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故乡情(散 文)

精品 【家园】故乡情(散 文) ——乡土文化


作者:张民胜 秀才,1047.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2发表时间:2013-10-19 19:29:16
摘要:出门在外,关于山里边的事,慢慢的就变成了回忆。打开记忆的门,任乡情流淌在心间。

关于故乡,有许多的事,让人魂牵梦绕。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大书特书。拿起笔来,却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那里有大山,山里头有父老乡亲,有奔跑的野兔,有唱歌的小鸟,有……太多太多,实在难以尽述。那里的土地养育了我,我却无以回报。我只能用笔去记载故乡的点点滴滴,作为有文字记载的乡村野史,或者说文字档案留存。如果以后有人考察,可作为参考。诚能如此,也算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了。
  
   乡土文化
  
   我的家乡在商州黑龙口青兴村,地处秦岭南麓,西与蓝天接界。溪水向东流,是丹江的源头。沟沟岔岔的水,慢慢地汇聚,形成了当地的特有地形,沟岔峪川。老家就在韩峪川的尽头,当地人叫青岩沟。从沟口到沟垴,有几十里路。我家已靠近沟垴,在碾坪。我也弄不清为什么叫这些奇怪的地名。
   当地却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没有几个有文化的人,几个老师基本上是小学文化,高一点学历的也就初中。有几个上了高中的人,却是木讷少言之辈,加上他们上学的年代特殊,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倒是能写对子,能吆喝客,精通一点旁门左道之术的人,显得有文化。上学被认为是吃官饭的路子,但是没有几个吃的官饭,所以也就不被人们看好,有时还遭到讥讽。
   我生在商州黑龙口青兴村姓张的农民家庭。家乡大部分人都是客户人,讲客户话,保留着客户人的语言特征和风俗。与客户话相对的是本地话,接近于普通话。客户话的方言特征很明显,且带有家族特征。同是客户人,不同的姓,说客户话也不相同。不同姓的客户人只是口音相近,说话习惯差别很大。同姓客户人语言口音相似,语言习惯基本一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要学习我们张家的语言,又要懂其他姓氏的语言,还要掌握本地话。这样,我们说话根据见的人的不同,说话口音也不同。当地人最反感客户人不说客户话,认为是忘祖。我从小就学的是客户话,到现在回当地或者见到客户老乡,还说客户话。
   我1979年开始上学,一直都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开始学习普通话。由于客户话的根深蒂固,所以学习普通话很费劲,以至于普通话也说得不伦不类。上中学学英语,也是一塌糊涂。在闲暇时间或特殊场合,偶尔也学习到一些当地的具有地域和种姓特色的乡土文化。二十五岁大学毕业,在黑龙口开始从事法律工作,三十岁之前基本上的生活在那里,很少离开。三十岁之后,我来到西安从事律师工作。而我生活的乡村环境,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信息相当闭塞。没有通电,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从外界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几乎没有。一年中能看到几场免费电影,说是免费,只是看电影的观众不用买票,当时的大队小队(现在改称村组)是要出钱的。有的年份,还能看到唱戏。唱戏有外来的剧团,现在也记不起是来自哪里的,也记不起唱了些什么。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只赶过两个戏场,最早是牛皮影影(皮影戏),那次是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演的,我记不起唱的啥,只记得在幕布上有很小的人影晃动,有人唱,还有乐器伴奏。觉得唱腔很特别,很悲沧。以后再也没有看过,却对那唱腔有很深印象,后来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皮影戏,那腔调我觉得很亲切。还有一次,是剧团来唱戏。戏台子搭在公社隔壁的学校操场上,唱的啥戏,啥剧种,几乎没啥印象。记得开场时是丑角戏,好像是《张古董卖妻》,是秦腔还是花鼓,也没有了印象。但却记得了一句词“老年莫娶少年妻,娶了都是别人的”,当时很是不解。后来看电影《菊豆》,突然明白了。杨金山快六十了,买了菊豆。菊豆和他家伙计杨天青弄到一块,还生了一个娃,取名杨天白,叫杨天青哥。后来长大了,找到原小说看,了解原著的情况,加深了对这句台词的理解。小时候看电影,没有看出多少名堂,后来看小说,文字全靠自己去意会,也没有看出多少门道。记得小说里说到杨天青和菊豆两个人做爱,却害怕肚子大了有娃,就灌辣椒水,说这是那个年代人们探索避孕方法的试验。这一点播,顿时茅塞顿开。成年后再看那部电影,觉得很深刻。
   上学了,能认得字了,就看小人书。有时也听老人讲一些当地流传的故事,像牛郎织女、孟姜女、天仙配等,也听人讲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但由于讲的人也是一知半解,只能听个大概,也没有什么印象。这些外来的文化对我的影响很有限。
   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客户文化,上学后才接受现代文化。两种文化的转换,很费周折。上学期间,对我们的客户文化,我们采取的是排斥的态度,认为他原始粗俗,是落后的。所以从没想过两种文化的对接,也没想过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工作后,又把客户的语言极力转化为书面语言。在不停地转换期间,慢慢开始思考,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语言、风俗、文化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信仰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从我的视角和经历,去揭示我生活的这块热土的面纱。
  
