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历史随笔(杂文)

编辑推荐 【流年】历史随笔(杂文)


作者:风雨 秀才,145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0发表时间:2013-11-09 21:34:48
摘要: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好象还说过:读史,可以知兴衰,知更替。总之: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得到很多的启迪。

一、什么是历史?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指人类所经历和所创造的一切,即人类的全部过去。有时,历史也指人类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我们也常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成为历史。
   但实际上,成为历史的却只有人类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人类生活中很多动人的场面、精彩的时刻并没有被历史记录,而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进步中被时间呑没了,一点影子也没有留下。
   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十分不情愿,但我们却没有办法地会成为被历史遗忘的那一部分。因为我们的生命太平凡,我们的生活太简单,我们根本就进入不了历史的大视野。
   历史记录的是人类的整体,进入历史的个体,总是一些“英雄”、“精英”、“伟人”(曹操进入历史的思维是:不流芳千古,就遗臭万年);历史记录的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进入历史的事件,总是一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因此,我们与历史没什么关系,历史是“他者”的历史。
  
   二、历史是谁创造的?
   我们习惯于一个说法: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但创造历史的人民在哪里呢?在历史中怎么就见不着他们的身影?
   丘吉尔说:“创造历史的较好办法是写历史。”爱德华?卡尔也说:“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可见,历史并不是人人都可厕身其间的玩意,历史只是写历史的人的专利。
   人民?人民有机会书写历史吗?应该没有多大的可能。汉武以前的人民在哪里?如果没有司马迁,我们也许就会丢失很长一段历史;正因为有了司马迁,我们才拥有了一段引以为荣的历史。
   作为人民的一员,我历来就比较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从来也不敢奢望去创造历史。
  
   三、历史真实吗?
   记不清是谁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又有人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虽然我们用不着怀疑人类的历史,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却有自己的历史。历史也许真实地在那里,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历史却只在自己的心里。因此,历史既是真实的,也是不真实。
   怪不得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时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依我理解,前者是说:《史记》是历史中的精品,记录的都是历史事实;后者是说:《史记》又是文学作品,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真实的历史吗?这个问题用不着回答。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没有更加准确有记载,只好认司马迁的帐了。
   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任何一个国人都不会怀疑;但到了日本人那里就不一样了,日本就还有很多人怀疑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么个才过去几十年的事情,在不同的国度就会有差距这么大的认为,更不要说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照片资料的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事情了。
  
   四、历史有什么用?
   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好象还说过:读史,可以知兴衰,知更替。总之: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得到很多的启迪。
   历史就在那里,许多人都知道历朝历代兴衰成亡的过程,都能准确地评判别人的过错得失。但历史也只是历史,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是教育别人的好材料;但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会被束之高阁,没人睬。
   李自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领导农民起义时期,他是一个比较英明的领导人;当取得全国政权后,特别是山海关兵败后,他就渐渐忘掉了历史的教训(郭沬若为此专门写过一篇《甲申三百年记》,虽然不理解他当时的意图,但我总觉得挺有深意)。
   个人崇拜也好象如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曾经是中共认为应该吸取的教训;但没过多少年,我们的个人崇拜好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能说没有历史在前面昭示吗?但历史的昭示是一回事,现实的需要又是另一回事。
   你能说那些当局者真的就“迷”了吗?也许他们从来就清醒着,但因为需要他就自“迷”一下。
   你能说旁观者就真的“清”吗?也许旁观者才是真正地“迷”着,从来没有清醒过;因为这些旁观者总是由当局者主宰着、控制着。
  
   五、怎样解读历史?
   虽然历史是由书写历史的人创造的,但好在书写历史的却并不总只有一个人。很多人都有创造历史的雄心也好、野心也罢,他们从不同的切入点创造的历史,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多视角的资料。因此,在解读历史时,应该是“偏信则暗,兼信则明”。
   这个道理是再浅显也不过的,人人都懂。但事实上,历史却往往被强势的声音解读着。
   这是一种全世界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那一个种族,没有那一个阶级,没有那一个国家,没有那一个群体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解读历史;不但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解读,还不允许别人从自己的立场去解读。
   怪不得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偏颇了些,但很多人在解读历史的时候,的确有一种十分功利的心。而历史又是沉默无言的,它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能力。
   历史被误会了,也就只有被误会了;历史被曲解了,也就只有被曲解了。如果有机会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那自然是好事;但没有这样的机会又怎么样呢?人类不会因为历史被误会、被曲解就不前进、不进步。
  
