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当了一天记者(外一篇)(散文)

编辑推荐 【木马】当了一天记者(外一篇)(散文)


作者:苦果 白丁,5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3发表时间:2013-10-16 10:26:27

在我的印象里,记者是最光鲜的职业。在生命的历程中,也曾不止一次的做过记者梦,但命运偏偏不给我这个机会。我越是想做的事,越发与我无缘。也许是上苍的垂青吧。2007年初冬,我还真过了一把记者瘾。不过为时甚短,仅仅一天而已。
   这年11月6日,正值第十四届农高会在杨凌农科城隆重举行。这天一大早,我接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小康直播室》节目组主持人、记者董丽萍的电话,要我即刻乘车赶赴杨凌农高会现场,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协助她报道农高会实况。我先是受宠若惊,省台能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继而是欣喜,我借此机会可以光鲜一回,过一把记者瘾;最后是压力,用多半天的时间采访,写成约300字左右的口播稿,于下午17点准时在《小康直播室》的农民记者说新闻版块里直播给农村广播的所有受众。我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不敢怠慢,飞快的挤上开往杨凌的大巴。去接受这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一路上,还不忘给自己打气,紧张什么呀,凭我的文学功底,还有敏锐的观察力,给下午的《小康直播室》节目准备一篇时长约五分钟的口播稿,还不是驾轻就熟的事。
   上午10时,我准时赶到杨凌。虽然这样的农业高新盛会已成功举行十三届,但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赴会。高大的楼房、挺拔的风景树、宽阔而笔直的马路、干净又整洁的街道,折射出这座新兴农科城的风采。让我无不为我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新农业而叫绝。而真正跻身于这数十万参会者中间,又觉自己是多么渺小,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打算,因为今天我是代表农村广播来的,肩负着重要的报道任务,万一弄砸了,无论对电台还是听众都无法交代。明察秋毫的董丽萍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不住的给我鼓励,要我放开手脚,认真采访,争取把最有价值的新闻奉献给听众。我暗下决心,有这位资深的省台美女记者作指导,自己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本次农高会共设ABC三个展馆,A馆为高新农业、B馆为实用农业、C馆为农业机械。我给自己做了安排,A馆陈列的是高新农产品,如:太空蔬菜,太空农作物等,这些个产品由于稀有而价值昂贵,目前条件下,还无法进入大田生产。因此,在这里。我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我把采访重点放在B、C两馆。走近B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实用农产品。有农家土织布、有各类农作物种子、也有农副产品加工,如麦秆画、刺绣、草编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这里相得益彰。一个兜售光碟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摊位上放着电脑设备,各类农副产品加工的流程,在小小荧光屏前竞相呈现。前来参观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直观地学习各类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也可以把光碟购回家边学习边实践。我随即采访了一位买光碟的青年妇女,问她买的啥光碟时,她满面笑容。她说今天特意买了制作豆腐脑的光碟,她家在临潼,距秦兵马俑很近,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给他家的农家乐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这些年,她年年买光碟,先后学会了十多种农家菜的制作。制作豆腐脑是她今后的新打算。问及她对农高会有什么新期望时,她建议,像这类易学而又实用的光碟应该大量投入农村市场,让更多的农村姐妹通过学习而掌握技术,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街头随便买了些小吃,哄饱了肚子,便马不停蹄的奔赴C馆。因为整整一个上午的辗转,我还没有真正发现十分有价值的新闻。董丽萍还利用吃午饭的空挡,认真检查过我的“作业”。并且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必须在下午五点钟之前把稿子准备妥当,千万不能影响下午节目的播出。“军令”如山倒,就如同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我把所有的“注”都押在了C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C馆里的农业机械,可是让我大开眼界,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农机,在这里一应俱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最新研制生产的多功能坡耕机。其机型颇像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生产的手扶拖拉机。但体积略小,挂上货箱,可以装上化肥、农药等在果园的树行间行走,以完成施肥、打药等果园作业。也可以用作果园中的果品运输。可以极大的减轻果农的劳动强度,更好地提高劳动效益。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就是机械的后面两个轮毂可随意升高或降低,用以在坡地上保持平衡,完成坡耕作业。像这样一机多用,且价格有非常低廉的农机很受前来购机的农户喜爱,不足半小时,就有十多台这样的新农机被参会的农民朋友购买。一位面容清瘦的男子,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姓王,今年60多岁,今天一大早,他骑上自行车,一路奔波从乾县赶来。一路上,他合计着能不能在今天的农高会现场,买一台又能耕地、又能运输、又能打药、施肥的多功能农用机械。眼前的这台机子,好像是专门为他设计的。他很高兴。他作务了十多年的苹果,虽说每年的收入可观,盖了楼房,供养了两个大学生,可每年繁重的果园劳动却着实让他喘不过气,现在有了这部多功能的机械。将大大减轻他的劳动强度。给他带来更大收益。
   这天下午17点,农村广播的《小康直播室》节目准时播出。我用标准的关中话播送了我采写的新闻《王老汉买农机》。我的声音通过中波900农村广播的频率,走进三秦的千家万户。我的记者使命也由此结束。
   公元007年11月6日,我在国人瞩目的杨凌农科城当了一天记者。
  
  
  
