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子夏名言 “仕而优则学”新解

精品 子夏名言 “仕而优则学”新解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62发表时间:2013-10-25 20:02:17

“文化革命”中被批臭的“读书作官论”的原句“学而优则仕”,多少人错误地以为语出孔子。其实是语出孔子高徒子夏,《论语?子张》有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子夏积一生文化之总结,是他哲学思想的特色,也是孔儒思想的轴心。
   西周末铁器兴起,导致经济变革,宣告奴隶社会将灭亡,新兴地主阶级渐露头角,教育随经济必然要产生“革命”。官学崩溃,私学便应运而生。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创办私学的集大成者,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格局。孔子对“学”也讲得很多。“学而时习之”,就包含着经常复习和实习的意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教人边学习、边思考。
   子夏,孔门十哲之一,被列为文学科,“博学而笃志”。在孔儒学说的基础上,“离群索居”、“另立门户”、“仕而优,学而优”也是破旧立新之说。
   对子夏的这句名言,后世学者注释颇多,仁者见仁,知者见智。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洪丕漠《论语现代版》讲:“出仕做官的人,要有余力就应该学习知识,这样可以不断充实
   自己提高自己。反过来,读书学习的人,假如有余力就不妨做官,这样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为国为民。”“读书做官,做官读书”成了古人做人的信条。正基于此,在现代文化运动中“学而优则仕”成了孔子儒学的一大罪状,遭遇全民共讨之的困境。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学而优”,这种挞伐显失公平。
   历史步伐跨入开放年代,百家争鸣,打破了加在儒学头上的许多罪过。对“学而优则仕”也有了别开生面的注释,最典型的有二。
   一是华东师范大学提出的“仕即官”,“优即有余力”、“优即优足”的观点;二是曲阜师范学院提出的“仕即事”,“优则多”之学说。
   华东师大的“仕即官”之说见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而优则仕”注释。其文说: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标。“学而优”这句话出自子夏,但确实代表了孔儒的思想。该文注释说:“学而优”解释的分歧,在于对词语含义的时代性有不同的把握:“学而优则仕”的“仕”,《说文解字注》对“仕”的解释为;“仕学也。训仕为入官,此今义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注:“仕,仕于朝也。”这条注释在说明:仕的古义为学;学的意思就是“事其事”,即从事某种工作。再查《论语》中“仕”字共出六次:子路曰:“不仕无义”、“子使漆凋开仕”等。孔安国注:“仕,仕于朝也。”六个“仕”字意思都是“做官”。因此用“做官”解释“学而优则仕”的“仕”是准确把握住词义的时代性。“优”的字义要把上下句都讲通,两个“优”字必须分别解释。《说文》:“优,饶也。”《鲁语》注“优,裕也。”马融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皇侃说:“上句‘优’字为‘有余力’,下句‘优’字为‘优足’。”整章的意思是:“言人之仕官行已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若学而德业优长者,则当仕进以行君臣之义也。”这既是根据“优”的基本词义,又准确把握住了这个基本词义在不同方面的引伸涵义。
   曲阜师范学院的“仕即事”之说,见于《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仕而优则学”新释》一文。文说:这句话关系到对孔子和子夏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不可不辩:
   “仕”有几种含义:“仕”学也,“仕”入官也,“仕”事也等。比较恰近子夏原义的是,“仕”当释为“事”。《诗经》中的“仕”大多是“事”意。《诗?大雅》“武王岂不仕?”毛传:“仕即事。”入官的涵义系晚出,且应包括在“事”的涵义之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文玉有声,传以言仕,事也。仕为入官是今义,故义宦训仕,仕训学,故毛诗传五言士,事也。”我们可以认为
   “仕”的本意是“事”,而做官的只是“事”的涵义一部分,是“事”的引申意。恰近子夏原意的应是“仕即事”,这个“事”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指做实际工作。把“优”释为“有余力”,虽未舛大意,然并不剀切。考先秦古籍:“优”的涵义有种种:“优”饶也;“优”裕也;“优”多也等。《诗经?大雅》“天之降罔,维其优矣”,是说刑罪之罔,那样广宽。比较切近“学而优”、“仕而优”之“优”的应是“多”也。
   “仕而优”、“学而优”的真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代注家误解已非一日之事。汉代经学家马融注此章曰:“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这几乎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权威注脚。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章的注有所发展,说: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同理而事异……”他朦胧地意识到此章是讲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但却没有理解此章的本义。基于我们对“仕”“优”的考证,此章的意思应该是:实际事情做得很多了,则要重新学习;学的知识很多了,就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这样解释前后连贯,意明语确。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他所说的这段话必然与孔子思想有着师承关系,应当看做是孔子门师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给予客观的、科学的评价。
   余赞同此说,补充四点理由。
   一是,春秋战国孔子子夏年代,并无择优录“仕”的社会基础。按《中国古代教育史》的论述:春秋战国,奴隶制渐亡,封建地主崛起,是一个制度社会转型时期。人才录用也,呈现承上接下。承前是奴隶制,人才录用提拔官吏,是可世袭的分封制,是按军功分赏爵位,即“世袭世禄”,并非按“学而优”分封。战国后是建立封建制的秦汉,实行“察举制”或“征辟制”,是考察——推荐——任聘。到魏晋朝的“九品中正”的选士制,还未脱离按门第高低保证贵族优先,只是有了按“学优”任“官仕”的雏形。到了隋唐才有按“学优”举“仕”。一考定终生的“科举制”,至明清科举达到鼎盛。