   六、历史会给我们什么?
   有些人在被别人误会、曲解时总爱说一句话:好在还有历史。
   我们希望历史给我们一个公正的评价,我们想:既然现在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那就寄希望于历史吧。
   有时,历史真的给了我们公正的东西;但大都数时候,历史也无能为力,历史也只能含含糊糊地告诉未来,历史也只能顾左右而言它。
   因此,我们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历史,我们得紧紧抓住现实。现实不能给予我们的,历史更不能给予我们。历史通常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逗号,历史有时也许也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历史也许还会给我们一串串连续的省略号,但历史永远也不会给我们句号。
   如果我们过多地寄希望于历史,放弃了现实,那我们就会丢掉人类最宝贵的东西。
  
   七、历史有性别吗?
   历史应该没有性别。
   历史应该是记载人类发展轨迹的,而人类又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共同延续的。
   历史应该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历史。
   但翻开中外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女性的身影和女性留下的痕迹。
   虽然我们认真一些,也能在历史中找到一些女性的影子,也能找到对人类历史多多少少有些影响的女性。比如:国史中出现过的褒姒、吕雉、班昭、武曌、那拉氏……又比如:世界史上出现过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伊丽莎白、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但和一直主宰着历史的男性相比,她们是那样的稀少,是那样的柔弱,是那样的无足轻重。
   就是她们,也全都是守成维持的,没有一个是开国创业的;也全都是依靠特殊位置取得统治地位的,没有一个是凭借自身力量夺权天下的。
   在男权社会里,历史不可避免地由男人主导,不可避免地由男人创造,不可避免地由男人书写,也不可避免地呈显男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就只是男性的历史。
   因此,历史是有性别的,是男性的。正如“历史”在英语中被表述为“history”那样,历史(history)是他的(his,请注意:这里没有her)的故事(story)。
  
   八、历史可以重写吗?
   既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由书写历史的人创造的。那么,历史就会被一个又一个胜利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反复书写,反复创造。
   因此,历史是可以重写的。
   但重写的历史究竟还是不是真正的历史呢?
   有时是。当重写者不是出于个人、集团、阶级、政党的目的,而是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时,他重写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
   有时肯定不是。当重写者是出于个人、集团、阶级、政党的目的,对历史进行改造、加工时,他重写的历史就肯定不是真正的历史了。
   虽然从理论上很好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明确的界线。正如小偷不会在自己的脸上标明自己是小偷一样,篡改历史的人也不会自己告诉你:我在篡改历史。不但不会这样,他还会利用他手中掌握的强势媒介反复告诉你:我是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很多并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来说,真还没有办法区别他是在恢复,还是在篡改。
   我也没有办法区别,但我总是相信最初的记载。
   因为没有办法区别,所以我总是希望不要轻易重写历史,即使真的需要重写,也应该将原来已经存在的历史放在那里,让大家鉴别,让大家对比,让关心历史的人去认真分析。
   让不同的声音存在,也许保持历史公正性的唯一办法。
  
