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散文·家园】唱大戏

精品 【散文·家园】唱大戏


作者:齐牛 探花,1300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06发表时间:2009-03-14 18:11:31

小时候,乡村里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枯燥乏味。平时,乡亲们在农忙的闲暇,除了偶而看几场公社电影队窜乡放映露天电影以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大的娱乐节目。到了冬天,相对来说比较闲散,村里往往组织部分文艺爱好者排演戏剧节目,准备在过大年时为乡亲们奉献。许多村子不甘寂寞,纷纷组织起戏班子排演剧目,目的都是相同的。相对专业剧团而言,乡村戏班子排演一台剧目十分不易,因此在本村为乡亲们演出之后,友好邻村之间还相互交换演出,搞得乡村的节日气氛很浓。乡亲们在一个正月里能连续看几场大戏,一个个脸上都是写满了幸福。
   记得唱大戏的当天,天色刚过晌午,小朋友们早早就到戏场台前面占地方了,甚至有的小朋友提前一两天就占好了地场。有的用碎砖烂瓦圈起一块地方来据为己有,有的找根棍子在地上歪歪斜斜地一划就成了自己的地盘。太阳还没下山时就早早从家里把大板凳、小板凳都搬来了。为占场地小朋友之间动口动手打架的事还是常有发生。
   有经营头脑的乡亲经常利用这个机会来戏场做小生意。有卖糖球(糖葫芦)的、有卖泥娃娃的、也有卖竹管喇叭的……邻村的一个经常卖糖球的老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五十多岁的年纪,栗色的脸庞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他头上戴一顶棉帽子,是那种灰色不带毛的,一只耳朵耷拉着,藏青色的棉衣在腰里用根酱色围脖一系,把根糖球秆子抄手挽在怀里。糖球杆子一般是用一根锨柄一般粗、长约两米的杠子,上端捆绑着一个麦秸草扎成的五六十公分长、碌碡一般粗的草磙子,把糖球分等级插在上面。一般是高级的在最上面,是上好山楂果子做的,个头大,价格也高,却不过1毛钱左右一只;差的在下面,是一些质量较差的山楂,个头也少,价格比较低,大约5分钱左右一只。卖糖葫芦的老头抄着手,正好把糖球秆子扛在肩头上,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糖——球!”声音尽管软绵绵的,却极有吸引力。我们一群小朋友就纷纷围拢过来,看着红艳艳亮晃晃的糖球直流涎水,把卖糖球的老人围在中间。因为刚过年,我们小朋友口袋里或多或少都有长辈给的压岁钱。虽然家长不允许乱花,但是忍不住馋就会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捏出一两个钢蹦来买一只尝尝。有时候口袋里没有带钱,就只有吞口水的份。有胆子大的小朋友会趁着老头不注意时,偷偷拔一只。卖糖球的老头觉得不安全时就会选择一堵墙,把糖球杆子依靠在墙上,这样就不大会丢失。有的小朋友看到别人买了糖球吃,自己吃不到,心里不平衡,自然生出几分嫉妒心,于是几个人就会大声喊叫:“糖球——吃心里难受!”、“山楂——吃嘴里酸牙!”老头就会不高兴地说:“去!去!去!小兔崽子,想砸我买卖!”我们便一哄而散。
   这边看完卖糖球的,再到那边卖泥老虎、泥娃娃的摊子前来瞧热闹。那个泥老虎也好,泥娃娃也罢,都造型酷似,十分别致。它们身体通常都是白色的,用各种颜料描绘的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泥娃娃有不会出声的,这种比较便宜。会出声的泥娃娃腹中是空的,一般分成两部分,中间用粗布连接起来,在屁股上再安装个哨子,随意伸缩时,哨子就会发出响声,十分有趣。泥娃娃、小老虎、小狗等形态各异,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围拢在这种摊子前面的小女孩比较多。
   还有卖竹管哨子的,分单、双的两种。单个的发出的声音比较单调,双管的上面跟笛子类似,有两排音孔,能吹奏出悠扬的流行歌曲,长度一般只有十几公分。
   许多小朋友买了竹管胡乱吹着,声音高高低低的;也有玩泥娃娃的,唧唧哇哇的声音在戏场里乱叫;也有擎着糖球美美吃着的;也有玩踢毽子、跳绳的……戏场子里人声鼎沸,各种声音交集在一起,十分热闹。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刚刚吃完晚饭的乡亲们牵儿抱女的纷纷从家里往戏场子聚拢,戏台前面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了。戏台上便高高地点起几盏汽灯来,把戏台上下照的如同白昼。这时,“咚咚呛、咚咚呛……”热场子的锣鼓声骤然响起,足有一刻多钟。我们老家把这个开场锣鼓叫做打台。这打台的锣鼓声发出两种信号:一是催促乡亲们抓紧进场,演出立刻就要开始了;二是告诉演员们,赶紧准备好,马上就要开演了。听到紧张的锣鼓声,乡亲们就会加快了往戏场子集中的脚步。锣鼓声一停,台下面已经集聚了乌压压的观众。这时,村里的书记或者大队长会从幕后到幕前来给乡亲们讲几句过年话。书记讲完话,轮到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出来报幕,台下面就会由轻微的骚动变得鸦雀无声。然后,大幕徐徐拉开,演出正式开始。
   我们小朋友虽然个个是铁秆子戏迷,可以说是场场不落,但对古装戏剧哪里能看得懂?对于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词就更是听不明白了,看了不一会就会眼皮打架,东歪西倒在大人身上打起了呼噜。依稀记得一些古装剧目有:《十五贯》、《姊妹易嫁》、《小姑贤》、《打金枝》、《喝面叶》、《铡美案》、《四进士》等。现代的有:《红灯记》、《龙江颂》以及一些戏班子自己排演的剧目。记得我们村里演出《红灯记》时,饰演鸠山的演员知道我们家里过年刚杀过一头猪,就到我们家把那个猪膀胱要去了。因为鸠山是个光头,演员不仅得把头发全剃光了,而且为了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演员再戴上个猪膀胱,那光滑的脑袋就更光更亮了。看到演鸠山的演员戴着我们家的猪膀胱出台了,那颗脑袋在汽灯下闪闪发光,我们就在台下面哈哈笑个不停。
   离我们村子十几里处有个小村庄,也是宋姓人家居多,据说老祖宗就是从我们村子搬去的。这个村子不忘根本,每年都排演剧目回老家拜年慰问演出。演员被排到各家各户吃饭,乡亲们就像对待亲戚一般招待,亲情十分浓厚。直到我离开家乡到城里求学,也就是我们村实行包产到户开始不久吧,我们村再也组织不起戏剧班子来了。与我们村子一样,哪个每年回老家拜年演出的村子可能也组织不起演员排演戏剧了,从此再也没回老家慰问演出过……
   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我虽然每年都来去匆匆地回乡下的老家过年,不是我没机会看村里唱大戏,而是根本就没再唱过。现在,随着电视的普及,一些爱好古装戏剧的老年人的相继离世,过年唱大戏这一传统的娱乐方式在我的故乡销声匿迹了。时光如流,可是唱大戏的那些热闹的场景、那份真切却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2009年3月

