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状元地”与赵玉麟的传说(杂文)

编辑推荐 【山水】“状元地”与赵玉麟的传说(杂文)


作者:昭平阿志 举人,358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0发表时间:2013-10-26 16:47:29

在昭平县樟木林乡东部浪伞岭的坪冲尾,有一处颇负盛名的墓地,每年清明节前后,有来自平桂区公会镇、昭平县凤凰乡和樟木林乡的赵姓人家前来祭祀,甚至还有远自平乐县的赵姓人家前来祭祀。为何如此多人前来祭祀这座坟墓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一剧客家传统的戏曲和“状元地”的传说说起。
   在闽粤沿海一带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戏曲——《赵玉麟与梁四珍》,故事讲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赵玉麟,家住广西梧州府,乃立扬村里人,其父原为潮州案察,与梁四珍之父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梁四珍从小由其父许配给赵玉麟为婚。不料,赵玉麟十六岁那年,父母双亡,而后赵家又遭水毁良田,火烧房子,转眼一贫如洗。赵玉麟前去投靠岳父,不料梁父嫌贫爱富,不仅把赵玉麟赶走,还逼迫梁四珍改嫁。梁四珍抗命不从,“净身出门”嫁给赵玉麟为妻,梁四珍割草卖柴度日,助夫读书。
   为筹集上京赶考路费,梁四珍拿出母亲偷偷赠送的金钗让丈夫拿去典当。不料金店老板黑心,哄骗赵玉麟金钗是假金,只给了他四十纹钱。恰好街上有一老翁在卖一把三弦,要价四十纹钱,赵玉麟用卖金钗的钱买了三弦。赵玉麟背着三弦一路卖唱行乞赴京赶考,京城客店的刘婆好心收留他。后来,赵玉麟高中状元,拜刘婆为义母,三班六役随身衣锦还乡,恰逢梁四珍前往梁府为父祝寿。因贫穷寒酸,梁四珍遭大姐、二姐、三姐百般奚落戏弄,父亲也对她百般辱骂嘲讽,幸得其母袒护。衣锦还乡的赵玉麟装扮成乞丐前往梁府卖唱祝寿,被辱骂驱赶。
   赵玉麟与梁四珍夫妻相见,赵玉麟劝妻子改嫁,梁四珍坚贞不渝。赵玉麟才亮出状元身份,惩罚“众亲”。赵玉麟又纳梁府好心的婢女春兰为二夫人,带岳母回京。后来,赵玉麟共生九子,“九子登科震家声”。《梁四珍与赵玉麟》的故事在民间演唱经年不衰,告诫人们一个道理:不能刻薄势利,穷不失志者,终有出头之日。
   闽粤一带的民间传说,赵玉麟的出生地就在昭平县樟木林乡的峡口肚。相传,赵玉麟的母亲乃当地一名瑶族女子,在当地浪伞岭坪冲尾劳作时,一位路过此地的俊美男子向她讨水喝。两人一见钟情成就了好事。不料男青年行了好事后猝死,女子就地掩埋了男青年,而后怀孕生下赵玉麟。他出生之时,日夜哭叫不止,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深山老林养不大这个孩子,必须到其不哭的地方才能安家。家人背上哭闹的赵玉麟顺水流而下,到了梧州府赵玉麟才停止了哭闹,一家老小遂在梧州住了下来,其母改嫁赵家。
   在樟木林乡,“状元地”的由来则有另外一种传说。因为赵玉麟日夜哭叫不止,算命先生说是其父在阴间作怪,必须到其不哭的地方才能把孩子养大,一家人顺水流而下到了梧州府。后来,赵玉麟考上状元,朝廷调查家庭的社会关系,赵玉麟的母亲才道出了实情,指引官差找到了赵玉麟父亲死亡的地方,在原地培土树碑,镌刻碑文,这就是当地“状元地”传说的来源。
   这种 “女子一见钟情行好事”的说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谬,但是却符合历史上瑶族“走婚”的习俗。在传统的瑶族风俗里,女子享有崇高的地位,瑶族实行“走婚”习俗,女方遇到中意的男子即可同意走婚,男方当晚即可到女方家过夜,天亮后离开,不需要提亲、聘礼等任何仪式和财物。生下的子女归女方抚养,连姓氏也跟母亲,男方不负担任何抚养责任。如果女方对男的不满意了,双方就终止来往,女子可以另外找别的男子。
   那么,戏曲中的赵玉麟是否真的出生在昭平县樟木林乡呢?历史上真正有赵玉麟其人吗?多年以来,樟木林乡的叶贻政老师一直在考证这个问题。他对樟木林乡浪伞岭坪冲尾传说的墓主是状元赵玉麟之父的说法进行了考证;同时对樟木林乡驻地东南的“状元山”下传说墓主是赵玉麟祖父的墓地也进行了考证。传说是赵玉麟之父的墓碑文中“皇清侍考讳启材异姓赵金城法号法添老道官郑公之墓”等碑文说明,墓主原来姓郑,为“进华公之四子”,后来入赘赵家,改名赵金城,生前为瑶族寨子的师公(道官为瑶族专门驱鬼祭祀的巫师),死后其女婿为岳父写墓志铭,光绪八年立碑。
   民间传为赵玉麟祖父墓之碑文说明,墓碑立于光绪十七年,墓主确有第二子郑启材作赵家女婿,异姓名为赵金城,并非是第四子。两墓碑文说明:在清末,昭平县一带曾有一个叫郑进华的人,其第二子郑启材入赘作赵家女婿,改名赵金城,赵金城之女婿(“福”字辈)、孙辈(“万”字辈)在光绪年间为他们两人立墓。但墓主之一的赵金城并没有一个叫“赵玉麟”的状元儿子,三个儿子福学、福保、福田都是普通人。如果真有此人,后世之人肯定不会忘记祖先这段辉煌的历史。
   而且,在民国版的《昭平县志》、《贺县志》及新版八卷本《梧州市志》中,均没有“赵玉麟”这个人物的记载。史书也记载,广西科举时代曾中9名文状元,他们依次是唐桂州(今桂林市)人赵观文和裴说;后唐龚州(今平南县)人梁嵩;宋永福县(属今桂林市)人王世则、富川人毛自知;清临桂(今桂林市)人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其中并无“赵玉麟”其人。状元在古代非比寻常,如果当地真有人中状元,各种县志肯定是有记载的,而且会有碑坊、故里等遗迹可寻。
   许多研究客家文化的学者认为,《赵玉麟与梁四珍》的故事和人物以及状元地、状元山的说法,是后人的一种嫁接,赵玉麟也是虚构的人物。因为樟木林乡确实有一座状元山。明朝末年,武状元全柏三从金陵南下,迁居樟木林乡,死后葬在龙口径长冲被誉为“迎睡仙人”的山脉,后人为了纪念全柏三,取名状元山,樟木林乡全氏家族的《族谱》中也有记载。