   地 形
  
   故乡地处秦岭南麓,西与蓝田接界。溪水向东流,是丹江的源头。沟沟岔岔的水,慢慢的汇聚,形成了当地的特有地形,沟岔峪川。老家就在韩峪川地尽头,当地人叫青岩沟。从沟口到沟垴,有几十里路。我家已靠近沟垴,在碾坪。我也弄不清为什么叫这些奇怪的地名。现在仔细想想,可能是随物赋形,因形而名吧。村子俩山相加,至沟顶合拢,岩石黑青色,故而得名。从沟口到沟顶,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宽处就住有人家,有土地;窄处仅有河道,流水可通过,人们凿岩为路。进了沟口,向里走,有向两边的沟岔,又叫麻子沟、碾子沟、北沟、南沟的,还有叫大洼、小洼的。沟岔地形,就像树的枝。无论怎么伸展,都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所有的沟岔最终都围拢在一起,形成一个半封闭体系,水只有一个出口。自然界很神奇,他用山梁隔出一块块的地,分出一方方的水土,养育一方人家。
  
   地 名
  
   当地的地名有些比较奇怪,我也弄不清为什么叫这些奇怪的地名。现在仔细想想,有的可能是随物赋形,因形而名吧;还有的是因人而定,因事而定。商州,就是因那是商鞅的封地,故有“商”字。设州时叫商州,设县时叫商县。黑龙口,是西安到商州的必经之地。叫黑龙口,我真的想不出是怎么命名的?境内倒是有一处叫黑龙潭的洞,在叫老虎沟地方的半岩上,洞口长着一簇童子化的植物,进洞向里约一丈远,有一竖井,据说能看见水,当地人在此祈过雨。外公祈雨时,还在洞内捡到一块铜板,后来给了我。我给上面钻了一孔,用绳系了,挂在脖子上。后来却弄丢了。如果说黑龙口是因有黑龙潭而得名,那黑龙潭大概就成了人们讲故事说的,一条黑龙触犯天条,被押在此。反正龙是无形的,叫黑龙潭也就无从查考了。黑龙潭无从查考,叫黑龙口也就难以考证。黑龙潭我去过,没敢进洞,一切都是听人说的。那年祈雨,我跟村里的三位老人一块去的,他们进洞取来神水,头顶着水翻过几道梁,到我们住的沟顶,人们还敲锣打鼓迎神,搭起棚子设立神位,焚香祷告;后来又游神、送水。那时真的下雨了,人们都说神灵。
   纪家山是与蓝田接界的山名,绵延成百里。在商州境内有跑马场、杀人场等,据说是纪鸾英占山为王时的兵营。说纪鸾英是薛刚的老婆,薛刚反唐,他老婆在此招兵买马安营扎寨。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唐朝的事,说书的提到有这么两个人。后来在网上搜索,叫纪家山的有好几处地方,唯独没有家乡的这座山。我想,唐时都城长安,在现在的西安,纪家山据此二百多里,在此屯兵,进兵一日就可直捣长安城。所以我相信这里就是纪鸾英的屯兵之地。可惜,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无法考证。那里又没找到那时留下的刀戟古物,所以人们只是说说而已。那里有一个洞,叫蛇妖洞,在半崖上,传的很神奇,没人感冒犯神灵去一探究竟。若果纪鸾英真的在此屯过兵,我想蛇妖洞可能就是当年隐身的密室,或者是藏匿财物的密室,或许还有暗道通往他处。
   和青岩沟一梁之隔的北边是牛头岩,石湾西边山势陡峭,岩石林立,酷似牛头,因而得名,又叫牛山。青岩沟与牛头岩中间公夹一山,两条川的水到娘娘庙就和而为一了。和青岩沟一梁之隔的南边是麦尖沟,这条梁将韩峪川与黑龙口完全隔开,一直到洪门河,韩峪川的水才与东西二峡的水汇为一处。从青岩沟顶向西,就到王家沟。那里是我父亲的老家,也是我们张家在黑龙口的落脚点。王家沟上半节几乎全部姓张,分上下院。听老辈人说,张家来的时候是弟兄两人,男人挑着担,女人抱着娃,一个在毛石沟口搭棚,一个在王家沟顶搭棚,相距一里多路。全部的家当就挑在担子里。后来葬在毛石沟口,据说那坟地阴阳先生说是二龙戏珠。坟前有块石板,上面刻有字,已看不清了。坟后有一橡树,需两人合围,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据说有五百多年了。张氏子孙有几百号,有在原籍的,也有迁到别处的。我也没弄明白,为啥叫王家沟,那里没有姓王的人家。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在哪里落户的。同样。从王家沟向下,是梁家湾,也没有姓梁的,而那里住的大部分是姓吴的。他们也是从别处迁来的。那条川叫闵家河,在川口有一大姓闵。
   关于地名,还有很多。我只是列举了老家附近的几处地名,远的我没有去仔细的考证,就不再多说了。
  