   【故乡的洋芋糍粑】
  
   故乡在秦岭深山,记忆中最深的事是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围着山沟沟里一位德高望众、学识渊博的老爷爷讲古经。所谓的古经,就是些个古代趣事、神话传说等,愣是把我们听得身临其境如痴如醉。但老爷爷不是每求必应,他有一个条件,就是给我们出个谜,让我们猜,猜出来了,就给我们讲古经,算作奖励。若猜不出来,则免开尊口。记得有一次,老爷爷出了这样个谜,谜面是“像锅不是锅,能把好饭做,方便又实惠,不用填柴禾”,见我们猜不出来,还不忘给我们提示,有木头做的,有石头做的,家家户户门前或屋后都有,不常用,用一回,享一回口福。经老爷爷这么一提示。同伴中立刻有人脱口而出“碓窝”。
   碓窝是用上好的木料或石料经木匠或石匠精雕细凿,将其内部镂空而成的,再配以丁字形木棰,专用来做洋芋糍粑。由于故乡地处高寒山区,非常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唯独洋芋,因其生长周期短、耐寒、耐旱而产量不菲。洋芋学名“马铃薯”又名“土豆”,可作菜,也可当主食用,比如和玉米碜子掺在一起,谓之洋芋糊糊;和麦面面水熬在一起,叫作洋芋拌汤。而洋芋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加工成洋芋糍粑。山里人称之为“打糍粑”,其做工和影视剧中南方作糥米糍粑的方法相同,但有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工序大致可分为蒸洋芋和打糍粑两个部分。蒸洋芋由家中的女劳力完成。先是选个大、瓷实的洋芋,去其粗皮,然后淘净,放入铁锅中,再添上水,以水面漫过洋芋表面约两厘米为宜,最后盖严锅盖。先武火后文火,蒸约半小时,洋芋就可出锅,将其凉在箥箕、竹筛等器皿中,待微凉,整个蒸洋芋的过程便宣布完成。下面就该男主人登场了,由于打糍粑是重体力活,检验糍粑质量优劣,不看别的,就看家中的男主人是否身强力壮,因为其没有任何技巧,玩的就是力气。其步骤是,将洋芋倒入淘净的碓窝中用一特制的丁字形木棰,均匀的将其捣碎,再用木棰来回搅拌。使其粘度不断增强,打糍粑的最繁重劳动,是在接近尾声的时候,男主人必须将木棰举过头顶,然后狠狠砸下去,如此返复数十次,糍粑终于做成,这时男主人才会长嘘一口气,十分得意的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女主人则不屑一顾的回一句“得意个狗屁,人家不夸自己夸,头上戴个刺玫花”。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饶有兴味地吃糍粑,可算作山里人一种享受。糍粑有三吃,热吃、凉吃、糖拌吃。在男主人挥汗如雨打糍粑的时候,女主人也没有闲着,而是拿出其十八般武艺制烧糍粑汤。用香菜、青红椒、韭菜和上好的山野菜一起做成色香味一应俱全的汤料。将出窝的糍粑切成方寸小块,倒入锅内约半分钟后,热腾腾、香喷喷的糍粑便端上饭桌。凉糍粑是直接给糍粑浇汤。因为没有热加热,所以吃出来更加筋道,糖糍粑则是在糍粑上浇上蜂蜜,又甜又有嚼头,是糍粑三吃中最惬意的一种吃法,由于打糍粑又浪费洋芋,又费时费力,所以即使在洋芋主产区,一年四季也难得吃上几回糍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吃糍粑成为我童年中最好的记忆,
   二十多年前,我住进城里,吃一顿可口的糍粑,成为我人生中最奢侈的念想,每每想吃糍粑就想到故乡,也成为我造访故乡的一个由头。每每这个时候,即使时间再紧、事务再多,我也力争抽出时间回一趟故乡。在昔日的邻居家,享一顿糍粑美餐。邻居大妈半带嗔怪的说:“就你小子嘴馋,今日个回来又是想吃糍粑了,大妈这就给你做去,不过话可说到前面,打糍粑的力气活,你可不要推辞哦。”
   某日,突发奇想,要是足不出户,也能做出糍粑来,岂不是人间一大美事。想到做到,连忙去菜市场,挑选了上好的洋芋,然后按照打糍粑的步骤,在家中因陋就简做起糍粑来。但事与愿违,我做出来的哪是糍粑,连作工最粗糙的搅团都不如,当我把失败的事告诉大妈的时候,大妈在电话那头如此这般的告诉我,说要吃出和山里一个味的糍粑,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山里的洋芋,山里的水,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也改变不了。于是,依照大妈的吩咐,我回故乡买了洋芋,又特意盛了故乡的水,再经过我的“精雕细凿”。功夫不负有心人,身处异乡的我,终于吃到了和故乡口味相近的糍粑,但这仅是口味相近,要想口味完全相同,那就只好亲临故乡。
   无论何时何地,对故乡的那份情愫,永远不会改变。一息存,情不了。我喜欢故乡的洋芋糍粑。
  
  
  
  
  
  

共 3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一篇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散文作品,作者在娓娓叙说中,表达了一种朴实、温情背后的深思,透过这些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读者看到了生活的底色,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自己首先必须融入生活,其次,才是学会生活和享受生活;第二组,地方风味十足,像这种古朴、传统的民族特色,有它的历史与传承,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特色的丰厚底蕴。欣赏!问好!推荐!【木马社团编辑:山形依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影飘香        2013-10-16 11:57:35
  劲赏佳作,向苦果老师问好!
我不是诗人,我是一个文字游戏者;望朋友们喜欢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