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峥嵘岁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峥嵘】寒山寺的钟声(散文)

精品 【峥嵘】寒山寺的钟声(散文)


作者:真源 秀才,123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5发表时间:2013-11-08 11:31:0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而家喻户晓,自此,历代名家描写赞美枫桥寒山寺的诗文众多,使千年古刹更加名满世界,成为各地游人到苏州而必然前往游玩之所,欣赏诗文碑帖之外,还可聆听在此流传的民间故事,年末听钟声已成为寒山寺的一大传统。
   寒山寺,坐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的枫桥镇,曾称“枫桥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200年后,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弘扬佛法,传布禅法五大宗派之一的净土宗,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僧,在唐代贞观年间便改名为“寒山寺”。稍后,诗人张继举棹归里,沿运河夜泊枫桥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寒山寺的钟声因此而传播中外。
   寒山寺与所有的寺庙一样,历经数个朝代,屡建屡毁于大火,现在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历史上的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至今寺内仍保存有很多的古迹。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以及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众多名家所书的碑文残片无数,这些都是吸引中外游客慕名而至的原因。为了完善寒山寺的历史建筑,气势雄伟的仿唐宝塔“妙利普明塔院“也是在近期重建完工,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
   寒山寺的得名并非因山,而是因人而得。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有寒山、拾得二个年轻人,自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让他与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经过数日的痛苦思考,他决定成全拾得,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出家修行去了。后来,拾得因没有看见过寒山,不知他去哪里,他便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看后方知,原来是寒山劝他与姑娘及早成婚,并祝福他俩的生活美满幸福。拾得至此才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决定离开姑娘,离家去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拾得在途中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无比的荷花,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是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高兴得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内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当初寒山、拾得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现在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就是表示家庭的喜庆、祥和与美满,即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故事。
   民间的另一个传说,“和合二仙”是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是普贤和文殊二位菩萨转世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后来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民间喜庆和吉祥的象征。现在农村子女结婚时,喜堂内仍旧高挂和合神像,以图和气好合的好口彩和好气氛。也有在家里厅堂内常年悬挂的。
   寒山成长在现在浙江的天台县的寒岩,擅长写诗,流传至今的仍有300余首,后人编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的诗附于其后。拾得本是孤儿,由僧人拾得带入寺院,故取名“拾得”。他们自小就是好朋友,常在一起,之后他们一起离开天台,到了苏州现在的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的深入人心,原来的“妙利普明塔院”便改名成“寒山寺”。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因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藏经楼大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这幅石刻画是一种写意工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手抚掌而笑栩栩如生的神态。在大殿的佛像背后,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传统的海岛观音。此画像是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此画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他俩其态“状如贫子,又似疯狂”,图中寒山右手指地,笑口微开,似乎在讲“吾俩菩萨转世,天机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掏,更是逗人喜爱。石碑上方刻有诗篇,其中有“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仅此两句便说尽烦恼本由心生,除却烦恼其实在于自己内心。
   在藏经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当时民间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其中的许多偈语参透了人生世态万物的真谛,给人以明心见性的彻悟。两人的诗词唱和的趣闻很多,其中有一则故事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传说中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携带了寺里的一口钟,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的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自此在日本传道,授徒讲学,弘扬中国的佛教禅学文化,还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自此,两国间的佛教交流活动更为频繁,传布着中日两国间人民的友谊,使佛法更加发扬光大,受益者众多。
   寒山、拾得塑像的背后还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共二十七石,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在其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从全方位欣赏到众多名家的石刻碑文,多种书体各占神采。
   在寒山寺景区内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等众多历史古迹,千年运河水流淌不息,见证着古寺的沧桑历程。铁铃关坐落在运河岸边,于上塘河的交汇处。此关最早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壮观,登上城楼绵延大运河船来船往,寺内殿宇在古树里隐现,旁边有多门抗击敌寇的火炮,虽然现在锈迹斑斑,炮口依稀还有当年炮击敌寇的硝烟,室内挂着英雄的画像,记录着他们的生平英雄事迹。城楼对面即是两座古桥,“江村桥”和“枫桥”,石兰上雕饰有花纹图案,桥身的两侧爬满了常青藤,桥墩的下方也沾满了碧绿青苔,古朴中仍不失伟岸。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虽已经过整修,但应该还如当年的模样,迎接着来往的客船停靠在桥边。二艘仿古的客船停泊在桥边码头,还原着当年的情景,当半夜的钟声敲响,一股淡淡的忧思也许就浮上了心头。
