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平民杂文]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

精品 [平民杂文]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


作者:月儿常圆 榜眼,2864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720发表时间:2008-10-14 20:42:42
摘要:表达自己对子君涓生爱情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然而自古以来,在婚姻爱情上,大都上演的是一出出悲剧,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我们回溯历史,时光倒退2000年,我们可以看到霸王虞姬别离的凄艳,孟姜女泪水的坚贞;1000年前,盛唐雄风造就了红拂夜奔的激情,明皇贵妃的雍容;500年前,净是人性化的聊斋人鬼恋和妖魔化的三言二拍俗世情;100年前,林觉民在狱中写下最悲壮的温柔;50年前,小二黑和小芹演绎啼笑皆非的时代剧;再近一点,30年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爱得淳朴而忧伤;而且15年前,万物同春,爱情是春天里的一把火。还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俩的爱情悲剧很是煸情。那时男女爱情的幸福,除了祈愿父母的恩典,媒婆的慧眼还能做些什么呢?死亡使得他俩的爱情变得圆满,最后衍化成两只蝴蝶。然这终究不过是文人们耍的一场把戏,就像现代魔术大变活人一样。总之,爱情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幕幕地上演着。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也有这么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他俩用生命的激情为人们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
   子君是一个张扬五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非常坚决,非常彻底,你听听她从旧的思想阵营迈向新思想阵营时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让我想到闻一多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跨进大门”;○二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李清照那豪气干云的话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的眼前也自然浮现出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这些巾帼不亚须眉的女中豪杰。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
  
   1、明白了,释然了,颖悟了。难怪在文学作品中,追求婚姻自由都是女性占主导的地位,她们那毅然决然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子君的努力似乎较为圆满,她终于与心爱的人结合,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算得上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子君此举,正如时下小青年常挂在口头的那一两句话:为了爱,不存在;因为爱,所以爱;也让人想起一句歌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过,像这样火山爆发似的爱情,能否天长地久呢?就像那乐府诗中赌咒发誓那样:“天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然而不幸得很,这样的爱情往往是很短命的。“因为阳光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三于是,现代人又有这种说法: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简直就是屁话,分明把爱情婚姻当儿戏,还有脸说出这冠冕堂皇的话来。当然这些话也只有那些无行的人才说得出来。《伤逝》中的子君不是现代人,她没有现代意识。她是从封建时代走出来的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结果,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子君不得不独自返回“如烈日一般的威严”的父亲家,默默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死震撼读者诸君的心灵。我曾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子君回到家里时的感受:“你是天上的一颗星\一颗流星\我是地上的一座山\一座火山\你的引力\引发了我长年蕴积的岩浆\炽热的岩浆\烧灼了地面\映红了蓝天\我的世界\因你而绚丽灿烂\在一个冬季\你在天际中消失\永远的消失\我由此沉寂\永久地沉寂\昔日喷发的熔岩\变成南极的冰层\曾经鲜活的心\变成寺院里敲打的木鱼。于是我想,这场悲剧是谁导演的呢?虽说这思绪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我凭直觉,分明感到,这出悲剧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涓生自己。
   一、涓生向子君灌输五四新思想,使子君勇敢决绝地追求爱情。
   子君本来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鸟,像杨玉环一样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寄望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给自己带来幸福。这是封建社会妇女们在婚姻上的一种模式。这就使得封建时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不得不采取很消极的态度: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拐杖拄着走。所以一旦当她们面对不幸的婚姻,即使内心很是苦痛,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但她们也只能低头认命。有那么几个想与命运抗争的,结果上演的都是一出出悲剧,让人们为之掬一捧捧眼泪,“漫漫长夜何时旦”,这就是追求婚姻幸福的妇女们痛苦的心声。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其浪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席卷了神州大地,许许多多的青年都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涓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接受“五四”新思想的洗礼,觉得自己如同一个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正茁壮成长着;他也觉得自己在这次革命浪潮中,如同钱塘江大潮中的弄潮儿——“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他自我感觉到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成为了时代的前驱。
   此时,在茫茫的人海中,涓生遇到了子君。这是一个刚挣脱了封建樊笼,用一双满是好奇的眼看着这既让人惊喜而又陌生的世界的女子。于是涓生把子君当作容器,将自己所接受到的新思想一古脑儿地向子君灌输: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这些都是子君先前所不知道的,因为子君先前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于是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光泽。”涓生所灌输的思想如春风吹开她的心扉,在她的心底酝酿、发酵,使她有了反叛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只半年的时间,勇敢的子君就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撼人心灵的时代强音。子君反封建宣言标志着“五四”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对命运安排的自觉性。对子君而言,她的反封建主要表现在个性解放即追求幸福爱情生活方面,这也正是涓生向她灌输的内容。是涓生在向子君灌输五四新思想时,点燃了子君心中爱的圣火。阿韦采夫强调:“爱是一种隐秘的和深刻的感情,对另一个人、人类共同体或思想的核心,爱必然包括有冲动和坚贞不二的意志,这是由于忠诚的道德要求而产生的。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不受约束也最难以预言的真情之流露,既不能强迫它产生,也无法加以压制。”
  
