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腾飞的石龙(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腾飞的石龙(散文)


作者:在乎你渴望 布衣,16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5发表时间:2013-10-15 12:51:07
摘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文城,从小就对她产生向往的我,从投入她的怀抱工作到离开,再在阔别23年后重游这座古城,这其间古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惊叹!

从我记事儿时就知道石龙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听大人说那里有好大好大的火船可以载人到广州、香港等地游玩或做买卖;还可以坐坐如在平地一样平稳的火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记忆里,那一年我很小很小,约莫三四岁吧,妈妈抱着我,和外婆小舅等人从礼村乘火船到石龙来见我大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侨回乡逗留有诸多不便,大舅只能从香港坐火车到石龙,我们便也只能从乡下到石龙与大舅会面。
   因那时候自己太小,不记得乘火船是个什么感觉了,但对石龙这个名字记忆颇深。
   素有广东四大名商埠之一的石龙,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奔腾千里呼啸而来的东江被古镇一分为二,环绕一周,再汇合后西行入海;广九铁路连接起了石龙、广州、香港……这儿成了水陆交通的咽喉。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借用自身掌管省港澳水陆交通之便,大量引入外资,加强经济建设,带动人们走上富强之路。于是纺织业、电子业、印刷业、商品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十米一家食品厂,五米一家纺织厂,隔条街是电子厂,等等,各个行业都如雨后春笋般,红红火火的拔地而起。靠近石龙的博罗、石湾、园州、龙溪、九潭等镇区的农村年轻人都蜂拥奔向石龙,当上了新潮时尚的工人。自小就对石龙充满向往的我,也被这股工潮的巨浪拽了去,毅然辞去桥头郎夏小学的教师职位,涌到石龙一家外企做了一名小会计。老板是香港人,在石龙办的是制衣厂,从扁机、电脑绣花、裁床、车衣到销售,都是一条龙作业。我负责其中两个部门的帐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发工资时,我和出纳是用一个纸箱把钱托到车间发工资的。因为订单太多,赶着工期,工人们拿到自己的钱又要投入工作中去,分身不得。在90年代,普通工人一般都是五六百元工资都很高了,可是我们工厂的员工最高拿到1800元的工资,那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当时我们工厂的员工大多都有上千元工资的。老板见我们把一箱沉甸甸的钱(当年最大币值是十元的)提上二楼,再把一个空箱拿下楼,会幽默地说:“哇!这钱咋送得这么快呀,一会就花了我十几万!”我和拍档会瞪他一眼,同声回击他,“说明你生意兴隆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石龙便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纽带和中枢,也是工商业鼎盛时期。
   石龙商贸中心市场的开放,真的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实不为过。设计得色彩斑斓的店铺,吸引了无数人群鱼贯而来,客流量极大。成衣批发街,就连博罗、增城和龙华等附近的商贩都到石龙进货回去卖,直到现在仍有大量商家涌入石龙选购他们适合的商品。他们觉得石龙就是他们的命脉,他们的根。
   石龙人杰地灵,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每天到11:30下班的时间,林屋村那一处处大排挡里,一块钱一个快餐,一饭两菜,人们排着长队候着。家家都座无虚席,来晚了准抢不到位子。真可谓“客从云中来。”老板们个个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儿,嘴巴快要咧到了耳根上,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中午下班的时候,我都和表姐表妹三人一起到那里的大排挡排队等饭吃。人虽然多,但却有条不紊,从没有发现吵架或争抢的现象。终于轮到我们了,老板娘先用勺打一勺饭,问你喜欢吃什么菜,虽是廉价大排档,但也有青菜,有肉,有鱼,有豆腐,反正你可以任选两样。我们三个都选了自己喜欢吃的菜,端着饭碟找张桌子坐下来品,当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客人独坐一张桌子的,只是见到有空位就麻溜坐下——是搭坐的哦。
   即使是一块钱一个饭,但在那时却是很美味而且很满足的一顿饭菜了。每个客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老板开心,客人满意。
   劳逸结合方面,石龙镇政府也尽力为我们这些外来打工一族建造了很多既实惠又开心的消遣场所,以缓解和卸去劳碌一天的疲惫。每到傍晚时分,体育馆内的溜冰场更是石龙最亮丽的一道美景。年轻人都在场内轻盈地溜冰,尽显年轻的魅力和活力;恋人们手牵着手在场里翩翩起舞,来一个高难度的180度旋转,立刻赢得一片喝彩声。还有石龙电影院,总是有那么多观众,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尤以年轻人居多。石龙花园绿荫庇护,花香扑鼻,各个景区人头攒动,有在小湖里划船的,有退休工人在打门球的,有人坐在回廊里闲聊的,有小孩央求大人们带他们坐小火车过山车的……热闹得很。坐在花园的长椅子里,欣赏着美景,听着优美的歌声,感受着祖国的富庶、祥和与安宁,心中便犹然升腾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荣光。
   农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白天上班,夜晚就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我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是挽着裤脚在田里插秧的农村女孩儿了,我分明就是一个城里人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弹指一挥间,23年别过。这是我当年在石龙工作的记忆,后来因婚嫁园州,没能亲身经历、感受石龙以后二十多年的恢弘巨变,实属遗憾。
   而今再踏石龙,当汽车抵达石龙境内的黄家山,透过车窗望眼窗外,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四个字:翻天覆地!
