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描】朱安,幸福知多少?(散文)

精品 【轻描】朱安,幸福知多少?(散文)


作者:简希 进士,994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21发表时间:2013-11-02 19:39:03

无意间,于雪小禅《烟花那么凉》一书的小章节中看到朱安的名字,虽只是短短几句话写她,可朱安却深深触痛了我内心深处的悲悯——一个裹着小脚,对自己的丈夫唯命是从的女子。
   朱安与鲁迅那桩被母亲包办的婚姻,不仅是朱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也是鲁迅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这场无爱的婚姻,虽未曾阻挡鲁迅追求爱情的脚步,但至少让他的心灵背上了一生的歉疚与负罪,不得安宁。而朱安呢?有名无实的婚姻葬送了她的一生,让她等了一世、寂了一世、痛了一世,心耗至枯木死灰,若一潭死水般无惊无扰。
   女人充满了感性,骨血里就长满了脆弱的因子,就算她平时表现得多么强大、多么豁达、多么洒脱,一旦遭遇爱情与婚姻,总免不了受伤,无法全身而退。所以,在爱情与婚姻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可以坚不可摧,没有女人可以让爱情春去了无痕。女人永远无法象男人般拿得起放得下,扛过所有情感的沟沟壑壑,追一场柳暗花明。放眼红尘滚滚、烟花落落,又有多少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张爱玲如是,六六如是,王菲如是。一代才女张爱玲遇见爱情实属不易,可偏偏于对的时间遇上了花心的胡兰成,而且偏偏无可救药地爱上。为了爱他,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开出苍白如许的花朵,而最后的最后,也只能从此萧郎是路人。胡兰成一路在女人堆中潇洒快活,留给张爱玲的是一天比一天的沉默,到最后连恨都成了多余,选择了漂泊异乡,再不忆起。女作家六六离婚了,“不是他的问题,是我走得太快。人在相爱之初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但人如流水,或奔腾或舒缓,跑着跑着,就两岔了。就像长江与黄河一样,发源地相隔几许,入海口已然各奔北南。”这是她对她的婚姻划上句号的轻松解释。王菲呢,爱到最后与佛法修行,也许在她曾经那些超凡脱俗、空灵无比的玄妙音乐里,便已早早窥见了天籁般的婉转声声便是佛家净土于她的声声召唤,而那曾经的一曲《心经》便是最好的注解。
   等等,这些如数家珍的失败婚姻,终是令人尴尬而负重的。而于朱安那从来都是一厢情愿的爱情,她们又是何等幸福?至少曾经爱过,至少曾经疯狂,至少曾经灿烂。
   对于与朱安的结合,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出于孝顺,他不想忤逆母亲。另一方面,他不想葬送一个无辜女人的幸福。于是,他顺从了母亲的安排,却又在婚后劝朱安再嫁。虽没有夫妻之实,但他也一直将她视为自家人,他一直记得她的好。在这点上,鲁迅没有错,只是孝义难两全,世上本没有两全其美。
   朱安的爱情,是自己一个人的爱情。朱安的婚姻,是让自己卑微无所遁形的婚姻。朱安的人生,是了无生趣的一生。她有过梦,可她的梦在鲁迅一天天的疏离与冷落里无情地幻灭干净。她也期待爱的回应,可永远都只是一个人的苦守。她不懂,婚姻的最大意义不是穿衣吃饭、生儿育女,而是心灵的交流、爱的流动,彼此慰藉,彼此滋养,彼此成就,达到同步的和谐。
   朱安以为,她只要能安守妇道、孝敬婆婆、照顾好自己的丈夫,便会收获一份天长地久的婚姻。可她却忽略了,作为那个时代接受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激进青年鲁迅,哪能因一桩母亲包办的婚姻而压抑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貌合神离地与她过着同床异梦的日子?她一天天让自己隐忍地退,退到卑微,让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护,护到绝望。加重的只是鲁迅心中的愧疚与厌烦,也加速了鲁迅的离开。