   2、所以,正是涓生向子君灌输追求爱情的新思想,才有了这一出爱情悲剧,而涓生正像《莺莺传》中的张生,大体上说他是古代文人“始乱终弃”模式的现代版。因此我们应该鞭挞的人是涓生。
   二、涓生对子君并不是真爱,他的“无爱之爱”是子君悲剧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而子君对涓生却是真爱,这就使得这出悲剧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涓生是一个靠不住的、不负责任的小文人的形象。很会说一些诗性的甚至是警策性的空话,他对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理解很肤浅,而且是实用主义的。涓生当然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嘛,然而他却是无耻的。鲁迅为了减少对他的批评的强度,使用了让他自我忏悔的写作策略。对涓生忏悔的这种虚伪性,李之鼎和周楠本持类似的看法。李认为,《伤逝》中“叙述人大量的辩解,不仅摘不掉虚伪的帽子,或许还要加上狠心或狠毒的恶名。涓生自我辩解抒情的虚伪是显然的”。周则指出:“涓生的忏悔实质上不少时候是在为一种形影背驰的思维方式做着努力,也是在为寻找悲剧的客观社会原因、减少其主观人为因素做着努力”,他的自责和反省“只是出于情感或良心的需要,而非理性求真的强烈意识追求”。周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是一直被视为脱离社会和生活,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失败者,这样就正合了涓生忏悔时欲要达到而又难以达到的目的,“即逃避或减轻良心的追问和谴责”,这其实是无益于社会批评,也不利于艺术形象分析,更无益于鲁迅研究的
  
