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小脚女人(散文)

精品 【家】小脚女人(散文)


作者:小桦树 童生,59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57发表时间:2013-11-18 18:50:53

小脚女人讲的是祖母。
   小脚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拥有一双小脚的老人,说明她年岁足够老,经历的足够多,老到可以做你的祖母,多到可以不经言语便给你教诲。
   说是小脚也并未小到所谓的“三寸金莲”,今年八十有余的祖母生于缠足时代的末期,彼时对缠足的标准已不再要求得那般严苛。与祖母相比,她的小妹,我的姨奶奶则因为年轻几岁而躲过了缠足的命运。古代以女子足小为美,相传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绵延到民国时期,缠足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千百年里,女人们踩着小脚,相夫教子,堂间劳作,不辞艰辛,直令人心生敬畏。
   祖母打西乡来。西乡即本地界西面的乡里,以本乡为坐标,还有东乡、南乡、北乡,类似的冠以“东”、“西”、“南”、“北”的称谓还有许多。虽是个大概,这样的地理辨识直到现在我都认为颇有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若已置身阡陌之中。西乡自然也是泛指,确切的说是后张庄。后张庄与韩垓村(是当时韩垓公社的驻地)相去八九公里,均处于济梁省道的沿线。祖母所在的家族较之我家的单薄是庄里的绝对的大户,人丁兴旺,家业双收,颇有些底蕴。印象中的后张田野富饶,经营果树的人家很多,另有其他一众经济类作物。祖母家自不必说,前些年时大舅姥爷家的伯父仍保有着一处苹果园。
   祖母自小心灵手巧,是做女红的行家里手,纺织、编织、剪裁、绣花样样精通,可不是大家闺秀么。男丁下地劳作,女丁腿脚不便不适宜帮衬的,祖母与姐妹三四人就守在织布机前,脚踩踏板,手推木框,穿梭往复,编织经纬。手工织布是个技术活、体力活,工序繁多。原生态的织布从种棉、采棉、弹花到纺线、上浆、织布、成衣大多是自给自足。我上小学的时候祖母仍曾摇着纺车纺线,自个纺的线结实、耐用,你看那做鞋纳鞋底的线了么,就是用的它。解放前后那一阵,百废待兴,经济活泛,织布是一个家庭收入的大项,留下自用的,多余的便拿到集市上卖,卖的钱一部分贴补家用,一部分则积攒下当作嫁娶时的妆奁,祖母来嫁时即携带着二十银元,祖父用之购置了不少家什。
   祖母与祖父如何相识、如何结缘应是媒妁之言。说“应是”是因为对此确实未曾向老人家探听,大概也是不探听的好,于农村娃子亦没有探听老人故事的伦理习惯。祖母长我近五旬,我记事起祖母已六十有余。我自然没有见过她年轻时的模样,只瞥见过一张年轻时的老照片。祖母被闺女家簇拥在中间,头发蓬松着有些散乱,似乎拍照有些匆忙,人刚从劳作里解放出来还未来得及简单梳洗。打眼看去祖母很是结实,精神矍铄,换作时兴话有点女汉子的神韵,让人想不到会是一位小脚女人。除却似有似无的老照片,我仍旧能够看到她年轻时的大概,从她的三个闺女身上,其中三女儿模样尤其随母亲,性情上则是大女儿较为相仿,二女儿更随祖父些。祖母慈眉善目,神态端庄,重仪守礼,朴素里有着温润。直到现在祖母仍是一头乌发,盖是常年修身养性的益处。
   祖母的衣着很是繁复,上衣是老式的袍服,中间无扣,模样与中华结相通的盘纽位于衣襟的右肩下,仿若蜻蜓蜂蝶栩栩如生。小腿上则缠着一圈圈绑带,将裤腿束在里面,这绑带一直缠裹到脚趾,再蹬一副小鞋。缠足,缠足,这裹布便是那“罪魁”。后来晚辈们都纷纷给祖母置办衣物,祖母的穿衣习惯始逐渐改变。但我印象最深的始终是烙印在幼时脑海里的影像。为了储存食物,旧时乡村几乎每家都有窨井,我们称其为地窨子。有一次我与同龄的玩伴在一处废弃的地窨子周围各持一根木棍打闹嬉耍,不小心退进了那枯井里。井不深,井壁布着树根,祖母闻讯赶来的时候,我已经自个爬了上来。只见祖母手里拿着麻绳,小步快赶的匆匆“跑”来,这哪里是小脚呵,分明是运动健将。
   祖母由张家来到韩家,带来的除了那嫁妆,更多是自己的德慧,为家庭注入了活力。祖母年长祖父大概有六岁,旧时候嫁娶总是女大男小,这样的年龄结构有着多层考量。女子往嫁,一来像媳妇照顾好丈夫,二来像姐姐带领好弟弟,另外还要照管好公婆姑子小叔,以及其他长辈,若他们都健在的话。我不晓得太祖父、太祖母光景几何,只知道曾祖父祖母达成了四世同堂的盛景,90年二老相隔半年先后离去那会,家中最小的重孙辈我的弟弟尚未满岁。我有生最遥远最初始的记忆里,曾祖父坐在堂屋西里间的床上,靠在水泥柜边俯下身子递给我一支胶泥揉捏成的哨子,他头戴着下圆上尖的毡帽,脸上堆积着笑容。我想曾祖父定是温良恭俭让的,否则流露不出这般笑容,他的另一半我的曾祖母定应也是如此。祖父是独子,祖母与我的几位姑奶奶也很合得来,尤其五姑奶奶和六姑奶奶,祖母可是看着她们长大的,良嫂尤母。此番想,祖母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里定也是多福的,韩家迎来祖母亦是多福的。