   诚然,朱安是不幸的,是当时封建礼数下的牺牲品。一九O一年,作为那时二十一岁的“老姑娘”朱安嫁终于有了议婚对象,而且是有知识、有思想的有志青年,她怎能不欢喜。本以为婚姻前景日渐明朗,却因为鲁迅拿到赴日留学的奖学金导致成家的希望又落空,徒有着鲁迅未婚妻的身份。鲁迅在日本一呆就是七年,当时已二十八岁的朱安是多么的忧心忡忡?在此期间,鲁迅曾要朱安放脚、进学堂读书,而思想保守的朱家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周母对朱安很满意,却也无法保证留学在外的鲁迅会有什么新奇想法。周母意识到久拖不决的婚事于理不合,于是终于用“母亲病急”的电报将其骗回成婚,这多少于鲁迅的心中蒙上了阴影,注定了一开始便对这场婚姻心生抗拒。
   鲁迅的无奈,朱安的顺从,造就了一场漫长的婚姻灾难。
   面对鲁迅的冷漠与疏离,朱安也曾用爱温暖、用细心守候,无限憧憬着她们的婚姻出现转机。可是,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如此苍白无力,鲁迅依然无动于衷,对她视而不见。我想,倘若当时朱安肯听从鲁迅的要求,放脚,求学,走出家门,感受世界,让自己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努力跟上他的步伐,也许她们的婚姻会出现不一样的结局。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朱安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是她因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女为悦已者容。朱安也曾想要改变来换取鲁迅的一眼回眸,不然,她不会记得他对小脚的厌恶,因此造了一双大脚绣花鞋在婚礼上穿,鞋头填满了棉花。在那样的时代与场合,朱安穿上那双鞋又有何感想呢?应是五味杂陈。二十多年来,周围的人都在告诉她没有哪个男人会娶一个大脚的妻子,而她却为了取悦他穿上了令众人唏嘘的大脚绣花鞋,而且在一脚踏出花轿的时候,一只鞋松脱泄露了伪装,要多滑稽有多滑稽,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婚礼依照传统的风俗进行了,大红花轿、媒婆、吹打乐手和陪嫁娘一个不少,而这一切真让朱安安心了吗?新婚之夜,捱过了婚礼的繁文缛节,新郎对新娘不理不睬,四周静得只听到翻书的声音。那书每翻过一页,一声声都如针芒在朱安心尖刺痛,划破了夜的安静,亦漫开了心中无以言说的伤。她好几次对鲁迅说:“睡吧!”,可回应她的只有夜色中的沉默。
   终究,鲁迅容忍不了她的委屈求全。她的一味退让,只是无端加剧了他的无视与厌恶。鲁迅三天后便回到日本,朱安离开了富裕的娘家,变成了景况拮据的周家媳妇。而作为那时的媳妇,肩负着延续香火、操持家务、孝敬婆婆的职责,她无法完成第一项,只能默默隐忍,全心全意、毫无怨言地履行着其它的职责。当然,她的勤劳、善良赢得了婆婆的喜爱。只是,怎样的喜爱,都抵不了鲁迅哪怕一个微微注视的眼神。当一九O九年鲁迅终于回国在杭州找了份教职,朱安以为看到了光明,可他却选择住校,即使回家也只做短暂的停留,不给朱安和他单位相处的机会。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苦守了多年的女人,这样的冷落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羞辱,一刀一刀刺在胸口,终无言。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孤独浸泡中,她熬近中年,无儿无女,若一块巨石压在她郁结的心头。不管作为主妇如何称职,可作为周家的媳妇她却未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她终于写信给鲁迅,建议他纳妾,希望他生活有照应,更希望他能延续周家的香火。虽说纳妾在当时的社会是常规现象,但从来讨不到鲁迅一丁点爱的朱安能有此举定是经过一番挣扎的,她的大度与宽容,更需要鼓足勇气。后来,鲁迅让朱安跟随他迁居北京,让她有机会接触到他的工作、生活,接受着他的朋友、弟子对她的客气与尊敬,虽然仍是分居,却让朱安感到莫大的安慰。也许,唯有这时才能证明自己是鲁迅太太的事实,也是一个女人最卑微的荣耀,那是她一生唯一的幸福感觉。
   作为女人,作为鲁迅的妻子,朱安一直卑微地存在,听从着鲁迅的召唤。即使在鲁迅肺病发作、病情加重之时,她一直不离不弃、竭尽所能地照顾。于这段日子,她是忧心的,亦是幸福的。熬了那么久,等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与丈夫单独相处的机会,成了他身边惟一照顾他的人,她怎会不开心,她怎能不珍惜?只是,她依然小心翼翼。
