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秋游插旗山(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秋游插旗山(散文)


作者:吴兴华 秀才,157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43发表时间:2013-10-16 16:46:41

国庆节假期第五天,雨后天晴,阳光明媚,我和民生新闻部的同事们一起兴致勃勃游览了距县城两公里外的插旗山。
   插旗山位于县城西部,虽然谈不上人间仙景,更称不上世外桃源,但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韵味让我为之心动。
   插旗山原名并不叫插旗山,据记载,1644年12月,被称为八大王之一的刘安秀攻占县城后以山为营。他在山上遍插红旗,用一匹红绸挂在山顶的一颗大树上,风吹红旗飘飘,吓退了前来围剿的官军,刘安秀在此占山为王十余载,将此山改名为插旗山。1796年12月,白莲教首领王三槐攻占县城,派人驻守插旗山,县令组织多宝寺和尚征讨,王三槐放火烧了多宝寺,百余名和尚向西撤退,山上的白莲教杀下山来,两下夹击,白余和尚全部投水而亡,故留下百袈溪之名。1933年10月,许世友率领的红九军25师攻占县城后驻守插旗山,四川军阀王陵基、王方舟进行围剿,徐向前命许世友、陈锡联分兵抗击,自己亲自指挥,在大量杀伤敌人后,一夜之间安全撤退。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李中权飞身夺机抢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为佳话。
   那天上午九点,我们来到插旗山脚下,仰望山顶,就仿佛小矮人抬头看身材魁伟的巨人,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崭新的山道在两边茂密的松树丛林中穿行,那棵棵松树密密麻麻的枝桠都象在空中画了一道绿色的屏障,繁茂得一些地方连阳光也无法穿透。我们身上一个芝麻大小的光斑也没有,越往前走,树丛便越渐矮小。
   我们快到半山腰时,两边只有矮矮的野草。我们坐在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的石头上,小憩片刻,一边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习习凉风,一边大口大口吃着同事蒋勇老婆带来的新鲜橙子。橙子熟软汁多,香甜可口,美美地吃下去,甜在心头。不一会儿,四个橙子被我们一个一个消受得精光。
   俯视山下,一块块梯田,形态各异,那些灰的、褐的、绿的、优美的线条,象魔鬼身材的女人曲线那样自然、柔媚、圆润。再看插旗山与笔架山之间的那条河流,气势雄伟,由境内千万股涓涓溪流汇聚起来的蒲江,浩浩荡荡,好象千千万万匹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天空一片白色,偶尔泛着零星、淡蓝色的光晕。我心中不禁为祖国壮丽河山感到骄傲。
   我们继续前进,到了水泥路尽头,看见一位放牛的老大爷。老大爷名叫王显凡,今年77岁,是地地道道的插旗山人,他对插旗山红军文化的历史非常了解,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王大爷愉快成为了一名导游员。
   插旗山山门高大雄伟,十分壮观。纪念碑前,王大爷向我们讲述了红军战斗遗址的来历,这个纪念碑是宣汉县委重视红军文化,于2012年12月修建了这块石碑,当年红军反蒋介石的第6路军围剿,插旗山是主战场,后面的碑文写得很清楚。1933年12月上旬,蒋介石任命王陵基为总司令,范绍增为副司令,第6路就是想消灭川陕苏区,消灭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三军为了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到插旗山作为临时指挥部,打了3天3夜,打死打伤敌人一万多人,还牵制了敌人2万多人,保护了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主力的撤退,完成了任务,红军于当晚撤走,顺利撤走。同年12月16日,许世友率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王宏坤率红四军十一师奔上插旗山,与敌许绍宗旅展开激战。数小时后,红军毙、伤许旅官兵近2000人。敌李树藩旅受王陵基之命增援许旅,红军又毙、伤李旅官兵1000余人。
   听完了插旗山激战的故事,我们一行又来到了赫龙寺红军井,据王大爷介绍,这个赫龙寺红军井是很有来历的。相传有一年天大旱,有二人上山求雨,梦见龙王说,他已到了赫龙寺,于是二人赶到了赫龙寺,烧香许愿,果然从石缝中冒出一股清泉,又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二人感恩,在此盖庙塑像。1933年红军反六路围剿时驻守插旗山,戳井引水供百姓饮用,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将该井取名为红军井。井水冬暖夏凉,沁人肺腑,过往行人,都要停足喝上几口,一些城里人也不怕路途遥远,前来背水。
   听他这么一讲,同来的美女主持们丢掉了喝生水的习惯,纷纷品尝了井里的水,都觉得这水很凉快甘甜。我见美女们喝水那么兴奋,也赶紧走到井边,只见清澈的井里有我探头的映像,被我舀水一捣鼓,里面的映像急忙闪动起来,形成了无数个波动的模糊画面。喝了一口井水,甜在心里,干澡的喉咙瞬间舒畅。
   老人讲完这些传说故事,此时已是日上竿头。中午,我们在松林掩映的农家乐吃上了地道的饭菜,品尝了地道的包谷酒,释放着闲暇时光的快乐。
   吃过午饭,同事们开始了麻将的酣战。我独自在松涛声中呼吸着氧吧,沐浴着秋阳的温暖,信步在林间的海洋中。太阳落下山岗,我们踏上了回归的路程。一路上,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诗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时,我耳边仿佛回荡着红军震天的嘶杀声,仿佛看见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彪捍身影。这里是红军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美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我们返回县城时,暮色开始降临,个个已经大汗淋漓。但是,一阵阵微风伴随着滨河路飘来的歌声,汗水化着满腔的深思。那一棵棵耸立的高大的松木,难道不是红军战士们在向我们微笑致意吗?
   这次插旗山一游,不仅欣赏了山河的秀美,更让我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共 21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秋游插旗山】这篇散文,作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引经据典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国庆节假期间与同事秋游插旗山的经历。作者先后描写了插旗山名称的来龙去脉、插旗山的雄伟与秀丽、插旗山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的来历、赫龙寺红军井的传说与历史,让读者感受到了插旗山景色之秀美、传说之动听和历史之悠久而光荣,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方洒满红军战士鲜血的土地那深深的热爱。欣赏,问候吴兴华,谢谢赐稿!【山水神韵编辑:鹏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鹏程        2013-10-16 16:49:45
  这是一篇描写细腻、内容翔实、内涵丰富的文章!祝兴华创编愉快!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楼        文友:吴兴华        2013-10-16 17:00:41
  鹏程老师的编按精彩,受益了!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