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第一章:怪圈与问答

精品 第一章:怪圈与问答 ——《中国式教育》系列杂文(1)


作者:宋达威 举人,37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19发表时间:2013-09-19 22:28:30

【前言】
   作为一个在现代中国式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人,笔者自身是非常抗拒这种教育模式的。当然也只能是在心理上抗拒,在现实中是反抗不得的。
   人到中年,经常会回忆过去,回忆自身成长的经历、得失;加之近年来一直在研讨心理学和做了一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结合接触到的不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将孩子从性格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强、中、弱,那么,我们会发现非常多的案例集中在性格较强和性格偏弱的这两类孩子中间,那些性格偏中、大大咧咧的孩子们反倒好一些。这些案例数据又显示出:性格较强的孩子们的身上体现的多是由逆反造成的攻击性、破坏性、伤人等情况;性格偏弱的孩子们身体体现的是由逆反造成的自闭、失语、自残等情况。但这两类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根源都是逆反。
   孩子们到底逆反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家长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但根据笔者自身的感受和研究,得出一个论点:当代的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现代中国式教育体系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
   本文仅根据一些案例,讨论一关于现代中国式教育的问题。
  
   【一】、怪圈与问答
   1、我们都是放羊娃
   在开始讨论之前,请大家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学?
   ——非常多的家长会回答:好让孩子成才。
   你为孩子的成才安排了什么样的道路?
   ——几乎全部家长都会回答:上好的学校、学更多的技能、考上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成为社会精英。
   这里,我们先隐藏几个问题,待回过头来再继续问题。
  
   回答完问题,我们再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九九八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做了一期关于西部开发的节目,当时的记者应该是敬一丹,她在山西的一个偏远乡村对一个放羊的小孩子做了一个采访。全部的对话已不可考,但基本的大概意思如下:
   记者:孩子,你在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记者:你这么小年纪,为什么不去上学,却要放羊呢?
   放羊娃:放羊能卖钱。
   记者:卖了钱你想干嘛?
   放羊娃:盖房。
   记者:盖完房子呢?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呢?
   放羊娃:放羊。
   记者:……
  
   放羊、卖钱、盖房、娶媳妇、生娃、放羊。
   记者听了放羊娃的话,当时无语。
   我们呢?我们现在想说点什么呢?我们和那个放羊娃有区别吗?
   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那时候的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知道听话就好。
   有些聪明的孩子或许会问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大部分父母会回答孩子:学习好了才能考上大学。
   于是在孩子们的心理,考上大学似乎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似乎人生到考上大学,就是一个节点了。这也是非常多的年轻人考上大学后,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从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变成懒惰、贪玩的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这是任务完成后的失重感——任务目标达成了,却还没有下一个任务目标,于是开始不知所措,开始随波逐流,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吧。所以当前中国大学校园里,出现问题的大学生非常多:沉迷网络、泡妞、同居……就是不想着学习,让父母们操碎了心,却从来没有认识到,孩子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源于自己当年的教育方式出了偏差。
   关于大学生在校园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后文还会进行探讨,这里先放一放,接着说父母和孩子的问答。
  
   更聪明的一些孩子在父母嘴里得到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的答案后,会接着问下去:为什么要上大学。
   这个时候,我们的大部分父母都会回答:上了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
   问答到了这里,孩子与父母的这次问答基本会结束,因为孩子们能知道父母现在就是在工作的。于是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了: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好工作这个逻辑程序。
   而这个逻辑程序,在步出校园后,会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困惑。因为现实告诉这些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学子们:上了大学,未必会有好工作——在现实中,商业化的冷酷无处不在——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历=能力的误区后,商人更将眼光直接放在了能力和效率、利益这一短期目标上:一个职务,动辄需要多少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因为有了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产生现实效益;何必非花心思去培养那些初出茅庐的菜鸟呢?
   先不提商人们的这种短视行为,对其企业和行业内部造成的影响会是越来越无人可用。这个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中国当代社会现象、商业思维误区的大问题。我们暂时不过多论述,单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初出校园的求职者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不是说好了,好好学习上大学、上了大学有好工作的吗?可好工作在哪里?甭说好工作,就是不好的孬工作,也没有啊!难道上了大学后还得去建筑工地搬砖?那上不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另外一个当代年轻人的群体现象出现了: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索性不找工作了——啃老。因为年轻人们的心理崩溃了——原来那个父母从小教育我们的逻辑是错的?!于是在潜意识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鸵鸟式隐藏程序:你们做父母的父母错了,那么你们就要为这个错误负责!你们这些父母欺骗了我,那就要承担起这个欺骗的后果——为你们的错误和欺骗买单——负责我的一生,所以我啃老是天经地义的。
   到这里,我们也依然还是先放下年轻人们的问题,等后面再回过头来讨论。只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讨论问题的顺序似乎很眼熟?
   是的,我们正在沿着一条非常熟悉的逻辑程序在走下去,沿着一个怪圈在做着循环往复……
  