   青 兴 村
  
   沟叫青岩沟,从沟口到沟顶,有几十里路。解放后就叫青兴,先叫大队,后改村。我能记事时,村里分七个队,大概有一千多人。那时大概是人口最多的时侯。以后人口基本处于下降趋势,小伙子出山当上门女婿,姑娘外嫁;有几家男人工作,全家转居民了;还有少数的几个当兵、考学走了;再后来,有几家迁户走了;再就是去世的。虽说也有娶进媳妇招回女婿,生儿育女的,但总体上出去的多,回来的少。现在在册人口不足六百,平时在家二百多人。好多家只留下老人在家看门,有的门上锁,一片萧条迹象。
   山地大都弃耕,只种一点平地。山林里乔木和灌木混生,一片郁郁葱葱。橡树过去是薪炭林木,现在没有人烧炭了,到了采伐轮换周期,也没人理,就那样疯长。荒地的杂草一人高,灌木交织,人都挤不过去。有些经过嫁接的果树,因效益不好,也被人放弃了。果实成熟季节,任凭风吹落。野兽在山林里出没,杂草长满路旁庭院。
   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一条公路通向外面,交通不便。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失,已走向萧条没落。几个外出打工的人,受伤返回,缺胳膊少腿,更增加了几分凄凉。故乡,就这样在发展中没落了。学校没有了学生,村里没有了商店,没有一家企业。连往日各家饲养的猪羊鸡鸭也为数不多,更别说其它大牲畜了。人少了,山村更静了。倒是几只狗,时不时狂吠几声,打破清晨和黄昏的宁静。
   他的名字叫青兴,预示青春兴旺,但却萧条衰败了。年轻人都远走他乡打工谋生去了,有的人还一去不回。土地荒芜,杂草丛生,路断人稀,实在令人痛心。
   这一片热土,该如何重新焕发青春勃勃的生机?
  