   对,只能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石龙的腾飞与巨变。
   那一座座刻着祖辈们足迹的厚重的青山,愈加葱茂;那一浪浪散着诱人米香金黄的稻田,直晃人的眼睛;那一条条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不断向前延伸;那一栋栋鳞次栉比拔地而起的高楼,是一个个温暖的家,更是富足的象征;街道两旁停泊着的小车,轿车,如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的整整齐齐。那一个个建的如花园般美丽的生活小区,干净,别致,温馨。真让人陶醉,陶醉得似有几分贪婪,于是便生起“来了就不想走”的欲望。
   约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以前的黄屋州渡口,现在这里已然架起了一座高高的桥梁。过去我也曾从这渡口乘船去过石龙,现在有了这座桥,两岸的居民、客商来往就便利的多了,虽然偶尔也有人划船驶过。
   过了桥就是石龙镇中心了,也是石龙最繁华的地带。石龙三面环水,我们经过的桥叫东岸大桥。公交车载着我们徐徐驶入市区,我们按照石龙诗书画社谢先生约定的地点(在石龙火车站)下车,他亲自带我们参观石龙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并到他们社区参观。
   车子进了市区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以前还是一片荒芜的空旷地,现在已经建成一座错落有序的林屋小区了,街道干净,两旁绿化的树差不多都有三层楼那么高,可想而知这二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市里是旧城区,所以没有刚才经过的黄家山的街道宽敞,但街道两边的商铺却是琳琅满目,生意那叫一个火,装货的、卸货的,车来人往,熙熙攘攘。
   当广播里喊道:金龙路到了……我惊讶地把脸扭向窗外,仰起头看这栋当年最豪华的酒店——商住大夏。我们那个年代,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领都很不错了,想住进金龙大厦简直是做梦,只有港澳台最有经济实力,或是一些上流人物才能够也才有资格进进出出的场所。金龙酒店更是有名的星级酒店。我抬头再看看金龙大夏,它依然在南桥下矗立着,只是金龙酒店换了个招牌,变成了金龙宾馆而已,可能不做餐馆生意了吧?
   环顾四周,这里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车子驶过金龙路缓缓往火车站方向前进,经过几个站,上下车的乘客都很谦让,年轻人主动让坐给阿公阿婆、孕妇和携老带小的。每当面前的小伙子或小美女起身说“您坐我这里吧!”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这么想:雷锋无处不在。是啊!这就是古城古老的民风,古老的淳朴的人民遗传下来的纯朴的道德修为,给人以无限温暖的感觉。
   “石龙商贸市场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喇叭里的喊声把我的遐想拽了回来,我把收回来的眼神再一次定格在了这个曾让石龙商贸走上辉煌的市场:市场外面的街道都泊满了前来购货的车辆,这里人头攒动,据说这个市场现在以批发为主。什么药材、海鲜、干货、冻肉,还有更多的特色批发。我们园州很多商户都来这里选购他们认为物美价廉的药材回去卖。这是石龙最大的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了石龙10万居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到了商贸市场,离火车站不远了,于是给谢先生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快到了。车子抵达火车站,我们下了车,像亲吻着自己久别的故乡一样亲吻着这片可爱的土地和这片静好的天空。
   我们四下寻找当年印象中的孙中山铜像。这里已经跟以前不同了,以前车站门口是一片坑洼地,旅客都是坐摩托车来的,路也没现在宽敞明净。现在这里已经建了一个小巴士站,这些巴士车在石龙镇内穿行,载着旅客去他们想去的地方,比以前方便多了。
   终于找到了铜像。炙热的阳光洒在石龙火车站前孙中山的铜像上。高大的木棉树上,黄叶在微风中瑟索着……那段曾经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事件已经载入历史的史册。看着高矗的中山铜像,浮想联篇。孙中山先生身着笔挺的中山装,左手执软呢礼帽放于腰间,右手执文明棍,气宇轩昂,目光直视前方。此刻,先生在思考什么?是为国为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殚精竭虑着吧。
   就在我陷入遐想的时候,谢先生来了电话,说他已在来接我们的路上了。虽然太阳有些灼人,却远不及我们心中那份对中山先生的炽热情感强烈,那里有敬仰,有怀念,有铭记。我走近孙总统,仰望着他,仿佛看见那运筹帷幄的伟人下了火车,正向我们走来。清风徐来,古意悠悠,站在这儿的中山先生已经见证了这座古城经历的沧桑,见证了石龙人民走进了科技现代化的光辉历程。
   走进火车站售票厅,哇,里面人头攒动,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不管是在排队买票,还是在验票上车的,个个都面露笑容。我惊讶地发现,现在的火车站也如自动投币的公交车一样,不用人工售票了,是用网络自动售票的,我从来没坐过火车,所以这一切都烙在了脑海里。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火车站,一路走来,经过无数次变迁和完善,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见证着石龙人民的历史沧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火车站,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是石龙的主要运输枢纽。输送着大量旅客出入石龙。
