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治理“民谣”面面观

编辑推荐 治理“民谣”面面观


作者:王霁良 秀才,133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6发表时间:2013-10-08 11:30:40

所谓“治乱用重典”,近来政府打击“民谣”,凡造谣生事尤为在网上蛊惑人心者一律法办,政府猛逮了一批制造谣言是非者,报纸上登了各省逮捕法办的人数,多的省份已经法办了200多人,一时谈“谣”色变。
   但在整治过程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事,有人在网上多说了两个死于矿难的人数,就被整到局子里,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不免想起刘备当政的年代“天旱禁酒”的事来,蜀国的简雍曾拿“淫事”开过刘备的玩笑,起因于某一年蜀地大旱,粮食歉收,朝廷下令禁止造酒。结果下面的官吏执行起来就走极端了,——“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造酒者同罚”,你有这酿酒的工具,就是你现在没酿酒,也得和酿酒者一样判刑。有次简雍陪刘备郊游,碰见一男一女并肩而行,简雍说这两人欲行淫事,陛下为何不缚?刘备笑了,“卿何以知之?”说简雍你小子这不是胡说八道么?人家长了那东西,当街就办那事,可能吗?简雍挺认真地说:可他们有奸淫的工具,应该与那些想造酒而没能造酒的人同罚。刘备听了哈哈大笑,就下令赦免了那些私藏酿造器具的人。这个故事在《启颜录》、陈寿《三国志》里都有记载,应该是真事。
   中国是法制国家,一个人因言获罪而犯法,量罪要看他适合哪款哪条,而不是有法不依一味打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太平盛世,还是少折腾的好,中国的整风运动几十年来接二连三,不应牵连而牵连进去的人何止千万?应该说,治理“民谣”,一定意义上起到了阻止谣言泛起的作用,尤其是网上的谣言传播,但客观上讲也是在保护那些行将落马的干部。随着“民谣”的整治,民间一些人士在认为是“文字狱”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官谣”的质疑,应该说“官谣”也是存在的,像刘铁男被举报,国家能源局却对外定性举报者是“纯属污蔑造谣”,恐吓说“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这就是“官谣”了,“官谣”背后的权力色彩很浓,借助的不仅是网络,更有着公权支撑的权力机构新闻发布会这样的特殊平台。“有识之士”甚至认为大有“谣翻中国”之势。
   有个博客名叫溪翁的这样说:“官谣由来已久,国民党不抗战,现在抗战胜利了,他要下山摘桃子了。现在看来,是一个不小的谣言,伪造了历史,骗了我六十多年,2004年去腾冲后才知道真相。”依这个说法,“官谣”当然还有很多,像“亩产万斤粮”、“三面红旗”、“大跃进”之类。更有人说:“人们常常感慨为何没有生活在新闻联播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现实跟联播里的报道大相径庭、相差太远。新闻联播里整天的歌舞升平、喜报连连、太平盛世难道没有歪曲事实?难道客观公正?那么为什么总给人拖后腿、被幸福的感觉呢?打击官谣,莫过于首先整治新闻联播,让假话、空话、套话、大话这种合法的官谣销声匿迹。”

共 11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观点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禁止谣言,避免谣言给公民和政府机关带来恶意的伤害,这是正确的,但是,在确定谣言与否过程中,应该公平公正真实。文章讲述了历史故事,指出了官府在谣言禁止方面的过度行为。文章对历史的一些看法,引用了“一家之言”,使作者看问题也具有了片面性,这值得我们思考。【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