   还是回到父母和孩子们的问答上来:
   少数一些倔强的孩子在问问题的时候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父母的回答通常会是:找到好工作,才能赚大钱、买好房、娶漂亮媳妇儿啊。
   嗯,逻辑程序增加了:好好学习——上大学——找好工作——赚钱——买房——娶媳妇。
   因着“父母+孩子”的家庭存在模式,孩子还是能模糊地明白娶媳妇生孩子这一本能的生活方式的。于是,孩子们就一路沿着这个逻辑程序和目标节点,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直到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孩子长大了、开始问问题了,再将这个逻辑程序传给孩子。
   现在我们将这些逻辑程序完整地罗列出来:
   好好学习——上大学——找好工作——赚钱——买房——娶媳妇——生孩子——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
   好吧,这个程序,与放羊娃那个“放羊、卖钱、盖房、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思维顺序比较一下,除了多了学习、上大学、找好工作这三条,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都是放羊娃!
  
   2、从众的群体效应:
  
   那么,我们这些放羊娃们,现在不妨对我们自己做一个反问:为什么我们成了放羊娃?
   ——是的,有些家长会回答:社会不都这样儿吗?
   ——有些家长则会很无奈:人生其实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吧?
   对啊,不这样儿,我们还能怎么样呢?不是历来如此、一向如此的吗?
   在心理学上,这就是典型的盲目性群体效应,也叫从众: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也应该是这样。至于别人为什么这样,我不知道;反正我看别人是这样啊,那我也就只好这样喽。不这样儿,难道非要去标新立异?标新立异的结果可能更差!所以为了顺应潮流,我们还是就这样儿的好。
   是啊,在我们中国的成语里,有一个词叫“随波逐流”。
   现实社会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在随波逐流,在历史和时代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但我们大家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让孩子们去随波逐流吗?
   是啊,大家当然会回答:不是!
   因为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成为社会精英,怎么会让孩子去随波逐流,做一个滔滔洪流中泯然众人的小水滴呢?这不符合逻辑、不科学啊!
   或许,只有少数人会回答:大势!顺应大势,才是顺应天道。随波逐流未必不是一种能力,能随波、逐流,起码要有很好的水性,懂得顺应、追逐,能浮在水母上,而不是沉到水底下,成为泥沙……
   能考虑到这种高度的父母,本文可以不用看下去了,因为你已经掌握了“道”,掌握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哲学思想,相信你会很好地教育好你的子女。当然,笔者还是希望你能继续读下去,因为本文里涉及的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模式,还涉及一些西方教育的思想和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教育模式。或许会为你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矫矫不群的社会精英,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孩子,算是成才了呢?成才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答案或许会有很多:
   ——能过好日子,不拖累父母,衣食无忧。这大概是最低的要求了。而且希望孩子成才的人,基本不会这样低要求的。标准会提高很多。
   ——有钱、有房、有车。这是大概当前社会的最普遍性标准了。
   ——有权力、有地位,一呼百应。这个标准就稍微提高了点儿。
   ——能为家族带来利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标准就更高了点儿。
   ——若按照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是否算成才,在当前这个时代中,这样的父母恐怕寥寥可数了。
   综上所述,在父母眼里,“成才”的孩子其实必须是“出人头地”的——比起身边的生活圈子里其他家庭的孩子,过得要好。唯一区别大概是不同层面有不同层面的衡量标准了——比如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混到城市里,可以给家里寄钱盖房子,可以算出人头地;城市的孩子有车有房、有份好工作,比周围邻居的孩子钱多、再能有点儿小特权,也可以算出人头地;富豪的孩子比起暴发户的孩子学识更加渊博、人品更加坚挺,能力更加出色,被人追着求亲,大概也可以算出人头地;官宦子弟走仕途一路顺风、比圈子里的其他家的孩子官声好、声望高,未来大有可能进某某局,执掌天下,这更是出人头地。
   总之,强过大多数同类,才算成才,对吗?
   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到几个关键词:超越、大多数、同类。
   说白了,就是只在同一个圈子里、同一个层面上的比较。没谁会非去和超越自己圈子和层面的人比。农村孩子比不了富家二代,城市孩子比不了世家子弟。非要强去比,只能是自己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毕竟,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这是老话,也是实话。
   于是,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就已经出来了:
   成才就是比别人强——成才的标准却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各有区别,没有统一的界定。反正,别人也都是这样比较的么。大众标准就是共性、普遍性标准,就是正确标准。我们大家都应该“从众”嘛!
  