   3、结合小说来看,《伤逝》开篇的第一句话“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许多读者受这句话的欺骗、蒙蔽,把涓生看作是至情至义的君子,情感的天平便自然地倾向于涓生这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情感因素,所以后来许多人便把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归咎于子君,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来担当这罪责,我觉得对子君来说是天大的不公平。在这里,我要为子君仗义执言,因为这出爱情悲剧其实是涓生一手导演的。所以涓生的这句话,是完全信不得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盲目地相信一个人,弄不好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在替人数钞票。
   涓生说他悔恨,我们看看小说便知,他也许是悔恨和子君错误的结合罢了。至于悲哀,也仅仅是因为子君是为他而死,让自己的良心有所不安罢了。而这种不安,也仅是在文章结尾那虚情假意的几句话而已,实在是非常的苍白无力。小说的结尾,涓生说“为了自己,他要遗忘,他要用遗忘和说谎做前导”。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鄙视涓生,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文章……我想涓生就应算是这样的文人,难怪人们常贬抑文人说:文人无行。如果不信,我举两个例子:苏轼这个人挺有名的吧,他的《江城子》让人知道他是情种,妻亡十年,还放不下心来,起首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人想起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叫人想起了刘半农的”叫人如何不想她“,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汉,对妻子竟然还有这样一腔绕指柔的柔情和刻在心头的思念。然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与其堂妹》言之凿凿地论证出苏东坡暗恋其小堂妹,且”浓得化不开“,这就使得苏轼的形象在人们面前轰然坍塌。
   那个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妻子早亡,他为他的妻子奉上了三首悼亡诗,每一首都是字字珠玑,不,是字字泣血。结果妻子过世不过两年,就纳下小妾,七年后出于仕途考虑,又再娶名门之女。他的曾经沧海和除却巫山竟然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当然涓生是无法同苏轼和元稹相提并论的,毕竟苏轼和元稹对妻子还是有真感情的,至于在诗词中写得有点过,那也是因为写文章的缘故。而涓生呢?他一直没把子君当妻子看待,只是当作朋友,所以他才会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拉倒。至于他写这么一篇手记,完全是为了洗刷自己的难恕的罪愆。
   手记中涓生虽然口口声声说他爱子君,很明显他这是口是心非的。你听他是怎么说的吧:“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这下真相大白了吧。原来他是把子君当作是消除寂静和填补空虚的一个玩物。就像一个小孩对待他的玩具娃娃,刚开始挺新鲜,爱不释手,久而久之,玩腻了,厌烦了,这玩具娃娃便被晾在一边,以至尘封起来。
   再说这子君在涓生眼里并非美女,更不会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极品了,涓生自然不会一见钟情的。我认为子君对涓生连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形都不是,因为涓生本不爱她。子君在涓生眼里是这样的形象:“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这是一个清瘦、文弱,甚至是病恹恹的女子。那为何子君对涓生又有吸引力呢?这只能解释为是涓生生理本性使然。叔本华曾说:“一切欲求皆出自需要,出自匮乏,因而也就出自痛苦。”
  
   4、“性欲和其他欲望的性质都截然不同,就动机而言,它是最强烈的欲望,就表达情形而言,它的力量最强猛”“它构成人类的本质欲望。”
   5、其实,涓生不是在追求理想的爱情,而是在追求时髦,他把婚姻自由当作时髦,他求爱的方式也不过是照搬西方电影。时髦的事情在他的生涯中一幕幕演出,同时也就很快遗忘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正如一句歌词:“一切都无从想起,一切都已忘记。”我想,任何一个结过婚的人,对于自己求婚的一幕幕是应该记得很清楚的。涓生何以不记得了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并不是真爱子君,所以子君、涓生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局。无怪乎有人这么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自然不怨天尤人,只能怪涓生。唐滔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涓生的“烦厌”情绪,恰好说明他没有力量去粉碎社会更大的压力,只是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我认为,涓生并不了解自己对于婚姻生活烦厌情绪的由来,不了解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在他与子君结婚后,涓生就“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了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你看,你看,蜜月还没过,涓生的心底里就长出了隔膜来了,而且还是真的隔膜,他这时发现子君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子了,他对子君开始有点失望了,并且他对子君的失望慢慢扩大开来。此时再回首子君,她不爱花而喜欢小动物,涓生认为那是沾染了官太太的坏癖;子君忙于家务,没时间看书,涓生认为她不求上进;为小油鸡的事,子君跟邻居官太太争吵,涓生认为她庸俗。
  

共 1162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子君和涓生爱情分析的十分透彻,入木三分,深刻揭露了涓生虚伪卑鄙的行径,同时也对子君的死充满了同情。“爱情”的确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爱情结局,这世间的男女为爱情正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又有谁能真正的看透这个“情”字呢?纠正一下,文中提到的乐府诗中:“天也”,应改成“上邪”。是作者一时疏忽了。——夕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夕阳ann        2008-10-14 20:52:33
  人生在世,难过百年。富贵荣华也好,卑微也罢,转眼都会成空。但是,能让一个人,死不瞑目,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往往就是一个,怎么也了不断,怎么也割舍不下的-------情。古今中外,曾有过多少豪男柔女,上演了一场场挚爱真情,一幕幕悲欢离合,另后人感慨不已,泪流千年。
以文会友
2 楼        文友:浅浅的姿态        2008-10-15 07:47:40
  浅析,实在不浅!爱情永远说不尽的话题,老师却说出了新意!问候了,祝一天好心情!
孤僻,以字为友
3 楼        文友:班萨如        2015-09-12 17:33:22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