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失落的古都(散文)

精品 【雅韵】失落的古都(散文)


作者:我是朱颜改 秀才,1670.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2发表时间:2013-09-25 07:49:17

一座城的兴起总是让人惊叹,一座城的荒废总是让人感慨。
   脑海里冒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看见自己正站在明中都皇城遗址对角线的交点上:脚畔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周围杂树成荫,蜂蝶翩翩,几十户农家就散落在田垄之间。不时有车辆从遗址内的土路上颠簸着驶过,尘土飞扬。不过是寻常的乡村风光,若不是南边残存皇城午门台基、南宫墙西段、和西华门一带还残存着几截断壁残垣,人就无法想到我脚下这方黄土曾经矗立着规模庞大的明中都古城。如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那些宫殿楼宇,雕梁画栋已经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我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将它们一一复原。
   早想说说这座已经湮灭了的古城,但却不知该从哪里切入,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就像让我们对保持适度距离的人可以描述的头头是道,但描述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不知该从何说起了。还是从明中都古城的概况入手吧。中都古城是明三都之一,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古城布局完全遵守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传统,里外有三圈围墙,最外围一圈叫中都城墙。中间一圈城墙叫禁桓,最里面的就是皇城(中都紫禁城)宫墙。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喜欢筑墙了。国墙(万里长城)、城墙、寨墙、堡墙、院墙,修筑重重高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特权和利益受到外来侵略和侵害的。其实,墙的防卫作用非常有限,对于一个孱弱的民族来说,没有哪堵墙,即使万里长城也无法挡住外来强敌入侵的脚步。虽然这各种级别的墙虽然挡不住强敌的脚步,但却能禁锢了自己发展的脚步,阻碍了经济文化交流。除了有形的墙,中国人还喜欢筑无形的心墙来禁锢自己,让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空间。这两种墙在最爱筑墙的明代都发展到顶峰。筑墙禁锢别人的目的最终是为专制统治铺平道路,中国封建社会在明朝终于走上了专制统治的顶点,先秦盛唐时代积极向上强健骁勇的精神气质逐渐消弭殆尽。一个领先发展的民族终于迈不动前进的步伐,站在原地艰难的喘息。也正是这些高墙,让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苟延残喘了数百年。这就更可怕,因为本该死亡的事物,却因为惰性和惯性不能寿终正寝,这对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火器时代来临让有形的墙失去了意义,自由民主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让禁锢灵魂的心墙崩塌,人类必然会向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中国最大的鼓楼——中都鼓楼位于这座古城的东南一隅,距皇城午门中轴线垂直距离约6里。 仅仅凭借这东西半城长度,就能推测出中都古城恢弘壮阔的气势。世界上现存的最大宫殿群是中国的故宫,但没有多少人知道,故宫的蓝本是安徽凤阳的中都古城中心的皇城。中都皇城的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一万平方,基石上残存的浮雕比北京故宫基石上的浮雕还要精美,皇城外的护城河足有六七十米宽。而今,故宫享誉世界,而中都古城却变成一枚残损破碎的棋子,遗落在历史的荒草藤蔓里,被世人遗忘。
   思绪顺着历史长河回溯六百年,停泊到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洪武二年。也许是因为故土难离,也许是为了福泽家乡,也许只是为了显摆,朱元璋下令在他的故乡建造中都,准备定都于此。洪武八年,朱元璋到中都巡查,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突然放弃了定都凤阳的决定,回到应天府的第二天,就颁发诏书下令停建中都古城。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回中都巡查,似乎完全忘掉了这座宏伟的宫殿群。就这样,历时八年,动用了百万劳役,耗费了无数国库开支,即将完工的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群,还没来得及撩开神秘的面纱,就莫名其妙的被闲置了。这就注定这些宫殿衰亡的命运,从此庞大的空城人迹罕至,那些巍峨壮观的凤阁龙台,奢华精美的绮窗朱户只能寂寞的憔悴苍老。
   也许这就是过去百姓神话帝王将相的原因:他们一念城起一念城倾,似乎他们打了个喷嚏,历史就要打个趔趄,世界仿佛只是他们的掌股之间的玩物。其实,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严密的组织却能无限放大个人的力量,专制者也只有借助组织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专制,让一个人的声音变成天下人的声音,让一个人的意志变成天下人的意志。就这样,本来是为了汇聚力量建立的组织逐渐变成了实现专制统治的工具。人们痛恨别人的专制统治,但一旦自己登上权力的巅峰,却总想借助组织的力量来实施专制。这个悖论恰好诠释了人的自私本性。也正是人类自私的本性,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陷在专制、反抗、专制、反抗的杀伐争斗的循环里不能脱身。