   祖母是有气场的,如同她的长兄幼弟般,但又与他们不同,她多明理在心而鲜少说教,即使说教也是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加上与生俱来的德慧,祖母在村里人缘颇好。与祖母来往串门的邻里老太太不在少数,真正称得上朋友的却大概只有一个。出了我家大门,右转到第一个胡同口再右转直走到头就到了她家。她大约一米六七的样子,比祖母高出许多,整个人很白净,谈吐受听,和蔼可亲着呢,且把家里拾掇的分外整洁。论辈分我得称呼她老奶奶。两个人性情相投,交好了一辈子。她只有一个女儿,不在身边,家里空落的很,祖母便常去她家里串门,坐一会唠会磕。我是祖母的跟屁虫,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随着去。她有个外甥女与我光景相仿,她们聊她们的,我们玩我们的。后来我们在一个班同上一年级,再后来她转校去了县城,便疏落生分,以至于远远的看见招呼竟也省了。等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回老院找不到祖母的时候,我便去这位老奶奶家找,十有七八准在那里。祖父与那位老爷爷都过世后,两位老人更加相互惦念,相处的时间却降了大半截。不是祖母不在家,就是她出了远门,都住闺女家去了。她走了之后,祖母仍常念叨着她“多好的人啊,说走也走了”。我知道,祖母因之添了落寞。有一次回家,掀开外间的门帘,在灶炕一体的里屋,祖母坐在沙发里。我问祖母“咋没串门也?”“上谁家去哎,没哩没,没在家哩没在家。”祖母说这时依旧很平和,她说的是事实。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几乎都有人告别这片村庄,街巷里的老人越来越少,可供祖母串门的人家寥寥无几。祖母生前不喜欢祖父打老牌,这会儿也开始和健在的邻里姐妹学着打。我想打老牌好,可以驱散些寂寥。
   祖母经常去别家帮衬,哪家嫁娶缝制新被褥、裁剪大红袄,哪家孩子百天做小衣裳,哪家丧礼缝制相帽子,便被人家请了去。请人是有讲究的,你不仅得技艺好,还得是受尊戴。这帮衬少则一晌,多则一两天,除了现实的意义,多少有些乡土传承的韵味。只是大多数东西传来传去,味道就变了,内容也变了,此谓之为革新。搁现在,自家缝被子做棉袄衣裳的越来越少,心思落在别的地上,即使做了兴许也不被待见。相帽子也有的干脆直接换成一块白布条,往胳膊上一系了事。时代变了,祖母也老了,不再怎么去别家帮衬,即使有,晚一辈的人也顶了上来,于是复增了几分落寞。
   祖母也看戏,戏曲是老乡村宝贵的精神食粮。镇里有个戏园子坐落在家东,定期有戏班子来唱大戏。戏台背北朝南,台前是一片开阔地,后来垒砌一溜水泥长凳。来唱戏的是县里的文艺团,颇有水准。看戏是免费的,每当开戏,娱乐活动不多的乡里人从各村各家赶来,手里一般都拎着个马扎之类。戏院门口摆着好几个卖好吃的、好玩的摊位,每个摊位前都有几个恋恋不舍的孩童,大人扯一把,他退一把,等手里拿上糖葫芦、拽糖或者其他的始笑逐颜开蹦跶着跟了去。我和弟弟都喜欢吃拽糖,要拽着吃,好吃、耐吃,而且便宜。人们涌进台前的开阔地,一股子向前,抢占上佳的位置。没座的也瞄准好位置站着,站地上的,站石板上的,站自行车后座上的,有的索性骑到戏园子的院墙上,有的更甚爬到院墙旁那一排杨树上看。看戏的有老人,有壮年人,有小孩子。开戏了,台下依旧有些乱哄哄,黄昏的院落望去乌压压的都是黑乎乎的人影,只有台上长着灯亮,老生、小生、花旦、青衣的轮番亮嗓,戏说人生。这场面比之鲁迅的亭台社戏有异曲同工。本地人多喜欢接地气的曲目,如《苏三起解》、《铡美案》、《钓金龟》,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就是身边的事。回头想,戏剧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不单单在于其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更多是基于符合老百姓价值观的精神内核,里面有历史沧桑在,有正义公道在。它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它的受众在当时是诗歌、散文甚至于小说所不能比拟的。这看戏我跟祖父来过,亦跟祖母来过。我看不懂,偶尔问一句,没得着答案或得了答案也未搞懂,继续不言语的端看,揣着肃穆,对台上的光景直觉着好奇。有一次在戏院外面看到两位还未来得及卸妆的年轻女角,心想真耐看,真真的就是打戏里出来的。小孩子看热闹,岁数大的人看的则有门有道。祖母说戏中有讲的理数,我若有所思,实际上摸不着头脑,我那时顶多十来岁的样子。和露天公放电影一样,戏园子很快也不唱戏了,乡村的文娱活动一下子小了两项。电影可以由电视机取代,看戏却难觅他处。