   在这里,我们插一段关于“从众”一词的渊源:
   “从众”一词,源于《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麻布(缁布)做的帽子才是符合古代礼仪的,但现在大家都用黑色丝绸做帽子,比过去节省了,所以虽然有不符合古礼的现象,我也和大家一样赞同这个做法。(据朱熹注的论语解释:古代织麻比织丝技术难度大,需要的程序多,所以麻贵。想来朱熹的意思应该是织麻先要沤麻杆、抽丝麻等待,或许比直接煮蚕茧抽丝复杂,所以用丝绸比较“俭”。笔者则更倾向于原文中“俭”的意思是指用丝绸替代麻布做礼帽这种事情,只是花钱多少、便宜或昂贵这种小事情,不涉及原则问题。)但参见国君或者拜访他人的时候,应该是在堂下行礼才符合古代礼仪的;现在行礼都到了堂上,这是很骄横放纵的表现,虽然会让人感觉我和大众不一样,但我依然坚持在堂下行礼。
   这段话,是孔子他老人家对变通和原则这两种行为的诠释——有些事情,该变通的可以变通,该坚持原则的必须坚持原则。那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是该变通还是坚持原则呢?坚持的又该是哪些原则呢?我们现在还有不可变通的原则吗?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什么是“才”?
   “才”,才能、才干的意思。
   最初的字形是一个“十”字、横下面有一撇。各类上对这个词的解释很值得一看:
   《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才,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地也;
   徐锴在《徐曰》里对才的定义是:上—,初生歧枝也,下—(丿),地也。
   《六书正譌》里则解释为:才,木质也。在地位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馀。——这个解释很惨烈啊,才,是要被砍的。大家不妨先记住这一段话,因为这个“砍”字,和成才很有关系,后面还是要讲到的。

共 89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教育谈了三大问题,第一,是人生的目的意义问题,就是学生读大学的目的问题;第二,是人才观念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第三,孩子的人生问题,孩子的人生应该由孩子做主。每一个部分,有分析,有故事,语言活泼,笔法多样,内容具体,使文章具有了阅读的价值和趣味性。文章以教育观念的探讨为话题,论述具体,有很强的思辨性,看完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教育观念的思考。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2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9-19 23:02:57
  文章以观念论述作为线索,阐述具体,有很好的教育启迪意义。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宋达威        2013-09-19 23:36:14
  谢谢编辑。您辛苦了。本文是系列杂文,全文大概超过十万字,我正在续写中。其实我是想投稿到长篇栏目里的,结果在长篇栏目里没有找到相应的投稿栏目,只好按照短篇投稿到杂文栏目。给编辑们添麻烦了,再次感谢。第二章草稿已完成,原本已经投稿,但发现还有些粗糙,所以目前正在修改中。大概明天就会再次投稿。希望这个系列,能由一位编辑专门负责,并给予指正。谢谢。呵呵。
2 楼        文友:玉心        2014-08-20 13:23:10
  这文章,有见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 楼        文友:妙琴        2015-03-13 15:34:59
  好文章应当推荐大家看!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不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不能只把目标放在如何生存上,要让孩子们有个好的德行,不论放羊娃或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存在问题,这个社会不管多么富有也会动荡不宁!钦佩先生!
热爱文字是我一生的嗜好!
4 楼        文友:妙琴        2015-03-13 16:01:38
  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因材施教,有些选择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比如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呼吁大家都来关心教育,献计献策!
热爱文字是我一生的嗜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