   客户人
  
   在青岩沟这个村子,主要住着阮、李、黄、喻、穆、孟、胡等人口较多姓氏人家,另外还有闵、朱、田、华、谭、苏、王、吴、张、郑、孙等小户人家。过去还有汪、周姓氏,现在已没有了。至于娶进的媳妇,姓氏更多。这些姓氏得人家,有的已住了几百年,最晚的也有30多年了。他们大多数还讲客家话,自称是客户人。他们一直保持着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他们一直认为是在这里做客,有一天还会回去。其实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也知道永远回不去了。他们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开垦土地,修路盖房,已生活了几代、十几代人。许多姓氏的家谱都没了,有家谱的,也到了续谱的时侯。没家谱的,只能靠老辈人记得谱排辈取名,如张家,没有家谱,老辈人现在能记得的一句谱“官清民自安”,现在用着,自“安”字辈以后,就不知道怎么排辈。我的上一辈是“清”字辈,无论取啥名,官名都有“清字”,我是“民”字辈,我的孩子是“自”字辈。在我之前,一直都按谱系取名。有的人还有小名,还有的别人给起有绰号。阮家在韩峪川人口多,分布广,仅青兴村就有三处:一组阮家院(又叫烧锅院子)、六组(全组都姓阮)、七组。据我知道,家谱“祖世绪长荣”后,也到了尽头。其他的姓氏也是这样。
   客户人讲客户话,有通用的客户话,也有姓氏的客户话。不同姓氏之间讲通用的客户话,同姓之间讲具有姓氏特点的客户话。在当地,你不但要会说通用的客户话,还要会本姓的客户话。不会客户话,就难以交流,还被当地人嗤之为“忘祖”。娶进的媳妇,也学说客户话。有的学的半生不熟,常常被人取笑。客户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是发音不同。在当地,主要存在客户话和本地话,本地话更接近普通话,但还有区别。区分客户话和本地话,我认为只要注意一个称呼就行。普通话“外婆”,在客户话里叫“家(方言念ga)婆”,本地话叫“位婆”。“家”,在客户话里念“jia”,但在称呼里念“ga”。我注意过越语,把家(jia)念家(ga)。过去,我们叫“家(方言念ga)婆”,却不会写ga,后来才知道在方言中,家有时念ga。客户人顽强地讲着客户话,保持着客户人的一些传统风俗。我们离开家乡好多年,还是这样。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普通话,学英语,慢慢的抛弃了客户话,认为那是落后的语言,落后的文化。现在仔细思考,觉的客户文化很亲切。我们客户人这样顽强的坚持自己的语言,坚持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客户人顽强精神的体现。

共 71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打开记忆的门,任乡情流淌在心间。《故乡情》在眼前的往事,有清晰也有模糊,那是乡情缠绕在心田。古朴特色的地貌,黑龙口、青岩沟、牛头岩等特色的地名勾勒出独特的山乡环境。村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萧条,离开生长的家乡闯外面的世界,这片热土呈现清凉寒意。客户人仍然继承着客户话的传统,“客户人这样顽强的坚持自己的语言,坚持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客户人顽强精神的体现。”文化是历史的传承,虽说“没有体系,没有典籍,只有口传心授的不成文规定。”但毕竟是传统的东西,更显朴实淳厚。散文着笔细腻,丝丝入扣,由远至近,由浅入深,把家乡的外貌山水,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底蕴都一一细述,使文章内涵丰富,寓意深厚,凸显情感之厚重。欣赏!推荐共阅!建议加精!【编辑: 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02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蕊        2013-10-19 19:36:42
  拜读张民胜老师乡土文化的散文!一个传承的文化部落,在日益发展的现实社会里逐渐零落。但依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值得赏阅!欣赏!学习!问好!秋安!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2 楼        文友:张民胜        2013-10-20 13:46:30
  感谢编辑和各位文友的关注!这篇作品已写很长时间,一直在考虑是否发表。没想到大家对这篇散文评价很高,加为精品。谢谢!
执业律师,业余作家。
3 楼        文友:伊蕊        2013-10-20 19:45:04
  祝贺作品获精!深秋问好!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4 楼        文友:周文英        2013-10-24 15:52:27
  多写下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黑龙口和客家人的故事吧。我认识的客家人都生活在广东和江西,他们女人都很勤劳。
回复4 楼        文友:张民胜        2013-10-25 08:19:31
  你可以看看我写的《客家谣》,那里面提到一部分。谢谢关注!
5 楼        文友:水之影        2016-11-24 19:46:41
  拜读问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