   没了戏可看,还有热闹可凑。人们都爱看个热闹,乡村的“热闹”主要是两个,一是婚嫁,一是发丧,红白相应,都是唢呐锣鼓吹吹打打,区别只是一个迎来,一个送往。红事看新人,沾喜气。白事通常动静更大,需要的忙人更多,往往某家有白事,村里在家的劳力都要“围围”边、搭把手,管账的、祭礼的、抬灵的、做饭的、打杂的等等事宜由总管统筹端着。白事上围观的尤其多,一则看死者晚辈的哭相,谁哭得叹,谁磕得响,品头论足,偶尔也感喟出一两滴泪来;二则围着地方戏班子临时搭建的戏台看曲、听歌,这和戏园子看戏差远了去,本质上是两回事。也有真揣着敬畏的心瞻仰遗像的,给老伙计送送行。这样的场合少不了的是老头子、老太太,她们一般结对成群的坐在某个要冲的地方,看人听响,也会提起死者的生平。她们看了太多的生老病死,却依旧很有耐性的看下去,她们心里明白迟早有一天坐在这里的是别人,而换成自个躺在里面。祖母也经常去“凑热闹”,她只是静静地看,没有多余的表情,旁边的老太起话茬,她就侧一下头。我只是想那位胡同老奶奶去世的时候,祖母应会有不一样。说实话我不喜欢这劳心伤身的葬礼形式,死的动静比活着时的动静还要大,动静再大仪式再隆重有什么用呢。人,该记住的自然被记住,该遗忘的照样被遗忘。
   父亲是家中的幼子,我是家中的长孙,祖母对我的好自在不言中。小时候嘴馋,爱往祖母屋里转悠,翻翻那个筐,掀掀这个盖,寻么哪里有好吃的,像是在百宝箱里探宝。其实没怎么探,有好吃的祖母总拿给我,我得了好,还不忘看是从哪里取的,真可谓是吃着手里的,看着框里的,此时想来心中灿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得了特权的,许多事大家都有意地让着我,有的还为我受了额外的埋怨。三姑家最小的表姐与我相差两岁,我们都很小的时候,有一回三姑领着她来探望祖母。两个人不约而同的相中了一包方便面,那时候方便面是数得上的美食,可方便面偏好只有一包,僵持不下之际,三姑做主让给我,祖母默许地看着,惹得表姐好一阵委屈。大伯家有三个姑娘,没有男嗣。村庄土地的大部分位于南湖、洼里,离家较远,那是梁山县与嘉祥县搭界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河梁上偶尔杵着一棵孤苦伶仃的树。那日,大人们都下了地去,半晌后让家里去送样东西。本来是让伯父家的大姐去,我刚学会自行车,一股脑的自告奋勇,骑上车子就奔了去。那时农村治安不佳,联想到我曾经在集市上差点被人拐走,更何况换做是在陌生的湖洼里。祖母知道后很是不悦,把堂姐怪罪了一番,说“兄哩这么小,你就放心他去啊”。想来,对堂姐心怀愧意。
   祖母每年都要串门走亲戚,一般是去姑娘家,早前也偶尔去娘家小住。暑假无事,我便随祖母同往。三个姑娘家,二女儿不常在家,大女儿和三女儿都在离家十五里的东乡,两个村子且挨着。祖母去东乡走亲戚,多住在我的三姑家,大姑则常买些吃食聚过来。三姑的家于我幼小的眼界里敞亮利索,清幽静谧,我最贪恋的莫不过于那株葡萄树。葡萄藤爬上房,枝蔓铺满了整个屋顶,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簇拥其间,让人欢喜。大姑多忙于门面的生意,生活疏于打理,祖母不经常去她家住,反而是大姑经常回住娘家。大姑身体不好,神经不适并伴有其他症状,夏天还穿着相当于普通人冬天穿的衣服,让看着的人都不得劲。但大姑待人很好,“唯唯诺诺”,有时候又过于逆来顺受、自我施压,偶尔竟也情绪失控。大姑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杂货店整天的与人锱铢相较,精神压力哪吃得消。大姑来祖母家住也大都选择在夏天,夏天好,适宜人活动。祖母穿着薄衫,大姑穿着厚衣,我拎着马扎,跟她们去老林的树凉凉下消夏。我拿着芭蕉扇一本卖力地一会给祖母扇扇,一会给大姑扇扇,不亦乐乎。只是这样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十年前的秋天,祖母失去了大女儿。祖母总说对不住大姑,大姑意外早殁,更加重了内心的愧疚。我想三个姑娘家,祖母是最疼大姑的,相应的大姑也最需要她。二姑夫是煤矿职工,接其父亲的班,早年在枣矿,后辗转至兖矿东滩,一家人定居邹城。爷爷去了之后,祖母得了空,偶被接去,祖母只常说住不惯,爬楼不便宜不说,也没个可转悠的地儿。可不嘛,再好的地儿也不比自家的宅院亲切坦然。

