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峥嵘岁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峥嵘】三峡明珠宜昌(散文)

编辑推荐 【峥嵘】三峡明珠宜昌(散文)


作者:耕石 秀才,281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3发表时间:2013-10-17 10:03:14
摘要:湖北宜昌是我的第二故乡,1955年10月来到这里已经是58周年,现已儿孙满堂尽享天伦,故有深厚的感情,特撰小文以兹纪念。


   湖北省宜昌市素有“三峡明珠”之称,起初由于西陵峡口的南京关,是一个深入江心的小半岛,上有闻名遐迩的“三游洞”,似一颗明珠般地镶嵌江中。葛洲坝电厂建成后,当第一道长虹飞跃长空时,这个美称在三峡流域越叫越响。
   1955年我来这里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口不足7万的小城市,在中国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小黑点。那时全市的“工厂”仅有13家,除了500千瓦的一个发电厂就是西坝的硫酸厂和制药厂(主要生产黄连素),再就是“宜大砖瓦厂”,这是一个省监狱改造犯人的“厂”,实际上是个“场”,其余的全是修板车的、磨面的、做酒的、制冰棒的作坊。
   当时人们形容这里有句顺口溜:“地无一里平,灯无三盏明,电话摇不响,干部真无能。”
   要说这“干部无能”不是真的,论能耐可大了,但就是喜欢“窝里斗”,谁都想为自己建一个小城堡,除了封闭就是保守。而现在这里当刮目相看,不仅是一颗三峡明珠,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电都。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三国古战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中、上游分界处,除“三峡明珠”外尚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不仅是“雄当蜀道,威振荆门”的军事重镇,还是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的物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枢纽。现在辖有5个城区、3个县级市和5个县,总面积330万平方公里,市域面积21,083.5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1.53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城镇人口133万,市区常住人口46万。市域内水电、矿产、林特、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中外闻名。
   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使宜昌人引以骄傲的有三个之“最”: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单机70万千瓦26台,建成后将年均发电479亿度,为世界之最;三峡工程的实验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30日动工兴建,1981年第1台机组并网发电,全面竣工于1988年12月10日,共有发电机组21台,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度,为中国之最;位于宜昌市境内清江上游的隔河岩电站装机量1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0.4亿度,为湖北省之最。
   滚滚长江穿越城区中心,将宜昌分成南、北两半,江北高楼鳞次栉比,交通繁华,江南高山绵延起伏,古色古香,在市中心一桥飞架,将南北连为一体,更有西陵峡口的风景区和龙盘湖风景区点缀其间,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工程雄踞市内,城市东、北、西三面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城南的大片森林与江汉平原相接。从宜昌出发,上可抵达重庆,下可抵达武汉和张家界,旅游一贯相通,更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老岭,自然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宜昌还是长江经济带的重点支撑城市,含水电在内共有矿产、林特和旅游等四大优势资源,有长江水道、焦柳铁路、大型机场和高速公路,有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星罗棋布的城镇群。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宜昌创建园林城和旅游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相继被授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并且连续二届均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夺得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作为一个退休老人来说,这里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这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6.8摄氏度,一月最低平均零下4摄氏度,七月最高,一般在30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200毫升以上,年日照时数约1800小时,风力很少超过4级,从未见过沙尘暴或是扬尘是什么样子。此外这里饮食稳定,起居方便,房价适中,各开发商争先恐后占领区域景点,建成花园式小区,相应生活配套,学校紧邻。无论离江边远近,那一江秀水吸引了无数市民,20余公里长的沿江公园左可看山青水秀,右可看楼厦林立,长江大桥飞架南北,站在桥上可以看轮船穿梭,更有那一群群站在水中的渔者和水上娱乐船只也为江边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半个多世纪一晃过去了,我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一时是说不完的,这里的文化底蕴很深,如屈原、王昭君、三游洞、三峡奇石等等。
  
   蛤蟆石泉水——天下第四泉
  
   湖北宜昌号称柑橘之乡和茶叶之乡,整个地区都盛产柑橘和茶叶,因此形成了一种文化,特别是茶文化,不少古人都曾有鉴赏,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传说。蛤蟆碚其实是有一处蛤蟆石,“碚”音同倍,指地名,因此欧阳修和陆游等很多诗人都用的是蛤蟆碚。
  
   蛤蟆石,在长江西陵峡东段。距宜昌市西北25公里处,灯影峡之东,长江南岸扇子山山麓,有一呈椭圆形的巨石,霍然挺出,从江中望去好似一只张口伸舌、鼓起大眼的蛤蟆,人们称之为蛤蟆石,又叫蛤蟆碚和蛤蟆泉。
  
   蛤蟆石地处滩险流急的扇子峡边,舟人过此视为畏途。郭相业在《蛤蟆碚》中写道:
   白狗峡,黄牛滩,千古人嗟蜀道难,江边蹲踞蛤蟆石,逆水牵舟难更难,贾客闻之心胆寒。
   然而比这千万年蹲在长江边上的蛤蟆石更有名气的,则是隐匿在背后的那眼清泉。
  
   在蛤蟆尾部山腹有一石穴,中有清泉,泠泠倾泄于“蛤蟆”的背脊和口鼻之间(因蛤蟆头朝北),漱玉喷珠,状如水帘,垂注入长江之中,名曰“蛤蟆泉”。泉洞石色绿润,岩穴幽深,其内积泉水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
  
   唐代茶学家陆羽,约在天宝后期,涉足于巴山蜀水访茶品泉时,曾前来品鉴过蛤蟆石泉水。在其所著《煮茶记》(见之于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载: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这蛤蟆口水自从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四泉”以来,引起了嗜茶品泉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北宋年间,许多著名品泉高手、茶道大师,都不避艰险,纷纷登临扇子山,以一品蛤蟆泉水为快,并留下了赞美泉水的诗篇。如欧阳修还有诗赞曰:“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耐。”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诗中赞道:“巴人漫说蛤蟆碚,试裹春芽来就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和散文家苏轼和苏辙兄弟都曾登临蛤蟆碚品泉赋诗,赞赏寒碧清醇的蛤蟆泉水“岂惟煮茗好,酿酒更无敌”。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品泉家,他在《蛤蟆碚》诗中写道: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掏珠弄玉可忘年。
   清游自笑何曾足,擂鼓冬冬又解船。
  
   陆游这首诗作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十月于蛤蟆碚。诗人在《入蜀记》写道:
   “十月九日登蛤蟆碚,《水品》所载第四泉是也。蛤蟆碚去路临江,头鼻吻颔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处。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翠润。泉泠泠有声,自洞出,垂蛤蟆口鼻间成水帘入江。是日极寒,岩岭有积雪,而洞温然如春。”
  

共 27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整篇恢宏壮丽,文章充满知识性文化性,在作者的笔下,一幅美丽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宜昌山水秀美,市域内水电、矿产、林特、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中外闻名,是适合人们栖息的地方,作者还为我们记述了蛤蟆石泉水的文明,这里曾诗篇、茶都是闻名的。宜昌作为山水秀美的旅游胜地,在作者笔下大放异彩,此篇文章,整体语言优美,词句长短错落有致,描写风景唯美,是一篇难得的记述散文,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同身临其境般,享受其中,引人入胜,美不胜收。问好耕老,倾情推荐!【峥嵘社团编辑:於星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