   最让人佩服的是,当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出生,他们寄了一张三人合照回北京,朱安看后竟是无限的关怀和友善,甚至为周家终于有后而感到欣慰。其实,朱安是聪明的,鲁迅于她这么多年的忽略,作为女人怎会觉察不到他的心有所属?只是,她选择了接受现实。既然一切已成定局,为何要闹得大家不快?说白了,她一直在睁只眼闭只眼。也许,于她而言,鲁迅这些年对她的不抛弃已是最大的恩赐。能在名义上做他一生的女人,她亦是知足的,而漠漠荒凉的内心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朱安的晚年,孤独一人,生计难以维系,几块腌萝卜伴着半碗稀粥便是她常用的食粮。无计可施之时,她想卖掉鲁迅的藏书换取度日之资,却得到鲁迅两名追随者的制止与指责。一向和顺的朱安终于爆发了,唯一一次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你们都说要保护周先生的遗产,我也是他遗产的一部分,你们想过我吗?”是的,这是她心底埋藏多年的声音,这是她忍无可忍之时的愤怒与宣泄。
   朱安死前曾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她自幼身体饱受摧残,婚后有如枯井,老年又面对经济困难,一生凄苦无边,社会的剧变令她无所适从却不得不接受,但她却始终保留着一份尊严和品格,始终温厚宽容,从不迁怨于旁人。光是这一点,怎能不让人心疼和尊敬?而深究她能承受一切打击的原因,是她一直遵循自小形成的道德观去为人处世。
   朱安走了,带着一生未了的爱恨,就连她想葬在鲁迅墓旁的遗愿也未能得偿,而只能下葬在婆婆鲁瑞的暮旁,坟上没有任何标记。她的一生,至始至终都是空的,空得如此可怜,空得让人心疼,空得让人不忍去想那些一个人举步维艰的日子。这些日子里,她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努力往上爬,爬得虽慢,却也幻想着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可是她忘了,终有一天她会无力再爬。
   这场婚姻充满了绝望。鲁迅是绝望的,所以他说这场婚姻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他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却是他所不知道的。正是这些绝望,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与生活。而朱安呢,她的痛苦绝不亚于鲁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于这场婚姻之中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除了坚持,就是隐忍,除了苦守,就是承受。
   透过朱安的宽容,再看看如今的婚姻。世界赶星超月,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从前的从一而终、夫唱妇随,而是互不相让、潇洒来去。夹杂太多权利、金钱、地位等身外之物,物质基础决定了爱情根其的是否牢靠。生活衣食无忧、挥金如土、开着香车、住着豪宅,爱情似乎也生长得茂盛,无忧无患。而一旦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于精打细算中牵扯出嗑嗑碰碰,爱情便烟消云散、荡然无存。有几人能如朱安苦守寒窑坚持到最后?又有几人能如朱安将一厢情愿的爱情坚持到底?又有几人能如朱安把日子过成苦行僧一般还心存感激?
   说起鲁迅与朱安的婚姻,不能不说到许广平,这个在鲁迅最荒芜的年华里遇到的美丽惊喜,我们无法忽略。她是一个胜利者,虽然她一直低调,一直努力不去刺激朱安脆弱的世界,但她的强势与骄傲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面对朱安这样一个毫无实力的竞争对手,她无需用任何手段去掠夺,鲁迅就是她的,赢得不费摧灰之力。而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许广平怎会不懂朱安的孤苦无助,于是在朱安晚年那些困苦难挨的日子里,她一直接济着她。表面看来,许广平是朱安婚姻里的危机。但往深里思索,这危机的出现并非偶然,没有她,亦会有别人。
   于鲁迅和朱安这场破败不堪的婚姻里,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可怜,心中涌起的是历历心疼。而这婚姻,是谁之过?我们无法指责和埋怨谁,无需辩明谁对谁错,无需计较该与不该,但那些血淋淋的痛苦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朱安,幸福知多少?