   人的思想哪里来?按马克思辩证法最基本的法则,“存在决定意识”,即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孔子子夏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未完全消亡,封建制未完全确立,人身的自由未充分实现,官学教育是贵族子弟,旨在培养统治人才,私学兴起,但并无考试制度,人才靠推荐举贤,并没有择“优”而“仕”的社会基础。有学者断言“他们决不会把‘仕’与‘学’看成因果关系,是后人把‘仕’与‘学’紧紧连在一起”。硬说按“学优”录“仕官”是子夏的本意缺乏根基,是后人以“科举”来判断战国的历史事物,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二是,孔子及诸弟子,子夏、子贡、曾子等都没有真正的仕途,况且不是按考试“学优”而择“仕”。孔子一生仕途艰难,虽作过“司空”、“大司寇”,没有发现哪一次是通过考试“择优任仕”的记载。基本上是按“察举制”由王者推荐国君任用的。子夏在出身和仕途方面,与孔子极为相似。家贫而少不得志,仅做过一个“莒父之宰”,芝麻大一点的官。《荀子?大略》记:人曰“尔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他的这种不受诸侯大夫“下眼看”的强直态度,充分表现了他宁愿治学,不愿为官的人生价值。他的这种意识与“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他作了“魏文侯师”,那不是握有行政权力的“仕”,那只是个谥号,只是学术顾问。更何况为“王者师”并非考试择“优”而“仕”。
   所以从子夏淡泊仕途,“仕即官”不符合他的人生观,而“仕即事”却顺乎他的人生历练和哲学思想。
   三是,私学不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级一级考试。私学不同于官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私学教的的是成年人。孔子弟子三千,没有几个是从幼儿教起,就是子夏教弟子李悝、吴起也没有从幼儿教起。私学教成年人就得创新,就不能用官学“闭门读书”那一套。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其本身就是重视实践,注重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知识,他倡导“多闻,从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文、行、忠、信”的教学四大纲领,强调的也是感性知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子夏创法家私学,客观要求要在治学思维上有新的突破。私学所教的是成人,“有教无类”,打破贵族世袭,开拓了接受教育者的类别,学生不分穷富,不分南方北方,种田的,当兵的,作官的,作工的五花八门,各类人物都有。所教生徒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入学前经历了社会上太多的“事”,也就是“仕而优”,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深造,需要“优则学”。联系子夏哲学有他的特色,倡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进思”。用现代语讲就是“广泛学习,恳切发问,有利于立大志,有利于强化道德修养。”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是说,君子在学习中获得真知,与工匠在工场内完成劳作是一样的,他把“学习”和“劳作”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成了他的治学特色之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即使小技艺,也有它可取之处。说明他注重行为重小节、注重事物的方方面面。“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子夏这番话是把“学习”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了,在他看来,尽孝、尽忠、与朋友交,虽不是学“经典”,然而是学的重要方面,这分明隐含着要在实际中学习的意识。应该说子夏“仕而优”,是实践多了需要深造学习的哲学思想,顺应历史、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即应运而生。
   四是,从“仕而优”、“学而优”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来看。以往人们多注重“学而优则仕”,而忽视了子夏是把“仕而优则学”放在首位的。之所以把“仕而优”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在社会上经历的事多了急待需要学习的哲学思想。
   哲人说:“对历史文化,有时只要稍转换一下审视的角度,就会有新的突破,就会发现新的闪光点。”在古代,在战国时代尚无“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等词汇。联系子夏以一贯之的治学思想,“仕而优则学”这一哲学命题,其深刻的内涵,用现代语讲可否说:“就是在一定情况下,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对知识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注。”应该说,对子夏名言“仕而优”新的解释比“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的旧释更通近一些,涵义更深透一些,或许也更能体现子夏哲学思想新的文化内涵。

共 40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学术性论文。对“学而优则仕”一句的解读,文章列举了历史上有分歧的多种说法,肯定了“实际事情做得很多了,则要重新学习;学的知识很多了,就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这种理解观点。作者列举了四条理由来支持这一观点:孔子子夏时代的用官制度;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生之路,特别是子夏读书与为官观念的格格不入;孔子时代的办学思想;“学优为官”说法产生的历史原因。文章观点明确,材料有据,有说服力。【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026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10-25 22:41:24
  新解有理有据,把一个普遍的错误揭示了出来,但愿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能纠正那有偏差的说法。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