   九、历史在哪里?
   历史已经过去,有些历史永远过去了(比如“中山舰事件”随着蒋介石的去世永远成为了秘密),从此消失了;有些历史有幸被人记录下来、创造出来了,现在还存在着。
   但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些存在的历史呢?
   史书!我们一般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的确,史书里记载着许多历史,记载着许多过去岁月里的金戈铁马、沙场征战,也记载着许多宫闱秘斗、兄弟相残,还记载着许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但这些都是历史的正面,都是些堂而皇之上得了厅堂、拿得上餐桌的东西。还有很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普通士兵的细微情感,还有很多在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进不了史书,进不了历史学家们圣洁的视野……这些,也许可以称为历史的反面,是人们没法看到的历史。
   因此,史书(特指正史)能给我们的只是历史的一面,我们不能从它们那里了解历史的全貌。
   那,我们从哪里才能找到全面的历史呢?
   我一直悲观地认为:我们不能找到全面的历史,我们已经无力去寻找已经逝去的过去全部。
   但稍微全面一点的、比较全面一点的东西总还是可以找到的。要找到这些东西,我们必须跳出正统史书的圈子,走向民间,走向野史,甚至走向口述历史、走向传说、走向文学艺术作品……将这些不入历史学家“法眼”的东西与记载得十分完美的正史结合起来考察,也许会使历史更全面一些,更可信一些。
  
   十、我们需要历史理论吗?
   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总是讲:以什么什么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是最好的、最先进的、最正确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因此,在写毕业论文时,我引用了许多老师所说的那主义的经典原文,自然,论文通过了,我也毕业了。
   但后来,特别是没事读古史时,总是涌出一阵又一阵的怀疑:古人是怎样研究历史的呢?那时还没有最好、最先进、最正确的那主义,他们怎么也照常在进行历史研究呢?而且,研究的成果不是在今天还被我们运用着吗?
   于是,从心底里生出一些对老师讲那东西的怀疑来:历史究竟需不需要理论?
   认真一想:那理论还真没多大意思。对我这样只读史的人来说,理论是奢侈的东西,是多余的东西。有理论,我读到的也只是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没有理论,我依然会读到历史事实,依然会读到历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当我现在看到当时用那主义武装起来书写的历史中说:安东尼与埃及女王相勾结那“勾结”一词时,真有点想反胃;当我又看到当时那主义武装起来书写的历史中说:“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这样的表述时,真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也许,研究者们确实需要点方法论什么的,但如果硬要阅读者也跟着那理论走,是不是显得有些滑稽呢?
   因此,我希望我读到的历史只是事实。至于应该如何认识这些事实,那是读者自己的事。
   这,也许是我现实不太喜欢读现当代史的原因了。
  
   十一、大历史与小历史
   所谓“大历史”是指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宏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指的是记录人类整体成长、成熟过程的那部分历史,这类历史总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一切,所以也可以称为整体性叙事。
   所谓的“小历史”自然是与“大历史”相对而言的,指那些并不一定影响历史进程的微观过程和普通人物,指的是记录个人成长、成熟的那部分历史,由于多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记录,所以也可称为个体记事。
   当然,这“大”与“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这“大”与“小”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没有小无以成其大,没有大无以容其小。“大历史”由一个个的“小历史”构成,“小历史”存在于“大历史”之中。
   作为正式的历史,当然得主要倾向于整体性叙事,只有那样,才能将历史的大致轮廓描绘出来,才能让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才有可能将历史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但仅有大历史是不够的,人们在体察整体性叙事的同时,还希望能深入微观的层面,还希望把握个别人物的内心,还希望在“小”中寻找“大”的活力与生命。

共 1090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塑造历史的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政客的现实需要是可以任意改变历史的,甚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里需求也同样可以更改历史。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它其实更是政治,也更是生活本身。人类一直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但无一例外都在犯着重复的历史错误。死读史书是不会看懂历史的,因为历史本身也是生活本身,因此更要去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或理解历史。历史会让聪明的人更聪明,但也会让愚蠢的人更愚蠢。看罢《历史随笔》,不禁茅塞顿开,编者之前对历史的种种杂乱无章的认知在这一刻得到了清晰的理顺。作者极其精妙地论述了历史的方方面面,虽然面面俱到,但却一气呵成,引人入胜,霸气十足。要想明确地了解历史的概念,而不至于误读历史,那么就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所以,编者至诚推荐。【编辑:鸿渐于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3-11-09 21:36:25
  这样的好文真是不多见啊,作者对历史的认知简直就是深入骨髓。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风雨        2013-11-10 19:59:32
  读过几天历史,因而喜欢历史。
   编者能静心读完这些小节构成的“裹脚布”,已感激不尽。再获编者好评,便只有汗颜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