   寒山寺里现在的那口大钟已非张继诗中提及的唐钟了,至于去向早已成谜,有的说法当年被倭寇消熔后改铸成大炮;还有的说已流入日本,后来日本还为此大力搜寻,终无下落。康有为曾有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流落日本也只是猜测而已。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还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原主,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铸一对青铜钟,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馆山寺。如今悬挂在钟楼内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钟声之浑厚悠扬,可传数十里。另外有一口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此钟总重量为108吨(108在佛教上有其深刻的寓意),钟高8.6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2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
   寒山寺内历朝各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的诗碑有很多块,字体风格各具神采,展示着中华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是寒山寺悠久文化历史的反映,加上深厚的佛教文化,说明了文化是它名扬天下的根本。那块主体高度为近16米,总重量为388吨的号称“中华第一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此碑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可以看出此碑笔法之圆润,字体之苍劲,功力非凡。在大碑的背面,还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此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
   寺内的另一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近代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这位张继是民国年间的国史馆馆长,应画家吴湖帆之约于1947年12月14日而书写了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传为佳话。真是:古今两张继,往事越干年,同赞寒山寺,游人皆称奇。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已离开了人世,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的碑林内。
   寒山寺的碑廊有多处,全是名人手迹,均是与寒山寺有关的诗篇,自唐以后的众多文人游览至此,见此大运河旁的千年古寺,无不感慨于斯而奋然提笔,留下了千古名篇。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徵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所书的残碑。其原诗是“金阊西来带寒诸,策策丹枫堕烟雨。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
   现选录几首名家诗篇:杜牧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清人陆鼎诗“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明朝高启诗“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韦应物诗“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以寒山寺为题的诗在寺院的围墙外壁和寺内的碑廊内有数十首之多,每一篇都是佳作,读来无不心生忧古之思,感叹古人之文思,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古老文化的底蕴,是书法艺术在此的集中展示。碑廊内还陈列着明唐寅的《化钟疏》碑和民族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等的题词。
   现在所看到的寒山寺里的殿宇楼阁大多为清代以后的建筑,在院内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雄视运河,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更是天下闻名,各处的碑廊上分别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在年末的半夜12点两口钟会在两地同时敲响,祈福新年的好运。
   原来该寺的枫江楼已于三百年前塌毁,现在的这幢建筑是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时,将苏州城内修仙巷内宋宅著名的“花篮楼”移建于此,作为古楼当有其一定艺术欣赏价值。再细观这样大的楼房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堪称古楼建筑中的一奇。一楼在大梁与前檐的接榫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花蓝。盘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楼梯,只依靠一根圆柱来承受全楼梯的重量。取名“花篮楼”真是恰如其名。
   寒山寺的正殿大门是朝西的,面对大运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作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着四个大字“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共 78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而家喻户晓,历代名家描写赞美寒山寺的诗文众多,使千年古刹更加名满世界。寒山寺的得名并非因山,而是因人而得。有关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颇具传奇色彩的美丽传说更加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使寒山寺成为各地游人到苏州而必然前往游玩之所。寒山、拾得的“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问答和“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的碑刻包含着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哲学,发人深思。寒山寺景区内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等众多历史古迹,千年运河水流淌不息,见证着古寺的沧桑历程。寺内的“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誉满天下。寒山寺历来与日本有着很深的佛教文化渊源,中日两国间的佛法交流活动从未间断,传递着民间的纯真友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为经典的旅游项目,据说聆听这除夕钟声能够启人心智。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佛祖幸福平安、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此文作者知识广博,文采飞扬,令人佩服。感谢赐稿峥嵘岁月!祝创作愉快!【峥嵘社团编辑:星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09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遐        2013-11-10 07:26:51
  感谢赐稿!祝贺精品!
天边有星,时隐时现; 我心有梦,如星璀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