共 75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倾注着对祖母的热爱和尊敬。文中的祖母,是一位小脚女人,也就是缠过足的女人,一位在新旧社会交替中最后一些为数不多的缠过足的女人中的一位,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缠足的末期。而正因为此,祖母就像作者所说:相夫教子、堂间劳作、不辞艰辛,令人心生敬畏。祖母的一声,是平凡的,但也是伟大的。她以自己的大爱,操持着家,更以自己的大爱,疼爱着自己的孙子,帮衬着乡邻。内心无私坦荡荡,平和处世天地宽。在此,作者以祖母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伸出了浓厚的乡音乡情,传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情结。那久已远去的戏园子,那红白之事迎来送往的情感宣泄,那酣畅朴实的特殊疼爱,那串门走亲戚间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那菜园子里饱含的艰辛的日月短长……所有的一切,是那般的亲切,就好像浓缩着泥土的清香甘甜。作者的文字细腻动人,字里行间,蕴含着拳拳之心,殷殷爱意,使人身同感受。结尾对祖母的介绍,看似不经意,却意蕴深远。让我们永远记住祖母的名字,人如名般亲切,名如人般亲近。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19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3-11-18 18:52:11
  问好小桦树,不错的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
哪里天涯
回复1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18 21:27:22
  问好天涯,辛苦编安,祝好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3-11-18 18:53:06
  想起了我的外婆,也是小脚女人啊。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18 21:26:30
  含辛茹苦的一代人啊
3 楼        文友:履泽        2013-11-18 19:15:35
  矮油,这个作品真心不错。,问好小桦树、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回复3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18 21:23:36
  问好神牛,这文章还有待雕琢啊
4 楼        文友:吕增军        2013-11-19 12:58:01
  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真心不错的散文。
回复4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19 14:43:48
  欢迎增军的到访~
回复4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19 14:43:56
  欢迎增军的到访~
5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1-19 20:24:15
  问好小桦树,这两天比较忙,来晚了,请见谅哈。
   回复你的跟评也说了,以后还是叫你小桦树吧,有没有问题捏?
   噢,一出手就万字文,精品的,厉害。向你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20 09:14:32
  客套了,赫赫
6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3-11-19 22:24:22
  很喜欢这样不动声色的散文,这种厚实的底蕴,是我无法驾驭的风格,很羡慕。
回复6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11-20 09:15:26
  你总是每每羞煞我,哈哈哈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