   这座废弃的紫禁城只暂住过少许皇子皇孙,也囚禁过皇族后代。燕王朱棣篡夺政权后,将建文帝的次子——两岁的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朱棣囚禁在中都紫禁城广安宫。从此,朱文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朱棣派人给他送吃的,但禁止任何人和他说话。55年后,朱文圭获释时,他不知世事,不懂人言,不会说话,状如白痴。废弃的皇宫正适合囚禁被废的皇子,两者都具有共同的命运,这也许是建造了这座宏伟壮丽的皇城的最重要作用吧。不知道,没有亲人的关爱抚慰,那个年幼的孩子是如何度过那些凄风冷雨电闪雷鸣鬼影重重的恐怖夜晚的。在专制的组织里,人就是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随时会被围困然后从棋盘上收拾掉。不知道建造了中都古城的朱元璋在泉下看着这样的人间悲剧会不会涕泪纵横。
   明末的农民起义,张献忠率部下在这座被冷落了的宫殿群里放了第一把火。无知者无畏,这群无知的农民成了第一个破坏中都古城的英雄。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不用打砸抢烧的方式把过去那个时代留下的东西毁灭干净,就不算和过去决裂,于是中国文化也在着一次一次“和过去决裂”的过程中断裂破碎。我不能理解这是怎么样的心态。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愚昧无知,不知道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不过是在避重就轻。混乱的年代里,人没有外界的监管,人自私贪婪的本性就会空前高涨。只要不属于自己的,都可以任意毁损。在世人的眼中,“我们共有”绝对没有“唯我所有”更让人热血沸腾。在他们的眼中,国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历史遗留的,子孙应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利的水源,自然越混越好,正好可以浑水摸鱼。当年焚烧宫殿的冲天烈焰,在夜幕映衬下必然壮观绚丽如同满天晚霞,无数宫殿的剪影就矗立在“霞光”里等待变成断壁残垣。也许那些身披铠甲拔剑操刀的“无畏的勇士们”正站在宫墙上得意洋洋的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纵声狂笑。
   几百年来,各种破坏行为从未间断,一直持续到文革。那特殊的十年里,大规模的拆城卖砖,夷平古迹遗址,捣毁城门桥梁,拆除残余建筑。那些雕花的石头,青灰色的城砖,美丽的护栏......陆陆续续从地下挖掘出来,从建筑切割下来,从城墙上撬下来,然后变成了人家的围墙、房屋、厨房、厕所、猪圈,地坪......今天,凤阳县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用古城砖建造的房屋依然随处可见。一座有着“东方巴比伦”美誉的宏伟古城,终于彻底摧毁了,就像一片涟漪,在历史的水面上轻轻荡漾之后,就了无踪迹。
   明中都的衰亡和圆明园被毁如出一撤,同样的剧目在不同的时空再次上演。当年八国联军的大火,也只损毁了园内部分建筑,最终毁灭了圆明园的恰好是中国人自己。就在英法联军在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领下洗劫圆明园的同时,就有无数土匪乘火打劫。 后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没抢劫完的财富,于是就在圆明园里伐薪烧炭,毁尽林木;拆毁建筑,凡是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砖瓦、梁柱、砖石,甚至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也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来,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如今圆明园遗址里良田万亩,只剩下无法运走的石柱,告诉来访者昔日的辉煌。
   中外联手彻底毁坏了圆明园,我们还能把责任完全推卸给那些入侵者。明中都完全毁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我们又该憎恶谁,我们又能诘问谁?
   站在西华门一带高墙的阴影里,斜阳从城门外照进来,给古旧的城门洞里洒上斑驳迷离的光影。城外,烟尘飞扬,机器轰鸣。皇城内外似乎是两个世界,仿佛六百年的时光仅被一道断壁残垣隔开,断墙内是历史,而断墙外就是现代。历史和现代其实也只有一墙之隔,而我们却常常忘记了探问历史,让那些变成舍利的血和泪埋藏在历史里。都说应该以史为镜,我们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在使用这面镜子?你要从这面镜子里找出什么结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还是促进社会发展?是如何让自己光耀千秋?还是真正造福世人.....答案就在观看历史之镜者自己心里。这面镜子,不但能看见历史,也能照出观镜者内心欲望的影像,因为人的欲望指向哪方,人的注意力就会投向哪方。
   脚下离离荒草掩盖着无数残砖碎瓦,青苔斑驳的宫墙上的野花点点藤蔓披拂,拨开野草藤蔓露出了青砖,指尖抚摸过古旧巨大的青砖,还有砖缝间石灰糯米混合物制成的粘合物。辨认着城砖上风蚀后的花纹和字迹,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浸染着了六百年的岁月的味道,每一块青砖都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读它们就如同在读书,写了多少、记录多少、表达何种情感,是历史的事情,至于我们能读懂多少、感受多少,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为。
   西华门南侧,游人踩出的小径从城墙脚下蜿蜒伸到城墙顶端,顺着小路爬上这座约15米高的宫墙。正是榆钱嫩绿,香椿出芽时节,城墙脚下的树木许多都高过了城墙,在同行游伴的指导下,捋了不少榆钱,准备晚上做菜。当年深宫禁苑里如今长出野菜,变成寻常人家饭桌上的佳肴野蔌;当年的宫殿楼阁尽毁,变作了良田万顷;那些王侯将相也终被万丈黄土掩埋;那些功名利禄终变成了粪土。无垠的时光面前谁敢自矜自大?谁敢癫狂倨傲?