   学者认为,《赵玉麟与梁四珍》的故事是客家人为了教育子孙扬善惩恶,勉励后人耕读诗书创作出来的戏曲。赵玉麟的形象,与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谚“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嫌来早与来迟”相吻合,体现了客家人崇尚善良、正义,也寄托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下的寒士们“一朝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梦想。
   很多学者认为,唱本中的状元赵玉麟“原型”,其实是清代贵州贵阳青岩人赵以炯(1857—1906年)的嫁接。赵以炯,字鹤林,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状元,光绪十七年曾出任提督广西学政。当时,今天的玉林市曾为梧州府属地,“赵玉麟”一名大概受状元“赵鹤林”及“玉林”地名等的启发而来,故事的情节则来自一部著名越剧——《五女拜寿》的影响。
   在很多客家说唱文本的结尾,常有“我今唱完某某事,大家仔细听分明。莫欺穷来莫欺老,善良之人享太平”一类的唱词。“永定本”《赵玉麟》结尾唱道:“奉劝各位莫势利,人难估量水难量。龙游浅水虾公戏,虎落平阳狗去欺。莫做虾公莫做狗,要做公平正直人。”这些唱本均说明,赵玉麟的故事是戏曲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旨在教育后人,惩恶扬善以正乡风。
   在樟木林乡浪伞岭毗邻的平桂区公会镇一带,当地人则坚信有“状元地”存在和古代这里曾出过状元的说法,但这个状元不姓赵,也不是现在赵家的墓地,而是另有风水宝地,只是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当地民间代代流传着这样一种与樟木林乡大同小异的版本,相传,唐元时期时候,当地瑶寨中的一名女子,在浪伞岭坪冲尾遇到一位路过去赶考的俊美男子,两人一见钟情。男子走婚后惊喜过度猝死,被就地掩埋,没有树碑。而后女子怀孕生下一子,出生后孩子日夜哭叫不止,算命先生说是其父在阴间作怪,必须搬迁到小孩子不哭的地方才能把孩子养大。于是,一家人顺流而下搬迁到了梧州下游的封开县,而不是梧州。
   后来,其母嫁给了当地一户人家,孩子跟随继父长大,勤读诗书,后来考中了状元,其母亲才向儿子道出了实情,指引官差找到当年埋葬男子的地方,状元郎随后把生父秘密迁到广东厚葬,这就是当地“状元地”的由来。
   这个版本传说的原型来自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郎——莫宣卿,莫宣卿是广东省封开县人,古时封开县属苍梧郡管辖。莫宣卿幼年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相传他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中状元,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也是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命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宣卿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但他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尚未为官就去世,因此生平不详,他的生父和出生地在民间也一直存在多种说法。
   至于后人为什么会把赵氏祖坟当作状元地,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受戏曲《赵玉麟与梁四珍》和赵氏祖坟上的碑文影响。传为赵玉麟之父的碑文中有这样一句:“伯叔有幸待我光宗耀祖父为命就室入赘承项。”碑文行文中还有“富贵双全”的钤印、图章、戳记之类的东西,这些是当地所有碑文中仅见的。后来有些人被碑文中“光宗耀祖”的记叙和“富贵双全”的钤印、图章、戳记等墓碑中很少见的东西所迷惑,联系起传说中的状元地,就把戏曲中赵玉麟的出生地嫁接到赵金城这个墓地上,并且编了一个顺水走至梧州长大中状元的故事,才有了赵玉麟出生在这里的传说。
   事实也好,传说也罢,“状元地”是否出过状元郎,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后世之人因为仰慕“状元山”、“状元地”和受戏曲《赵玉麟与梁四珍》的影响。因此,每年满怀敬意慕名前来“状元地”拱手长揖的赵姓人家络绎不绝,希望借祖先的庇护,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共 37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状元地”与赵玉麟的传说】 作者主要围绕一座坟墓为何受到众人祭祀进行探究分析。从一个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赵玉麟与梁四珍》说起,再分析闽粤一带关于赵玉麟出生地的民间传说、樟木林乡关于“状元地”由来的传说,然后又期望从有关专家学者对墓碑文、戏曲唱本的考证,以及对县志、史书记载的分析中得到答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之所以慕名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主要是寻求庇护、表达愿望和祈福的一种方式。作者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细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了分析论证,资料全面,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推荐。向作者问好。【山水神韵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3-10-26 16:49:41
  文章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分析全面,论述严谨。向作者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