共 24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唱大戏不单单就是唱大戏,与之相应而生的还有诸如糖球、泥塑、竹管等“小节目”,还有乡邻之间互为流传涌动的情谊,还有那热闹和谐的氛围。许多事物都被历史淘汰出局了,对于唱大戏这样有益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否可以保留下来并且继续发扬光大呢?无奈地看它远去,作者心中有份浓浓的眷恋,读者心里也有一份深深的遗憾。[编辑:侦察兵]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31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侦察兵        2009-03-14 18:15:30
  美好的事物并不会在岁月里褪色反而会在记忆里焕发出的特别的光灿。文章真实清晰地把消逝已久的热闹场景重新再现于读者眼前,不禁让人沉湎与怀念。
2 楼        文友:碧落黄泉        2009-03-14 20:18:46
  乡村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确很贫乏,所以偶尔的看大戏,看电影,就成了童年里期待和回味无穷的事情。其实也不在于好看不好看,而是那种热热闹闹的气氛,充满了人情味道。在这个人际之间越来越淡索的今天,是多么奢侈的回忆啊。
3 楼        文友:江南雨竹        2009-03-14 21:50:31
  齐牛哥哥百忙之中写的这篇文章多好呀,生动的描写让我也想去看看大戏了。
永远的绿色
4 楼        文友:蝶花逐梦飞        2009-03-15 15:11:25
  好一个热闹的看戏场面,吃的玩的看的让人们在贫困中找到了一种快乐和幸福。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如今已经过时,却成了永远的想念。
平凡简单的岁月,捡拾欢喜与忧伤,揉搓成希望的长青藤,月亮和太阳不经意走过,我便攀着它走向了高处,旖旎的梦深处,我在飞翔.
5 楼        文友:凤凰连城        2009-03-15 17:01:31
  小时候,村里一到某些特别的日子也唱大戏,还兼放露天电影。那时候娱乐活动少,所以不管多晚天多冷我们都风雨无阻地结伙去看,戏也看一些,不过就是听不懂~
福建连城人,个人微信nike2546844697
6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09-03-16 19:34:22
  其实就是现在再像以前那样的唱还会有那时的气氛吗?就算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和时代紧紧相连的,过去了的永远过去了,只是那份美好的时光永留心间。牛的文字就是这么细腻生动,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