   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苍天不灭,唯有他亘古不变,厚土雄浑,埋葬了多少血泪。千万年来,到底谁是英雄?怎样才算英雄?那些能操纵天下,逐鹿中华,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的人算不算英雄?那些保卫自己利益又兼顾他人利益无名的匹夫算不算英雄?名留青史的英雄就是真的英雄吗?青史无名的就不是英雄吗?在造神的年代里,各种“异象”当然只能集中在英雄的身上,比如下令建造和废建这座古城的朱元璋,就难以用一句话来评定。
   皇城遗址背枕青山,面朝平原,波光粼粼的护城河外是广袤的原野。坐在城墙顶上,和揉着小腿休息的同伴闲闲的说笑。有风迎面吹来,沐浴在风里的游客襟飘带舞。斜阳把宫墙和宫墙顶上游人的影子,拉的长长的。
   宫墙顶上,累积了不少泥土,荒草凄凄,无数不知名的野花随风摇曳。就连城墙顶上残存的女墙缝隙里也长满了野草。这些植物的种子,也许是风带来的,也许是暂停在城墙上的野鸟带来的,也许是登上这堵残垣的人鞋底的泥巴.....不管是谁送它们到这贫瘠的城墙顶端安家落户,它们都在这里生机勃勃的生长,自由自在的开花、一丝不苟的结籽,竭尽全力的拓展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向世界展现自己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和这些野花野草相比,我们的生命周期要长得多。这些野花野草尚且不因为生命短促而怠慢生命,我们应该更积极的使用生命享受生命。采下几朵紫云英插在同行伙伴的耳边,让别人也能感受到这些野花野草的芬芳。
   当地政府正准备在明皇宫遗址上修建明皇城遗址公园,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皇城内和皇城外护城河附近的居民都要搬迁。行走时间久了,感觉口渴,信步走到西华门旁一户人家讨茶,正在菜地上劳动的主人一边喝住狂吠的小狗,热情的为我们端来了茶水,一边和我们闲聊。我们赞叹他住的地方是风水宝地。他说因为没有记载,他不知道从哪一代祖先开始,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就定居于此。五十年代,政府就让自己迁走一次了。后来,到底舍不得离开又迁回。老人温情忧伤的目光抚摸过那些已经拆的只剩半截的院墙房屋,即将荒芜的平整的田畴,房前屋后刚发出新芽的树木,自言自语:谁能舍得搬走呢?是啊,居住了这么多年,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一旦真的要离去,人如何不留恋?
   古老的城墙浸在斜阳中,默默不语,似乎在思考他经历过的世事。没有必要再重建了,只要保护好现存的遗迹,告诉后人这座古城衰落、湮灭的故事,也许能让更多人反思我们民族曾经走过的路,犯过的错,然后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历史和自己的未来,这就足够了。
  

共 48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和现代其实也只有一墙之隔,而我们却常常忘记了探问历史。当那些贪婪的建筑商们动用当代最先进的机器,挖掘和毁坏那些残存的古遗址时,当那些以侵占土地为荣的商人们面对着豪华的拔地而起的建筑,弹冠相庆细数钞票时,当那些目光短浅的为自己营造政绩的领导们喜庆荣升时,他们可知历史正在流泪!都说应该以史为镜,我们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在使用这面镜子?你要从这面镜子里找出什么结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还是促进社会发展?是如何让自己光耀千秋?还是真正造福世人?.明中都皇城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发祥地凤阳所营建的一座却于中途夭折[1]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以《宫皇图》为模本,设置“行工部”,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而今历史已离我们远去,残存的遗迹也寥寥无几,给今人遗留的印记,却只是书本上的铅字和无尽的想象。作者以宏观博大的胸襟,回顾和再现了六百年历史,怀着对祖国历史和未来深厚的情感,诠释了中华民族应以什么样的观念和责任,面对自己的未来。全文气势恢宏,语言细腻流畅,思路缜密渐进,宛如一幅巨型历史画卷。感谢赐文雅韵,佳作倾情推荐,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编辑:快乐一族】【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27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一族        2013-09-25 07:52:35
  重温历史,回顾历史,珍惜历史,是今人的历史责任。拜赏佳作!诚祝老师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乐痴        2013-09-26 08:46:54
  凝重的笔墨,勾画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起来却让人有一种揪心的痛。但愿那样的历史不再重演或尽可能少重演!问好阿朱!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