高度,说不到点上。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