共 44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鲁迅的妻子叫做许广平。那朱安,是谁?和张幼仪的身份一样,朱安,是鲁迅的原配,鲜为人知。鲁迅,反对一切的封建,包括一个封建的女人。而朱安,就是那个封建的女人。在鲁迅眼里,这个封建的女人,就是封建的产物、寄生虫、牺牲品,就是罪恶。他与她,没有共同的语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在与许广平同居前的日子里,始终待她以冷眼,让她尝尽了生命中的凄风苦雨。朱安,尊敬地叫他大先生,她一位淳朴本分的乡下女性,学多了三从四德,从来是低眉顺眼。真诚地捧出一颗心啊,来体贴和照顾这位尊敬的先生丈夫,尽管他并不领情。妈妈给儿子找的媳妇,儿子看不进眼,媳妇就受罪。在丈夫和婆婆的夹缝里卑微地生存,再没有比这更心酸的了。冷眼和空房,折磨着她的心……看完本篇文字,我在猜想,当年的朱安,在战战兢兢的侍奉,她内心是怎样诉说着自己多少的委屈呢?好一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顺从和叛逆都能在鲁迅那里相融,可朱安成了无谓的牺牲品。这样的婚姻,总是让人感觉太沉重。没有感情的婚姻实在是苦海一片。批判与诟骂社会制度已然于事无补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远不止这一出。还有多少个没有名字的“朱安”呢?她们永远地被无爱的婚姻埋葬于寂寞的尘埃之中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朱安寄予了同情和怜悯,也对鲁迅寄予了一定的理解,也许时代的烙印使得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都带有某种悲剧色彩,但正因为有了朱安这样的女人,才使得中华传统的文化带有特定的岁月痕迹。欣赏作者对朱安的性格、环境而带来的寂寞所做的诠释,人物很典型。欣赏作者选取了一个不错的主题。简洁的文字却依然给人无尽的思索。本文值得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简单爱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03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1-02 19:39:36
  也许没有许广平,也许……也不可能,鲁迅是极其固执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命运。朱安这女人,虽说她的人生比烟花更落拓,但她的命运,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问好破希。
回复1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2 19:50:51
  破简,审文辛苦!
回复1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2 19:51:02
  破简,审文辛苦!
2 楼        文友:履泽        2013-11-02 19:41:34
  矮油,果然是精品贡献高手啊。。膜拜。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回复2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2 19:52:21
  神牛,你对我膜拜是要折煞我也!不过,谢谢鼓励!我会继续加油的!
3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1-02 19:44:26
  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于笔下涓涓流淌,缱绻绵远。不错哦,破希,文章很感人的。
回复3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2 19:53:55
  嗯,对朱安的痴傻总感觉说不出的心疼!女人总能更懂女人!
4 楼        文友:洛漾熙        2013-11-03 09:47:11
  哈。我现在只知道黄碧云。
回复4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3 15:40:35
  偶像,抱抱!
5 楼        文友:洛漾熙        2013-11-03 09:48:21
  婚姻的本质是不自由的。
   任何的承诺都不自由。
   ——黄碧云《媚行者》
回复5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3 15:41:15
  偶像,好久不见你文了?养精蓄锐了?
6 楼        文友:凌木        2013-11-03 15:32:44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人啊,太难说,太难解,太难懂。
回复6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3 15:41:35
  问好凌木!
7 楼        文友:纸墨飞花        2013-11-03 17:13:27
  我止不住想,像朱安这样一个生命的诞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上帝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出荒诞得令人泪下的悲剧呢?我有一个看上去有点过于大胆的想法:我认为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若论谁对鲁迅的影响更大,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正是朱安,使鲁迅深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断了他的后路,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一个伟人的诞生,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成就了鲁迅。两个反差极大的生命体被捆绑到一起,激起巨大的思想和情感波澜,不谐和处被极端放大,化作鲁迅沉郁的文字和骇人的意象,惊现于世人面前。
回复7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3 21:14:36
  问好飞花姐姐!非常感谢你如此精彩的长评,对朱安与鲁迅婚姻背后的深意解读得如此通透,佩服!周末愉快!
8 楼        文友:江南编辑部        2013-11-03 23:10:18
  那啥贡献奖奖励的金神石,没法发给你,就直接给你打榜了。你懂的,哈。
江南烟雨社团欢迎您
回复8 楼        文友:简希        2013-11-03 23:17:31
  我懂的,辛苦!敬茶!
9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3-11-06 22:19:00
  朱安,这个旧社会悲剧性的女子,一谈到鲁迅的个人生活,怎能绕过朱安呢?
10 楼        文友:罗伊        2013-11-08 15:04:37
  说真话,做真事,一向是鲁迅做人的准则。但朱安被压抑的天性谁来负责,她的悲哀她的苦涩她的无奈作者写的很突出,只是鲁迅虽然反抗封建礼教,可也不应该把朱安一生的幸福给毁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后者的痛苦之上。钦佩同时代的胡适!婚姻对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言,是痛他人之痛,不是性也不是爱而是责任和担当。
用心做事,以诚待人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