   走出售票厅,谢先生很快也到了,他是土生土长的石龙人,他外表平实,待人和蔼可亲。在得知我要以石龙为背景写一篇文章时,他以东道主的身份主动带我参观石龙很多历史遗址。在他的博客里已经拜读了他写的很多有关石龙历史的美文了。
   由谢先生做向导,他带我们先从中山公园开始参观,而后去博物馆,再到他们协会的诗社中心……
   路程计划好以后,我们就在小巴站乘坐1路车,沿绿化路直奔中山公园。车抵达公园站台,下了车,穿过斑马线,途经现代广场——这里是以前颇有名的石龙宾馆,顺应时代建设,除了历史文化建筑物要保留外,石龙所有旧区重建、重新规划,原来两层高的石龙宾馆全都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眼前的这座现代化购物广场——集购物、酒店和食品业于一体的时代广场。很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口味。
   宾馆对面就是纳入历史文化公园的中山公园。过了马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亚军陈镜开的铜像,只见他双手向天举起,眼望前方,颈挂金牌,脚下是一对杠铃,中间还有“举重之乡”四个大字(1984年的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他获得一枚银牌,和曾国强、陈伟强成为石龙举重的新“三杰”。继十破纪录的陈镜开、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之后,创下石龙举重史上的第二个巅峰。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并在石龙中山公园一侧竖立举重塑像,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我想这就是当年他上台领奖时的情景吧——昂着头向全世界宣告:“你们看!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也是能够,不,我们就应该站在这个高高的领奖台上。”没错,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资格站在这个领奖台上。之后的奥运赛场地上到处可见中国体育健儿尽展雄风、叱咤风云。此刻我站在你的脚下,仍然能感受到全世界人民为你喝彩的欢呼声,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为我们争了光!你的精神永远被后人所崇敬。
   我们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历史一刻,拍下几张照片留作永久的纪念。顺着幽静的小路走进公园,小径旁边郁郁葱葱的树,焕发着清新的气息,刚才的闷热一下子全没了,让人有种神清气爽的快意。绕着弯曲的小径,我们来到了周恩来演讲台。我顺着台阶缓步而上,脚步是那般地沉重,一级台阶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周恩来的雕像,脑海里浮现出石龙革命烈士和贫苦大众在这里聆听周总理讨划陈炯明的演讲,仿佛听到群情激昂的听众们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讲台附近的一座座墓碑都在诉说着一个个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那是一座座树立在我们心中的永远不朽的丰碑。
   人来人往的公园小路上,和煦的阳光透过一片片树叶的缝隙,撒着欢儿似的在地上打着滚儿。一浪浪欢笑声把我的思绪拽回来了现实。现在的石龙居民可以如此悠闲自在的在公园玩耍、闲聊,那可是先辈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呀!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人们为他们塑像建碑。目地只有一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世纪,一段历史沧桑,留下了中国人民解放的艰难印记。

共 701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畅游在作者笔下的石龙古城,随着笔者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起起伏伏,我感受着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以及他的沧海桑田。文章巧妙的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灵活的掌握着一个写作者的人文道德,肩负的使命感。让我们在重温石龙一个个光辉或者暗淡的历史镜头时,督促人们不要忘记今天幸福祥和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珍惜当下,热爱生命,更不忘我们这个民族的荣辱兴衰!【编辑:满山红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满山红叶        2013-10-15 12:54:15
  谢谢渴望姐姐的真诚赐稿,杨柳有你真好,晚秋了,愿姐姐保重自己,我们一路前行,不回头。
回复1 楼        文友:在乎你渴望        2013-10-15 14:00:37
  谢谢红叶!
2 楼        文友:满山红叶        2013-10-15 12:55:16
  随着姐姐的文字我也畅游了石龙古城,谢谢你的赐稿,期待你的更多精彩。
3 楼        文友:满山红叶        2013-10-15 12:56:21
  问候渴望姐姐,以后慢慢学习你的文章。
4 楼        文友:竹林君子        2013-10-15 17:34:13
  石龙是个有着历史的古城。渴望的文化游记写得很好!挺看好你的。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